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教育 >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化学全册教案
绪言化学使世界变得更加绚丽多彩1第一单元走进化学世界课题1物质的变化和性质3第1课时物质的变化3第2课时物质的性质5课题2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7课题3走进化学实验室9第1课时常见的化学仪器和药品的取用9第2课时物质的加热和仪器的连接与洗涤11单元复习课13第二单元我们周围的空气课题1空气15第1课时空气的组成15第2课时空气是一种宝贵的资源17课题2氧气19课题3制取氧气21实验活动1氧气的实验室制取与性质23单元复习课25第三单元物质构成的奥秘课题1分子和原子27课题2原子的结构29第1课时原子内部的结构29第2课时离子、核外电子的排布31课题3元素33第1课时物质是由元素组成的33第2课时元素符号和元素周期表35单元复习课37第四单元自然界的水课题1爱护水资源39课题2水的净化41课题3水的组成43课题4化学式与化合价45第1课时化学式与化合价45第2课时与化学式有关的计算47单元复习课49第五单元化学方程式课题1质量守恒定律51第1课时质量守恒定律51第2课时化学方程式53课题2如何正确书写化学方程式55课题3利用化学方程式的简单计算57单元复习课59第六单元碳和碳的氧化物课题1金刚石、石墨和C6061第1课时金刚石、石墨和C6061第2课时单质碳的化学性质63课题2二氧化碳制取的研究65课题3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67第1课时二氧化碳67第2课时一氧化碳69实验活动2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取与性质71单元复习课73第七单元燃料及其利用课题1燃烧和灭火75课题2燃料的合理利用与开发77第1课时燃料的合理利用77第2课时使用燃料对环境的影响、能源的利用和开发79实验活动3燃烧的条件81单元复习课83附录初中化学方程式总结85绪言化学使世界变得更加绚丽多彩【学习目标】1.了解什么是化学,知道化学研究的对象与范畴,说出学习和研究化学的意义。2.了解化学的发展简史,体会化学科学对人类进步和社会发展的贡献,培养学习化学的责任感。3.激发学生对化学的好奇心及强烈的探究欲望,培养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学习重点】了解什么是化学,知道化学研究的对象与范畴。【学习难点】了解化学的发展简史,体会化学对人类的贡献,培养学习化学的责任感。情景导入生成问题新课导入:1.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老师变的一个小魔术,谈一谈你有何感受。观察老师表演的魔术(实验):(1)白纸显红字,(2)水变“牛奶”,“牛奶”变水;想一想:用自己现有的知识(已学过的语文、数学、英语、物理等知识)能否解释?讨论交流:提到“化学”,你想了解关于化学的哪些知识?2.引导学生对本节课的学习目标进行研究解读,如果学生解读不准确或不到位,教师再进行补充。自学互研生成能力知识模块一化学与生产、生活的关系阅读课本P1~P2内容及有关插图,回答下列问题:1.列举身边生产生活事例,哪些地方体现着化学?提示:衣服要经过化学处理;农作物丰收要靠农药化肥合理使用;建筑材料用化工产品;出行交通工具与化学密不可分。2.你还能列举出与化学密切相关的物品或提出与化学相关的问题吗?比如:各种各样的玩具,甚至玩具中使用的电池都与化学有关。电池能放电的原因,也与化学密切相关。知识模块二领略化学发展历程阅读课本P2~P3内容及有关插图回答下列问题:1.在古代,化学成就体现在哪些方面?古代化学:火的使用、制造了简单工具、造纸术、火药。2.到了近代,化学发展取得的成就体现在哪些方面?近代化学:道尔顿、阿伏加德罗创建原子、分子学说奠定了化学基础;门捷列夫发现元素周期律,编制元素周期表使化学学习和研究有规律可循。3.现代化学体现在哪些领域?假设没有化学,你想象一下世界会变成什么样子?现代化学:人类发现和制造物质种类繁多,制造了自然界中不存在的物质。假如没有化学,我们将生活在物质匮乏的社会,没有丰富多彩的物质,没有先进的生产技术,没有便利的交通工具。知识模块三认识什么是化学阅读课本P4内容及有关插图回答下列问题:你能总结出什么是化学吗?化学的目标意义是什么?化学是在分子、原子层次上研究物质的性质、组成、结构与变化规律的科学。化学的目标就是使世界变得更加绚丽多彩。请同学们将自学中遇到的疑难问题在小组(同排)进行合作探究,共同解决。交流展示生成新知知识模块一:化学与生产、生活的关系知识模块二:领略化学发展历程知识模块三:认识什么是化学拓展:绿色化学绿色化学又称环境友好化学,绿色化学要求从根本上消灭污染,是一门能彻底阻止污染产生的科学。它的主要特点如下:(1)充分利用资源和能源,采用无毒、无害的原料;(2)在无毒、无害的条件下进行反应,以减少污染物的排放;(3)提高原子的利用率,力图使所有作为原料的原子都被产品所消纳,实现“零排放”;(4)生产出有利于环境保护、社区安全和人体健康的环境友好型的产品。检测反馈达成目标一、当堂检测1.化学研究的对象是(A)A.物质B.物体C.运动D.实验2.下列选项不属于化学这门学科研究范畴的是(C)A.物质的组成与结构B.物质的性质与变化C.物质的运动状态D.物质的用途与制取3.下列课题侧重于化学学科研究领域的是(D)A.计算机游戏动画的开发B.嫦娥一号从地球轨道到月球轨道C.禽流感传播途径的调查D.新型药物用有机分子研制4.发现元素周期律的科学家是(C)A.道尔顿B.阿伏加德罗C.门捷列夫D.拉瓦锡5.我国古代的灿烂文化中与化学无关的是(B)A.烧制陶瓷B.发明指南针C.使用火药D.冶炼钢铁二、课后检测(见学生用书)三、拓展作业:请上网冲浪或去图书馆查阅或者通过报纸、杂志等途径了解更多的内容。那么化学究竟是对人类社会利多还是弊多,请就此开展一次辩论:正方:化学有利于人类社会的发展。反方:化学不利于人类社会的发展。课后反思查漏补缺1.课堂小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收获了什么?2.课后反思:第一单元走进化学世界课题1物质的变化和性质第1课时物质的变化【学习目标】1.能说出化学变化的基本特征,并能根据变化的基本特征判断出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2.能区分并指出,物质的哪些性质属于物理性质,哪些性质属于化学性质。3.能正确地观察实验现象,并能说出化学变化中能量变化的表现。【学习重点】1.化学变化与物理变化;2.化学性质与物理性质。【学习难点】性质与变化的区别和联系。情景导入生成问题1.导语:雪是如何形成的?这个过程有没有新物质产生?降雪的形成与蜡烛燃烧这两个变化有何不同?2.由学生对本节课的目标进行解读。自学互研生成能力知识模块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阅读课本P6~P8“实验1-1”的内容,完成课本P7表格。下面请大家观察几个演示物质变化的实验,主要观察变化前后物质的颜色、状态,列表记录。【演示】实验1—1(1)水沸腾,有大量水蒸气冒出,玻璃片上有小水滴附着。【演示】实验1—1(2)首先展示胆矾,再把蓝色块状固体研碎成为蓝色粉末,然后进行实验。【演示】实验1—1(3)由学生描述并记录实验现象(两支试管都形成蓝色溶液,加入氢氧化钠溶液后立即生成蓝色沉淀)。这里的蓝色沉淀是氢氧化铜。这个过程是胆矾溶液和氢氧化钠溶液作用生成了新的物质氢氧化铜。【演示】实验1—1(4)由学生描述并记录实验现象:加入盐酸后立即有气泡产生,石灰石逐渐变小,澄清石灰水变浑浊,摸一下试管感觉到发热。师:实验1—1(3)、1—1(4)有什么共同特征?【结论】这两个变化都有新的物质生成,这种变化叫做化学变化。我们日常看到木材燃烧、铁生锈等都是化学变化。在化学变化过程中除生成其他物质外,还伴随发生一些现象,如放热、发光、变色、放出气体、生成沉淀等等。这些现象常常可以帮助我们判断有没有化学变化发生。【讨论】判断一个变化是物理变化还是化学变化的依据是什么?请同学们将自学中遇到的疑难问题在小组(同排)进行合作探究,共同解决。交流展示生成新知知识模块一:认识什么是物理变化强调:只是形状、状态的变化。讨论交流:生活中哪些属于物理变化呢?知识模块二:认识什么是化学变化强调:化学变化一定生成新物质。讨论交流:生活中哪些属于化学变化呢?知识模块三: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的区别与联系强调:变化时是否生成新物质。检测反馈达成目标一、当堂检测1.下列属于化学变化的是(C)A.电灯通电后发亮B.从海水中得到食盐C.食物腐败D.电热棒工作时发热2.下列四种变化中,其中一种与其他三者有本质区别的是(B)A.铁生锈B.水结冰C.煤燃烧D.脂肪酸腐败3.下列描述涉及一些物质的变化,其中只涉及物理变化的是(C)A.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B.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C.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D.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4.下列成语描述的变化中,一定包含化学变化的是(C)A.木已成舟B.花香四溢C.烛炬成灰D.滴水成冰二、课后检测(见学生用书)课后反思查漏补缺1.课堂小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收获了什么?2.课后反思:附:板书设计:课题1物质的变化和性质(第1课时)物质的变化物理变化化学变化定义特征伴随现象联系区别第2课时物质的性质【学习目标】1.了解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的概念,并能分清哪些是物理性质,哪些是化学性质。2.通过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和分析,学会归纳整理。3.用化学知识解释日常生活中的一些变化,激发学习化学的兴趣。【学习重点】理解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学习难点】区分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区分变化与性质情景导入生成问题1.导语:(教师展示一杯水)水是我们熟悉的物质,你知道水能发生哪些变化,体现了水具有的哪些性质?(个人思考,同桌交流)2.引导学生对本节课的学习目标进行研究解读,如果学生解读不准确或不到位,教师再进行补充。自学互研生成能力知识模块一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阅读课本P8~P9的内容,找到并画出以下问题:1.什么是化学性质?2.什么是物理性质?物质的化学性质是物质在化学变化(化学反应)中表现出来的性质。如木柴能燃烧——化学性质;铁(在潮湿的空气里)易生锈——化学性质。物质的物理性质是物质不需要经过化学变化(化学反应)就表现出来的性质。如物质的颜色、状态、气味、熔点、沸点、密度、压强等。知识模块二区分物质的性质和变化探究:在描述变化和性质时有什么不同?强调:在叙述物质的性质时,往往有下列字:能、会、可以、易、难等。例如:(1)木柴燃烧——化学变化木柴能燃烧——化学性质(2)铁生锈——化学变化铁(在潮湿的空气里)易生锈——化学性质铁(在干燥的空气里)难生锈——化学性质(3)胆矾溶液和氢氧化钠溶液反应——化学变化胆矾溶液可以和氢氧化钠溶液反应——化学性质讨论:“物理性质”里面含着哪两层含义?小结:这里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有两层含义:一是不需要变化就表现出来的性质;一是在物理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例如,颜色、状态、气味、熔点、沸点、密度等都属于物质的物理性质。【例题】阅读下列信息:铝是一种银白色的金属,具有金属光泽,质地较软,很容易制成薄片;铝的密度较小(2.7g/cm3),有良好的导电性和传热性;铝在空气中容易与氧气作用,生成致密的保护层——氧化铝;铝与稀盐酸反应产生氢气。根据上述信息,请你回答下列问题。(1)铝的物理性质有银白色、有光泽的金属,质地较软、密度较小,良好的导电性和传热性;(2)铝的化学性质有在常温下可与氧气反应生成氧化铝,可与稀盐酸反应生成氢气。知识模块三正确地闻气体的气味探究实验:观察老师演示(也可由师生共同完成)[实验1-2]探究氧气和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观察并记录实验现象(注意:闻气体的正确操作)。讨论:怎样正确地闻气体的气味?交流:闻气体气味时,用手轻轻在瓶口扇动,让少量气体飘进鼻孔,禁止把鼻子凑到容器口去闻气体。思考: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尽可能多地描述氧气和二氧化碳的性质,试着判断哪些属于物理性质,哪些属于化学性质,利用哪些方法可以区分它们。交流:小组内交流讨论自己的看法,然后每组派代表发言,班内交流学习。知识模块四物质性质与用途的关系思考:水、乙醇(俗称酒精)有哪些用途,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用途?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和知识,你还能说出哪些物质的性质和用途?由此可得出什么结论?归纳:物质的性质决定物质的用途,反之物质的用途反映物质的性质。
本文标题:人教版九年级上册化学全册教案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6551261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