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人生自古忧愁多千古之问:何以解忧?李白诗云: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苏轼曰: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然则诗仙李白又有诗云: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故饮酒虽好,但自古消愁良药,莫若登楼也。登樓賦王燦何谓“赋”赋,是由楚辞衍化出来的,也继承了《诗经》讽刺的传统。关于诗和赋的区别,晋代文学家陆机在《文赋》里曾说:诗缘情而绮靡,赋体物而浏亮。也就是说,诗是用来抒发主观感情的,要写得华丽而细腻;赋是用来描绘客观事物的,要写得爽朗而通畅。陆机是晋代人,他的话说出了晋代以前的诗和赋的主要特点,但不能作机械的理解,诗也要描写事物,赋也有抒发感情的成分,特别是到南北朝时代抒情小赋发达起来,赋从内容到形式都起了变化。一、赋的发展——赋是介于诗歌和散文之间的一种文体。1、古赋(汉赋)(1)骚体赋贾谊《吊屈原赋》(2)汉大赋:A、体物(颂德倾向)B、宏篇巨制C、铺陈夸饰D、主客问答司马相如《子虚赋》、《上林赋》(3)小赋:A、抒情为主B、篇幅短小张衡《归田赋》、王粲《登楼赋》2、魏晋六朝的骈[pián]赋——讲究对偶、平仄曹植《洛神赋》其形也,翩若惊鸿,婉若游龙。荣曜秋菊,华茂春松。仿佛兮若轻云之蔽月,飘飘兮若流风之回雪。远而望之,皎若太阳升朝霞;迫而察之,灼若芙蕖出渌波。她的形影,翩然若惊飞的鸿雁,婉约若游动的蛟龙。容光焕发如秋日下的菊花,体态丰茂如春风中的青松。她时隐时现像轻云笼月,浮动飘忽似回风旋雪。远而望之,明洁如朝霞中升起的旭日;近而视之,鲜丽如绿波间绽开的新荷。《洛神赋》曹植创作的辞赋名篇。曹植模仿战国时期楚国宋玉《神女赋》中对巫山神女的描写,叙述自己在洛水边与洛神相遇的故事,在故事情节、人物形象描写上多有借鉴宋赋。此赋虚构了作者自己与洛神的邂逅相遇和彼此间的思慕爱恋,洛神形象美丽绝伦,人神之恋飘渺迷离,但由于人神道殊而不能结合,最后抒发了无限的悲伤怅惘之情。3、律赋——唐宋时代科举考试所采用的一种试体赋。讲究对仗、平仄,严格限韵。4、文赋——唐宋以来以散文笔法创作的赋。杜牧《阿房宫赋》欧阳修《秋声赋》苏轼《前赤壁赋》《后赤壁赋》王燦:建安詩人字仲宣。东汉末年文学家,山东高平人。建安風骨:一批文人的诗歌继承了汉乐府民歌的现实主义精神,具有“慷慨悲凉”的独立风格,被人们称为建安风骨。建安文学的代表作家:①“三曹”:曹操、曹丕、曹植曹操:字孟德,抒情诗《观沧海》、《龟虽寿》、《蒿里行》《短歌行》等乐府歌辞。曹植:字子建,《白马篇》《七步诗》《洛神赋曹丕:《典論論文》②“建安七子”: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瑀、应玚、刘桢。王粲是“七子”中成就最高的作家,劉勰《文心雕龙》称他为“七子之冠冕”著有《七哀诗》《登樓賦》邺下才子:“遭乱流寓,自伤情多”王粲(177—217年),字仲宣,山阳高平(今山东邹县西南)人。东汉末年著名文学家。邺下文人集团重要成员。在“建安七子”(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瑀yǔ、应玚yáng、刘桢。)中,地位最高,是唯一封侯者;成就亦最高,《文心雕龙·才略》称其为“七子之冠冕”。年少时曾得蔡邕yōng器重伯喈jiē倒屣《三国志》记载:献帝西迁,粲徙长安。左中郎将蔡邕见而奇之。时邕才学显著,贵重朝廷。常车骑填巷,宾客盈坐。闻粲在门,倒屣迎之。粲至,年既幼弱,容状小,一坐尽惊。邕曰:“此王公孙也,有异才,吾不如也。吾家书籍文章,尽当与之。”☀汉献帝兴平元年(公元191年),关中陷入战乱,王粲南下荆州依附刘表,却因为容貌丑陋,加上身材太过矮小,无法得到刘表的重用,投闲置散。这对王粲而言很是难堪的。☀然而,居襄阳16年,正是其文学成就最辉煌的时期。因貌丑而四处碰壁在那个爱美恶丑的时代里,这不能不说是一大人生缺憾。要知道,魏晋是一个崇尚男性英姿的时代魏晋人对人体之美兴趣浓厚,人们不仅关注女性艳丽,而且公开喜欢男性英俊。三国魏何晏为曹操养子,面貌白皙,好似傅粉,人称“傅粉何郎”,于是后人就把“傅粉何郎”作为一个典故,用来形容人面容白净漂亮。“貌比潘安”典故中的潘安就是西晋时期的“帅哥”潘岳。《晋书》有“掷果”的记载。《世说新语·容止》:“潘岳妙有姿容,好神情。少时挟弹出洛阳道,妇人遇者,莫不连手共萦之。左太冲绝丑,亦复效岳游遨,于是群妪yù齐共乱唾之,委顿而返。”此段下有刘孝标注引《语林》又云:“安仁至美,每行,老妪以果掷之满车。张孟阳至丑,每行,小儿以瓦石投之,亦满车。”而更有甚者,那个时代美得出奇的人物当数晋代的卫玠jiè。卫玠从豫章郡到京都时,人们早已听到他的名声,出来看他的人围得像一堵墙。卫玠本来就有虚弱的病,身体受不了劳累,最终形成重病而死。当时的人说是看死了卫玠。此即成语“看杀卫玠”的典故出处。“看杀卫玠”北齐战神,面具下的悲情美男子,这两个词语都是用来形容兰陵王的,可见兰陵王的影响究竟有多大,即是战神又是美男,可谓是文武双全的绝世美男子,可正是这样的一个男人最后却因太过完美,而惨遭嫉妒,含冤而死。王粲除了貌丑,还有怪癖王仲宣好驴鸣,既葬,文帝临其丧,顾语同游曰:“王好驴鸣,可各作一声以送之。”赴客皆一作驴鸣。《世说新语·伤逝》人丑,怀才不遇,郁郁不得志何以解忧,唯有登楼登楼何为?思乡何时最思乡?思乡乃人之常情,时时有之。而何时最思乡?答案是混得不好的时候,郁闷的时候。欢乐时,忘本了,刘禅“乐不思蜀”。王粲在荆州一过十几年,愤懑忧愁之心与日俱增。他在《七哀诗》里说:“荆蛮非我乡,何为久滞淫?”既然他乡不惬意,为什么还硬要留下来?生逢乱世,不得已。除了登高览胜抒解情绪,别无选择。宋代周邦彦安慰说:“楼上晴天碧四垂,楼前芳草接天涯。劝君莫上最高梯。”登楼--所为何事?所登何楼汉献帝兴平元年(公元194年),董卓部将李傕郭汜战乱关中,王粲遂离开长安,南下投靠刘表。到荆州后,却不被刘表重用,以致流寓襄阳十余年,心情郁闷。建安九年(204),即来到荆州第十三年的秋天,王粲久客思归,登上当阳东南的麦城城楼,纵目四望,万感交集,写下这篇历代传诵不衰的名作。后人在襄阳城内东南角建“仲宣楼”以为纪念,明代王世贞曾作《仲宣楼记》。原楼早毁,现已恢复。襄阳仲宣楼千愁万绪“王粲登楼”在古代常用来代指去国思乡与怀才不遇。思乡怀归之愁,怀才不遇之忧,河清未至之虑,乱离伤时之感。“望”字是景物变换的关键,而“忧”字是感情发展的基调。汉末抒情小赋的代表作。第一段:登楼所见“虽信美而非吾土”登兹楼以四望兮,聊暇日以销忧.揽斯宇之所处兮,实显敞而寡仇.挟清漳之通浦兮,倚曲沮之长洲.背坟衍之广陆兮,临皋隰之沃流.北弥陶牧,西接昭丘。华实蔽野,黍稷盈畴.虽信美而非吾土兮,曾何足以少留!登兹楼以四望兮,聊暇日以销忧。此,指麦城城楼同“假”,借登上这座楼来眺望四周,暂且在借时光消解忧愁。宕开一笔,着力描绘眼前“四望”所见之景览斯宇之所处兮,实显敞而寡仇。指这座楼所处的环境匹敌(我)看这座楼宇所处的地方,实在是明亮宽敞少有匹敌。挟清漳之通浦兮,倚曲沮之长洲。漳水和沮水在这里会合,弯曲的沮水旁的长洲。江河与支流的汇合处指清澈的漳水,流经当阳,与沮水会合,经江陵注入长江。曲沮,弯曲的沮水。流经当阳,与漳水会合。带水中长形陆地靠.背坟衍之广陆兮,临皋隰之沃流。高平面临,指南面广袤的原野皋隰,水边低洼之地背靠,指北面。沃流:可以灌溉的水流.楼的北面是地势高平的广袤原野,楼南是地势低洼的低湿之地,有可供灌溉的水流。北弥陶牧,西接昭丘。楚昭王的坟墓郊外接陶牧,春秋时越国的范蠡帮助越王勾践灭吴后弃官来到陶,自称陶朱公。湖北江陵西有陶朱公墓,故称陶牧。北接陶朱公范蠡长眠的江陵,西接楚昭王当阳的坟墓。华实蔽野,黍稷盈畴。同“花”泛指农作物(放眼望去,)花和果实覆盖着原野,农作物遍布田野。虽信美而非吾土兮,曾何足以少留!这地方确实美,但不是我的故乡,怎么值得让我短暂地居留。这里指作者的故乡确实美我登楼向四面望啊,权且在这空闲的日子消除烦忧。看这楼宇所处的地势啊,实在是明亮宽敞而少有与它匹敌。它当着清澈漳水的通畅流程啊,依靠着弯曲沮水中的长洲。背面是隆起延伸的宽旷陆地,面临着江岸的肥沃水流。向北远到陶牧之地,向西连接到昭丘;花木果实遮蔽的田野,黍稷庄稼充满田畴。虽然确实美好但不是我的故乡啊,怎能使我片刻停留!登兹楼以四望兮,聊暇日以销忧.揽斯宇之所处兮,实显敞而寡仇.挟清漳之通浦兮,倚曲沮之长洲.背坟衍之广陆兮,临皋隰之沃流.北弥陶牧,西接昭丘。华实蔽野,黍稷盈畴.虽信美而非吾土兮,曾何足以少留!第一段:登楼所见交代登楼之因,描写登楼所见之景,以及引起的思乡之情。此段作者运用了“以乐景衬哀情”的手法,前面所写的山川美好的乐景,其目的是为了反衬怀旧思归之哀情。以乐衬哀,愈见其哀。这样,一个满怀忧思、怅然失意、羁旅他乡的文弱书生的形象,便跃然眼前了。登楼所谓何故?------忧登楼之后忧愁可解?虽信美而非吾土兮,曾何足以少留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故乡何处是?忘了除非醉。赋中所思念的“吾土”、“旧乡”,可以指洛阳、长安,也可指山阳高平,很难坐实。《七哀》诗写道:“复弃中国去,委身适荆蛮。”这里的“中国”乃指中原,与“荆蛮”相对而言。可以说是相对“荆蛮”而言的“中国”,亦即泛指黄河流域的“中原”地区。从这个意义讲,王粲真正所指的家乡,并非他的山东老家这么简单,而是指政治上真正的自我实现。无法施展政治抱负,这才构成王粲真正的“忧”之所在。为何提倡“志在四方”却又“眷顾故乡”?事实上,“故乡”并不是身份证上的一个地理名词,也不是一个历史符号,甚至也不是你成长的环境,而是一种心灵栖息的场所。常常指的是给你安身立命的安全感和舒适感,让你有行使特权的优越感,能够让你的躯体和灵魂都安定下来的家园。“落叶归根”思想与“哪里黄土不埋人”意识人生之悲:反认他乡是故乡《红楼梦》第一回:乱哄哄你方唱罢我登场,反认他乡是故乡,甚荒唐。人生如过客。每个人的身体生灭个不停,就像客人一样。天和地就是匆匆行人的旅馆,每个人投奔来到这个世界上,烧烧吃吃,事情完结就走了,又匆匆忙忙的去“投寄旅亭”。在禅宗中,将那些迷失本心而沉迷于追逐外物的人喻为远离故园流浪在外的游子。这些游子长期追逐外物、作客既久,不可避免的就会把红尘当作生命的本源,反认他乡作故乡。第二段:怀土思乡“人情同于怀土”遭纷浊而迁逝兮,漫逾纪以迄今.情眷眷而怀归兮,孰忧思之可任?凭轩槛以遥望兮,向北风而开襟.平原远而极目兮,蔽荆山之高岑.路逶迤以修迥兮,川既漾而济深.悲旧乡之壅隔兮,涕横坠而弗禁.昔尼父之在陈兮,有”归欤”之叹音.钟仪幽而楚奏兮,庄舄显而越吟.人情同于怀土兮,岂穷达而异心?遭纷浊而迁逝兮,漫逾纪以迄今。超过纷乱混浊,比喻乱世至今生逢乱世到处迁徙流亡啊,长长地超过了一纪(纪,十二年)直到如今。情眷眷而怀归兮,孰忧思之可任?形容念念不忘承受念念不忘想着回家啊,这种忧思谁能承受?凭轩槛以遥望兮,向北风而开襟。向北风:王粲家乡在麦城之北,故云.靠着栏杆远望啊,面对北风敞开胸襟。平原远而极目兮,蔽荆山之高岑。远眺小而高的山地势平坦可极目远望啊,(视线)被荆山的高峰所遮蔽。路逶迤而修迥兮,川既漾而济深。远道路曲折而漫长啊,河水荡漾长而深,很难渡过。这两句是说路远水长,归途艰难悲旧乡之壅隔兮,涕横坠而弗禁。想到与故乡阻塞隔绝就悲伤不已,止不住泪流满面。昔尼父之在陈兮,有“归欤”之叹音。据《论语·公冶长》记载,孔子周游列国时,在陈、蔡绝粮时感叹:“归欤,归欤!”从前孔丘在陈国遭受厄运啊,发出“归欤,归欤”的哀吟。钟仪幽而楚奏兮,庄舄xi显而越吟。钟仪被囚禁(在晋国)弹出楚曲啊,庄舄(仕楚)显达了却免不了发出越地的声音(乡音)。钟仪幽而楚奏:指钟仪被囚,仍不忘弹奏家乡的乐曲。《左传·成公九年》载,楚人钟仪被郑国作为俘虏献给晋国,晋侯让他弹琴,所奏皆楚乐,晋侯称赞说:“乐操土风,不忘旧也。”庄舄xi显而越吟:指庄舄身居要职,仍说家乡方言。《史记·张仪列传》载,庄舄在楚国做官时病了,楚王说,他原是越国的穷人,现在楚国做了大官,还能思念越国吗?便派人去看,原来他正用家乡话自言自语。人情同于怀土兮,岂穷达而异心?怀念故乡
本文标题:王灿-登楼赋上课用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6550288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