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经营企划 >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要点整理
绪论马克思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一、什么是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可以从不同的角度理解,总体有广义与侠义之分:从狭义上讲:马克思主义是指由马克思和思格斯所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从广义上讲:马克思主义不仅指马克思和思格斯所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也包括后人对它的运用和发展,即在实践中不断发展了的马克思主义。二、马克思主义的产生和发展(一)马克思主义是时代的产物马克思主义诞生在欧洲,产生于19世纪40年代,以《共产党宣言》的发表为标志。马克思主义的产生和发展有其深刻的经济社会根源、思想渊源和实践基础。1、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为马克思主义的产生提供了经济、社会历史条件。2、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日益激化,对科学理论的指导提出了强烈的需要。(二)马克思恩格斯的革命实践和对人类文明成果的继承与创新1、马克思恩格斯个人条件2、马克思主义产生的理论前提: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和英、法国的空想社会主义理论。(三)马克思主义在实践中不断发展1、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时代精神的精华2、马克思主义具有与时俱进的品格首先,马克思主义是随着实践发展而发展的科学。其次,马克思主义是一个开放性的科学体系。第三,马克思主义具有与时俱进的内在自觉。3、马克思主义的发展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品格,使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在回答时代的挑战中羸得顽强生命力的,获得发展。在总结帝国主义和无产阶级革命时代的新的历史条件下,在总结新的历史经验和概括自然科学最新成就的基础上产生了列宁主义,把马克思主义推向了新的历史阶段——列宁主义阶段。为解决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革命的问题,产生了毛泽东思想。为解决在经济上相对落后的国家如何建设社会主义,产生了邓小平理论。邓小平关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在当代的新发展,也是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发展。如何在新世纪继承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光荣传统,把马克思主义推向新的境界,使马克思主义获得更大的发展?关键是要正确认识和处理坚持马克思主义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关系,把坚持和发展统一起来。三、马克思主义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马克思主义从产生到发展,表现出了强大的生命力,这种强大生命力的根源在于它的以实践为基础的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一)马克思主义是最根本是世界观和方法论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首先,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无产阶级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其次,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科学体系的哲学基础。(二)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一切致力于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立场。叮叮小文库-2首先,这是由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本性决定的。其次,这是由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决定的。最后,是否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是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的分水岭,也是判断马克思主义政党的试金石。(三)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理论联系实际,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是马克思主义重要的理论品质。(四)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实现物质财富的极大丰富、人民精神境界极大提高、每个人自由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社会,是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四、努力学习和自觉运用马克思主义(一)在理论与实际结合中学习和掌握马克思主义学习马克思主义必须坚持正确的学习原则和方法。理论联系实际,既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则,也是我们学习马克思主义的根本方法。(二)把马克思主义作为行动的指南理论与实践的统一是马克思主义最基本的原则,所以,大学生必须把马克思主义作为行动的指南。第一,在思想上要自觉地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确立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念,树立和坚定共产主义远大理想。第二,不断提高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自觉地辨明和抵制各种不良思想文化的影响。第三,不断增强服务社会的本领,自觉投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第一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主要内容:1、物质世界和实践。2、事物的普遍联系和发展。3、客观规律性和主观能动性。第一节物质世界和实践一、物质世界的客观存在(一)哲学和哲学基本问题1、哲学。1)世界观和方法论。2)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2、哲学基本问题。1)基本内容哲学基本问题包括:第一、思维和存在何者是第一性问题。第二、思维和存在有无同一性问题。分析:1)根据对哲学基本问题第一方面的不同回答。划分了哲学上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大基本派别。①唯物主义基本形态: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或机械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或机械唯物主义的主要缺陷:一、机械性。二、形而上学性。三、不彻底性。(唯心史观)叮叮小文库-3②唯心主义基本形式:A.主观唯心主义英国哲学家贝克莱:“存在就是被感知”,“物是感觉的集合”。B.客观唯心主义德国哲学家黑格尔:“绝对观念”;中国哲学家朱熹:“理在事先”。2)根据对哲学基本问题第一方面的不同回答,划分了哲学上可知论和不可知论。A.可知论——唯物主义者;绝大多数唯心主义者B.不可知论——主要代表:休谟、康德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之所以是哲学的基本问题,其原因如下:第一、哲学基本问题是人们实际活动中的基本问题,第二、是解决其它哲学问题的前提。一切哲学和哲学家都不能回避、都必须回答的问题。第三、哲学基本问题是划分哲学上两大基本派别的根本标准。(二)物质的客观实在性1、物质观。“物质”范畴是唯物主义哲学的基石。1)科学物质观的确立经历了一个长期的发展过程:古代唯物主义:水、气、火等;近代唯物主义:原子等。2)物质的科学定义。恩格斯:“物、物质无非是各种物的总和,而这个概念就是从这一总和中抽象出来的”。列宁:“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全面而科学的规定。列宁的“物质”定义包括:A“客观实在性”。共性;唯一特性。B客观性。不依赖于感觉而存在。C可知性。可复写、摄影、反映。3〕理论意义。第一,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坚持了唯物主义一元论,同唯心主义一元论和二元论划清了界限。第二,坚持了能动的反映论和可知论,有力地批判了不可知论。第三,体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第四,体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与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统一。2、意识观。1)含义。意识是人脑的机能和属性,是人对物质世界的主观影象。2)起源。科学和哲学的大难题。马克思主义哲学解决了这一难题。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具体包括两个方面:①意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A物质世界的发展过程:无机界→有机界→人类社会→人的意识。B反应形式的发展过程:一切物质反应特性→低等生物刺激感应性;→高等动物感觉心理;→人类的意识。3)本质。(1)从本质来看,是物质世界的主观映象。(2)在内容上是客观的,在形式上是主观的。马克思主义通过对意识的起源、本质等问题的分析,进一步证明了物质对意识的独立性、根源性和意识对物质的依赖性、能动性。(三)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叮叮小文库-41、世界的物质统一性。1)世界的统一性。是指世界万事万物有没有一个共同的本质或本原的问题。哲学史关于世界的统一性问题有三种代表性的观点:一元论、二元论和多元论。2)世界的物质统一性。(1)基本内容:①世界的本原只有一个,这就是物质。②世界的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③世界是多样性统一的物质世界。(2)人类社会物质性的主要表现。第一,人类社会是整个物质世界的组成部分。人类社会和自然界一样,都是物质世界的组成部分,是物质世界的不同表现形态。第二,人的实践是物质性的活动。第三,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集中体现着人类社会的物质性。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3)理论和实践意义①理论意义。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大厦的理论基石。②实践意义。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要求我们必须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2、运动观。1)运动。运动是标志一切事物和现象的变化及其过程的哲学范畴,是物质的存在方式和根本属性。2)运动和物质的关系。①物质离不开运动。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和根本属性。②运动离不开物质。物质是运动的主体、承担者。割裂二者关系的错误: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唯心主义。3)运动和静止的关系:①静止。是物质运动在一定条件下的稳定状态,包括空间位置和根本性质暂时未变这样两种运动的特殊状态。是物质运动的一种特殊的形式。②关系。运动是无条件的,绝对的,而静止则是有条件的,相对的。“动中有静,静中有动”。3)时空观。①时间和空间。A.时间是指物质运动的持续性、顺序性。特点:一维性,即一去不复返;B.空间是指运动的物质广延性、伸张性。特点:三维性。②时空和物质运动的关系.一方面,物质运动,离不开时间和空间。物质运动存在方式。形而上学观点。另一方面,时间和空间也离不开物质运动。物质是时间空间的载体。唯心主义观点。③方法论意义。具体物质形态的时间和空间是有限的;整个物质世界的时空是无限的。物质运动时间和空间的客观实在性是绝对的,物质运动时间和空间的具体特性是相对的,一切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马克思主义的活的灵魂。二、社会生活本质上是实践的(一)实践1、实践:实践是人类能动地改造世界的客观物质性活动。2、基本特征①实践是物质性的活动。客观性:主体(人)、实践的对象(客体)和实践的手段(工具等)、结果。②实践能动的活动。能动性。实践是人们有意识、有目的改造世界的活动。叮叮小文库-5③实践是社会的历史的活动。社会历史性。作为实践主体的人总是社会的人,即处在一定社会关系中的人。实践的社会性决定了它的历史性。3、基本形式。1)生产实践。生产实践是解决人和自然之间的矛盾的活动,是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2)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在生产劳动基础上,人们形成了多种社会关系,调整和处理这些社会关系中的矛盾的活动,是人们在改造自然的同时所必须进行的实践活动。3)科学实验。科学实验是改造自然和社会的准备性和探索性的实践活动。4、实践是人的存在方式。首先,实践是人所独有的活动。实践是人的存在方式。其次,实践集中表现了人的本质的社会性。马克思——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最后,实践是物质对象性的活动。对象性的活动。(二)从实践出发理解社会生活的本质1、社会生活。社会生活是对人们各种社会活动的总称。2、社会生活的本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社会生活的实践性主要体现在:第一、实践是社会关系形成的基础。第二、实践形成了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第三、实践构成了社会发展的动力。第二节事物的普遍联系和发展本节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辩证法部分。共分三部分:1、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2、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规律。3、唯物辩证法是根本的认识方法。一、联系和发展联系和发展是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一)事物的普遍联系1、联系。联系是指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和事物之间相互影啊、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的关系。2、联系的特点。①客观性。②普遍性。事物联系的普遍性有三层含义:任何事物内部的不同部分和要素都是相互联系的;任何事物都不能孤立存在,都同其他事物处于一定的相互联系之中;整个世界是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③多样性。事物的联系是多种多样的。主要有:直接联系与间接联系,内部联系与外部联系,本质联系与非本质联系,必然联系与偶然然联系等。(二)事物的永恒发展1、发展。发展是表示变化的基本趋势的哲学范畴。确切讲,发展是前进的上升的运动,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2、发展的实质。发展的实质是新陈代谢,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1)新事物和旧事物。2)新事物必然战胜旧事物。原因:第一,就新生事物与环境的关系而言,新事物之所以新,是因为有新的结构和功能,它适应叮叮小文库-6已经变化了的环境和条件;旧事物之所以旧,是因为它的各种要求和功能已经不适应环境和客观条件的变化,走向灭亡就成为不可避免的。第二,就新事物与旧事物的关系而言,新事物是在旧事物的“母体”中孕育成熟的,它既否定了旧
本文标题: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要点整理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6567925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