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临时分类 > 自然辩证法亲手总结(适合用于华南理工大学考试-)
自然辩证法亲手总结1、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与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二者产生的自然科学基础、主要观点、特征(一)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自然科学基础:牛顿的经典力学。经典力学认为,物体若不受外力作用将处于静止或匀速直线状态,物体的所有运动都是机械运动,物体运动只有速度和位置的变化而无质量的变化,物体运动的过程和结果收到数学方程式的逻辑规定,时间和空间是绝对存在的;世界由不可再分割的粒子构成。主要观点:(1)自然界由物质构成的物质世界,物质的性质取决于组成它的不可再分的最小微粒的数量组合和空间结构,物质具有不变的质量和固有的惯性;(2)一切物质运动都是物质在绝对的空间和时间中的机械运动,都遵循机械决定论的因果关系,物质的运动来源于外力的作用;(3)自然界的未来发展严格取决于其过去的历史,不存在偶然性和随机性;(4)人与自然是分立的特征:(1)机械性。承认自然界事物的机械运动及因果关系,主张还原论和机械决定论(2)形而上学性,承认世界的物质性和永恒不变性,用孤立、静止、片面的观点解释自然界,看不到事物之间的普遍联系和变化发展。(3)不彻底性,虽然承认自然界的物质性,但仍主张“自然界的绝对不变性”、神的“第一推动力”和“合目的”的上帝创造性,使自然科学又回到神学怀抱中。(二)辨证唯物主义自然科学基础:星云假说、地质渐变论、生物进化论、能量守恒与转化定律、细胞学说、原子论与元素周期律等自然科学理论,它们深刻的揭示了自然的普遍联系和辨证性质,以近乎系统的形式描绘了一幅自然界联系的清晰图画,使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取代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成为历史的必然。主要观点(PPT主旨):(1)运动形式学说:以运动形式为基本范畴来把握自然界的普遍联系;以运动形式的逻辑展开来揭示自然界的演化发展,从低级到高级(2)自然的演化图景:存在图景(从唯物主义看待自然,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运动的);从存在图景到演化图景(自然界中一切有限的事物都有它产生和发展的历史,自然界是无限发展的)特征:它以实践论为基础,坚持了唯物论与辩证法的统一,自然史与人类史的统一,天然自然与人类自然的统一,人与自然的对象性关系是能动性和受动性的统一,具有科学性和彻底的革命性等特点。2、系统的几个要素及其相互关系系统是由若干具有特定属性的组成元素经特定联系而构成的、与周围环境相互联系的、具有特定属性的结构和功能的整体。系统定义主要强调:多元性、相关性、整体性(1)系统的组成――系统的所有组成元素的集合。基本组成是指对研究目的来说,显得特别重要的或无须再分解的那一个层次的组成。单一组成元素不能构成系统。不同的组成元素会形成不同的系统。(2)系统的结构――系统诸组成元素之间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的总和,是系统诸组成元素相互结合的方式(结构与元素的关系)(3)系统的环境――与系统发生相互作用又不属于这个系统的所有事物的总和。环境对系统的作用:①环境为系统提供生存条件,控制系统的发展变化;②环境会诱发或迫使系统的结构发生变化,从而改变系统的功能。(4)系统的功能――系统在与环境的相互联系中所表现出来的系统总体的行为、特征、能力和作用的总称。系统的功能是系统本身所固有的,但要在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中才表现出来。3、系统整体与部分关系具体来说,整体与部分之间的关系又表现为加和性与非加和性两个方面:(1)在系统中,整体和部分之间存在有质的承续性和量的守恒性——加和性关系(2)系统整体中的各组成部分之间存在着相互作用,会造成部分中旧质的消失而在整体中产生出新质。因此,在系统中,整体与部分之间又存在着质的间断性与量的不守恒性——非加和性关系(整体突现性关系):(1)当各部分以合理的结构形成整体时,整体功能大于部分功能之和;(2)当部分以欠佳的结构形成整体时,整体功能小于部分功能之和。方法论启示:⑴要树立全局观念,从整体着眼,寻求最优目标⑵要搞好局部,使整体功能得到最大发挥4、系统结构与功能的关系系统的结构与功能的关系如下:(1)结构是功能的内在基础,功能是结构的外在表现——结构功能规律;——结构决定功能;A、环境只是系统功能存在和实现的条件,而不是决定其功能的内在依据;边界的性质将会影响系统的功能的发挥,而不影响系统的结构。边界的性质主要影响系统功能的发挥,而不影响系统的结构。B、组成元素是系统具有某种功能的物质基础和物质载体,而不直接决定系统的功能(单从组成元素无法必然地推导出系统具有某种功能)。C、系统整体的功能是组成元素之间协同作用的结果(而这些组成元素间的作用即系统的结构)。自然界里普遍存在的同素异构因而同素异性的现象也说明了结构决定功能的特点(2)功能又有相对的独立性,甚至功能的发挥还会反作用于结构5、生态环境恶化的根源(1)人口根源:一方面:庞大的人口将造成有限的土地、淡水、矿产、森林、草原等自然资源和有效的环境承载能力的巨大压力;另一方面:庞大的人口,对住房、食品、住房、就业、教育、医疗保健、公共交通和社会保障等方面的需求总量造成极大的负担,并引发一系列的社会问题(2)经济根源:经济的发展,尤其是大规模的工业生产,必然要消耗大量的自然资源。人类在进入工业社会后的三百年间,由于以前所未有的规模与速度消耗自然资源,产生了严重的资源枯竭问题。同时还产生了大量的废弃物:废渣、废气、废水,这些废弃物排放到自然界里造成了严重的环境问题。(3)技术根源:人类通过技术制造了自然原来没有的,而自然界本身又很难,甚至完全不能降解的有机物,这些人工合成的有机物在环境中的积累会造成严重的环境问题。(4)观念根源:全球性问题的出现都与人的问题有关。众多学者的研究归纳起来造成这么多全球性问题的根源就是人类中心主义。人类中心主义,又称人类中心论。在《韦伯斯特新世界大辞典》上,人类中心有两种含义:一是把人类视为宇宙的中心事实和最后目的;二是按照人类的价值观来考察宇宙所有事物。人类中心主义的特点:以人统治自然为指导思想;一切以人为中心;一切从人的利益出发;以人为根本尺度去评价和安排整个世界6、生态自然观观点与特征与传统中把自然视为“聚宝盆”和“垃圾场”的观念相反,生态自然观把地球看作是人类赖以生存的惟一家园。它以人与自然的协同进化为出发点和归宿,主张适度消费取代过度消费;以尊重和爱护自然,代替对自然的占有欲和征服行为;在肯定人类对自然的权利和利益同时,要求人类对自然承担相应的责任和义务。“只有一个地球”“可持续发展”这两个口号就是生态自然观最简洁的表述。核心思想:(1)生态系统是一个统一整体。生态系统是由其组成要素(包括生物和非生物)通过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构成的一个相互依存,不可分割的整体。生物圈是一个大的生态系统,自然界又可划分成大小不同的各种生态系统。无论是大的生态系统还是小的生态系统,都是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统一整体(2)人是生态系统中的普通成员:人不是处于生态系统之外,而是处于生态系统之中,是与生态系统的其他成员息息相关的一个组成部分。人不是处于生态系统之上,不是生态系统的征服者和统治者,而是生态系统中普通一员,人与其他生物在生态上是平等的。(3)生态系统的利益包含并高于人类的利益。人类只是生态大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系统整体的利益高于部分的利益,从长远来看,只有在整个生态系统的利益得到保障的前提下,人类这个子系统的利益才有保证。(4)维护生态系统的繁荣稳定是人与自然关系的最高伦理原则。有利于生态系统的完整、美丽的行为就是正确的,一切破坏生态系统的和谐与稳定的行为都是错误的。生物的多样性有利于生态系统的稳定、完整与繁荣,因此,人类必须保护生物的多样性。人类对大自然负有道德义务和道德责任。特征:它强调了科学技术和自然及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强调人类社会和其他生命体和非生命体的和谐统一7、可持续发展的内涵及其原则内涵:专指那种首先考虑生态代价、环境代价,既兼顾生态上的可持续性和人口、经济增长的需要,而又不给环境带来破坏的发展。它包括两个方面的含义:发展和发展的可持续性原则:(1)公平性原则:强调发展应该追求两方面的公平:代内公平和世代公平。代内公平是指同代人之间的横向公平,意即当代一部分人的发展不能以损害另外一部分人的发展为代价。它是可持续发展公平原则在空间维的要求。代际公平是指人们世代之间的纵向公平,意即当代人要公正地对待后人,当代人的发展不能以损害后代人的发展为代价。它是可持续发展公平原则在时间维的要求(2)持续性原则:为核心思想是指人类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不能超越自然资源与生态环境的承载能力。包括:自然可持续发展(可持续发展要求经济发展要与自然承载能力相协调。发展的同时必须保护、改善和提高地球的资源生产能力和环境自净能力,保证以可持续的方式使用自然资源和环境成本),经济可持续发展(十分强调经济增长的必要性,而不是以环境保护为名取消经济增长,因为经济发展是国家实力和社会财富的基础,可持续发展不仅重视经济增长的数量,更关注经济发展的质量),社会可持续发展(可持续发展强调社会公平是发展的内在要素和环境保护得以实现的机制)。(3)共同性原则:由于世界各国历史、文化和发展水平的差异,可持续发展的具体目标、政策和实施步骤不可能是唯一的。可持续发展作为全球发展的总目标,必须遵从共同性原则,争取全球共同配合行动,促进人类之间及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实践意义:第一,纠正单纯注重经济增长,忽视环境资源保护的传统模式;第二,强调人的需求不断满足,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和人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特别是对贫困人群的需求满足;第三,提倡伦理观念和公平性,主张只有一个地球,保护地球。8、科学与技术的内涵与本质特征(1)科学内涵:①科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知识体系。科学属于知识范畴,但科学只是知识的一部分,是知识的较高状态。局部的经验、行家的判断等零碎的知识还不是科学。18世纪,哲学家康德提出了科学是一种知识系统的见解。黑格尔认为科学是系统化的知识,指出:“一堆知识的集聚,并不能构成科学。”②科学是产生知识的实践活动,保加利亚学者伏尔科夫强调说:“科学的本质,不在于认识已有的真理,而在于探索真理。”“科学本身不是知识,而是生产知识的社会活动,即是一种科学生产。③科学是一种社会建制。所谓科学的社会建制,是指科学事业成为社会构成中的一个相对独立的社会部门和职业部类的一种社会现象。它从科学家的社会角色、科学专业、科学共同体及其活动规范等方面反映了科学与社会的关系。科学家的所作所为,就成为科学的一种简单的定义。④科学是一种方法。科学是人类求真的一种认知活动、方法系统。科学家遵循和运用这套方法取得科学成果。在历史上,英国哲学家培根最早认识到科学方法是科学本质特征。他说,“科学就在于用理性方法去整理感性材料”。⑤科学是一种生产力。马克思的科学观:科学是一种特殊的社会意识形式,科学是一种知识形态的生产力。邓小平于1988年指出:“马克思讲过科学技术是生产力,这是非常正确的,现在看来这样说可能不够,恐怕是第一生产力。”⑥科学还是一种文化。这是从人类文明史的视角,指出科学既是知识生产又是精神的创造,它是人类文化中最活跃的一个组成部分—科学文化。强调考察科学的文化本质与价值。本质特征:科学是求真、求实的活动。就科学活动的成果而言,科学是由概念、规律和理论等组成的关于客观事物及其规律性的知识体系,具有通用性、共享性。就科学活动本身而言,科学是一种以探索客观世界规律为目的的、相对独立的社会实践活动,具有探索性、创造性、预见性。就科学成果的社会应用而言,科学是一种推动社会发展的实践力量,具有一般生产力的特点。(2)技术内涵:①作为客体的技术是指技术的各种物化结果,包含所有人造的、物质的人工物,如工具、机器和消费品。②作为知识的技术技术是为了完成特定目标而协调动作的方法、手段和规则相结合的体系。主要包括:技能,在制造和使用人工物过程中的体现出的非知觉的感觉运动的技能,如烹制一块蛋糕的火候掌握;技术规则,为达到某种类型的目标的一个带有某种普遍性的技术行为序列;技术理论,技术规则的系统化。③作为活动的技术。作为活动的技术与人的不同行为联系在一起,主要包括制造与使用。本质特征:技术是自然属性
本文标题:自然辩证法亲手总结(适合用于华南理工大学考试-)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6574401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