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给排水/暖通与智能化 > 涌水量计算井点管数量与井距的确定以及抽水设备选用等
轻型井点计算轻型井点的计算内容包括:涌水量计算、井点管数量与井距的确定,以及抽水设备选用等。井点计算由于受水文地质和井点设备等许多因素影响,算出的数值只是近似值。轻型井点涌水量计算之前,先要确定井点系统布置方式和基坑计算图形面积。如矩形基坑的长宽比大于5或基坑宽度大于抽水影响半径的两倍时,需将基坑分块,使其符合计算公式的适用条件;然后分块计算涌水量,将其相加即为总涌水量。1)涌水量计算①单井涌水量计算井点系统涌水量计算是按水井理论进行的。水井根据井底是否达到不透水层,分为完整井与不完整井;凡井底到达含水层下面的不透水层顶面的井称为完整井,如图1-74所示,否则称为不完整井。根据地下水有无压力,又分为无压力井(即水井布置在潜水埋藏区,吸取的地下水是无压潜水时)与承压井(即水井布置在承压水埋藏区,吸取的地下水是承水时)。各类井的涌水量计算方法都不同,其中以无压完整井的理论较为完善。无压完整井抽水时,水位的变化如图1-74所示。当抽水一定时间后,井周围水面最后降落成渐趋稳定的漏斗状曲面,称之为降落漏斗。水井轴至漏斗边缘(该处原有水位不变)的水平距离称为抽水影响半径R。图1-74完整井水位降落曲线1—不透水层;2—透水层;3—井;4—原有地下水位线;5—水位降落曲线;6—距井轴x处的过水断面;7—压力水位线根据达西线性渗透定律,可得无压完整井单井的涌水量Q为:(m3/d)(1-55)式中H—含水层厚度(m);h—井内水深(m);R—抽水影响半径(m);r—水井半径(m)。承压完整井单井的涌水量Q(图1-74b)为(1-56)式中H—承压水头高度(m)M—承压含水层厚度(m)s—井中水位降低深度(m)rRhHkQlglg366.122rRsHKMQlglg)(73.2②井点系统(群井)涌水量计算井点系统是由许多单井组成。各井点同时抽水时,由于各个单井相互距离都小于抽水影响半径,因而各个单井水位降落漏斗彼此干扰,其涌水量比单独抽水时要小,所以总涌水量不等于各单井涌水量之和。无压完整井环形井点系统图(1-75a)总涌水量,根据群井的相互干扰作用,其计算式如下:图1-75环形井点涌水量计算简图(m3/d)(1-57)式中Q—井点系统的涌水量(m3/d);K—土的渗透系数(m/d);H—含水层厚度(m)s—基坑中心的水位降低值(m)R—抽水影响半径(m)HKsR95.1(1-58)x0—基坑假想半径(m)(1-59)F—环状井点系统所包围的面积(m2)在实际工程中往往会遇到无压不完整井的井点系统,其涌水量计算较为复杂(图1-33b)。为简化计算,仍可采用公式(1-16),此时式中H换成有效带的深度H0。H0值系经验数值,可查表1—9算得。当算得的H0大于实际含水层厚度H时,则仍取H值。表1—9有效带的深度H0值S//(S/+l)0.20.30.50.8H01.3(S/+l)1.5(S/+l)1.7(S/+l)1.85(S/+l)承压完整井环形井点涌水量计算公式为:(1-60)式中M——承压含水层厚度(m);K、R、x0、S——与公式(1-57)相同。承压非完整井环形井点系统涌水量计算0lglg)2(366.1xRssHKQFx0)/(lglg73.230dmXRMSKQ(1-61)式中r——井点管的半径(m)l1——井点管进入含水层的深度(m)井点管数量与井距的确定单根据井点管的最大出水量q。主要根据土的渗透系数、滤管的构造的尺寸,按下式确定:q)/(.6533dmKdl(1-62)式中d——滤管直径(m)l——滤管长度(m)K——渗透系数(m/d)井点管的最少根数n,根据井点系统涌水量Q和单根井点管最大出水量q,按下式确定:(根)(1-63)式中1.1——备用系数,考虑井点管堵塞等因素。井点管数量算出后,便可根据井点系统布置方式,求出井点管间距D。(1-64)式中L——总管长度(m)n——井点管根数。确定井点管间距时,还应注意以下几点:井距不能过小,否则彼此干扰大,出水量会显著减少,因此井距必须大于5d。在渗透系数小的土中,井距不应完全按计算取值,还要考虑抽水时间,否则井距较大时水位降落时间很长,因此在这类土中井距反而较小些。(c)靠近河流处,井管宜适当加密。井距应与总管上的接头间距相匹配。MlMMxRMSKQ1025.01lglg37.2qQn1.1)(mnLD
本文标题:涌水量计算井点管数量与井距的确定以及抽水设备选用等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6580799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