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中教育 > 高一历史必修一岳麓版
必修一岳麓版█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一)了解宗法制和分封制的基本内容。1、分封制——(P课本第2-3页)⑴概念:分封制又叫封邦建国,是在保证周王室强大的条件下,将宗族姻亲和功臣分派到各地,广建封国。⑵目的:巩固统治。⑶内容:①周王是国家的最高统治者,王畿是周王的直接驻地;②同姓亲族是分封的主体,还有异姓诸侯国;③周王的亲族、姻亲和功臣以周王的名义“授土”、“授民”,但各诸侯国必须承认周王的权威,并承担各种义务。⑷作用:①通过分封,周人的势力范围扩大,确立了周王天下共主的地位,巩固了统治。②分封制使西周贵族集团形成了“周王——诸侯——卿、大夫——士”的等级序列。2、宗法制——(P课本第3-4页)⑴目的:①巩固分封制形成的统治秩序②解决贵族之间在权力、财产和土地继承上的矛盾⑵核心:嫡长子继承制。嫡长子是土地、财产和权力的主要继承者,有主祭祖先的特权。⑶内容:把血缘纽带同政治关系结合起来,确立了大宗、小宗体系。⑷作用:①大宗与小宗的关系不仅是家族等级关系,也是政治隶属关系。②宗法制通过血缘的亲疏,确立起一整套土地、财产和政治地位的分配与继承制度,保障各级贵族能够享受“世卿世禄”的特权。③宗法关系有利于凝聚宗族,防止内部纷争,强化王权,把“国”和“家”密切的结合在一起。⑸工具:周朝制定了各种礼乐制度,以维护宗法分封制3、宗法制与分封制的关系——二者互为表里、相辅相成。⑴分封制是宗法制在政治上的表现⑵宗法制是分封制实施的法则总结:宗法制的特点:⑴以嫡长子继承制为核心;⑵大、小宗具有相对性;⑶血缘关系与政治关系相结合;⑷形成森严的社会等级。★(二)知道秦的统一和皇帝制度的创立,了解郡县制和中央集权制度的基本含义,理解秦朝中央集权制度对历史产生的影响。1、统一: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统一全国。(P课本第6页)意义:⑴结束了数百年割据混战的局面,建立了空前统一的大帝国;⑵顺应了历史发展的趋势,符合各族人民的愿望,为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建立奠定了基础。2、中央集权的确立——(P课本第7页)A、权力的高度集中,成为秦王朝政治制度的基本特征。⑴皇帝制:①皇权至上,大权总揽;②“家天下”的皇位继承制。⑵三公九卿:①三公——丞相、御史大夫、太尉②九卿——奉常、郎中令、卫尉、廷尉、典客、宗正、治粟内史、少府、太仆,分管国家和皇家的各种事务⑶评价:以三公九卿为主的中央政府各级官员,在地位、职责和权力等方面都处于相互配合、相互牵制的状态,任何人都无法独揽朝政,军国大权最终操纵在皇帝一人手中。B、废分封,置郡县——(P课本第8页)⑴目的:吸取春秋战国割据混战的教训,加强对地方的有效管理。⑵地方机构:分郡、县两级。3、影响:⑴积极影响直接影响:有利于巩固统治,国家统一和社会经济发展;深远影响:彻底打破了传统的贵族分封制,奠定了中国古代大一统王朝制度的基础,对此后2000多年的中国政治与社会产生了重要影响。⑵消极影响——秦法以“轻罪重罚”为指导思想,给人民带来了极大的苦难。4、比较郡县制和分封制。①分封制是与宗法制相联系的,是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的;郡县制是按地域划分的。②分封的诸侯王位世袭,并拥有封地;郡县的官吏由皇帝或朝廷任免调迁,官吏只有俸禄没有封地,官位不世袭。③诸侯国拥有很强的政治、经济、军事独立性,容易发展为割据势力;郡县则是地方行政机构,;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和国家的统一。★(三)了解汉朝刺史制度、隋唐三省六部制的基本内容,说明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1、汉朝刺史制度——(P课本第10页)(1)目的:为了巩固国家统一,强化皇权,加强对地方的控制。(2)表现:将全国划分为13个州部,各置刺史一人,代表中央监察地方。(3)作用:加强了中央集权,2、唐朝三省六部制:⑴确立:隋唐时期在中央实行三省六部制——(P课本第14页)⑵结构:①三省——中书省(起草诏令)、尚书省(负责执行)、门下省(封驳审议)②六部——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⑶作用:三省之间相互牵制、互为补充,分工明确,提高了办事效率,避免了权臣独揽大权,有利于加强皇权。★(四)了解明朝内阁、清朝军机处设置的史实,认识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1、明朝废除丞相:——(P课本第15页)⑴原因:①元朝中后期,宰相权势过重,左右皇位继承,引起政局动荡②明太祖吸取元朝权贵专权、内乱频繁的教训⑵废除:1380年,明太祖诛杀丞相胡惟庸,下令裁撤中书省,废除丞相,由皇帝亲自掌管六部,直接管理国家政事,并规定此后各代不得再立丞相。⑶影响:相权、皇权合而为一,专制皇权发展到高峰。2、明朝设立内阁:——(P课本第15页)⑴原因:废丞相后,为提高皇帝处理政务的效率。⑵设立:明太祖设殿阁大学士,明成祖正式在文渊阁设内阁。⑶职权:①大学士开始参与军国大事的商讨;②内阁有专门的衙署和署官,帮助皇帝批复意见,称为“票拟”,最后由皇帝用朱笔批示、裁定,称为“批红”。4、清朝设立军机处:——(P课本第16页)⑴清承明制,设内阁,处理日常事务,满洲贵族组成的议政王大臣会议负责军国大事。⑵军机处①时间:雍正年间②原因:处理西北紧急军务③职权:处理军务,参与处理内政外交、制定军政大计、审理重大案件。④影响:提高了行政效率,军国大事皆由皇帝裁决,专制皇权高度发展。军机处的设立,是专制皇权高度发展的重要标志。总结:自唐宋以来政治制度的变化,清晰的表现出皇权不断加强、相权不断遭到压制的历史特点。★★补充:列举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演变的史实。①中央政治制度:秦朝,皇帝制度和三公九卿制;汉朝,建立中朝;隋唐,三省六部制的形成和完善;宋朝,中枢门下、枢密院和三司削弱相权;元朝一省制——中书省;明朝,废丞相设内阁;清朝,设军机处。②地方政治制度:秦,郡县制;汉朝,郡国并行制,并设州部;宋朝,削减地方节度使的权力,所有州郡直属中央,下设通判,文臣出任州郡长官;元朝,行省制度。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是什么?中国政治制度的特点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不断加强。在中央政权中,相权不断削弱,君权不断加强。在中央与地方的关系中,中央严格控制地方政权,地方服从中央,最后听命于君主。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形成了绝对君主专制,使皇帝的决策具有个人独断和随意性的特点,难免出现错误。绝对君主专制,使大小官吏只能惟上是从,助长了官场因循守旧之风。同时,它又必然造成官僚机构的膨胀,从而导致官僚主义贪污腐化之风盛行。所有这一切都极大地妨碍社会的进步。我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核心是什么?其发展历程中两对基本矛盾是什么?你如何认识这一制度的进步作用和消极影响!核心: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基本矛盾:中央与地方;皇权与相权。进步作用:能维护国家的统一和稳定;明朝以前能促进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消极影响:地方政权对中央和君主绝对依赖,难以实施有效治理;中央易产生腐败现象和决策的失误;明清时期阻碍了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二、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一)列举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甲午中日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中西方列强侵华的主要史实,了解《南京条约》、《马关条约》、《辛丑条约》的签订及影响;概述黄海海战、义和团运动等中国军民反抗外来侵略斗争的事迹,体会中华民族英勇不屈的斗争精神。1、鸦片战争——(P课本第53页)⑴英国发动了鸦片战争,1840-1842年,签定了中国历史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⑵《南京条约》:1942年英国强迫清政府签定——(P课本第54页)主要内容:割香港岛给英国;赔款2100万银元;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为通商口岸;关税协定(可以看出列强此时侧重于向中国倾销商品,即以商品输出为主)⑶领事裁判权破坏了中国的司法主权。2、中日甲午战争——(P课本第60页)⑴1894年,日本挑起中日甲午战争。1895年4月,日本强迫清政府签定了《马关条约》。⑵《马关条约》的主要内容:——(P课本第60页)割辽东半岛、台湾岛及其附属岛屿、澎湖列岛给日本;赔偿日本军费2亿两白银;开放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商埠;允许日本在中国的通商口岸开设工厂(反映出列强资本输出的要求,阻碍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3、八国联军侵华战争——(P课本第61页)⑴1900年八国联军侵华,直接目的:为镇压中国人民的反抗(义和团运动)⑵1901年9月,签定了《辛丑条约》主要内容:向侵华各国赔款白银4.5亿两,分39年还清,本息共9.8亿两划定北京的东交民巷为使馆界,允许各国派兵保护严禁中国人民参加反帝活动;(清政府完全沦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拆除天津大沽到山海关铁路沿线设防的炮台,允许各国派兵驻扎北京到山海关沿线要地。4、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半封建社会的过程:a.鸦片战争后,签订《南京条约》,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半封建社会;b.第二次鸦片战争后,签订《天津条约》《北京条约》,中国半殖民半封建程度进一步加深;c.甲午战争后,中国被迫签订《马关条约》,半殖民半封建程度大大加深;d.八国联军侵华后,签订《辛丑条约》,中国半殖民半封建社会秩序完全确立。5、列强对中国发动的侵略战争给中国造成什么影响?A、政治上,列强强迫清政府签定了大量割地赔款不平等的条约,破坏了中国的主权完整B、经济上,他们向中国大量倾销商品和掠夺原料,把中国卷入世界资本主义市场,控制中国的经济命脉,使中国经济依赖列强丧失独立性。C、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军民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1、黄海海战——(P课本第60页)黄海海战是甲午中日战争中双方海军的一次决战。黄海海战中的英雄人物有:海军提督丁汝昌,“定远”舰管带刘步蟾,“志远”舰管带邓世昌,“经远”舰的全体官兵,管带林永升,“靖远”号管带叶祖珪。黄海海战战争后,由于李鸿章的“避战保舰”政策,命令北洋舰队躲进威海卫军港,日本获得黄海海域的制海权。最终在威海战役中,北洋舰队全军覆没。2、义和团运动反帝运动——(P课本第61页)⑴义和团运动反帝运动的背景:直接原因:反洋教斗争的发展根本原因:西方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国的民族危机空前严重,清政府懦弱无能。⑵义和团的口号:“扶清灭洋”⑶清政府对义和团运动的态度,从“围剿”“招抚”“联合列强绞杀”。清政府态度的转变的目的是:控制和利用义和团。⑶列强未能把中国变为殖民地的主要原因:中国军民抗御外敌,坚决维护国家主权,捍卫民族尊严★(二)了解九一八事变、七七事变、南京大屠杀等侵华日军的罪行;简述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及意义,列举凇沪会战、台儿庄战役、敌后抗日根据地开辟等中国军民抗日斗争的主要史实;理解全民族团结抗战的重要性,认识抗日战争胜利在中国反抗外来侵略斗争中的历史地位。1、日本的侵华史实:——(P课本第87页)⑴1931年发动“九一八”事变(民族矛盾上升)⑵1935年日本制造了华北事变(民族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⑶1937年7月7日开始全面侵华⑷12月,南京失陷,日军制造了南京大屠杀2、日本在中国犯下的罪行:A、屠杀中国人民,进行细菌战、毒气战B、疯狂迫害占领区人民(推行“以华制华”的政策,扶植傀儡政权)C、进行经济掠夺(实行殖民统治,目的是把沦陷区经济沦为日本的附庸经济)D、推行奴化教育和愚民政策(目的是消磨、摧残中国人的民族意识和反抗斗志,实现其同化政策)3、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过程:——(P课本第87页)A、1935年12月,中共中央在陕北召开瓦窑堡会议,缺点了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方针。B、1936年12月,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揭开了国共两党由内战到和平,由分裂对峙到合作抗日的序幕,标志着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初步形成。C、八一三事变后,国共双方军事合作,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武装力量改编为八路军和新四军。D、1937年9月,国民党中央通讯社公布了中共中央提交的国共合作宣言,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形成。——(P课本第88页)4、国民党组织了多次正面战场的战役:如:八一三事变后组织了凇沪会战,打破了日本3个月灭亡中国的计划。太原会战期间,八路军参加会战,取得了平型关大捷,取得了抗战以来的首次大捷。徐州会战中,在国民政府第五战区司令长官李宗仁的指挥下取得了台儿庄战役的胜利,这是抗战以来取得的最大胜
本文标题:高一历史必修一岳麓版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6571855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