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其它文档 > 小学学生劳动实践能力调查问卷
小学学生劳动实践能力调查问卷一二年级情况分析:一二年级的孩子基本每天参加10分钟左右的家务劳动,但所涉及的内容不同,有些只能从事简单的一至两件,而有些则会的较多,这与老师和和、家长的培养密切相关,老师应对那些在这方面有突出表现的孩子加以鼓励,并且大家加发扬,以点带面,让更多的孩子学会更多的家务。孩子的年龄虽然尚小,但劳动态度还是很不错的,除个别需要家长提醒外,绝大部分的孩子已经能主动参加,老师应该为表现突出的孩子树立榜样。对于生活小技能的使用孩子们都投入了极大的热情,但由于年龄尚小,效果不够理想,随着年龄的增长,教师有目的的进行指导,使他们的劳动技能有所提高。学校为每位孩子到提供了劳动服务岗位,为每个孩子都树立起“把学校看成是自己的家,我有义务保持这个大家庭的整洁”的观念。通过家庭、学校的双向帮助,学生普遍认为对自己的实践能力的提高是有很大帮助的。三、四年级情况分析:同学们每天都有至少10分钟的家务劳动时间,这已成为同学的一种自觉的行为。帮助父母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同学们十分喜爱,选项中内容选择有差异,有的同学样样做,个别的只会做一、两项。老师应利用各种宣传阵地多发扬并加以指导。同学们有较强的劳动观念,自理和动手能力有待提高。不是所有的父母都支持这一活动,这也阻碍了学生发挥劳动积极性。掌握生活小技能的选项中的差距也很大,有的全部都掌握,有的会一、两项。老师应多搭建舞台给予展示的机会,让这些孩子有充分的自信。利用家长会、家长学校大力宣传这些生活小技能。在家多给予实践的机会。在学校每位同学都有劳动服务岗位,尽心尽责,有强烈的责任感。劳动效果较好。丰富多采的假日小队活动为学生走向社区提供了时间、场地。每位同学都积极参与。经过长时间的实践同学们普遍认为自己的生活和劳动习惯都比较好,同时也增强了热爱劳动的观念。同学们比较认同参加家庭和社区劳动能提高自己的实践能力。五年级情况分析:同学们基本都有将近20分钟的劳动时间,养成了良好的劳动习惯。同学们已能帮助父母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作为高年级的学生,所从事的家务类型较广,内容也较多,老师可以适时的在班中开展小型的家务劳动比赛。对于家务劳动的态度与认识除个别需要家长提醒外,绝大部分的同学都能做到自主自愿,面对这种积极性老师应予以肯定,大加鼓励。生活小技能的掌握,表现出参差不齐的水平,有的同学只会一两样,有的则样样精通,可见教师可适时的,应地制宜地同学们进行这方面知识的补充,让在这方面有突出表现的同学起好带头作用。在班级中每位同学都有自己的劳动岗位,并且基本都能参加一次或者两、三次社区公益劳动,有的则甚至更多。教师鼓励发扬之余,还应积极帮助他们开展有关活动,使之有更多的机会接触社会。通过学校、家庭、社区的劳动,孩子们都认为这些劳动对提高自己的劳动实践能力是有所帮助的。同学们对自己的生活劳动习惯的认识较准确,大多认为通过参加各种形式的劳动,可以形成良好的各种习惯。培养学生良好的劳动习惯养成计划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深入,教师和家长对学生综合能力方面的教育越来越重视,很多家长不但要求孩子学习成绩优秀,还安排孩子接受英语、奥数、写作、绘画、器乐等各种知识技能方面的培训。然而,对孩子的一些最基本的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往往却比较忽视。现在的小学生,不热爱劳动、生活自理能力较差的,不爱护环境卫生、不尊重别人的劳动成果的,占有一定的比例。学生的这些不良习惯,看起来似乎不是什么大事,但对其自身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文明的行为习惯,形成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以及将来如何很好地融入社会,都是十分不利的。一个人如果没有较高的劳动素质,一定的自理能力、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就不能适应现代社会的要求,最终必将被社会无情的淘汰。对目前小学生中存在的劳动观念淡薄的现象,我们可以作如下分析:一、家长对学生参加劳动的态度1、溺爱包办心理。现在的家庭,对独生子女的过度呵护,造成学生劳动上的依赖。很多家长认为孩子太小,家务劳动从来不让孩子动手,就连整理书包、刨铅笔、系鞋带等一些孩子力所能及的事情,也都是家长代劳,舍不得让孩子自己来做,使他们的生存和生活能力得不到应有的锻炼。甚至在学校组织大扫除时,有些家长都要不辞辛劳地跑到学校替孩子劳动,生怕孩子吃苦受累。2、望子成龙心理。由于不少家长只重视孩子的文化知识学习,有严重的“重智轻劳”倾向。大部分家长认为,孩子只要学习好就行了,不能因为劳动耽误了学习。有时孩子也想做一些事,但家长不但不支持,反而对孩子说:“你只需要管好学习,做事可以由大人来”。这样便造成孩子在劳动教育上的缺乏。3、无所谓的心态。船到桥头自然直的心理,使一些家长认为,孩子长大后,什么事自然就会做了,用不着从小锻炼培养,现在还是应该把学习放在首位。这种不重视培养孩子劳动习惯的心态,必然会导致孩子劳动机会的减少,劳动观念的淡薄和劳动技能的缺乏。二、学生不参加劳动的不良影响1、会养成自私、任性,以自我为中心的个性。由于家长对孩子的事情长期包办,孩子无论在家庭还是在学校,都认为自己是中心,别人为自己服务都是应该的。对别人的付出无动于衷,不知道体谅家人、孝敬长辈。2、会养成好逸恶劳、贪图享受的不良品德。什么事都不想自己动手,都想不劳而获,生活自理能力差。甚至上了大学,到了工作单位,一些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还不具备。3、会养成不尊重别人劳动成果的不良习气。由于没有自己的劳动付出,也体会不到别人劳动的辛苦,别人打扫得干干净净的教室、街道等公共场所,不知道爱惜,随处乱扔果皮纸屑,不讲究环境保护和公共卫生。培养小学生热爱劳动的良好习惯,是学校教育义不容辞的职责,也是小学德育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小学教育工作,特别是小学德育工作,正是通过生动活泼的校内外教育教学活动,对学生进行以“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为基本内容的社会主义公德教育、社会常识教育和文明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当然,家庭教育也是教育序列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无论是学校还是家庭,对学生学习成绩的提高,能力素质的培养,都需要高度重视,尤其是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需要我们共同研究和努力。那么如何解决学生劳动观念淡薄的问题,逐步培养学生形成热爱劳动的良好习惯呢?第一、充分发挥学校教育主阵地的作用1、探求新的教学方法,促进学生劳动意识的增强。劳动课教学必须以学生为主体,通过学生的实践,提高他们的劳动技能。在以往的学校劳动教学中,学生参加实践的时间少,机会少,因此,对劳动提不起兴趣,也培养不出技能。所以,教师在教学中,要把传授劳动知识技能与培养劳动习惯相结合,通过劳动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热爱劳动的思想、吃苦耐劳的精神和对工作的责任心,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2、开展有针对性的活动,促进学生劳动能力的提高。比如,可以在小学生中定期举办自理能力测试、劳动能手竞赛、“今天我当家”中队主题会等活动,让孩子参与实践。在学校继续开展“雏鹰行动”系列活动,培养学生“五自能力”,还可以举行隆重的颁章仪式,增强学生的荣誉感。学生通过参加这些活动和劳动实践,丰富了课余生活,增加了对劳动的兴趣,同时,自理能力、动手能力也可以得到很好的锻炼和提高。3、重视劳动过程的监督和考核评价。在确定劳动教学目标、内容的同时,要建立必要的监督机制,如采用制定“学校家庭劳动教育反馈”等有效手段,注重学生在学习技能的过程中,从不会到会的各项需求,踏踏实实,真正使劳动教育自始至终落到实处。另外,我们还要逐步完善学生劳动考核、评价标准,通过考核评价手段,激励学生积极参加劳动,从而达到完成教学目标、提高学生劳动意识、促使学生养成劳动习惯的目的。第二、主动争取家庭教育的紧密配合1、要打破来自家庭教育的障碍。中国传统的教导就有这样教育学生的:理想的读书人,一生与书为伴,手不释卷,动手的事情是下等人做的。更何况现在的家庭几乎都是独生子女,家长对孩子“关怀备至”,家务活几乎都不让孩子做,孩子劳动锻炼的机会自然就少了。在家长这样的指导思想下,家庭的教育必然会影响了有限的学校劳动教育效果,而且还会导致孩子养成不爱劳动的习惯,不珍惜劳动成果。实践证明,学生没有良好的家庭教育,学校的工作,尤其是德育工作将会事倍功半。因此,学校要指导家庭教育,帮助家长克服来自思想上的障碍,端正家长的教育思想,不断增强其对孩子进行劳动教育的意识。2、要办好家长学校,提高家教水平。家庭教育是青少年社会化的起点,培养孩子具备良好的劳动观念、能力和习惯,家庭教育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是其他教育形式无法替代的,而且家庭的重视程度和家长能力、水平的高低,也会直接影响到孩子的成长和进步。学校可以通过家长学校这一形式,主动加强与家长的联系和沟通,以专题讲座、经验交流、问卷调查、座谈会等方式,帮助家长调整心态,准确评价子女,树立现代教育理念,建立起民主、平等的家庭关系和家教环境,使用正确科学的教育方法。引导家长严格要求自己,不断提高自身素质,改进家庭教育的方法,提高家庭教育的水平。第三、积极依靠社会力量的支持和帮助1、深入社区开展各类实践活动。我们可以通过“假日小队”、“红领巾特别行动小队”等形式,定期带领学生参加社区劳动,参与社会公益劳动,尽量为学生劳动技能的提高创造条件。这些社会活动的开展,不但可以开阔学生的视野,而且对学生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也起到积极的作用,从而,促使学生在家里劳动态度的改变,在学校认真做好值日,在社会上自觉遵守文明规则。2、建立活动基地,从课堂向社会延伸。在有条件的情况下,学校可以与镇村农户挂钩,建立劳动实践基地,利用假日或者劳动课,带领学生参观,学习,参加社会实践,如种树、种菜,承包绿地等,放手让学生参与劳动。还可以通过班级负责管理,或分班轮流管理的办法,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管理能力,把课堂教育与社会实践相结合,使课堂教学逐步向社会延伸,为学生将来顺利走上社会打下坚实的基础。当然,培养学生良好的劳动习惯,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是一个长期而艰巨的过程,需要付出大量的精力和心血。我相信,在学校、家庭和社会的共同努力下,我们的学生一定能够在劳动实践中学会劳动,学会生活,学会创新,最终成为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小学生校外行为习惯文明礼仪现状的调查报告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家庭子女的减少,孩子更加被家庭所关注。在家庭里人们把更多的精力和才力放到了孩子身上,旨意是好的。可剖其实质,更多的家长则是在不断满足孩子精神和物质上的要求,而是放在头上怕吓着,含在口里怕化了的过分溺爱,使孩子在生活中逐步养成了依赖、自卑、任性、唯我独尊等不良心理,随之而来的不文明行为习惯一一呈现在他人面前。给学校教育带来负面影响,制约了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而且很多孩子在学校时一个样子,到了学校外又是一个样子,这种现象的存在就不能让老师很好的掌握学生文明礼仪的情况。为了深入全面了解小学生文明礼仪行为习惯养成状况,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提高学生思想道德素质,为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打造坚实基础。我们于2008年,对1—6年级的学生进行了“小学生校外行为习惯文明礼仪现状”的调查与分析一、调查时间:2008年2月至今二、调查问卷的发放与回收情况:我校现有在校学生267人。留守儿童21人,占总数7.8%。本次我们学校学生校外行为习惯调查问卷共发放267份,收回267份,有效率为100%。三、调查主要内容:本次调查的主要对象是我校的全体学生。调查目的主要了解学生校外行为习惯养成的基本情况。本次调查主要内容包括:一、文明礼仪、孝敬父母、心理健康;二、自我管理、自主学习;三、保护环境等三个方面。四、调查结果与分析:表1、关于学生文明礼仪、孝敬父母、心理健康等方面的调查情况:题目见到老师、长辈主动问好主动帮助父母做家务你有心事会怎么做?情况主动问好有时视而不见经常有时没有告诉父母告诉他人闷在心里人数22245019839302114115比例83%17%0%74%15%11%79%15.3%5.6%题目课间是否追逐打闹?你和父母交流吗?得到过老师表扬吗?情况经常有时没有经常偶尔没有经常偶尔没有人数2520222246156217500人数9%2%83%92%5.6%3
本文标题:小学学生劳动实践能力调查问卷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6614245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