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工程监理 > (答案升级版)《小学教育学》问答题复习要点-升级版
《小学教育学》问答题复习要点1、什么是教育学?师范学校学生为什么要学习教育学?P2、7-8答:教育学就是研究教育活动、揭示教育规律的科学。①使师范生掌握教育基本理论,指导教育实践②使师范生树立正确的教育观,提高鉴别能力③使师范生巩固专业思想,献身教育事业。2、学习教育学必须注意哪几方面?P10-11答:①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②坚持理论与实际相结合③坚持学习与研究相结合④注意教育学与其他相关学科的联系。3、孔子的教育思想。P2-3答:在中国教育史上第一个创办大规模私学,提出“有教无类”的教育宗旨。他整理、编订了《诗》《书》《礼》《易》《春秋》等,《论语》由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整理而成,主要记载孔子及弟子言行。他提出了启发诱导、因材施教、循循善诱、不耻下问、身体力行、学思结合、温故知新等教学方法。4、陶行知的教育思想。P9答:他毕生倡导和推行“生活教育”。提出了“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的理论。毛泽东称他为“伟大的人民教育家”。5、夸美纽斯的教育思想。P3答:捷克的教育家夸美纽斯,他在1632年写成的《大教学论》被认为是最早的具有比较完整体系的教育学著作。他主张“把一切事物教给一切人”,就是“泛智”。他首创了班级授课制,提倡教育要“遵循自然”。主要著作还有《母育学校》。6、赫尔巴特的教育思想。P3答: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把伦理学和心理学引入教育学,于1806年发表《普通教育学》,被认为是第一部现代意义上的教育学著作。“传统教育”思想和教学模式的代表人物:以班级授课制为基础,在教师主导下系统地传授知识,即以教师、书本和课堂为中心的“三中心”教学模式。他被称为“现代教育学之父”。7、杜威的教育思想。P4答:实用主义教育流派的代表人物,发表了《学校与社会》等著作,强调“教育即生活”、“学校即社会”、“从做中学”等教育和教学原则,提出了以儿童为中心的“活动教学”,形成了“现代教育”的思想和教学模式。“现代教育”三中心指以学生、经验、活动为中心。8、教育的本质特点是什么?怎样正确理解教育的概念?答:(1)教育的本质特点是培养人,教育是人类有目的的培养人的社会活动。(2)教育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教育是指教育者对受教育者所施加的影响,包括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和学校教育;狭义教育专指学校教育,指根据社会需要和个体身心发展特点,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施加影响,使其朝着所期望的方向发展的活动。9、现代教育的基本特征。P19-20答:(1)生产性: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现代教育的主要特点。(2)民主性:体现在世俗化、普及性和公平性上。(3)科学性:教育内容和手段的科学性(4)革新性:现代教育改革的浪潮席卷全世界。10、简述小学教育的基础地位和启蒙作用。P23-26答:(1)基础地位:①小学教育在整个教育体系中的基础地位:小学教育是各级各类教育的基础,为个体身心健康发展奠定基础。②小学教育在实施义务教育中的基础地位:小学教育是九年义务教育的第一阶段,在实施义务教育中负有直接的重大责任。(2)启蒙作用:①在身体素质方面的启蒙作用②在学习知识方面的启蒙作用③在思想品德方面的启蒙作用。11、我国教育现代化的指导方针。P21-22答:(1)贯彻“三个面向”1983年,邓小平为景山学校题词“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2)实施科教兴国“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3)推进素质教育理论要点:面向全体、全面发展、个性发展、实践能力、创新精神12、小学教育的基本特征。P27-28答:(1)全民性:小学教育必须面向全体适龄儿童。《义务教育法》(2006年修订)是实现基础教育全民性的有力保证。(2)义务性:小学教育具有强制性和免费性。(3)全面性:小学教育是向儿童实施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教育。13、简述教育的两大功能。P14-15答:(1)教育的社会发展功能:指教育对社会发展的反作用。(派生功能)①教育的经济功能②教育的政治功能③教育的文化功能(2)教育的人的发展功能:指教育对人的发展的推进和形成的作用。(本体功能)①促进个体社会化②促进个体个性化14、一所学校应具备怎样的基本条件?(《教育法》的四条)答:(1)有组织机构和章程;(2)有合格的教师;(3)有符合规定标准的教学场所及设施、设备等;(4)有必备的办学资金和稳定的经费来源。15、怎样理解学校的公益性?P37-38答:(1)以财政性经费、捐赠资产举办或者参与举办的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不得设立为营利性组织(2)教育必须与宗教实行分离。(3)公益性还涉及教学语言文字和课程设置等一系列问题。(4)公益性原则不仅体现在公立学校,同时也体现在私立学校中。16、国家对小学的管理和监督包括哪些方面?P49-51答:(1)学校课程计划的编制和颁行制度(2)教科书的编写、审定和使用制度(3)学校的学籍管理制度(4)教师人事管理制度17、儿童发展的内涵是什么?P69-70答:(1)儿童的发展是以个体的生物遗传素质为基础的(2)儿童的发展蕴含于儿童主体的活动之中(3)实现发展是儿童的权利(4)理解儿童发展需要澄清的几个问题:①儿童的发展不是简单的变化。②儿童的发展是其生理成熟与生活的社会环境条件相互作用的过程,而不是一个单纯的生理成熟过程。③儿童的发展不等于儿童的学习和接受教育的过程。18、儿童发展的特点。P71-72答:(1)顺序性具体表现:身心发展是稳定的、连续的、不可逆转的过程。教育策略:循序渐进、学不邋等、不凌节而施、不拔苗助长②不平衡性具体表现:同一个体不同年龄段、不同方面发展速度水平不同。教育策略:新生儿与青春期是儿童身心发展的两个高速发展期、关键期③阶段性具体表现:不同年龄阶段具有不同的身心发展特点和任务。教育策略:在不同年龄阶段都会表现出某些稳定的共同的典型特点,这是儿童发展的年龄特征.要避免儿童教育成人化.④个别差异性具体表现:不同个体优势智能、发展水平、个性特点不一样。教育策略:因材施教,一把钥匙开一把锁⑤互补性具体表现:生理机能互补、心理机能互补、身心互补。教育策略:勤能补拙、长善救失、扬长避短19、怎样正确理解教育对儿童发展的作用?P73-77答:(1)教育与儿童发展是主从关系,儿童发展是主,教育是从,是为儿童发展服务的。教育与儿童发展也是目的和手段的关系,教育是实现儿童发展的特殊手段。与遗传、家庭、社会等其他影响儿童发展的因素相比,教育的影响力更强大,更具有决定性。教育在儿童的发展中起主导作用。(2)教育主导作用的发挥取决于教育的科学性,即教育既要真实地了解和顺应儿童身心发展的规律;又要正确理解社会生活,提供给学生的教育内容、方法等要真实反映社会生活的需求,从而使其与学生的实际发展需求相一致。教育的科学性可以从以下四方面加以把握:①教育目标要真实反映社会的要求②在成熟的基础上引导发展③在整体发展的基础上促进个性发展④尊重和发挥儿童的主体性:a要尊重儿童的感受b要尊重儿童的选择c要鼓励学生的创造20、新课程改革对学生发展产生了哪些影响?P78-80答:(1)新课程改革对学生发展目标的重新界定①终身发展成为主导价值。②全面发展是基础教育的发展目标;③个性化发展是新发展观的内在含义。(2)新课程改革对学生发展的外在环境的新要求①对学习内容重新规划②强调学校学习与学生社会环境相联系③对课程实施的教学方式进行更新。21.怎样理解教师劳动的特点?P86-87答:①复杂性:是由教育对象、任务、过程、方法和手段的复杂性决定的。②创造性:表现在因材施教、“教学有法、但无定法”、教育机智等方面。③示范性:是教师劳动的主体性及儿童爱模仿、易受暗示的心理特征决定的。④长期性:既表现为后效性,又表现为长效性。22.小学教师应具备的基本素质。P88-94答:(1)文化素质①全面扎实的学科专业知识和技能②艺、体、劳等课程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2)教育素质①教育理论知识:教育学、心理学、教法知识②教育实践能力:a语言表达能力b教学实践能力c教育和组织管理能力③运用教育机智处理突发问题的能力④教育科研能力:如观察儿童的能力(3)职业道德素质①爱岗敬业②热爱学生③严谨治学④团结协作⑤为人师表23.如何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P100-101答:①树立正确的师生观,把教师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能动性结合起来。②加强教师与学生的交往,是建立良好师生关系的基础。③在平等的基础上树立教师威信,为教育教学工作的顺利开展创造条件。24.什么是教育目的?教育目的的主要功能是什么?P108、110-111答:教育目的是教育活动所要培养人才的总的质量标准和规格要求。主要功能:(1)导向功能:规定了教育活动的最大方向,是教育活动的灵魂。(2)调控功能:对教育规划、教育结构、教育内容、教育形式等具有协调、控制作用。(3)评价功能:教育目的是检验教育活动成功与否的最根本标准。25.确定教育目的的主客观依据有哪些?P115、117-119答:(1)主观依据:从主观方面来看,教育目的首先是教育活动中人的价值选择。因此,确定教育目的时往往受哲学观念、人性假设、理想人格的影响。(2)客观依据:首先,必须考虑到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此外,教育对象的身心发展实际及规律也是教育目的确定的重要制约因素。①社会生产力和科学技术水平②一定的社会经济和政治制度③社会历史发展的过程④受教育者身心发展的规律26.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具体内涵是什么?P120-121答:①劳动能力的全面发展:在劳动过程中实现体力和智力的充分运用和发展,实现体力和智力在充分发展基础上的完整结合。②克服人发展的一切片面性,实现人的个性的真正全面和自由的发展。个性自由和全面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的灵魂。我国推行的素质教育实质上是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学说的具体实践。27.我国现阶段的教育目的及其基本精神。P126-127答:教育目的: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基本精神:①以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学说为指导思想②我国教育目的有鲜明的政治方向③坚持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的统一28.新形式下如何落实我国的教育目的?P128-130答:(1)落实教育目的特别注意的几个方面:①创造精神②实践能力③开放思维④崇高理想(2)落实教育目的必须正确处理的几个关系①教育目的与教育目标的关系②德智体美之间的关系③全面发展与因材施教的关系④全面发展与职业定向的关系29.德育的基本功能。P133-137答:(1)社会性功能:主要指政治功能、经济功能、文化功能。(2)德育的个体功能:表现为德育对个体生存、发展、享用发生影响的三个方面,其中最高境界是享用性功能。(3)德育的教育功能:德育具有“教育性”,它有两大含义:一是价值引导,二是德育对智育、体育、美育等方面的促进作用。30.小学德育的主要内容。P139-140答:①基本道德和行为规范的教育;②公民道德与政治品质的教育③世界观、人生观和理想的基础教育31.小学德育的实施途径。P141-144答:小学德育的途径主要有思想品德课和其他各门文化课教学、班主任工作、校会和班会、少先队活动、各种课外校外活动等。①直接的德育课教学:“品德与生活”(1-2年级)、“品德与社会”(3-6年级)②其他各科教学:通过思想品德课之外的其他各科教学向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是最经常的、最基本的途径。③校会、班会和少先队活动a.校会是指全校性的大会,是对全体学生进行教育的一种途径。b.班会则是比校会更经常和更有针对性的集体教育形式。德育活动应当成为班会计划的核心组成部分。c.少先队组织是少年儿童自己的组织。少先队的队会是小学生自我教育的重要形式。32.小学德育的常用方法。P144-148答:小学德育的方法主要包括说服教育、榜样示范、实际锻炼、表扬和批评、奖励和惩罚等。①说服教育是我国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基本方法。这个方法通过讲解、谈话、讨论等方式摆事实,讲道理。②情感陶冶法是指通过设置一定的情境让学生自然而然地得到道德情感与心灵的熏陶、教育的一种教育方法。情感陶冶法的具体实施途径一般是三个方面:教师的师爱、环境陶冶
本文标题:(答案升级版)《小学教育学》问答题复习要点-升级版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6586382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