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经营企划 > 艺术心理学-3第三章-知觉历程
1第三章知觉历程第一节知觉的心理特征一、知觉的相对性知觉和感觉之间的区别,在于两者之间对处理信息层次上的不同后者只凭感官对环境中的刺激的察觉,层次较低。知觉一词也称为知觉经验,不是绝对的是相对的,不能以该物体瑰丽的作为引起知觉的刺激,而必须同时也看到物体周围所存在的其他刺激。(一)形象与背景形象是指视觉所见的具体刺激物背景是指与具体刺激物相关联的其他刺激物一般情况下,二者是主副关系,形象是要件,但必须有背景衬托才能显现另一些特殊情况下,有的刺激组合没有明确给出背景和形象之间的关系,无法肯定那是形象那是背景。(二)知觉对比知觉对比指两种具相对性质的刺激同时出现,或相继出现时,由于二者间的彼此影响,致使两刺激所引起的知觉上的差异特别明显的现象。例如黑白对比,胖瘦对比。产生知觉对比的情境:形象和背景相对的情境女人和花瓶刺激与其周围环境相对有限的环境大圈小圈二、知觉的选择性知觉选择性在心理反应上的表现(一)即使对同一知觉刺激,观察者采取的角度不同,就会产生截然不同的知觉经验。(二)即使对同一知觉刺激,观察者所取的焦点不同,也会产生不同的知觉经验。《黎明和黄昏》三、知觉的特性:整体性格式塔心理学派的理论:整体大于部分之和举例:凡高的《卧室》用十二种喧闹的色彩来表示宁静(见附图)淡紫色的墙壁;红瓷砖的地板;奶油黄色的床、椅;绯红色的床罩;香橼色的被单与枕头;橙色的梳妆台;绿色的窗户;蓝色的盆子……只有画框是白色,这些色彩彼此关联呼应、折射共鸣,形成绝对的宁静假如知觉刺激是包括了几个部分刺激的组合,在此情境下所得的知觉经验是整体性的,整体性是指超越部分刺激相加之总和所产生的一种整体知觉经验。整体不等于部分之和。主观轮廓:刺激物本无轮廓,而在知觉经验中却显示了无中生有的轮廓,称为主观轮廓。四、知觉的恒常性外在刺激因环境影响使其特征发生改变,而在知觉经验上却维持不变的心理倾向,成为知觉恒常性。2(一)亮度恒常性:物体本身所处照明环境改变,而由物体所得亮度知觉仍然保持不变的心理倾向。(例子:将一白布和一黑布放在一起,并且两布都有一半处在阴影中,亮度上虽有改变,但是获得的知觉经验,仍然是一白布和一黑布,而不回看成别的颜色。)(二)大小恒常性:不因物体距离远近形成网膜影像大小而有所影响的现象(例子:远处的牛和近处的狗,知觉判断上还是牛大)从视觉生理的角度来看,从物体到眼睛之间的距离,与该物体在网膜构成的影像大小成反比,就是近大远小。虽然眼睛的的生理现象是如此,但由生理基础的视觉转变为知觉的心理现象,却始终保持物体原来的大小,比如远处的牛。(三)形状恒常性:在心理上保持物体形状不变的知觉现象(例子:门从闭合到打开有多种变化,但在心理性知觉经验中,门的形状是保持长方形不变的。会议桌边的一圈椅子,问学生这些椅子形状相同么?应该是回答相同,但实际上我们看到的椅子由于角度的关系形状并不相同。虽然看上去形状不同,但是给我们的感觉是同一形状的。)(四)颜色恒常性:不因物体环境改变而保持对其颜色知觉不变的心理倾向。(固有色和光源色和环境色,如:一只红苹果放在绿台布上,受到黄色光的照射,那么眼睛应该看到苹果有三种颜色,但我们心理知觉上依然觉得那时是一只红色的苹果。另外的例子如通过茶色玻璃看东西,荧光的下的所有物体颜色都变了等等。印象派和古典主义的不同就在于印象派描绘的是眼中所见的色彩,而古典主义描绘的心中所见的色彩)(五)其他恒常性:声音恒常性,远处的雷声未必强过近处的敲门声,但往往觉得雷声大。方向恒常性,身体部位的改变,如躺、站、坐、弯腰等都不会改变我们对方位的判断。五、知觉的组织性:由感觉到知觉的选择处理是由组织的、有系统的,这个过程被称为知觉组织(一)相似法则:各刺激物之间在某方面的特征有相似之处,在知觉上倾向于归为一类;(二)接近法则:按刺激物间的距离关系而组成的知觉经验的心理倾向;(三)闭合法则:观察者用自己的经验,主动的补充或减少刺激物之间的关系;(四)连续法则:知觉上的连续,未必是事实上的连续六、知觉的理解性:人在知觉某一客观对象时,总是利用已有的知识经验去认识它,并用语词把它标志出来。人们以知识经验为基础,把对当前事物的直接感知,纳入已有的知识经验系统中去,从而把该事物看成是某种熟悉的类别或确定的对象。言语对知觉具有指导作用,可以帮助并加快理解。例:斑点狗,如果有人用言语提示“狗”,就会很容易理解为狗的侧影。第二节知觉历程一、空间知觉:是指以感觉为基础,对自身所在空间,与自身周围空间中各事务之间关3系着了解的心理过程,对个体生活而言是一种不可缺少的能力。因为个体生活在三度空间中,必须随时随地的对远近高低方向作出适当的判断。例如,坐在椅子上,躺在床上,跳过一个水沟,上一个台阶等等。(一)视空间知觉:指深度知觉,就是平常说的立体知觉或远近知觉。最有兴趣的问题:1、眼睛的网膜是如何使人产生深度知觉的2、单眼人如何产生深度知觉单眼线索:刺激物本身的一些特征,观察者即使用一只眼看,这样可以获得足以判断远近的深度知觉。(1)直线透视:指平面上的刺激物本身在面积大小,线条长短以及线条之间的远近距离等特征上,所显示出的能引起深度知觉的单眼线索。(2)纹路梯度:各物体本身外型纹路清晰和部位高低的差异而获得。石头河滩(3)重叠:两种以上物体在同一平面上,其中一物体被另一物体所覆盖时,即产生重叠。被覆盖者显得较远(4)明暗:调配颜色的亮度,使之成为明暗对比,即可是深度知觉的另一单眼线索。(5)移动:深度知觉的另一单眼线索,有2种情况:其一观察者自身不动,注意视野中各种物体的移动,移动看似较快者,较近,较慢者,较远。其二物体本身不动,由观察者移动去寻找线索判断问题的远近。(6)调适作用:唯一具有生理基础的弹眼线索。毛状肌的伸缩,使水晶体的凸度改变,以调节透视焦距,从而使网膜上的影像清晰。水晶体调适的过程,问物体较远时,水晶体扁平,物体较近时,水晶体凸出。双眼像差:看物体时两只眼睛同时协调运作,从而对刺激物获得深度知觉的线索时,称为双眼线索。(1)辐辏作用:注视远方时,视线近于平行,但在看近处的物体时,两眼的视线会向当中聚合,从而获得深度知觉,称为辐辏作用。(对眼)(2)双眼像差:指注视同一物体时因两眼视线角度不完全相同,故在视网膜上形成两个影像,彼此稍有差别的现象。(二)听空间知觉的获得可由单耳线索,也可由双耳线索,单耳线索虽然可有效判断声源的远近,但不容易判断方位,作为双耳线索者有时间差、强度差,波压等。(三)时间知觉并非由固定刺激引起,在知觉判断上,也缺少感受讯息的感觉器官。必须依据客观事物作参照,如自然界周期;人的活动周期,人造计时工具;机体节律和生理过程……兴趣态度的影响媒介的影响短时长估与长时短估现象:人对一秒左右时间估计最准确高频高速高估和低频低速低估现象:同样5秒时间,每秒20次刺激,估6——7秒,每秒10次刺激,估3——4秒,(四)移动知觉是指对环境中所见物体是否移动,以及对该物体移动速度及方向等作出的解释和判断。(1)真实移动和相对移动:移动知觉的产生,可能起于真实移动,也可能起于相对移动。(2)似动现象:指的是引起移动知觉的刺激物本身并未移动,只是观察者主观意识到它移动的现象,包括自动、闪动、诱动三种。4A、自动现象:在完全消除视觉刺激的暗室内,只在墙壁上出现一个微弱的、静止的光点,在注视片刻后就会觉得,该光点在来回移动,这种引起移动知觉经验的刺激本身静止,而观察者却觉得其在移动的心理现象,称为自动现象。B、闪动现象:电影、卡通等,虽然使人产生移动知觉,但物体在网膜的影像却并未移动,只是一些大同小异的影像成绩,以迅速的闪动方式,投射在网膜上同一位置而形成的移动知觉,此种不因物体本身移动,而是因物体影像连续闪动而造成的移动知觉现象,称为闪动现象。(电影每秒24张,早期16张)C、诱动现象:在暗室里出现光点的周围,加个可以看到的方框,光点静止,而移动方框,此时看到的是光点在移动而方框不动,这种物体本身静止,因受周围较大刺激物移动的影响,构成移动物静止,静止物反而移动的现象叫诱动现象。例如:云里的月亮看起来在动,而云却似乎静止一样。二、错觉:指所得知觉经验与引起知觉的刺激特征不一致的现象。(一)错觉现象:前边所述的知觉对比、主观轮廓、直线透视、相对移动等都属于错觉(二)错觉理论:从心理历程立论者有恒常性误用论,从生理历程立论者,有周围抑制论图形视错觉:①线条的长短错觉(见附图)②面积的大小错觉。(见附图)③形状错觉。图形因邻近线条的影响而发生形状变化(见附图)④方向错觉。因背景的倾斜,使对图形的位置方向知觉也发生改变其它感觉道错觉,以及各感觉之间相互作用而形成的错觉(如电影放映时观众以为声音来自视觉画面的方向)错觉现象被广泛运用,也可用于艺术创作中,如建筑、绘画、电影等等。例:电影蒙太奇三、联觉:各种感觉之间的相互联系和沟通,也称通感。外部世界的各种信息不断地刺激人的感官,引起了人的视觉、听觉、嗅觉、味觉和触觉。这些感觉都是人对外界的反映,它们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联觉就是这种联系的一种特殊表现。例:声音有“尖锐”和“钝重”之分,那是比拟触觉又如,某人的音色柔和动听,可使人联想到倾听泉水淙淙之声的欢悦,这是听觉本身的联系,继而又可联想到泉水的清澈甜美,产生了视觉和味觉的共鸣,所以人们常用“甜润”一词形容优美的嗓音。还有,色彩给人以轻重感、冷暖甚至语词中,“响亮”“热闹”“冷静”通感在审美与艺术创作中具有重要作用,各种审美对象由于物质构成不同,有的主要作用于视觉,有的主要作用于听觉,通感可以使各种感官共同参与审美对象的知觉,克服原本的局限,使美感更丰富更强烈。《琵琶行》“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第三节影响知觉的心理因素影响知觉的心理因素很多,注意就是一个很重要的因素。所谓视而不见,就是对刺激情境未加注意的缘故。一、学习和经验的影响5人和动物类似,最基本的主角很少有学习的成分(婴儿的深度知觉试验)。二根据日常经验,复杂的知觉是要靠学习和经验的。试验1:ABCD和10、11、12、13。试验中13和B有着类似的形状,处于ABCD的环境中,经验告诉我们是B,处在10、11、12、13的环境中,经验告诉我们这是13。试验2:男人还是女人?当我们看到这8个连续的画面时,当我们总左往右看时,觉得失女人变成了男人,当我们从右往左看时,会觉得是男人变成了女人。以上试验之所以引起不同知觉,完全是由于观察者面对当前的情境唤起不同的经验所致。二、知觉的观点差异:观察者所采取的视点不同,也形成不同的知觉经验,如一个招牌的两面写不同的文字,分别从两边看到的人就会有不同的知觉,中国古代故事《瞎子摸象》也是这个道理。三、知觉中的动机因素:动机是行为产生的原因,任何行为都受动机因素的影响,惟知觉所受动机影响者,和其他行为稍有不同。具有不同的动机的观察者所得的知觉经验是很不相同的,例如:面对一片美丽的海湾,画家、建筑家、船员、钓鱼者、游泳者、以及海滨度假村的老板,他们的知觉之间就有很大的差别。动机的另一解释是需求,有所需而有所求,个体对所需求的对象,在知觉上特别受到重视,故而在主观上赋予其较大的价值。例如:画硬币试验,贫富两组儿童依靠主观画出面前的硬币,结果,两组儿童都把硬币画大了,其中穷的那组比富的画得更大。第四节审美知觉在从事艺术活动为生的艺术家而言,美的欣赏是一种“直接的经验”,一件作品的艺术价值是它极其明显的特征。一、艺术直觉artisticintuition人们在艺术创作或鉴赏过程中,不经过逻辑思考而直接创作出或体验到对象美的本质的能力。另一种说法是根据艺术的典型形象直接把握艺术美的本质的能力,指人的审美功能。审美功能是对美的认识功能。艺术家由于有丰富的经验积累和深厚的艺术修养,能够在众多的表象中熟练、准确地挑选出最能表现对象美的本质的表象,并对这些表象进行创造性的加工、组合成比对象(文学艺术中的原型、美术中的模特儿)更美更新的艺术形象;有经验的艺术鉴赏者,能够透过艺术形象直接把握艺术美的本质。这种熟练的审美技能可造成一种假象,似
本文标题:艺术心理学-3第三章-知觉历程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6616562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