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质量控制/管理 > 废水处理生物出水中COD构成的解析以焦化废水为例
书书书第31卷 第10期2012年 10月环 境 化 学ENVIRONMENTALCHEMISTRYVol.31,No.10October2012 2012年2月20日收稿.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21037001);“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重点项目(2008BAC32B061);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项目(2009AA06Z319);华南理工大学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经费(2011ZP0006)资助. 通讯联系人,TEL:02039380502;Email:cechwei@scut.edu.cn废水处理生物出水中COD构成的解析———以焦化废水为例曹 臣1 韦朝海1 杨清玉1 吴超飞1 吴海珍2 胡 芸1 任 源1 卢 彬3(1.华南理工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工业聚集区污染控制与生态修复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污染控制与生态修复广东省普通高等学校重点实验室,广州,510006;2.华南理工大学生物科学与工程学院,广州,510006;3.广州境天环保科技有限公司,广州,510640)摘 要 以焦化废水为例,采用连续过滤及化学分析的方法考察了悬浮组分、胶体组分及溶解组分对生物出水残余COD的贡献,并结合紫外可见光谱和GC/MS图谱定性解析各形态组分的有机构成特征,构建了一种废水生物出水COD构成解析的评价方法.实验结果显示,焦化废水生物处理出水中悬浮态和胶体态组分对残余COD的贡献分别占COD总量的25.9%—46.3%和18.7%—44.4%,建议优先考虑采用混凝沉淀工艺去除约35.0%—45.0%的COD,使处理出水基本能够达标排放;溶解组分的COD占COD总量的24.6%—40.7%,其中4.3%—15.8%的COD由硫化物、硫氰化物等还原性物质贡献,其余部分主要由链状烃类、酯类及醇类等溶解有机组分贡献,建议采用氧化或吸附工艺进行处理,以满足更高的出水水质要求.关键词 残留COD,COD组分,胶体组分,还原性无机组分.COD(Chemicaloxygendemand)是衡量水体中碳含量的重要指标,同时也是有机废水污染物减排的主要约束性指标.目前国内外主要采用生物处理工艺削减难降解有机废水的COD,受有机污染物降解动力学的影响,微生物对有机物的去除是有限的,处理出水中必然存在部分未被降解的有机组分,由于生物处理达到极限,即使延长好氧水力停留时间也难以进一步提高COD去除率.残留的有机组分以悬浮、胶体及溶解的形态存在于生物出水中.各形态有机组分可通过吸附、络合及沉淀的方式相互转移,其COD构成大小与废水水质特性有关,并受生物过程操作与控制条件的影响.比如过长污泥龄会增加出水悬浮物含量,并产生更多高分子量的溶解性微生物代谢产物(SMP)[1],影响悬浮和胶体形态组分的COD值.近年来,国内外关于难降解有机废水COD达标深度处理技术的探索和研究较多,如强化混凝沉淀[2]、电化学氧化[3]及膜处理[4]等,但却鲜有针对废水生物处理出水COD表达形式来评价水质构成的研究和报道[5].而生物出水的COD构成是废水后续深度处理工艺选择及优化的重要基础.如水中悬浮及胶体态有机组分含量较高,则适宜优先采用混凝沉淀进行分离去除;而溶解性小分子量(0—3kDa)的有机物适宜采用吸附或生物方法去除[67].因此,剖析废水生物处理出水残余COD的构成,探讨COD构成与深度处理工艺之间的关系有利于深度处理方法与技术的选择,也是针对不同水质成本控制的重要手段.本研究以焦化废水为例,采用连续过滤分级方法对焦化废水生物处理出水进行物理组分分离,通过紫外可见光谱的变化和GCMS定性分析各形态组分的有机组成特性,并运用化学分析手段考察还原性无机物的组成及含量,从而系统解析生物出水残余COD的构成特征,探讨生物出水COD削减工艺的有效性,为焦化废水深度处理工艺的设计提供依据和参考. 10期曹臣等:废水处理生物出水中COD构成的解析———以焦化废水为例1495 1 材料与方法1.1 实验材料广东韶钢焦化厂废水处理工程分两期,生物系统分别采用A/O/O和A/O/H/O工艺,两个工程均已稳定运行多年,始终保持着高效的污染物去除效率.实验所用水样主要取自焦化废水处理厂二期废水处理工程.分析检测数据显示,当进水COD和酚浓度分别为1.3×103—2.8×103mg·L-1和143—535mg·L-1时,生物系统对COD和酚的去除率达到90.0%和99.9%,生物处理出水COD为141—272mg·L-1、BOD为17.0—23.0mg·L-1(表1),出水可生化性很低(B/C=0.08—0.11).表1 焦化废水生物处理出水水质及排放标准(mg·L-1)Table1 Theeffluentqualitiesofbiologicaltreatmentsystemandstandardofeffluent水质指标CODBOD酚氰化物NH+4N油色度/倍pH生物出水141—27217.0—23.00.02—0.200.3—1.60.5—9.80.9—2.875—2006.73—7.85排放标准≤90≤20≤0.3≤0.3≤10≤5≤406—9采集水样均为等比例混合水样,即一天内各时间点所取水样按相同比例混合而成当天水样.根据不同生产运行情况所采集生物出水的COD值为157—218mg·L-1,TOC为63.7—94.6mg·L-1,与该工程以往日常统计检测的平均值接近[89],具有代表性.1.2 过滤分级方法采用微滤和超滤分离技术实现水样物理分级预处理,然后对不同粒径大小的各级滤液进行分析测试,得到不同组分的水质特性,连续过滤分级程序如图1所示.图1 连续过滤分级程序示意Fig.1 Schematicpresentationofthesequentialfiltration/ultrafiltrationprocedure采用直径为47mm的真空抽滤装置进行微滤实验,取1L水样依次通过孔径为1000—3000nm的慢速定量滤纸(Slowfilterpaper,杭州特种纸业公司)、450nm和220nm的混合纤维素酯微孔滤膜(Mixedcelluloseester[MCE],德国MEMBRANA公司),取各级滤液50mL用于分析测试.然后,将经220nm微滤膜过滤的滤液直接加入到容积为200mL的磁力搅拌式超滤装置(Amicon,Model8200型,Millipore公司)中,以高纯N2(99.999%)为驱动力进行超滤实验,依次通过截留相对分子量(MolecularWeightCutoff,MW)分别为100kDa、30kDa、10kDa、5kDa、3kDa和1kDa的超滤膜(PL系列膜,Millipore公司),从而得到不同分子量下的各级滤液.在进行超滤实验前,待分离水样的体积应大于600mL,以保证通过1kDa超滤膜后还有至少50mL的滤液用于分析测试[10].所有分离实验均在室温(20℃)和pH值为7.2—8.8条件下进行,符合超滤装置和膜的使用要求.受过滤流速的限制,不同膜材料选用的过膜压力不同(0.1—3.7atm);膜的孔径越小,所需的操作压力越大;实验中100kDa膜的操作压力为0.6atm,而30kDa、10kDa和5kDa膜的操作压力均为1.2atm,3kDa和1kDa膜的操作压力则为2.4atm.1.3 分析评价方法COD表示水中还原性物质在一定条件下被外加强氧化剂氧化时所消耗氧化剂的数量,其贡献组分根据颗粒大小可划分为悬浮组分、胶体组分、溶解有机组分及溶解无机组分.通过分级过滤分析及成分鉴定来评价废水生物出水COD的构成特性,为实现不同目标水质工艺的选择提供依据.1496 环 境 化 学31卷COD、BOD、挥发酚、NH+4N、Fe2+、NO-2、S2-、S2O2-3和氰化物等常规水质指标的测定参照《水和废水监测分析方法》第四版[11].SCN-采用文献[12]的方法测定.UV254表示用1cm光程石英比色皿测定254nm水样的吸光值,用来评价水中溶解的非饱和构造的有机污染物(带双键或芳香族的有机物)的总量.UV254和TOC的测定分别采用UV1750(Shimadzu)型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和TOC5000(Shimadzu)总有机碳分析仪.固相萃取方法:取经1kDa超滤膜分级过滤后的滤液200mL,采用Supelco公司的C18固相萃取小柱进行固相萃取富集,保持过流速度在3—4mL·min-1,富集后的小柱真空抽干并离心10min,然后用9mL二氯甲烷洗脱小柱3次,将洗脱液汇合后放入梨形瓶内浓缩至约1mL,再加入10mL替换溶剂正己烷,继续浓缩至1mL,进行GCMS分析.SPEGC/MS分析采用QP2010(Shimadzu)型气相色谱质谱联用分析仪,色谱柱为RTX5MS毛细石英管柱(30m×0.25mm×0.25μm);分析条件为:以氦气作为载气,柱流量为1.46mL·min-1;进样口温度:280℃;电子能量:70eV;离子源温度:250℃;升温程序为从80℃以5℃·min-1的速度升至300℃,在300℃保持10min;进样量1μL,选择10∶1的分流比测定.2 结果与讨论2.1 不同粒径组分的COD实验所采水样经连续过滤后所测得的不同粒径下滤液的COD值详见表2.运用差减法可得到相邻两个滤膜之间的COD差值.不同粒径组分的COD分布状况如图2所示.表2 焦化废水生物出水不同粒径组分的CODTable2 SizedistributionoftheCODcontentofcokingwastewaters物理分级孔径大小/nmCOD累积值/(mg·L-1)粒径间隙/nmCOD差值/(mg·L-1)未过滤157—218>100042.7—55.8慢速滤纸1000113—162450—100012.2—27.50.45μm450100—135220—45010.7—16.10.22μm22089.7—118.913—2206.7—21.8100kDa1383.0—97.18—133.4—6.130kDa879.6—93.75—83.0—3.710kDa576.6—90.54—53.4—4.35kDa470.3—86.13—411.2—17.83kDa356.6—74.92—35.9—9.71kDa250.7—66.5<250.7—66.5 注:纳米和道尔顿之间的单位转化方法参照文献[8].图2 生物出水不同粒径组分的CODFig.2 ParticlesizedistributionofCODforbiologicaleffluent 10期曹臣等:废水处理生物出水中COD构成的解析———以焦化废水为例1497 由图2可知,生物出水中粒径>1000nm和<2nm的组分对COD的贡献值较大,分别占COD总量的19.2%—31.4%和24.6%—40.7%,而剩余的COD值主要由集中在13—450nm和450—1000nm范围内,其贡献率分别为10.8%—20.6%和6.7%—14.9%.图3反映了同一时段不同粒径组分的COD和TOC分布情况,从图3可以看出,生物出水中各粒径组分的TOC所占的比例与其COD所占比例相当,表明焦化废水生物出水不同粒径组分的TOC表现出与COD类似的分布特征.2.2 悬浮组分对COD的贡献由表2和图2可知,悬浮组分(颗粒粒径>450nm)对焦化废水生物出水COD的贡献值为54.9—83.3mg·L-1,占COD总量的25.9%—46.3%,其中可沉组分(>105nm)和超胶体组分(103—105nm)对悬浮组分COD的贡献值为42.7—55.8mg·L-1,平均约占生物出水COD总量的25%.图4反映了焦化废水处理厂内同一时段不同生物工艺处理出水的COD构成情况,图4表明,悬浮组分是焦化废水生物出水COD的主要贡献组分之一,其贡献率为30%—38%,并以可沉组分和超胶体组分为主.图3 不同粒径组分的COD和TOC分布比较Fig.3 Percentdist
本文标题:废水处理生物出水中COD构成的解析以焦化废水为例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6559924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