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资本运营 > 农村小学学困生转化策略研究课题研究报告
1《农村小学学困生转化策略研究》课题研究报告梁山县徐集镇教办课题组2014年5月2《农村小学学困生转化策略研究》课题研究报告一、课题的提出1、课题提出的背景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面向全体,尊重差异,关注每一位学生发展的教育理念,越来越倍受广大教育工作者的关注,实现教育平等和教育的均衡化发展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难点在农村,要想实现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新跨越,就离不开农村人口素质的不断提高,而小学教育肩负着全面提高我国人口素质的重担。“一切为了孩子,为了一切的孩子,为了孩子的一切”的理念日益深入人心。素质教育要求我们教师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每一个学生都得到全面发展。教好每一个学生是教师应尽的职责,实现整体优化是教育工作者的共同心愿。另外,我镇是有名的“建筑之乡”、全国闻名的“挂车之乡”,基于从事建筑和挂车行业人员比较多,留守儿童就比较多,再加之受思想认识、周边环境等因素的影响,“学困生”问题尤为突出。严重制约学生的发展及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虽然我镇已经意识到学困生对提高全镇教育教学质量产生的不利影响,并且全国各地已有不少著名专家、学者有针对学困生的转化提出不少的方法策略和理论研究,但是从中我们并未找到一条真实贴近我镇实际情况的学困生转化有效途径,所以如何转困、脱困,去探索一条符合我镇实际的学困生3转化规律,已成为广大教师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鉴于上述背景,我们将借鉴国内外的研究成果,更新教育观念,突破常规的教育教学策略,探索、实验、创新教学模式和方法,决定开展《农村小学学困生转化策略》的课题研究。2、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1)尊重学生差异,通过调查研究分析学困生类型;(2)探索不同类型学困生的转化措施;(3)采取不同的措施尽可能减少学困生的数量,最大限度帮助学困生脱困,使他们在学习态度、学习能力、学习兴趣、学习习惯方面有较大改善。(4)通过对现代农村小学学困生的成因和转化策略的研究,促使教师重视并研究学困现象,提高教师对学困生的教育能力,从而促进教师的专业化成长。二、课题研究的意义1、课题界定(1)本课题限定在我镇小学学困生的成因及转化对策的研究上。(2)对学困生定义的界定。学困生,即学习困难学生,指的是智商在正常水平,由于非智力因素学习成绩不合格而影响或无法进入下一阶段学习的学生。(3)对非智力型学困生定义的界定。本课题的研究对象主要为非智力型学困生是指感官和智力正常,但因社会、家庭、学校、4心理障碍等非智力因素造成学习成绩低于智力潜能的期望水平、远未到教学目标要求的学生。(4)本课题预定研究小学语文、数学两学科的学困生,找出成因,实践转化对策,从而提高教学质量。2、研究意义(价值)学困生问题是基础教育的一个大问题,如果能成功找到转化学困生的转化策略,成功地实现学困生的转化,既针对目前我们在实施素质教育中所要解决的问题,又将日常工作和科研工作相结合。在研究实践中寻找一种新的、有价值的、有实效的、可操作性强的转化学困生模式,既满足于当前新课程的需要,又能丰富基础教育的教学理论。三、课题假设和研究目标1、课题假设本课题旨在推进素质教育的过程中,将素质教育的理念和实践相结合,将教育教学中的共性要求和个性创造相结合,纠正教育实践中的不良教育观、育人观,构建符合本镇特点,符合教育规律的转化学困生模式,从而最大限度地转化和减少学困生数量,促进我镇的教育教学质量不断提高。2、研究目标本课题主要通过有效的课堂教学和学困生转化的策略,大面积地转化农村小学各年级各学科的学困生。具体目标有如下几个方面:5(1)学困生的类型、成因及分析,主要研究导致学生学习困难的内部因素(非智力、身心素质等)、外部因素(社会、学校、家庭、班级文化等)。(2)学校教育方式如何适应学困生的健康成长,研究学校教育中的学困生转化策略。(3)课堂教学如何转变学困生,研究课堂教学中的转化策略。四、课题研究的依据1、教育学理论:教育活动是有目的的活动,这种活动的最高目的就是把受教育者培养成社会所需要的成员,使人得到全面发展。人的全面发展,从个性养成开始,要为学生提供充分实践活动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进入一个自主的、积极的、充满创造性的学习过程。充分调动包括“学困生”在内的每一个学生参与课堂教学活动,让他们都得到健康的发展。2、心理学观点:认识过程是指人们获得知识的过程,这是人的最基本的心理过程。在“需要、诱因与动机”的关系中,需要是人对某种客观要求的反映,这种要求可以来自有机体的内部(内环境),也可以来自个体周围的环境;动机是在需要的基础上产生的,诱因是与需要相联系的外界刺激物,它吸引有机体的活动,并使需要有可能得到满足。这表明教师在课堂上调动“学困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让学生得到知识和能力的提高是可行的。3、多元智能理论:多元智能理论认为每个人的智能是多元6的,虽然并非每一个方面都能达到最高水平,但有一方面是最佳的,并且每个人的最佳智能单元是平等的。多元智能理论强调人的智力是一种潜能,每个人都具备多元的潜能,都具有可挖掘的创造潜力。4、建构主义理论:建构主义教学观是对传统教学观的批判和发展,认为学习不仅受外界因素的影响,更主要地是受学习者本身的认知方式、学习动机、情感、价值观等的影响,而这些因素却往往被传统教学观忽略。建构主义提倡在教师指导下的、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学习,也就是说,既强调学习者的认知主体作用,又不忽视教师的指导作用,教师是意义建构的帮助者、促进者。建构主义认为教师的作用是:(1)主导作用、导向作用、组织者。教师应当发挥“导向”的重要作用,发挥教学组织者的作用,努力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帮助他们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进而解决问题。(2)发现者。要高度重视对学生错误的诊断与纠正,并抱有正确的态度。(3)中介者。教师是学生与教育方针及知识的桥梁。既要把最新的方法知识提供给学生,还要注意他们的全面素质提高。五、研究方法1、调查研究法:制作问卷调查表,对学困生进行问卷调查,了解他们学习产生困难的时间、原因和他们的期望。2、比较法:在同年级不同班级里采用不同的帮教措施进行比较实验,总结出最佳的帮助策略。73、教育教学实验法:教师之间互相学习和交流,取长补短,探索出好的教学方法。4、理论探究、经验总结法:加强理论学习,了解国内外的研究动态,在充分吸取别人经验的前提下,立足本地特点,力争使课题研究有自己的特色。5、还有观察分析法,谈话、座谈法,个案分析法,对比法,跟踪调查法、榜样示范法等方法进行实验和研究。六、课题研究的成果经过两年的课题实践研究,我们了解到学困生厌学的原因,通过我们向学困生撒下更多的爱,充分调动了学困生学习的兴趣,体验到学习的乐趣,掌握了一定的学习方法,有了学习的热情,能自觉、主动参与学习。我们在本课题的研究过程中,阅读了许多理论书籍,为学困生的转化找到了理论依据;同时查阅了大量的资料,借鉴别人的经验,结合本乡镇的实际情况,进行了一系列的学困生转化实践,取得了可喜的成果。(一)、深入调查了学困生转化现状,撰写了调查报告。为深入了解我镇小学学困生现状及各小学学困生转化情况,课题组依据我镇小学教育实际设计了《学困生学习情况调查问卷》、《学困生转化情况教师调查问卷》、《学困生家长调查问卷》,随机抽取七所小学进行了问卷调查,并通过汇总、分析、总结、反思,形成了问卷调查报告。(二)、对学困生进行分类。8根据对学困生基本情况调查,我们认为学困生学习困难的原因是极其复杂和多方面的,但从教育教学的角度来审视,我们可将其形成分为内部原因和外部原因两大部分。1、内部原因(1)、学习目的不明确,缺乏上进心。大多数学困生缺乏学习的主动性,无心学习,认为学习是一种负担,读书是碍于家长的要求。因此,他们缺乏上进心,上课不愿听讲,甚至违反纪律或旷课去玩,作业照抄,应付老师,从没想到提高自己。(2)、学习习惯差、依赖心理强。学困生基本上没有课前预习、课后复习、认真听课、独立认真完成作业等习惯,满足于“喂一口吃一口”。学习意志不强,学习的毅力和耐力较差,只有三分热情,不能形成持之以恒的学习习惯。(3)、学习方法不当、学习效率低。知识掌握只重视结论,生搬硬套,定势强,有疑问也不及时弄清楚,学习时也抓不住重点,做错题也不纠正,没有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学习效率低,成绩差。(4)、自卑心理严重,缺乏自信心。由于学困生长期处于班级的“底层”,处于被遗忘、被摒弃的角落,他们内心深处一般都很自卑。认为自己不行,不愿意接近教师,对教师缺乏信任或对老师怀有敬而远之、敬而怕之,很少主动提问和回答问题。太多的失败使学困生常感到学习很无聊、很枯燥,情绪低落、沉闷,心理上敏感,脆弱,易形成挫折感,导致对学习缺乏自信心。9(5)、知识结构残缺,缺乏系统性。部分学困生基础差,知识脱节多,知识结构不完整,成为新知识学习的绊脚石,对知识的掌握只停留在表象上,不能深入实质。2、外部原因(1)、学校教师的原因。在教学中以至整个学校生活中,如果对学生采取的教育方法不当,常常给学生造成意想不到的伤害和无法忍受的刺激,导致严重的影响或后果。方法不当一般表现为教师的教育不公正,批评方法不当,伤害学生的自尊心;或教师态度冷漠,缺乏应有的同情心;或态度粗暴,经常训斥、辱骂甚至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使学生惊慌失措,良知变得迟钝麻木,丧失了对情感、对知识的感受性。另外,教师是知识的主要传播者和学生迈向正确人生道路的引领者。他们的师德和业务素质,直接影响着学习效果和学生的成长。教师职业的辛苦、清贫以及“经商热”的高涨等,致使部分教师不安心本职工作,不进行必要的政治业务学习,讲课敷衍了事,教法单调、乏味,内容安排上缺乏层次,没有充分照顾学困生这一弱势群体;不注意学法指导和兴趣培养,对学生的了解,渗透着个人的意识偏向,以教师自己的认知、情感、意向和个性特征去认识学生,致使部分教师产生心理偏差,出现体罚、讽剌、挖苦学生的现象,严重地挫伤了这部分学生的自尊心和学习积极性。10(2)、教材原因。现行教材多为探究思维内容,知识难度对学困生而言学习负担呈现加重的趋势,部分学科的教学内容不适合学困生的学习,影响了他们学习成绩的提升。(3)、教学评价方式的原因。近几年,在唱“主角”还是教学成绩的高低,对教师和学生的评价还主要以学生的成绩为主。我镇小学教学质量检测多以抽测为主,以学生数的百分之二十—四十抽测,检测成绩作为评价教师、评优选模、晋升级别的依据,在这种教育背景下,教学脱离学生实际,赶进度,造成教师授课“重”知识的传授,“轻”知识的发生过程,不重视知识的消化和巩固。部分教师只注重培养优等生,对学困生的学习置之不理,这样使学困生的数量逐渐增多,与优生的差距越来越大,违背了素质教育的宗旨。(4)、家庭的原因。我们经常面临一个班有多数的家长外出务工的情况,将孩子丢给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带。隔代多溺爱,要么不管,要么无力管,要么管而不听。还有极个别学生不仅言语不尊重老人,还存在动手打老人的现象。远方的父母大多因无法照顾孩子而新存内疚,只好在物质上多满足孩子,导致部分学生用钱无度,伸手就要,不感恩,不体谅,学习也可想而知。现在小学生中独生子女占有较大比例。家长一方面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心切,另一方面又过分地溺爱,造成了学生复杂的11矛盾心理,形成自私、蛮横的不良恶习,没有吃苦耐劳、认真学习、帮助别人的意识,对学习失去信心、对教师的善意批评教育记恨在心。还有一些家长认为对学生的教育是老师的事,学生犯错后,不主动与教师配合,甚至“护犊子”,倒打一耙,与学校、老师发生冲突,助长了这些学生的不良行为,挫伤了教师的积极性,导致这部学生受到冷遇,困难得不到及时解决,随着问题的积累,成绩下降,沦为“学困生”。有的家庭教育方法不当,不是过分溺爱、百般呵护,就是严加管教,大声训斥,稍有过错,便是责骂甚至体罚,严重挫伤孩子的自尊心;还有的家庭成长环境不良,父母沾有酗酒、赌博、偷盗等恶习,或夫妻不和闹离婚,致使孩子得不到正常的教育和应有的家庭温暖,心灵受到巨大的创伤。(5)、社会原因。在当今改革开放的时代,人们的人生观、价值观不断变革,
本文标题:农村小学学困生转化策略研究课题研究报告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6601305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