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工程监理 > 高浓度氨氮废水处理技术研究进展罗龙海
欂欂欂欂欂欂欂欂欂欂欂欂欂欂欂欂欂欂欂欂氊氊氊氊化工与环保高浓度氨氮废水处理技术研究进展罗龙海(四川大学建筑与环境学院,成都,610065)摘 要 氨氮是引起水体富营养化的主要营养物质,浓度过高会对水体造成严重污染,结合高浓度氨氮废水的特点,综述了现有主要的氨氮处理技术,包括折点氯化法、吹脱法、化学沉淀法、沸石脱氨法、膜吸收法等物化法,以及传统生物脱氮技术和亚硝酸型硝化/反硝化、厌氧氨氧化和同时硝化反硝化等新型生物脱氮技术。介绍了它们的处理原理、特点以及研究现状等,最后指出了高浓度氨氮废水处理技术今后的发展前景。关键词:高氨氮废水脱氮技术生物脱氮前景 废水中含有的氨氮具有很高的耗氧量,是导致水体富营养化的主要原因,会对水中的鱼类等水生生物产生直接的毒害作用,可能激发其熵变[1]。氮过高易引起水体中藻类及其他微生物大量繁殖,严重时使水中溶解氧下降,鱼类大量死亡,甚至导致湖泊的干涸灭亡,而饮用水水源含有大量的氨氮时则会造成自来水处理厂运行困难,自来水产生异味等。高氨氮废水是氨氮含量大于500mg/L的一类废水[2],主要来源于石油化工,有色金属化学冶金、化肥、味精、肉类加工和养殖等行业生产排放的废水以及垃圾渗滤液等[3]。高氨氮废水中含有大量的酚类、芳香族化合物、碱和重金属等物质,具有成份复杂、毒性强,可生化性差,难以被微生物降解等特点,因此处理这类废水难度较大。并且,随着水体富营养化问题的日益严重以及人们对氨氮对水体危害的认识的深入,提供经济高效的处理技术去除废水中的氨氮已成为处理高氨氮废水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1 高氨氮废水的特性及危害1.1 氨氮的特性水体中的氮元素主要以硝酸氮、亚硝酸氮、氨氮(包括分子态氨和离子态NH4+)和氮气。氨氮在水环境中将参与分解转化环节,如图1。图1 氨氮产生与转化途径1.2 氨氮的危害氨氮在水体中经硝化作用产生硝酸盐和亚硝酸盐,对饮用水带来很大的危害,长期饮用此类水可诱发高铁血红蛋白症状和癌症。而水体中的分子氨可经渗透作用进入生物体内,将血红蛋白中的Fe2+氧化成Fe3+,从而降低血液的负氧能力。其次,氨还能影响水生物的神经系统与肝肾系统,严重时发生肝昏迷以致死亡,急性氨氮中毒的水生物表现为亢奋、抽搐,严重时甚至会死亡。目前,国内外氨氮废水处理有吹脱法、沸石脱氨法、电渗析法、膜分离法、折点氯化法、MAP沉淀法、生物脱氨法等多种方法,这些技术可分为物理化学法、传统生物处理法和生物脱氮技术三大类。2 物理化学法处理技术目前,常用的物理化学方法有折点氯化法、吹脱法、化学沉淀法、沸石脱氨法、膜吸收法等。83四川化工 第14卷 2011年第6期2.1 折点氯化法折点氯化法是将氯气或次氯酸钠投入废水,将废水中的氨氮氧化成氮气的化学脱氮工艺[4]。中国科学院山西煤化所用含有质量分数约25%次氯酸钙的漂白粉做脱除剂,用来处理氨氮吹脱后焦化废水中的氨氮,经浸渍和固液分离,废水可达到国家一级排放标准,大大降低了运行费用,但尚未见工业化报道[5]。氯化法的处理效率可达90%~100%,但运行成本高,副产物氯胺和氯代有机物会造成二次污染,增加出水对生物致癌、致畸的潜在危险性。因此,折点加氯法只适用于低浓度的氨氮废水。2.2 吹脱法吹脱法脱除水中氨氮,是利用NH4+和NH3之间的动态平衡,在碱性条件下将气体通入水中,使气液相互充分接触,同时水中溶解的游离氨穿过气液界面,向气相转移,从而达到去除氨氮的目的,常用空气作载体。水中的氨氮,大多以氨离子(NH4+)和游离氨(NH3)保持平衡的状态而存在。其平衡关系式如下[6]:(1)由式(1)可以看出,pH值是影响氨氮脱除率的关键因素之一。另外,温度升高会降低氨气在水中的溶解度,升高温度平衡向右移动。胡继峰等[7]采用吹脱法处理氮肥厂高氨氮废水时,发现若使氨氮去除率达到90%以上,pH值必须大于12且温度高于90℃。刘文龙[8]等研究吹脱法处理含(NH4)2SO4高浓度氨氮废水时,结果表明废水pH值为11.5,吹脱温度为80℃,吹脱时间为120min时氨氮脱除率可达99.2%。周明罗等[9]研究表明吹脱效率随pH值升高而增大,气液比越大,氨吹脱传质动力也越大,其吹脱效率也增大。虽然具有氨氮脱除效率高、操作简单[10]、易于控制、运行费用低等优点,但是吹脱出来的氨气进入大气,易造成二次污染等缺点。因此吹脱法适合高浓度氨氮废水的预处理,其研究发展方向是解决好氨气的回收,避免二次污染。2.3 化学沉淀法化学沉淀法是近年来兴起的一种新的处理高浓度氨氮废水的方法,其基本原理是在含氨氮废水中投加镁盐和磷酸或磷酸盐,生成磷酸铵镁沉淀,从而去除氨氮。主要化学反应式如下[11]:磷酸铵镁法在去除废水中的氮、磷的同时生成的磷酸铵镁沉淀可做为复合肥实现资源化利用。刘小湳[12]等采用磷酸铵镁法处理焦化厂2000mg/L的高浓度氨氮废水,在最佳条件下,氨氮可降到15mg/L,而残磷量低于20mg/L。而赵庆良等[13]采用磷酸铵镁沉淀法对氨氮质量浓度高达5618mg/L的老龄填埋渗滤液进行脱氮研究,在适当条件下,反应15min后,填埋渗滤液中的氨氮从5618mg/L降至112mg/L。磷酸铵镁沉淀法可以避免吹脱法造成的结垢、二次污染等问题,但是,在实际应用中,还需要进一步优化反应物配比,以及经济地调剂pH值等,因此,寻找廉价高效的沉淀剂及开发高质的复合肥是今后的发展方向。2.4 沸石脱吸附氨法沸石是天然沸石是一种无机离子交换材料,并且对NH4+具有强的选择吸附能力,因此工程上常用沸石对NH4+的强选择性,将NH4+截留于沸石表面,从而去除废水中的氨氮。产于浙江缙云的天然斜发沸石粒径为2—3.2mm,对氨氮吸附的极限值为1.624mol·kg-1,通过监测结果表明,沸石晶体内NH4+进行交换的主要离子为Ca2+和Na+,二者占交换总量的96%以上[14]。由于吸附剂有一定的吸附容量,对于高浓度的氨氮废水,会因再生频繁而造成运行费高,因此该法只适用于吸附低浓度氨氮废水或高氨氮废水的后续处理,为了达到氨氮排放标准,此法需和其他联合使用才能完成脱氮过程。盛铭军等[15]人用生物接触氧化池与沸石生物滤池相结合的工艺对城市二级出水进行深度处理,可去除85%的氨氮,能达到景观水和生活杂用污水水质回用的要求。罗鹏安等[16]以A2/O工艺为基础,向好氧生物池中投加沸石,在5g/L的反应池沸石质量浓度和24h的好氧水力停留时间下,可将氨氮从进水平均48.1mg/L下降为9.7mg/L。虽然沸石法具有来源广、价格低廉等优点,但天然沸石存在吸附容量有限,易吸附饱和,再生频率,化学再生易造成二次污染,而且仅能吸附氨氮而不能彻底去除污染物等缺点,因此,目前沸石法脱氮的93第6期 高浓度氨氮废水处理技术研究进展应用大多数是针对微污染河道水、景观水、二沉池出水等含氮不高的水体。2.5 膜吸收法膜吸收法是利用疏水性的微孔膜和NaOH及H2SO4等化学吸收液处理并回收废水中的NH3、HCN和H2S等挥发性气体污染物,它使用微孔膜将气、液两相分隔开来,其膜孔是气、液两相传质的场所。膜吸收法处理氨氮废水的原理为:含氨废水与H2SO4吸收液疏水性微孔膜分隔于膜两侧,通过调节废水的pH值,使废水中的NH4+转变为挥发性NH3。废水中的NH3在膜两侧NH3的浓度差的推动下,在废水-微孔膜界面汽化挥发成气态的NH3,并沿膜微孔扩散到膜的另一侧,在吸收液-微孔膜界面上与H2SO4反应生成(NH4)2SO4而被回收。pH值是该法去除效果的关键,据研究表明,pH值调到11—12,膜吸收法可有效的去除废水中的高浓度的氨,使氨氮浓度值达到污水排放标准。杨晓奕[17]等人采用电渗析法和聚丙烯(PP)中空纤维膜法处理高浓度氨氮无机废水,可使浓度2000~3000mg/L,氨氮去除率在85%以上,同时可获得8.9%的浓氨水,回收的硫酸铵浓度在25%左右。虽然该法能在常温、常压下浓缩并回收废水中的氨,无二次污染,但存在膜易发生渗漏等问题。因此,在保证氨氮传质通量的情况下防止膜的渗漏是其研究发展的方向之一。3 氨氮的生物处理技术3.1 传统的生物脱氮技术传统的生物脱氮技术是目前应用最多的脱氮方法。根据传统的生物脱氮原理,分为硝化反应和反硝化反应两个独立的阶段,硝化反应在好氧条件下进行,而反硝化反应在缺氧条件下完成。硝化反应是由一类自养好氧微生物完成的,包括两个步骤:第一步为亚硝化过程,是由亚硝酸单胞菌属、亚硝酸螺杆菌属等亚硝酸菌将氨氮转化为亚硝酸盐;第二步为硝化过程,是有硝酸杆菌属、螺菌属等硝酸菌把亚硝酸盐进一步氧化为硝酸盐。硝化阶段则是由一群异养型微生物在无分子态养的条件下将硝酸盐或者亚硝酸盐还原成气态氮或者N2O,从而实现氨氮的脱除。目前工程应用中主要有A/O工艺、A2O工艺、PASF、Bardenpho、Dephanox等工艺[18—23]在传统的生物脱氮技术对废水脱氮起到了重要的作用。3.2 新型生物脱氮技术近年来,随着人们对生物脱氮过程研究的深入,出现了一些新的生物脱氮理论,例如亚硝酸型硝化/反硝化、厌氧氨氧化和同时硝化反硝化等。国内外学者都进行了大量研究。3.2.1 亚硝酸(短程)硝化/反硝化短程硝化反硝化是指利用亚硝酸菌和硝酸菌生物特性的差异,在特定的环境条件下,使硝酸菌的生长受到抑制把硝化过程控制在NO2-阶段,使其不在被氧化成为NO3-,用NO2-直接作为电子最终受氢体直接进行反硝化[24]。此法与传统的硝化反硝化相比,可节省耗氧约25%、40%的反硝化碳源,减少污泥生成量约50%从而节省反应容积,在C/N值一定的条件下还能提高对TN的去除率等优点。采用该技术处理低C/N的高氨氮废水具有一定的可行性。在亚硝酸型生物脱氮实现的过程途径中,亚硝酸盐氧化菌和氨氧化菌两种硝化菌的生长代谢直接影响亚硝酸的积累,主要的影响因素有pH值、游离氨、泥龄、溶解氧、温度和有毒物质等[25]。虽然有很多因素会导致硝化过程中亚硝酸氮的积累,但目前对此现象解释的理论还不充分。3.2.2 厌氧氨氧化厌氧氨氧化(Anaerobic Ammonium Oxida-tion,ANAMMOX)是指在厌氧条件下,以亚硝酸盐或硝酸盐为电子受体,氨氮提供电子供体,通过厌氧氧化菌的作用将亚硝酸氮和氨氮同时转化成N2的自养生物脱氮过程,这一过程首先由Broda(1977)年提出[26],Mulder(1995)在实验室反硝化流化床内发现了这一过程。[27]并且,ANAMMOX是一个产能反应,能为生物生长提供能量,为大幅度节省好氧氨氧化的动力消耗提供了可能,M.Strous等[29]于1998年根据化学计量和物料衡算估计除了厌氧氨氧化总的反应方程式,如下:NH4++1.32NO2-+0.066HCO3-+0.13H+→1.02N2+0.26NO3-+0.066CH2O0.5N0.5+2.03H2O厌氧氨氧化具有无二次污染[30]、节省能源、基本无温室气体排放,产污泥量少等优点。目前,世界上已有多座中试或生产性Anammox反应器在工程04四川化工 第14卷 2011年第6期应用。其中,荷兰某公司建造的4座Anammox反应器最为典型。3.2.3 同时硝化反硝化由于诸多原因,传统的生物脱氮理论认为硝化与反硝化不能同时发生,而近年来异养硝化菌和好氧反硝化菌等的发现以及异养硝化、好氧反硝化、自养反硝化等概念的提出,使同时硝化反硝化成为了可能,也为SND生物脱氮新技术奠定了理论基础。这种硝化与反硝化反应在同一个反应器中同时进行的反应,称为同时硝化反硝化(SND,SimultaneousNitrification and Denitrification)。目前,对SND生物脱氮的机理尚未有一致的解释,主要有三种种解释[31],即宏观环境解释、微观环境解释和生物学解释。在生物脱氮系统中,NO3-和NO2-均可作为最终电子受体,因此SND系统中存在全程和短促硝化反硝化两条生物脱氮途径。与传统生物脱氮技术相比,SND技术具有能耗低
本文标题:高浓度氨氮废水处理技术研究进展罗龙海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6563366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