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质量控制/管理 > 第14课-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的教案
第14课《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的教案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指导学生通过阅读课文和独立思考,理解“断发易服”“废止缠足”“菜篮子工程”“安居工程”等概念的内涵和意义;(2)通过归纳、比较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情况,培养归纳发展特征的能力。通过思考“为什么近现代中国社会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会有如此大的变化”等问题,培养站在历史发展的角度思考问题的能力;(3)理解中国近代一些风俗习惯的进步,是人们追求进步、民主和文明的表现。掌握改革开放后我国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表现,并分析其原因。过程与方法:(1)通过提供大量近代以来不同时代服饰的图片和文字材料,引导学生研习中国近代以来服装的变迁史,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史料研习和多角度探究历史问题的方法。(2)引导学生从身边事例中列举一些社会现象并进行归纳,让学生在自主学习中感觉到历史就在身边。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使学生认识到我国人民近代生活方式和风俗习惯的变化,是文明、进步的表现,认识到进步的文明终将取代落后的习俗。(2)深刻认识到只有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人民才真正实现新生活新风尚。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是我国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根本前提。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从衣,食,住和社会风俗等方面了解中国近代以来人们物质生活发生变化的基本史实。难点:结合上学期学过的《历史》必修1的内容,认识影响中国近代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化的因素。课型:新课课时:1课时教具准备:ppt与多媒体设备教学方法:这一课初中已接触了部分内容,学生有一定的基础,而且内容与人们的现实生活联系密切,学生很容易直观感受,具有较浓厚的兴趣.大量的使用图片,或以采访年长者的方式及了解自己家庭生活的变化,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能大大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教学的效果.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同学们都知道,赵本山和宋丹丹是我国著名的小品演员,他们合演的许多小品脍炙人口,深受大家喜爱。由他们合演的小品《昨天、今天、明天》,就把全国男女老少乐翻了天。下面,我选取其中一段,让大家欣赏一下。(多媒体课件播放小品)《昨天、今天、明天》选段2、好,小品就欣赏到这儿。不知大家从这段小品中感受到什么?(我感受到中国老百姓的物质生活和生活习惯在改革开放前后发生了巨大变化。)3、的确如此。如果我们再把视野投射到一百年前,就会发现现在社会生活相对于一百年前发生的变化更是巨大。下面,我们就一起走进本单元的第1课《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来对比一下我们生活中的“今天”与“昨天”的变化。(板书课题)(多媒体课件打出课题)第14课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化。二、讲授新课1、指导学生阅读教材请同学们浏览课文并思考本课讲解了近代中国社会生活哪几个方面的变迁?(服饰方面、饮食方面、居室建筑、习俗风尚。)2、那么我们就从这几个方面来学习,首先我们来看一下近现代中国的服饰都发生了那些变迁。老师把它分了三个阶段。(1)第一阶段-----鸦片战争后到新中国的建立(1840~1940年)男装:长袍马褂、西装、中山装。多媒体课件展示。重点介绍:中山装的由来。【是孙中山先生倡导的一种具有特殊意义的服装,中山装前身四个口袋表示国之四维(礼、义、廉、耻),袋盖为倒笔架,寓意为以文治国。五粒纽扣代表五权分立(行政、立法、司法、考试、监察)。袖口三个扣代表孙中山先生所倡导的三民主义,上衣四个兜代表东南西北全国的统一。中山装以特有的政治含义很快被中国的知识分子和青年学生接受并迅速推广开来。】过渡:20世纪上半叶,长袍马褂仍然流行。鸦片战争后,西装传入中国,民国成立后流行开来,成为男子的礼服之一。在广泛吸收欧美服饰优点的基础上形成了中山装,此后几十年成为中国男子喜欢的标准服饰。女装:向称身适体、短袍窄袖的方向发展,旗袍(旧式、新式)。过渡:晚清普通女子的着装宽松肥大,遮住了女性的曲线。20世纪20年代后,旗袍经历了改革与创新。多媒体课件展示。(2)第二阶段----新中国成立后到十一届三中全会(1949-1978年)男装:列宁装、中山装、绿军装等。多媒体课件展示过渡:列宁装是苏式服装,“文革”时期,以着绿军装、戴军帽为荣,绿色成为流行色。女装:列宁装、布拉吉(俄文译音,意为连衣裙)、绿军装。多媒体课件展示过渡:列宁装的主要特点是西服领、双排扣、双襟中下方均带一个暗斜口袋。“做套列宁装,留着结婚穿”是当时年轻人的流行说法。穿列宁装、留短发是那时年轻女性的时髦打扮,看上去既朴素干练又英姿飒爽。布拉吉是连衣裙的意思,款式极其简单:宽松的短袖,泡泡的褶皱裙,简单的圆领,腰际系一条布带。但由于布拉吉宽松肥大,布料颜色花样比较单调(主要是碎花、格子和条纹),质料粗糙,对女性风采的体现有限。(3)第三阶段-----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改革开放以后,使人们对美的天然热爱和追求迅速苏醒,日新月异的时装令人目不暇接,不仅服装的颜色在变,而且服装的样式、服装的品牌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多媒体课件展示请列举一些典型的服装款式?80年代:喇叭裤:裤腿成喇叭状,盖住鞋跟,走起路来,兼有扫地的功能。喇叭裤加长发戴蛤蟆镜的男青年就是不正经的代号。健美裤:一般以黑色为主,带着很大的弹,后来脚蹬裤。当时有句顺口溜叫做:不管多大官,都穿甲克衫;不管多大肚,都穿健美裤。牛仔裤:今天它是一种相当大众的服装,80年代初的中国,它被当作过于颓废的服装。上海某大学曾经在招收研究生时对一名考试合格的学生提出要求:如果你继续穿牛仔裤,就将被拒绝录取。90年代:无肩装、露脐装扎,年轻人开始仿效韩日的明星,带花里胡哨的头巾,穿松糕鞋和有短流苏的裙子。21世纪:人们对服装要求的最高境界就是穿出个性——最好是独一无二。明星们最怕的就是撞衫。服装的主要作用已经不在是御寒,而是一种个性魅力的体现。在21世纪,世界服装艺术中的中国元素也开始得到越来越广泛的体现,唐装走俏全球、旗袍热遍世界。过渡:中国近代以来服饰的发展趋势是由“封闭”走向“开放”(个性化)近现代中国服饰为什么会发生变迁?(在古代,服饰和阶级、身份紧密相连,有着繁琐的制度那和规定。鸦片战争打开中国的大门,中国进入半殖民半封建社会,社会结构产生变动,中国服饰发生变迁。)过渡:俗话说“民以食为天”,小小餐桌,也能折射出中国社会的巨大变化。近代人们的饮食发生了哪些变化?鸦片战争后,出现了西餐、面包、咖啡等。葡萄酒、巧克力糖、咖啡、汽水等中西餐饮食文化有什么区别?中国的传统饮食十分丰富,南北各具特色,南方人喜欢吃米饭,海鲜,北方人喜欢吃面食,肉类,地方特色各具风味,有传统的四大菜系——鲁菜、粤菜、川菜、淮扬菜。到了鸦片战争之后,西餐传入,在通商口岸城市,吃西餐成为有钱人的时尚。中国饮食追求美味,西方饮食以营养为最高准则,讲求食物的蛋白质、脂肪等含量是否搭配合理。请大家看课本插图(多媒体展示),这些粮票、布票、油票,现在我们已经用不到了,那么改革开放前要发放这些票证呢?由于当时城镇人口增长过快;一些不法的投机商贩借机哄抬物价。我国出现了严重的物资供求矛盾,为此,党和政府相继对粮食、食用油、棉花和棉布实行统购统销的政策,稳定了物价,保障了人民基本的物质生活的需要。改革开放后,我国粮食产量大幅度增加,粮、棉、油完全可以满足广大人民日常生活的需要,已经没有必要用粮票、油票和布票来限制人们的需求。现代人们的饮食发生了哪些变化?营养均衡,粗细搭配,绿色食品深入人心。蔬菜要吃无污染的,粮食要吃当年的,鱼虾要吃欢蹦乱跳的,肉禽要吃排酸的,连花生油都要专找非转基因的。什么食品有营养,什么食品能防衰老……成为人们津津乐道的话题。在节假日人们更多地走出了厨房,去餐馆搞家庭聚餐和朋友聚会。从勒紧裤腰带,到凭票购买,从空空的菜篮子,到“天天过年”的百姓饭桌子,从追求精细粮食再到粗细粮搭配重新成为消费时尚,老百姓的生活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人们的饮食发生这些变化的原因?党和政府非常关注人民生活质量。1987年又发动了“菜篮子工程”,为缓解副食品供应偏紧的矛盾,建立了中央和地方的肉、蛋、奶、水产和蔬菜生产基地及良种繁育、饲料加工等服务体系,以保证居民一年四季都有新鲜蔬菜吃。过渡:如果说“食”是天,那么“住”就是地。房子,是百姓生活的栖息地,是安居乐业的支点。近代人们的住房发生了哪些变化?鸦片战争,沿海城市开始出现了供外国侨民和中国有钱人居住的西式花园洋房。城市住宅中,有电灯和自来水,为广大市民的生活提供了方便。但是,城市的老式房屋和农村的茅草房仍旧大量存在。教材插图:北京的四合院和西式洋房。新中国成立以后,住房方面的变化?上世纪70年代,一水儿的五层灰色居民楼成为当时最具代表性的城市住宅。除了一些极少数的“单元楼”,人们大多住在没有独立厨房、卫生间的简易筒子楼、平房和大杂院里。早上起来排队倒马桶是城市一道风景。不仅人均居住面积扩大,而且室内装修和居住环境也有了明显的改善。现在家家有卫生间还不满足,有的还在主人卧室里再装修一个卫生间。师:现在人们的住房条件为何能得到极大的改善?从80年代开始,党和政府推出安居工程和康居工程政策。安居工程指由政府负责组织建设,以实际成本价向城市的中低收入住房困难户提供的具有社会保障性质的住宅建设示范工程。继安居工程之后,国家建设部本着“以人为本,回归自然”的设计原则,于1999年推出的商品住宅性能认定体系,主要针对城市中高档住宅,是目前我国住宅性能认定的最高国家标准。最后我们一起了解近代以来社会习俗的变化,你知道旧中国有哪些落后的习俗,这些习俗后来发生了什么变化。旧习改变婚姻包办(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婚姻自由男子留辫(清兵入关,强令男子剃发蓄辫)剪辫易服女子裹足(三寸金莲)迫令放足社交礼仪(跪拜——晚辈对长辈、作揖—平辈)社交礼仪(握手、鞠躬)戊戌变法时期维新派倡导“断发易服”“废止缠足”,主张改革婚姻制度。民国时期政府颁布了剪辫易服和废止缠足的法令。同时,在称呼上逐步采用平等的“先生”“同志”,代替了“老爷”“大人”等称谓,礼节上的尊卑观念已为平等观念所取代。(多媒体展示)从20世纪50—70年代,勤俭节约、无私奉献,是中国社会风尚的主流。改革开放后,由于生活水平的提高,休闲娱乐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特别是“五一”“十一”长假,成为人们从事各种休闲活动的黄金周。居民的休闲生活更加多彩,休闲度假、郊区游、出境游以及娱乐健身等逐步成为市民生活的新内容,体现了生活质量的提高。关心自己、关爱他人、关注社会成为新的社会时尚。思考:近代以来我国人民物质生活与习俗为什么会发生如此大的变化?(学生思考回答后归纳总结)外因:西学东渐:鸦片战争后,西方的思想文化、物质文明和生活方式的涌入;内因:政治变革:戊戌变法、辛亥革命、新中国成立、十一届三中全会等重大历史事件的推动;经济发展:吸收三次科技革命的成果、改革开放等促进经济的发展,提高社会生产力;思想解放:1840年后,“向西方学习”的思潮;戊戌变法、辛亥革命、改革开放促进人们的思想解放。三、课堂小结自19世纪40年代以来的我国社会生活和习俗发生了重大变迁,长袍马褂、列宁装、布拉吉、老三样、些渐渐消失的服饰词语,记录着一个一去不复返的时代。今天当我们重新回忆它们,除了苦涩、辛酸、亲切,还有不尽的感慨:是改革开放给我们带来了今天的好生活,只有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人民的生活质量才发生了质的变化和重大飞跃,中国才会发生真正意义上的巨变。四、布置作业根据教材内容和所学的相关知识,完成“课后巩固练习”。五、板书设计第14课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服饰方面饮食方面居室建筑习俗风尚
本文标题:第14课-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的教案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6550552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