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临时分类 >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文言文复习教师版
第1页共21页八年级下学期语文文言文专题复习9:《桃花源记》文学常识本文选自《陶渊明集》陶渊明,又名潜,字元亮,世称靖节先生因宅边有五颗柳树人们又称他为“五柳先生”。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市)人,东晋著名田园诗人。不满当时现实,弃官归隐。《桃花源记》、《归去来兮辞》都是传世名篇。我们还学过他的《归园田居》。①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作为)业。缘.(顺着)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鲜艳美丽),落英..(落花)∕缤纷..(繁多的样子)。渔人∕甚异.(以......为异)之。复前.(向前)行,欲穷.(走完)其林。②林尽.(完)水源,便得.(看见)一山,山有小口.(洞),仿佛..(隐隐约约)∕若有光。便舍.(舍弃)船,从口入。初∕极狭,才.(仅仅)∕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一下变得宽阔明亮)。土地平旷.(开阔),屋舍俨然..(整齐的样子),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类)。阡陌交通..(交错相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全,都)如外人。黄发垂髫....(指老人和小孩),并怡然自乐....(高兴愉快的样子)。③见渔人,乃.(就或于是)大惊,问所从来,具.(详细)答之。便要.(通邀,邀请)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都)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妻子和儿女)邑人来此绝境..(与世隔绝的地方),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与世隔绝)。问今是何世,乃.(竟然)不知有汉,无论..(不要说)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全,都)叹惋..(感叹惋惜)。余人∕各复延.(邀请)至其家,皆.(拿)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不值得)为外人道.(说)也。”④既出,得.(找到)其船,便扶.(沿着)向.(旧的)路,处处志.(做标记)之。及郡下,诣.(拜见)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做的标记),遂迷,不复得路。⑤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高兴)规.(计划)往。未果,寻.(不久)病终。后遂无问津..(问路)者。〖训练材料〗1.将文中加点字词解释在括号内。2.翻译下列句子。(1)缘溪行,忘路之远近译:沿着小溪,划着渔船向前走,忘记了自己走了多远。(2)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译:桃花林在隔两岸几百步的地方,中间没有其他树木,地上的芳草鲜艳美丽。(3)复前行,欲穷其林译:又接着向前走,想走完这片桃花林。(4)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译:接着又走几步后,眼前突然变得宽阔平坦。(5)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译:土地平坦开阔,房屋整整齐齐的样子,其中还有肥沃的土地,美丽的池塘和竹子第2页共21页之类的。(6)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译:桃花源中的人们在忙着耕作,男女的打扮全都像桃花源以外的人,老人和小孩显得高兴愉快的样子。(7)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译:带领着妻子和儿女来到这个与世隔绝的地方。(8)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译:竟然不知道有个汉朝,更不要说魏晋两朝了。(9)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译:桃花源中的人对渔人说,这里的事不值得对桃花源以外的人说。(10)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译:找到他的船顺着来时的路返回,并一路上做下了标记。(11)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译:寻找以前做的标志,终于迷失了方向,再也没有找到去桃花源的路。(12)闻之,欣然规往译:听说这件事以后,高兴的计划前往。(13)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译:最终,不久就病死了,后来在没有人问起去桃花源的路了。(14)解释下列词语。(1)落英缤纷:鲜花盛开,花瓣纷纷飘落。形容春天美好的景色。也指花儿凋谢的暮春天气。(2)豁然开朗:形容由狭窄阴暗突然变为开阔敞亮。也比喻心里突然悟出道理而感觉明朗。(3)无人问津:没有人来询问渡口。比喻没人过问,受到冷落。(4)世外桃源:指虚构的超脱现实的安乐美好的地方。也指空想的不存在的世界。3.填空。(1).《桃花源记》选自《陶渊明集》作者陶渊明,名潜,字元亮,东晋时期著名诗人。本文以渔人的行踪为线索,以时间为顺序,虚构了一个世外桃源_般的美好世界,表达了作者对幸福美满和谐生活的向往和追求的思想感情。成语:豁然开朗、怡然自乐、黄发垂髫、世外桃源就出自这篇课文。(2).文中描写渔人感受的一个词是豁然开朗后人根据《桃花源记》的故事凝缩成一个成语是世外桃源他的含义是幻想中美好的世界。(3).用原文填空。①.文中交代渔人复前行,欲穷其林的原因的句子是(写渔人心理):答:渔人甚异之。②.文中描写桃花林优美景象的句子是:答: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③.描写桃花源内自然环境美好的句子是:答: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④.最能展现桃花源人精神风貌的句子是(写桃花源人心情):答: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⑤.表现桃花源人热情好客,民风淳朴的句子是:答: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⑥.文中表明桃花源人听了渔人的讲述后,仍想继续留在桃花源中生活的句子是:第3页共21页答:不足为外人道也。⑦.交代村中人来桃花源原因的句子是:答: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⑧.表明村中人“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的原因的句子是。答: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⑨文中表明桃花源中人与外人间隔时间较长的句子是: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5.文中第一自然段带有神秘色彩的景物描写有什么作用?答:为渔人进桃花源渲染气氛,也为下文写桃花源的美好作铺垫。6.文中第二自然段主要写什么?“豁然开朗”表现了什么?答:写渔人进入桃花源的过程,表现了渔人发现桃花源的感受,有“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韵致,把渔人进入桃花源的过程写得神秘莫测。7.文中第二自然段对桃花源环境的描写有何作用?答:描写桃花源自然环境优美,人民生活安乐幸福,是为了反衬外界战乱频繁、社会黑暗、人民生活困苦不堪的现实。8.“见渔人,乃大惊”说明什么,有什么作用?答:说明了桃花源人对陌生人来到的惊异,也表明了桃花源与世隔绝很久了,为下文写“自云先世避秦时乱”和“无论魏晋”做铺垫。9.“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和“咸来问讯”表明什么?“咸”字写出了什么?答:表明桃花源人的淳朴真诚,热情好客,这与当时黑暗污浊的社会现实形成鲜明对比。“咸”字写出了桃花源人对渔人和外面世界的关注。10.文中“自云先世........遂与外人间隔”这句话表现了桃花源人怎样的思想感情?答:表现了桃花源人对战争的不满,对安定和平生活的追求。11.“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说明了什么?答:说明桃花源人与外界隔绝很久了。12.为什么桃花源人听渔人“具言所闻”后,“皆叹惋”?答:反衬了世人的不幸,表现了桃花源人对战争的厌恶以及对没有压迫、没有战争、和平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13.文中“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一句中“各”“皆”有什么作用?答:再次写出了桃花源人的热情好客。14.桃花源中人听了渔人的述说后“皆叹惋”请发挥想象,写出桃源人“叹惋”的内容。答:①叹惋祖辈的明智②叹惋外面的人将经历更多的苦难③叹惋世事多变。15.请用自己的话,说出桃花源人与渔人所交谈都涉及哪些内容?答:①村中人问渔人从哪里来②桃源人向渔人说明来到此地的原因③村中人问渔人外界的情况④桃源中人嘱托渔人不要向外人提起这里的情况。16.桃花源人为什么要嘱咐渔人“不足为外人道也”?这句在情节上有什么作用?答:不想让外面的人知道有这么一个地方不想让外面的人破坏他们怡然自乐的生活。在情节上起过渡(承上启下)的作用,承接上文桃源人的热情好客为下文寻找桃花源未果做铺垫,增添了桃花源的神秘感。17.“处处志之”有什么作用?答:说明渔人是个有心人,为后文的“寻向所志”做铺垫。18.渔人处处志之,后来却不复得路,作者这样写有什么用意?答:作者这样写是暗示桃花源在现实生活中并不存在,只是作者的一种理想社会。使故事显得亦真亦幻,给桃花源增添了神秘的色彩。(使文章悬念迭起,引人入胜)第4页共21页19.“诣太守,说如此”中的如此包含哪些内容?答:①发现桃花源的经过。②村中人的生活状况。③途中做标记的事。20.结尾写刘子冀寻桃花源“未果,寻病终”说明了什么?答:说明桃花源人根本不存在。21.“桃花源”是作者虚构的理想世界,既然不存在,为什么还要写?答:表现人们对自由、平等、幸福生活的向往和追求。22.作者把桃花源写得这么美好,目的是什么?答:与现实社会形成鲜明对比,寄托自己的政治理想,也反映广大人民的意愿。23.文中那些方面表现了桃花源是人们心目中的理想社会?答:示例一:桃花源内和谐优美的自然环境。桃花源人的热情好客。桃花源内社会安定,繁荣。示例二:A.环境(优美),B物质方面(富足),C,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和乐)D.无战乱(没有剥削,没有压迫)。24.本文描写了怎样的社会状况?这与作者所处的时代有什么不同?结合作者的生平经历,谈谈本文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答:①描写了桃花源内物产丰富,宁静和平,风俗良好,民风淳朴的社会状况②作者所处的是社会动荡,战火连年,民不聊生的现实社会③表达作者深受战争之苦,对黑暗社会现实充满愤怒但又无力改变只好辞官归隐,洁身自好,安平乐道的思想感情。24.《桃花源记》这个故事充满传奇色彩,请你说说它“奇”在哪里?答:①桃花源是无意中发现的②山有小洞且洞内世界如此丰富③桃花源中人打扮竟然和外人一样。25.根据文章内容分析,渔人是个怎样的人?答:从出桃花源后的所作所为看是个不守信用的人;从发现到进入桃花源的过程看是个执著勇敢,不畏艰难的人;从做客桃花源中看是个纯朴善良的人。26.渔人把桃花源中的秘密告诉了外人,你有何看法?答:渔人不守承诺,如果外人找到桃花源,就会扰乱桃花源的和平宁静。27.假如你是渔人,你将如何介绍进入桃花源的见闻?答;发现→进入→做客→离开28.根据你的理解,简要谈谈我们今天阅读《桃花源记》的现实意义。答:今天我们阅读《桃花源记》要从中领悟到构建和谐社会的真谛,并从现在做起,从小事做起,为构建和谐社会、和谐校园做出自己的贡献。29.桃花源是作者追求的理想社会,请谈谈你对作者这一社会理想的积极意义的认识。答:寄托了作者对和平的向往,对幸福美好的生活追求,客观上反映的是人民的意愿。或作者这一社会理想是对当时黑暗社会的批判,在客观上也反映了人民渴望摆脱压迫,摆脱剥削的愿望。30.本文演绎出的一个成语是什么?答:世外桃源。寄托了作者向往一个没有剥削,没有压迫,没有战乱,人人生活的幸福愉快地理想社会。31.对于陶渊明的《桃花源记》苏轼认为世传桃园事,多过其实,你对桃花源记有何看法?答:我觉得桃花源是陶渊明心灵的真实存在,桃花源里景美,没有纠纷,虽然看似是一个似有似无,亦真亦幻的存在,但是他是陶渊明心灵酿出的一杯美酒,是他留给后世美好的向往。所以我们今天仍用世外桃源来指与现实社会隔绝,生活安乐的理想境界。第5页共21页32.自陶渊明的《桃花源记》问世以来,中华大地出现了处处自诩桃花源的景象,请分析原因。答:因为桃花源是人际理想的最佳风景,宁静而优美;但绝不是单纯的写风景,是为理想的光环所笼罩的山水,是没有压迫、没有剥削,人人安居乐业的理想生活。33.《桃花源记》表达了陶渊明对理想社会的追求,其实生活在新时代的我们,都有自己的向往的桃花源,请说说你心目中的桃花源。答:没有强权争霸,没有战争硝烟,没有武器威胁,世界和平大同,人人平等,互敬互爱,远离贫穷,衣食无忧。10:《小石潭记》从小丘西.(向西)行百二十步,隔簧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以……为乐)之。伐.(砍伐)竹取.(开辟)道,下.(向下)见小潭,水尤.(格外、特别)清冽..(清凉)。全石以.(作为)为底,近岸,卷.(弯曲)石底以出,为坻.(水中高地),为屿.(小岛),为嵁.(不平的岩石),为岩。青树翠蔓.(藤蔓),蒙.(覆盖,遮掩)络.(缠绕)摇缀.(连结),参差..(长短高低不齐)披拂..(随风飘动)。潭中鱼可.(大约)百许.(表约数,相当于
本文标题: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文言文复习教师版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6570536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