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资本运营 > 怎样让自己的议论文写出深度
1怎样让自己的议论文写出深度?【问题探因】分析问题是否有深度,这是对一篇议论文成功与否最主要也是最终极的评价标准,而这也是令我们写作者最为棘手的一件事。我们都希望自己的文章能以令人信服的深刻说理吸引眼球,来帮助自己获得傲人的分数,可是这并不是想一想就能达到的。而事实是:自己每写出一篇文章,虽然也努力想把它写好,但每每写出来的东西让自己都不大满意,说出来的道理自己都觉得说服力不够强,真是“心有余而力不足”!似乎怎么努力都无济于事。这“力”究竟该怎样使才能摆脱这种恼人的现状呢?这种现象产生的根源在于我们对材料和结论的关系不能做到换一个角度思考。引例而不阐发,这是学生作文中最常出现的一种现象。作者对材料略有加工,使其简洁而带有一定倾向性,而后直接从中引出结论。这样,一篇文章下来,往往是“论点——事例①加结论——事例②加结论——事例③加结论——全文总结”。这样的作者,往往是“事实胜于雄辨”的笃实信徒,“请出”材料来,让材料自己在那里“说话”。这样处理的好处是有剪裁和布局意识,结构层次条理性绝对是顶呱呱,但往往直接对材料加以结论性的认定,欠缺的是议论的深度。要改变这种状况,就要从“引用材料”和“运用材料”两个方面着手。【解决方案】首先要坚定一个信念:不经过处理而能直接拿来用的材料是少而又少的。几乎所有的材料都是“歧义”的,必须经过自己的分析处理。正如“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同样一则材料,在不同的读者眼里会出现许多种各不相同的解读。一则材料既然会引起不同人的不同看法,那么我们就不要指望材料本身能替“我”说话。材料怎么引入,引入向哪个方向分析,这些问题的解决是因人而异的,必须留下“我”个性化的痕迹。最值得提倡的引入方式应该是这样的:不强求材料的完整性。再好的材料,我只“抠”出我需要的那些部分——越简练越能体现思维的精准——然后把它们“镶”入“我”的议论分析中去,使它们成为一个有机的组成部分。叙述选用材料时一定要尽力剔除那些与论点无关的枝叶,围绕论点进行概括,突出侧重面。比如,同样用《烛之武退秦师》的例子,如果以“谋大事者要宽宏大量才能吸纳人才”为论点,就可以这样叙述:郑国公顾不得体面,向一个没有什么身份的烛之武检讨自己的过错,承认之前没有及早发现他的才华,是“寡人之过”,说明宽厚大度对成功是很重要的。如果以“做好一件事不仅需要胆量,更需要智慧”为论点,则可以这样叙述:烛之2武不费一兵一卒,而以外交斡旋,使秦国认识到,灭郑实际上壮大了晋,而晋强于秦不利,从而借他人之兵退了秦师。解决了“引用材料”的问题,接下来就是如何“运用材料”了。试看下面这段习作:“篮球巨星科比·布莱恩特并不是九十年代中天赋最好的一个,但他认识到了自己的不足。他知道自己没有出众的身体条件,没有天生的投篮手感,所以他通过自己的刻苦训练及日复一日的坚持不懈才达到今天的这个高度。而以前那些天赋异禀的人许多早已不见了踪影,因为他们没有认识到自身的缺点,他们只知道利用自己的优势却不去把自己的劣势一点点转化为优势,所以他们的成就就远远比不上科比。这些人比不上科比的方面不在于其它而在于对自身的认识程度”。(《认识自己》)这个文段反映出许多议论文写作者的思维:有了某一点(如“勤奋”、“有理想”、“有毅力”)就能带来必然的成功,比如谁谁谁。没有了这一点就导致必然的失败,比如某某某。不可否认,几乎任何一种观点或倡导都至少能找到一两个支撑它的事例,但这并不意味着这个观点或倡导就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事实上,任何一个被提倡的对象都是有局限、有适用范围的。如上面这个“认识自我”的话题,我们该将它怎样定位?它是绝对不能直接与成败挂钩的,充其量只是采取行动之前甚至是事前规划之前的自我状况分析,连“行动”的边儿都挨不上,怎么能直接导致成功呢?而一篇习作却这样写道:“许多人因认识自我而留名青史,万古流芳,而许多人也因不认识自我而令人扼腕叹惜,甚至是遗臭万年。”这样的套式思维不仅是武断的,也必然是粗浅的,很难有较好的论证深度,因为事例在他们的笔下只是经过了“粗加工”,未能真正发挥出它们应有的功效出来。那么,怎样才能用好事例,让事例带领自己写出佳作出来呢?这里提供两条途径:第一,咬准论题分析材料。分析材料,归根结蒂是从某人某事的个别现实中,引出其中包含的思想、精神、品质等意识因素。勾践灭吴不是因他卧了薪尝了胆,起作用的是他在卧薪尝胆中时刻警醒自己的不忘国仇、保持愤发状态的那么一股子精气神;廉颇认错起作用的也不是他背上的那根荆条以及他光着的膀子,而是廉相如“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的精神境界唤醒了他曾被搁置在一边的爱国赤诚。我们引入材料的目的,是为了让读者从一番个性化的解说过程中发现某些思想的闪光点,并由此将这种思想推广开去。让事情转机、让人物命运逆转的,不是那些过程,而是过程中所隐含的精神力量。我们写文章要肯定或是抨击的,就是这种精神,而不是某事某人。随着行文的推3移,思维从一则材料向另一则材料的跳跃时,往往是由材料间某种共性的精神因素在牵引着,贯通着;而由材料经过这种“精神化”的分析而达到结论的过程,是为了让读者达到由此及彼,由事及理的自然迁移。这个“彼”和“理”,就是精神,就是我们平常所说的透过现象看到的“本质”。材料经抽取出这些抽象思想的过程,也往往会使作者思想得以提升,认识变得通透,因而往往会连带着“情随理迁”,顺理成章地引出一些情理并举,情辞兼备的“佳句”、“佳段”、“升华式的结尾”等等。而这些,对于文章的后半截,甚至文章的整体风貌括语言、思想深度,都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举一个例子。一篇题为“人生的凭借”的文章中写道:倾国的容貌或健壮的体格这些先天的本钱不能成为人生的凭借,知识技能这些后天的修炼也不足以成为人生的凭借,只有独立于“貌”和“能”之外的人格——思想和世界观的修炼才可以称作人生的凭借。为此,还列举了“暴走妈妈”和“信义兄弟”的事例,并对这两个事例之所以感人作了简评。达到这一步是大多数学生能够办到的。如何在这个基础上升格使议论“深刻”起来呢?分析一下这篇作文我们就会发现:作者只作了相关的事例迁移联想,而对于论题本身却涉及很少。或者说,他只是点评了事例本身,而对于事例中的内核因素“人生的凭借”却根本未触及。结尾只是告诉读者:像这样的,就是人生的凭借。这样写只是达到了对事例的初步认定层面。我们可以把眼光回到论题本身上来。为什么要举例?是为了探究“人格”是不是“人生的凭借”。那么,上面那些事例是有关于“人格”的。而有关于“人格”的都能成为人生的凭借吗?为什么它们能成为人生的凭借?“人生的凭借”是什么意思?它是一种让人们因为凭借了它就能达到一定人生境界的东西。在那些感人的事例中,让那些人出名的不是盖世的相貌或者卓越的才智,而是一种卓然而立的可贵的精神之力。这种精神之力不因自身的祸福而改变,不因世俗的流转而褪色,风雪阻挡不了他们坚毅的脚步,汗水也冲不掉他们执着的信念。这种精神之力存在,小足够成就自我辉煌人生,大则可以楷模万世,成为中华民族乃至全人类的精神财富……我们甚至还会联想到宁可丢命也不肯过江东的项羽,冰天雪地不肯放下使节的苏武,身处富贵高位而不忘倡导古文、提掖后世的韩愈,九死一生也要力举抗元的文天祥……他们都是一群意识到“人格”之可贵的人,富贵穷达甚至性命相拼也要保住这一份不倒的精神力量……为什么议论可以变得这样汩汩滔滔、豁然开朗?是因为由论点到事例之后没有丢掉论题本身:论题的含义,论题在事例中发挥的功效,论点之所以被认可的理由……写到事例这一步,4只是为我们的议论拉开了序幕,更多的穷原竟委、深入剖析还在后头。我们可以紧紧抓住论题,在扣准它的独特之处后围绕它多设置几个问题:为什么是这样而不是那样?认可或否定某人某事时实际上是认可或否定这人、这事身上的一种什么东西?这种东西是如何在发挥着它的作用?……第二,让情感浸满整个论据不要轻忽精神感召力的威力,它在一定程度上往往能达到单纯议论所达不到的效果,甚至无须非常透彻的说理而理自通的境界.具体操作常借助呼告、反复、排比、融情于事、心灵对话等方式,让读者随着阅读的延伸不由自主的受到感染,情随事迁.这种文章主体部分也引用事例,但事例本身的具体环节已退到其次,读者充斥满眼的是激情澎湃的颂扬、诗情画意的描写,而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在情感宣泄中被一次次强化.最后在即将结尾的部分作一番画龙点睛式的概括,使主题得到一次较为理性的提升.这种方法适用于精神、品质类话题,适合文字功底较好但不一定以议论深度见长的学。文本无定法,这里所提到的只是在应试准备中两个较为实用的建议,而语文最终考查的学生的语言功底.无论多好的建议都必须建立在扎实的语文积淀和严谨的治学态度基础上,这是万万不可轻忽的.附:第一类文章奋斗虽重要,选择价更高江河若以为自己最大,未吸纳其它溪流而停滞不前,最终只会成为死水,正因为它们有自知之明,才奔向大海,永不止息。燕雀若以九千云霄为居所,不断向上飞翔,最终只会成为老鹰的猎物。人亦如此,若不估量自己,只顾朝目标奔跑,当目标在你能力之外时,最终只会一无所获,所以我们应有自知之明。生活很精彩,生活也很无奈,人人都追逐更高、更强,但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极限,就像任何运动都有纪录一样,曾有一名考生连续二年高考失利,当他再下决心去复读时,他的父亲十分焦急。一天,他父亲约他去游泳,这位父亲指平静的河面说:“你觉得我能游过去吗?”考生不假思索地回答可以,他清楚自己的父亲是个游泳好手,而他父亲却摇摇头,说:“河看似很窄,当你去游时会感觉相当费力,况且河下情况不清楚,难以过去呀!就像高考,看似容易成功,5但这条路有多难你应该清楚,千军万马过独木桥,总有人会掉下水。”儿子似乎明白了什么,也没要求再去复读,不是所有的努力都会换来成功,人应清楚自己的能力,不然,努力越多,伤感越大。“天才是百分之一的灵感加上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但那百分之一的灵感犹为重要,多少人练习音乐,但站在最高点的人少之又少,他们无一不努力,但那灵感却决定了最后的成功。一个人若不了解自己,只顾拼命练习,最终不但不会成功,甚至成为音乐海洋中的沉淀物。可见,了解自己犹为重要,它可以帮你选择适宜的道路,选择实现人生价值的方向。夸父逐日,其精神为人们所称赞。其死壮烈,但我却认为他很可悲,追逐太阳,一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最终却夺走了他的生命,若他能审视自己,了解自己,怎么会白白地牺牲?可见,有自知之明可以避免你踏上一条无止境的追求遥远梦想的路。有自知之明,你才能明白自己属于何方。有自知之明,你才能清楚自己的权限。有自知之明,你才能更好地实现自己的价值!【点评】有“自知之明”,应包括不能过高也不能过低估量自己,本文重点论证的是前者,“理”的分析上很能表现出见解之不俗。正确为“有知自之明的作用”定位,是本文成功的关键。第二类文章有失亦有得蒲公英随风流浪,它没有了母亲怀中温暖,却在远方播下了希望;雄鹰直贯苍穹,它丧失了低空的安稳,却获得了与风竞逐的快乐;时光茌苒,我们总在人世中取舍,虽然失去了,也得到了……那是一股来自瓦尔登湖的清凉水汽,向我迎面扑来。在那湖畔,是梭罗为自己营造的心灵港湾。他看透了世间的利禄诱惑,他看倦了世人的勾心斗角,他失去了物质上的富足,却收获了精神上的瑰宝与自然的宁静。于是,那静溢的湖水便浇灌着梭罗的心灵,在灵动的小波中涤荡,升华。在与世无争的小天地中,他积淀出人生的思考与清新的文字。瓦尔登湖的水汽每天都给予了他丰富的营养,失去成就了梭罗后来的伟大,。那是一张绝世美丽的面容,有着沉鱼落雁之貌。昭君,一个柔弱却又心怀天下的汉宫女子,在事关家国安危的艰难抉择中,毅然踏上了西行之路。纵然她失去三千宠爱,纵然她远离桑梓,客居异乡,纵然她失去了难得的自由,但她却得到了千古留芳的美名,她在和亲的路途中完成6了对人民,对故乡的报答,实现了自我价值的升华。从此,胡汉四十多年未起硝烟,民风纯朴,百姓安居。失去了,她也获得了。那是一颗颗渴求知识的心灵,在最后的冲剌中书写人生的梦想,勾勒美好的蓝图。我们,一群即将接受重大挑战的芊芊学子,渴望鲤跃龙门,期许蟾宫折桂。我们虽失却了安逸的生活,玩乐的时光,但等待着我们的将是
本文标题:怎样让自己的议论文写出深度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6550499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