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生态学报》公式目录序号年度期刊号标题公式内容12009(1)长白山温带混交林林冠下层CO2通量对生态系统碳收支的贡献涡度协方差技术测定CO2通量22009(1)逻辑斯缔方程在研究原始生物大分子动态及生命起源问题中的应用原始生物大分子动态的逻辑斯缔方程32009(1)三峡库区森林生态系统有机碳密度及碳储量三峡库区森林碳储量的计算公式42009(1)中华鲟产卵场平面平均涡量计算与分析中华鲟产卵场平面平均涡量计算52009(1)基于最大熵原理的浙江毛竹胸径分布及测量不确定度评定基于最大熵原理的测量不确定度62009(1)透明度胁迫对菹草(Potamogetoncrispus)生长的定量影响及其生长动力学模型菹草生长动力学模型72009(1)卧龙自然保护区与当地社区关系模式探讨卧龙自然保护区与当地社区关系模式82009(1)滇南地区植被景观时空异质性及其成因增强植被指数计算公式92009(1)鄂尔多斯东胜地区不同生态功能区的土壤侵蚀敏感性土壤敏感性指数的计算公式102009(1)公平规范与自然资源保护—基于进化博弈的理论模型基于进化博弈的理论模型112009(1)基空间相邻的地类转换倾向性模型的构建及应用地类转换倾向性模型的构建122009(1)基于模型和物质流分析方法的食物链氮素区域间流动—以黄淮海区为例区域氮素流动模型132009(1)基于遗传神经网络的成都市人均生态足迹预测遗传神经网络模型142009(1)间作牧草枣林蚧虫群落及其天敌功能团的组成与时空动态蚧虫群落与天敌功能团的时空动态计算公式152009(1)近40年来江河源区草地生态压力动态分析生态压力指数评价模型162009(1)喀斯特山地石漠化的垂直变异喀斯特山地石漠化的垂直变异分析172009(1)马尾松林节肢动物群落的稳定性尖角突变模型182009(1)中国木质林产品碳储量及其减排潜力木质林产品碳储量计算公式192009(1)水土保持型牧草苇状羊茅(FestucaarundinaceaSchreb)节肢动物群落结构生态学理论中指标计算公式202009(1)昆嵛山自然保护区生态系统服务功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研究能价值评估方法212009(2)川西亚高山林区不同土地利用与土地覆盖的地被物及土壤持水特征持水量计算公式222009(2)点格局分析中边缘校正的一种新算法及其应用点格局分析中边缘校正的一种新算法232009(2)应用土壤质量退化指数计算松嫩盐碱草地土壤营养位土壤质量退化指数242009(2)小兴安岭主要树种热值与碳含量热值与碳含量计算方法252009(2)碱度和pH对两品系蒙古裸腹溞(MoinamongolicaDaday)存活、生长和生殖的影响种群增长参数计算公式262009(2)基于生理生态过程的大麦顶端发育和物候期模拟模型基于生理生态过程的大麦顶端发育和物候期模拟模型272009(2)灌水量和灌水时期对小麦耗水特性和氮素积累分配的影响冬小麦氮素积累与转运的计算公式282009(2)桂西北喀斯特区域生态环境脆弱性生态环境脆弱度评价体系292009(2)基于结构洞理论的产业生态群落关联度赋值方法基于结构洞理论的产业生态群落关联度赋值方法302009(3)城市生态环境质量评价方法城市生态环境质量评价指标312009(3)黄绵土N2O排放的温度效应及其动力学特征N2O累积排放量与温度拟合方程322009(3)基于光温的温室多杆切花菊干物质生产与分配的预测模型切花菊干物质生产和分配预测模型332009(3)基于证据权重法的丹顶鹤栖息地适宜性评价证据权重模型342009(3)瓯江口春季营养盐、浮游植物和浮游动物的分布浮游植物和浮游动物丰度的回归方程352009(3)西溪国家湿地公园生态经济效益能值分析生态经济效益能值分析362009(3)四川森林土壤有机碳储量的空间分布特征土壤剖面有机碳密度计算公式372009(4)站点CERES-Rice模型区域应用效果和误差来源均方根差和D-index系数计算公式382009(4)过去20年中国耕地生长季起始期的时空变化NDVI时序数据平滑处理方法392009(4)点格局分析函数的边缘校正及其在昆虫种群格局分析中的应用点格局分析函数的边缘校正402009(4)扎龙自然保护区丹顶鹤(Grusjaponensis)巢的内分布型及巢域丹顶鹤巢的内分布型及巢域计算公式目录涡度协方差技术测定CO2通量原始生物大分子动态的逻辑斯缔方程三峡库区森林碳储量的计算公式中华鲟产卵场平面平均涡量计算基于最大熵原理的测量不确定度菹草生长动力学模型卧龙自然保护区与当地社区关系模式增强植被指数计算公式土壤敏感性指数的计算公式基于进化博弈的理论模型地类转换倾向性模型的构建区域氮素流动模型遗传神经网络模型蚧虫群落与天敌功能团的时空动态计算公式生态压力指数评价模型喀斯特山地石漠化的垂直变异分析尖角突变模型木质林产品碳储量计算公式生态学理论中指标计算公式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研究方法持水量计算公式点格局分析中边缘校正的一种新算法土壤质量退化指数热值与碳含量计算方法种群增长参数计算公式基于生理生态过程的大麦顶端发育和物候期模拟模型冬小麦氮素积累与转运的计算公式生态环境脆弱度评价体系基于结构洞理论的产业生态群落关联度赋值方法城市生态环境质量评价指标N2O累积排放量与温度拟合方程切花菊干物质生产和分配预测模型证据权重模型浮游植物和浮游动物丰度的回归方程生态经济效益能值分析土壤剖面有机碳密度计算公式均方根差和D-index系数计算公式NDVI时序数据平滑处理方法丹顶鹤巢的内分布型及巢域计算公式涡度协方差技术CO2通量1背景森林林冠下层的CO2通量和土壤呼吸是森林生态系统碳循环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森林不同高度的CO2通量进行观测有助于解析冠层CO2通量的来源,以便更加深入地理解、量化并预测森林植被对大气组分及气候的影响。利用箱式法观测技术,可以确定低矮植被及土壤与大气间CO2交换通量的时空变异特征。然而,箱式法通量观测会受到植被高度的限制,并且受箱内气温、湿度、压力以及箱内空气混合程度的影响,这一观测技术仍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1]。近年来,涡度协方差技术(eddycovariance,EC)被逐渐应用于观测具有明显分层结构(well-definedunderstory)的森林生态系统冠层及林冠下层的CO2通量[2]。该方法能在不干扰周围环境条件的情况下,实现对较大范围生态系统CO2通量的长期连续自动观测[3]。郑泽梅等[4]利用长白山温带混交林冠层和林冠下层的涡度协方差CO2通量数据及箱式法土壤呼吸数据,分析了该森林生态系统林冠下层CO2通量的季节动态特征及其影响因素,评价了林冠下层CO2通量对该森林生态系统碳收支的贡献,以期为深入理解温带森林生态系统的碳循环过程提供科学认知,并为建立森林生态系统通量综合观测体系提供理论依据。2公式使用式(1)计算森林和大气间的净生态系统CO2交换量(NEE):zZtcrcdZNEEr0)((1)式中,右边的第1个分量表示涡度协方差系统观测的CO2通量,第2个分量表示地表到观测高度(Zr)的CO2储存项。NEE为正表示生态系统向大气排放CO2,为负表示吸收CO2。数据处理过程中,首先对林冠上层通量数据进行3次旋转以消除地面不平整对通量观测的影响,并对通量数据进行了WPL校正,以消除水热传输造成的CO2通量变化的密度效应。另外,剔除了同期有降水的数据及明显的异常数据,同时剔除了低于摩擦风速(u*)临界值的夜间观测数据。根据湍流方差相似关系观测值与模拟值小于20%的原则确定了林冠上层和下层的夜间u*临界值分别为0.15ms-1和0.032ms-1。利用Lloyd-Taylor方程对缺失的夜间数据进行插补并估算白天的呼吸通量:)11(000TTTTEreferefRR(2)式中,Rref为参考温度(Tref,本研究设为10℃)下的呼吸速率(mgCO2m-2s-1),E0为活化能(Jmol-1),T0设定为-46.02℃,T为5cm土壤温度(℃)。利用查表法对林冠下层白天的缺失数据进行插补,窗口大小设为1个月。林冠上层观测的白天缺失数据利用Michaelisl-Menten方程(式3)进行插补,窗口大小设为1个月:dRPPARRPARNEEmaxmax(3)式中,α为生态系统的初始量子效率(mgCO2μmol-1photon-1),Pmax为生态系统潜在最大光合生产力(mgCO2m-2s-1),Rd为白天生态系统呼吸速率(mgCO2m-2s-1),PAR为光合有效辐射(μmol-1m-2s-1)。本研究中利用2003年数据拟合的参数α、Pmax和Rd分别为0.0017mgCO2μmol-1photon-1、0.87mgCO2m-2s-1和0.156mgCO2m-2s-1。总生态系统CO2交换(GEE)以NEE与Re之差表示,即:GEE=NEE-Re(4)在生态系统尺度上,总生态系统生产力(GEP)和净初级生产力(NEP)分别与GEE和NEE数值相等,但符号相反,即GEP=-GEE,NEP=-NEE。考虑到长白山的物候特征(设定0℃为林冠下层植被生长季与非生长季的界限),郑泽梅等[4]将林冠下层11月份至翌年3月份的GEP设定为0。3意义利用该技术可以得到以下的结论:(1)林冠下层的呼吸通量和土壤呼吸通量在全年都与整个森林的光合产物量相耦合,二者呈现明显的单峰型季节变化,且都在7~8月份达到最大值。林冠下层的呼吸通量和土壤呼吸通量在长白山温带混交林的生态系统碳排放中占有重要地位,分别占整个生态系统全年呼吸量的59.88%和54.69%。(2)林冠下层的光合作用呈双峰型季节变化,对整个森林光合产物量的贡献率仅为5.69%。在冠郁闭度低的月份,林冠下层植被的光合产物贡献率也较大,因此精确地量化该时间段的光合作用有助于更深入理解森林生态系统的碳循环过程及更准确地评价森林生态系统碳收支。参考文献:[1]LiangNS,NakadaiT,HiranoT,etal.InsitucomparisonoffourapproachestoestimatingsoilCO2effluxinanorthernlarch(LarixkaempferiSarg.)forest.AgriculturalandForestMeteorology,2004,123:97-117.[2]WuJB,GuanDX,WangM,etal.Year-roundsoilandecosystemrespirationinatemperatebroad-leavedKoeanPineforest.ForestEcologyandManagement,2006,223:35-44.[3]BaldocchiDD,VogelCA.EnergyandCO2fluxdensitiesaboveandbelowatemperatebroad-leavedforestandaborealpineforest.TreePhysiology,1996,16:5-16.[4]郑泽梅,张弥,温学发,等.长白山温带混交林林冠下层CO2通量对生态系统碳收支的贡献.生态学报,2009,29(1):1-8.原始生物大分子动态的逻辑斯缔方程1背景生命在地球上的起源意味着原始生物大分子获得了自我复制的功能,并能在原始生物圈中大规模地扩增。所以原始生物大分子在空间和资源有限的情况下有着复杂竞争。在研究竞争增长模式时,逻辑斯缔方程是一个重要的数学模型。逻辑斯缔方程这个数学模型在宏观生态学的研究中产生并发挥作用,在分子水平上也得到应用。张尚宏通过应用逻辑斯缔方程,提出了原始生物大分子动态的数学模型[1],现再进一步发展这一理论并应用于探讨与生命起源的有关问题,以此讨论在不同等级的生物系统中结构模式与发展过程的统一性。2公式在合理性存在的情况下,通过重新定义逻辑斯缔方程,就有可用其作为数学模型对原始生物大分子的动态进行描述[2]。对于一种原始生物大分子来说,其增长模式为:)(mmm
本文标题:生态学公式1-40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6541521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