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配管设计规定本规定适用于新建、扩建、改建的石油化工装置基础设计阶段进行配管研究的管道布置设计,以及详细设计阶段的管道布置设计。1管道布置1.1管道布置一般要求1.1.1管道布置设计的基本要求:a)应符合管道及仪表流程图的要求;b)应符合有关的标准;c)管道布置应统筹规划,做到安全可靠、经济合理、整齐美观,并满足施工、操作、维修等方面的要求;d)对于需要分期施工的工程,其管道的布置设计应统一规划,力求做到施工、生产、维修互不影响;e)在确定进出装置管道的方位与敷设方式时,应做到内外协调一致;f)管道应尽可能架空或地上敷设;如确有需要方可埋地或在管沟内敷设;g)管道宜集中成排布置。地上的管道应敷设在管架或管墩上。1.1.2管廊上应统一考虑仪表、电气槽板所需的位置。全厂性管廊或管墩上应留有10%~30%的空位,并考虑其荷载。1.1.3管道布置不应妨碍设备、机泵及其内部构件的安装、检修和消防车辆的通行。1.1.4管道布置应使管系具有一定柔性,在保证管道柔性及管道对设备、机泵管口作用力和力矩不超出允许值的情况下,应用最少的管道组成件,最短的长度将管道连接起来,并尽量减少焊缝。对于合金管道、泵及压缩机的吸入管道、真空管道更应如此。1.1.5在规划管道时应考虑其支承点和柔性。尽量利用管道的自然形状吸收热胀自行补偿。1.1.6管道布置应尽量做到“步步高”或“步步低”,减少气袋或液袋。不可避免时应根据操作、检修要求设置放气管、排液管和切断阀。管道布置应尽量减少管道“盲肠”。1.1.7法兰的位置应避免位于人行通道或机泵上方。输送腐蚀性介质管道及高压管道上的法兰宜设安全防护。1.1.8异径管件应紧靠需要变径的位置,以使布置紧凑、节约管材和减少焊缝。1.1.9管道布置应整齐有序,横平竖直,成组成排,便于支撑。整个装置的管道、纵向与横向标高应错开,一般情况下,改变方向同时改变标高,但特殊情况或条件允许时也可平拐。1.1.10管道布置应满足仪表元件对配管的要求。版号:第2页共14页1.1.11气体和蒸汽管道的支管应从主管上方引出或汇入。1.1.12管道布置时管道焊缝的设置,应符合下列要求:a)管道对接焊口的中心与弯管起弯点的距离不应小于管子外径,且不小于100mm;b)管道上两相邻对接焊口的中心间距:1)对于公称直径大于或等于150mm的管道,不应小于150mm;2)对于公称直径小于150mm的管道,不应小于外径,且不得小于50mm。1.1.13气液两相流的管道由一路分为两路或多路时,管道布置应考虑对称性或完全满足PID的要求。1.1.14管道穿过建筑物的楼板、房顶或墙面时应加套管,套管与管道间的空隙应密封。套管的直径应大于管道隔热层的外径,并不得影响管道的热位移。管道上的焊缝不应在套管内,并距套管端部不应小于150mm。套管应高出楼板50mm,管道穿过屋顶时应设防雨罩。管道不应穿过防火墙或防爆墙。1.1.15有隔热层的管道,在管墩、管架处应设管托。但是,无隔热层管道温度超过120℃时,不应直接敷设在混凝土构件上,应加管托或隔热层。1.2管道净空高度和埋设深度1.2.1管道跨越装置区的铁路和道路,应符合下列规定:a)管道跨越铁路时,轨顶以上的净空高度不应小于5.5m;b)管道跨越检修道路或消防道路时,路面以上的净空高度不应小于4.5mm;c)在人行通道上方的管道,其管底的净空不宜小于2.2mm;d)管架立柱边缘距铁路中心线不应小于3m,距道路路肩不应小于1m;e)管道与铁路或道路平行敷设时,其突出部分距铁路中心线不应小于3.5m,距道路路肩不应小于1m。1.2.2装置内管廊的高度,除应满足设备接管和检修的需要外,还应符合下列规定:a)管廊下布置泵或换热器时,管底至地面的净空高度不宜小于3.5m;b)管廊下不布置泵或换热器时,管底至地面的净空高度不宜小于3m;c)管廊下作为消防通道时,管底至地面的净空高度不应小于4.5m;d)多层管廊的层间距应根据管径大小和管架结构确定;上下层间距宜为1.2m~2.0m;e)当管廊上的管道改变方向或两管廊成直角相交,其高差以600mm~750mm为宜;对于大型装置也可采用1000mm高差;f)当管廊有桁架时要按桁架底高计算管廊的净高。1.2.3接近地面敷设的管道的布置应满足阀门和管件等的安装高度的要求,管底或隔热层的底部距地面净空高度不应小于100mm。版号:第3页共14页1.2.4管道穿越铁路和道路时,应符合下列规定:a)管道穿越铁路和道路的交角不宜小于60°,穿越管段应敷设在涵洞或套管内,或采取其它防护措施;b)套管的两端伸出路基边坡不应小于2m;路边有排水沟时,伸出水沟边不应小于1m;c)套管顶距铁路轨面不应小于1.2m,距道路路面不应小于0.8m,否则,应核算套管强度。1.2.5埋地敷设的管道应妥善解决防冻、防凝结、吹扫、排液、防外腐蚀及承受外荷载等问题。装置内埋地管道的管顶距一般混凝土地表面不应小于0.3m;通过机械车辆的通道下不小于0.75m或采用套管保护。埋地管道如有阀门应设阀井。大型阀井应考虑操作和检修人员能下到井内作业;小型阀井可只考虑人员在井外操作阀门的可能性(手操作或采用阀门延伸杆)。阀井应设排水点。1.2.6输送可燃气体、可燃液体的埋地管道不宜穿越电缆沟,如不可避免时应设套管。当管道介质温度超过60℃时,在套管内应充填隔热材料,使套管外壁温度不超过60℃。套管长度伸出电缆沟外壁不小于0.5m。1.2.7管道的管沟敷设应符合下列规定:a)无法架空敷设而又不宜埋地敷设的管道可在管沟内敷设;b)管沟有全封闭地下管沟和敞开式半地下管沟两种形式。后者应有盖板或格珊。全封闭式地下管沟适用于不需经常检查和维修的管道。敞开式半地下管沟适用于需要经常检查和维修的管道。为防止雨水进入,敞开式半地下管沟的沟壁顶面应高出地面约100mm;c)全封闭地下管沟中的管道如有阀门也应设阀井,对阀井的要求与埋地管道相同;d)由于管沟内空间狭窄,因此管间距应大于架空敷设的管道。当管道不保温时,管底距沟底净空不应小于200mm,保温管道不应小于300mm;e)管沟沟底应有不小于0.2%的坡度;沟底最低点应有排水设施;f)管沟进出装置和厂房处应设密封隔断。1.3管道间距1.3.1并排布置管道的间距按下列原则确定管净距:a)无法兰裸管,管外壁的净距不应小于50mm;b)无法兰有隔热层管,隔热层外表面至邻管隔热层外表面的净距或隔热层外表面邻管外壁的净距不应小于50mm;c)有法兰裸管,法兰外缘至邻管管外壁的净距不应小于25mm;d)有法兰且有隔热层的管道、隔热层外表面与管外壁之间或与隔热层隔热外表面之间的净距不小于50mm;法兰外缘与管外壁之间或法兰外缘与隔热层外表面之间的净距不小于25mm,两者应同时满足。1.3.2管子外表面或隔热层外表面与构筑物、建筑物(柱、梁、墙等)的最小净距不应小于100mm;法兰外缘与构筑物、建筑物的最小净距不应小于50mm。1.3.3阀门手轮外缘之间及手轮外缘与构筑物建筑物之间的净距不应小于100mm。1.4管道跨距1.4.1水平管道的跨距按有关规定。1.4.2当对管道需要考虑约束由风载、地震、温度变形等引起的横向位移,或要避免因不平衡内压、热胀推力及支承点摩擦力造成管段轴向失稳时,应设置必要的导向架,并限制最大导向间距。a)垂直管段导向支架间的最大间距按表1.4.2.a确定。表1.4.2.a垂直管段导向支架间的最大间距公称直径DNmm最大间距mm公称直径DNmm最大间距mm153.52001020425011254.530012405.53501350640014807600161008800181509b)水平管段的导向支架间的最大间距按表1.4.2.b确定。表1.4.2.b水平管段导向支架间的最大间距公称直径DNmm导向支架最大间距m公称直径DNmm导向支架最大间距m2512.525030.54013.730033.55015.235036.66518.340038.18019.845041.410022.950042.7版号:第5页共14页15024.460045.720027.41.5工艺管道布置1.5.1多层管廊的布置应符合下列规定:a)热介质的管道布置在上层;必须布置在下层的热介质管道,不应与液化烃管道相邻布置;b)气体管道布置在上层;c)液体的、冷的、液化烃及化学药剂管道宜布置在下层;d)腐蚀性介质管道宜布置在下层,且不应布置在驱动设备的正上方;e)低温冷冻管道、液化烃管道和其它应避免受热的管道不宜布置在热管道的上方或紧靠不保温的热管道;f)公用物料管道中的蒸汽、压缩空气、燃料气宜布置在上层;g)工艺管道视其两端所联系的设备管口的标高可以布置在上层或下层,以便做到“步步低”或“步步高”。应注意工艺要求自流的管道不应在管廊上形成高点或低点。1.5.2氧气管道与可燃气体,可燃液体管道共架敷设时应符合下列规定:a)氧气管道应布置在一侧,不宜敷设在可燃气体、可燃液体管道正上方或正下方;b)平行敷设时,两类管道之间宜用有不燃物料管道隔开,或其净间距不小于250mm。1.5.3氢气管道与其它管道共架敷设时,氢气管道应布置在最上层。氢气管道不应采用地沟敷设。1.5.4有毒介质管道应采用焊接连接,除有特殊需要外不得采用法兰或螺纹接连。有毒介质管道应有明显标志以区别于其它管道,有毒介质的管道不应埋地敷设。1.5.5固体物料的管道布置要求如下:a)固体物料或含固体物料的管道布置时,应使管道尽可能短、少拐弯和不出现死角;b)固体物料支管与主管的连接应顺介质流向斜接,夹角不宜大于45°;c)固体物料管道上弯管的弯曲半径不应小于管道公称直径的六倍;d)含有大量固体物料的浆液管道和高粘度液体管道宜有坡度。1.5.6在水平管道上改变管径时,为保持管底标高不变应选用偏心异径管。1.5.7需要热补偿的管道,应从管道的起点至终点对整个管系进行分析以确定合理的热补偿方案。1.5.8敷设在管廊上要求有坡度的管道,可通过调整管托高度或在管托上垫块的办法来解决。对于放空气体总管(或去火炬总管)宜布置在管廊柱子的上方,以便于调整标高。1.5.9布置与转动机械设备连接的管道时,应使管道的机械振动固有频率、机械设备的振动频率、气体管道的音响频率不互相重合,必要时可采取以下措施:版号:第6页共14页a)管道与产生脉冲振动源的机械设备之间采用柔性接头连接;b)增设脉动减衰器或孔板;c)通过管道振动分析,合理设置缓冲器,避开共振管长,尽可能减少弯头、合理设置支架。使气(液)柱固有频率、管系的结构固有频率与激振力频率错开。1.5.10在有振动的管道上弯矩大的部位,不应设置分支管。1.5.11在易产生振动的管道(如往复式压缩机、往复泵的出口管道等)的转弯处,应采用弯曲半径不小于1.5DN的弯头连接。分支管的连接宜顺介质流向斜接。1.5.12从有可能发生振动的管道上接出公称直径小于或等于40mm的支管,不论支管上有无阀门,连接处均应采取加强措施。1.5.13自流的水平管道应有不小于0.3%的顺流向坡度。1.5.14进、出装置的可燃气体、液化烃、可燃液体的管道,在装置的边界处应设隔断阀和“8”字盲板,在隔断阀处应设平台,长度大于或等于8m的平台,应在两个方向设梯子。1.5.15液化烃管道布置应符合下列规定:a)液化烃管道应地上敷设。如受条件限制采用管沟敷设时,必须采取防止气体在管沟内积聚的措施或防火措施;并在进出装置及厂房处密封隔断;b)液化烃管道穿越铁路或道路时应敷设在套管内。套管上方最小覆盖厚度,从套管顶到轨底应为1.4m,从套管顶到道路表面为1m;c)在两端有可能关闭且因外界影响可能导致升压的液化烃管道上,应采取安全措施;d)液化烃管道不应穿过与其无关的建筑物;e)液化烃管道的热补偿,宜为自然补偿或采用“冂”型补偿器;1.6泄放管道布置1.6.1由于管道布置形成的高点或低点,应根据操作、维修等的需要设置放气管、排液管或切断阀。1.6.2管道高点的放气口应设在管道的顶部,管道低点的排液口应设在管道的底部。管道放气或排液口的最小公称直径可按
本文标题:配管设计规定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6583359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