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规章制度 > 监测站李文攀全国集中式生活饮用水水源水质监测工作及技术要求
全国集中式生活饮用水水源水质监测工作及技术要求中国环境监测总站2014年2月引言饮用水安全关系到广大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生命安全和经济社会的和谐稳定。随着我国工业化、城镇化进程快速推进和经济社会的高速发展,水环境面临越来越大的环境压力,水源水质安全受到威胁。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饮用水安全保障工作,胡锦涛总书记明确要求“把切实保护好饮用水源,让群众喝上放心水作为首要任务。”。《国家环境保护“十二五”规划》《国务院关于坚强环境保护重点工作的意见》(国发[2011]35号)背景文件•2003年1月,全国47个环保重点城市开始报送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质监测数据,总站编制饮用水源地水质月报•2005年2月,国家环保总局环函[2005]47号《关于113个环境保护重点城市实施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质月报的通知》•2008年1月,国家环保总局办公厅环办[2008]8号,《关于印发〈2008年全国环境监测工作计划〉的通知》•2008年3月,国家环保总局办公厅环办[2008]29号,《关于做好全国环境保护重点城市集中式饮用水地表水源主要指标达标工作的通知》•2008年12月31日,环保部办公厅环办[2008]107号,《关于印发2009年国家环境监测工作要点的通知》•关于印发《地表水环境质量评价办法(试行)》环办[2012]22号•关于印发《全国集中式生活饮用水水源地水质监测实施方案》的函(环办函[2012]1266号)年份2003年2005年2008年2013年报送城市47113113338+县级监测项目10+18(选)8+15(选)10+18(选)8+15(选)28+352328+3323评价单因子评价单因子评价单因子评价单因子评价报送方式Excel,数据传输Excel,数据传输VPN,传输软件软件,Excel注:环保部办公厅环办[2008]107号,《关于印发2009年国家环境监测工作要点的通知》明确提出,国家环保重点城市要按照《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和《地下水质量标准》,每年对饮用水水源地水质全部项目进行一次监督性监测。目标: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强饮用水源地水质监测与监管,推动全面解决事关人民群众身体健康的饮用水安全问题,落实《国家环境保护“十二五”规划》和国务院《关于加强环境保护重点工作的意见》(国发[2011]35号)。为全面、客观、准确反映我国集中式生活饮用水水源地水质状况及变化趋势,为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及时提供技术支撑,保障饮水安全。文件:关于印发《全国集中式生活饮用水水源水质监测实施方案》的函(环办函[2012]1266号)监测范围及对象: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辖区内338个地级(含地级以上)城市、全国2856个县级行政单位所在城镇的所有在用水源及乡镇集中式生活饮用水水源。未列入水源监测名单的重要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可作为常规动态工作地调整,增补进水源清单。(在用水源)(备用水源)(规划水源)更替流程监测时间及频次:常规监测地级城市地表水源:每月上旬采样监测一次地下水源:每月上旬采样监测一次县级城市地表水源:每季度采样监测一次地下水源:每半年采样监测一次如遇异常情况,则须加密监测。全项监测地级城市:每年6~7月进行1次水质全分析监测县级城市:每2年开展1次水质全分析监测。(第双数年)监测点位布设河流:在水厂取水口上游100米附近处设置监测断面;若同一河流有多个取水口可在最上游100米处设置监测断面。湖、库:原则上按常规监测点位采样,在每个水源地取水口周边100米处设置1个监测点位进行采样。地下水:具备采样条件的,在抽水井采样。如不具备采样条件,在自来水厂的汇水区(加氯前)采样。河流及湖、库采样深度:水面下0.5米处。城市地下水源一般均为全封闭承压水源监测项目•例行监测–地表水:23(化学需氧量除外,河流总氮除外)+5+33项–地下水:23项(环函[2005]47号)–每月上旬采样,25日报监测数据–地表水的特定项目(优选33项)–各水源当月取水总量•全分析监测–地表水:109项–地下水:39项–每年6-7月采样,实验室分析,10月15日提供数据和分析报告(IP地址:11.200.0.101)监测项目—优选背景地表水饮用水水源地每月监测的表3前35项特定项目中多数为挥发性有机物,一些对人体健康影响较大、有潜在风险的有毒有害监测项目并未列入。分析历年来35项特定项目的例行监测结果,有些监测项目月检出频次低,甚至未检出。因此,依据《地表水和污水监测技术规范》中相关规定、环境管理需求和现有监测能力,需对80项特定项目进行优化,筛选出较为全面、准确和客观地反映饮用水水源地水质状况的月监测指标。自2008年7月,重点城市开展此项工作监测项目—优选33项优选原则•历年全分析数据中检出频次较高的污染物•毒性较强、对人体健康和环境危害较大的污染物•应用广泛、有潜在风险的污染物监测项目—优选33项•特定项目优选结果:根据地表饮用水水源地特定监测项目筛选原则,筛选出的监测项目共33项。其中,含前35项中的18项,其余15项均在《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表3中的后45项之列。十一类指标挥发性卤代烃甲醛苯系物氯苯类硝基苯类有机氯农药除草剂苯并(a)芘酞酸酯类重金属类金属监测项目—特征监测项目根据历年全分析结果,凡5年内有检出的有毒有害物质,应作为特征污染物开展监测。检出频次?特征污染物?检测限与标准值?表1基本项目检测限应该满足地表水Ⅰ类标准值的1/4;表2和表3项目检测限须满足标准值的1/4;水源现状监测概况:2013年,全国338个地级以上城市中:309个城市的854个水源取水总量为306.7亿吨,服务人口3.06亿;19个城市未报送监测水量,无法统计城市水量达标率;10个城市无监测能力。水量达标:达标取水量为298.4亿吨,占取水总量的97.3%。评价结果:328个城市报送的912个水源中:地表水源565个,524个达标,占92.7%,主要超标项目为总磷、锰和氨氮;地下水源347个,300个达标,占86.5%,主要超标项目为铁、锰和氨氮。城市达标:309个城市中:258个全部达标,占83.5%;10个城市全部不达标,占3.2%。关于2013年上半年集中式生活饮用水水源地水质监测情况的通报(环办[2013]108号)对象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环境保护厅(局)内容超标情况:月份、项目、倍数。数据报送情况:缺报月份、缺报项目、缺报水量。针对饮用水水源地监测组织工作的建议:认真分析、能力建设、技术培训。指标解释及前处理铜、锌、镉、铅、铬(六价)为水体中溶解态的含量,即水样经过0.45μm的滤膜过滤后测得的浓度;硒、砷、汞3个指标为水体中的总量,即水样经酸消解后测得的总浓度;氰化物的涵义是指水中游离的氰化物,而非是总的氰化物。硫酸盐、氯化物、硝酸盐、铁和锰5项指标,均为水体中溶解态含量,即水样经过0.45μm滤膜过滤后测得的浓度。表3中10项重金属,钼、镍、钴、钡、铍、钒、硼、钛、锑和铊,均为水体中溶解态的含量,即水样经过0.45μm滤膜过滤后测得的浓度。•水体清澈的样品采集后,直接送实验室进行测定,24小时内不能分析的需要酸化保存。水体浑浊的样品采集后,需现场沉降30分钟,取上层非沉降部分送实验室进行测定,如现场不具备沉降条件,可在24小时内回实验室沉降30分钟后取上清液测定(水温、pH、DO、电导率、总悬浮物和石油类除外)。24小时内不能分析的需将上清液酸化保存。•测定湖库水的高锰酸盐指数、叶绿素α、总氮、总磷时,水样静置30min后,用吸管一次或几次移取水样,吸管进水尖嘴应插至水样表层50mm以下位置,再加保存剂保存。样品前处理分析方法优先选用国家或行业标准分析方法。在某些项目的监测中,尚无“标准”和“统一”分析方法时,可采用ISO、EPA等方法体系的其他等效分析方法,但应经过验证合格,其检出限、准确度和精确度应能达到质控要求。地表水每月(每季)监测的33项优选特定项目可参照《全国集中式生活饮用水水源地水质监测实施方案》环办[2012]1266号中附表1中方法进行。地下水可按国家标准《生活饮用水标准检验方法》(GB-5750)进行。附表1集中式生活饮用水水源地特定项目及分析方法序号监测项目拟用监测分析方法/仪器方法来源1三氯甲烷HS-GC-MS法HJ620-2011P&T-GC-MS法GB/T5750.8-2006(附录A)《水和废水监测分析方法(第四版增补版)》2四氯化碳HS-GC-MS法HJ620-2011P&T-GC-MS法GB/T5750.8-2006(附录A)《水和废水监测分析方法(第四版增补版)》3三氯乙烯HS-GC-MS法HJ620-2011P&T-GC-MS法GB/T5750.8-2006(附录A)《水和废水监测分析方法(第四版增补版)》…32钒钽试剂(BPHA)萃取分光光度法GB15503-1995石墨炉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GB/T14673-1993或GB/T5750.6-2006(18.1)ICP-AES法GBT5750.6-2006(18.2)或《水和废水监测分析方法(第四版增补版)》ICP-MS法GB/T5750.6-2006(18.3)33铊无火焰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GB/T5750.6-2006(21.1)ICP-MS法GB/T5750.6-2006(21.3)质量保证和质量控制质量保证和质量控制按照《地表水和污水监测技术规范》(HJ/T91-2002)及《环境水质监测质量保证手册(第二版)》有关要求执行。监测数据实行三级审核制度,监测任务承担单位对监测结果负责,省级环境监测站负责对辖区内任务承担单位进行质量监督与考核,对任务承担单位报送的监测结果进行审核,并对最后上报监测总站的数据质量负责。总体把握数据审核趋势对比特征分析水质评价—目的及依据客观反映饮用水水源地环境质量状况及变化趋势;规范全国饮用水水源地的评价办法;为水源地的保护提供技术支撑,保障饮水安全。主要依据《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地下水质量标准》(GB/T14848-1993)。水质评价—现状水质评价执行《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和《地下水质量标准》(GB/T14848-93)Ⅲ类标准或相应标准限值;采用单因子评价法,分为达标、不达标两类,即,水源地若有一项指标不达标,则该水源地为100%超标。注:单因子评价≠一票否决单因子评价法要求列出超标项目及超标倍数。城市达标率通过达标水量表征(取水量达标率),若城市监测水量小于实际用水量的60%,则该城市不参与当月统计。水源地达标率:个数达标率。水质评价—地表水新评价方法关于印发《地表水环境质量评价办法(试行)》的通知(环办[2011]22号)。水质评价指标地表水水质评价指标为:《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表1中除水温、总氮、粪大肠菌群以外的21项指标。水温、总氮、粪大肠菌群作为参考指标单独评价(河流总氮除外)。水温、总氮、粪大肠菌群每月仍开展监测,只是不参与总体水质评价。营养状态评价指标(水源地暂不作,与使用功能的关系)湖泊、水库营养状态评价指标为:叶绿素a、总磷、总氮、透明度和高锰酸盐指数共5项。国内标准比较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GB5749-2006)城市供水水质标准(CJ/T206-2005)总体上标准趋严饮用水相关标准间的协调一致性部分指标尚存在标准间不一致的情况!个别指标推荐国标方法存在问题,不能满足监测要求水质评价—缺点评价方法及标准适用性不足地表饮用水源地水质评价工作参照执行《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该标准中汞(Ⅲ类)、马拉硫磷、甲基对硫磷和苯并(a)芘等指标的标准限值比《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GB5749-2006)还要严格。从饮用水源水质评价的需求性和适用性方面考虑,《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地下水质量标准》和《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均不适用,需尽快制定专门针对地表水和地下水饮用水水源的环境质量标准及评价办法。美国水环
本文标题:监测站李文攀全国集中式生活饮用水水源水质监测工作及技术要求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6572397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