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南开大学现代远程教育学院考试卷(专升本)2012-2013年度春季学期期末(2012.8)《播音与主持》主讲教师:高珊学习中心:专业:姓名:学号:成绩:___________一、请同学们在下列题目中任选一题,写成期末论文。1、从普通话“声调”角度谈改善地方音的语音面貌的方法与技巧。2、论播音艺术“枣核型”吐字归音技巧的运用。3、论文艺作品演播中的“音断意连,声断气连”。4、论播音吐字发声训练中的声音记忆与感觉记忆。5、从无声到有声的转化——谈播音艺术的再创造。6、从吐字发声角度谈播音主持艺术向民族说唱艺术的借鉴。7、在听觉中寻求“视像”——论“情景再现”。8、论播音艺术的审美层次。9、从受众角度谈新闻播音的重音把握。10、目中无人,心中有人——新闻播音对象感的心理学阐释。二、论文写作要求论文写作要经过资料收集,编写提纲,撰写论文等几个步骤,同学们应结合课堂讲授内容,广泛收集与论文有关资料,占有一定案例,参考一定文献资料。三、最终提交论文应包括以下内容:1、论文题目:论文题目应为授课教师指定题目,论文题目要求为宋体三号字,加粗居中。2、正文:正文是论文主体,应占主要篇幅。论文字数一般在2500-3000字。论文要文字流畅,语言准确,层次清晰,论点清楚,论据准确,有独立见解。要理论联系实际。引用他人观点要注明出处,论文正文数字标题书写顺序依次为一、(一)、1、(1)①。正文部分要求为宋体小四号字,标题加粗,行间距为1.5倍行距3、参考文献,论文后要标注清楚参考文献附录(不少于3个),参考文献要注明书名作者、(文章题目及报刊名称)版次、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页码。序号使用〔1〕〔2〕〔3〕……。参考文献部分要求为宋体小四号字。四、论文提交注意事项:1、论文一律以此文件为封面,写明学习中心、专业、姓名、学号等信息。论文保存为word文件,以“课程名+学号+姓名”命名。2、论文一律采用线上提交方式,在学院规定时间内上传到教学教务平台,逾期平台关闭,将不接受补交。3、不接受纸质论文。4、如有抄袭雷同现象,将按学院规定严肃处理。“此时无声胜有声”—浅谈广播“无声”语言的运用“声音”是广播新闻“特点”与“优势”的体现,运用好“声音”,尤其是“现场声”,无疑是一件广播新闻作品成功与否的重要标志!然而,许多人注意到了广播新闻“有声”语言的运用,往往却忽视了广播新闻“无声”语言的运用!一次我采访一位已经牺牲的英雄人物的事迹,他的妻子和同事在说到他的事迹时,又呆滞的沉默,也有情感的爆发爆发……在诉说过程中,为了抑制自己的情绪,他们在说过程中,有哽咽的沉默,用无声方式报的对亲人失去亲人的苦痛的思念……按照常规剪辑思维方式,在制作这种广播新闻时,几乎都会将其中静默无声的过程删掉,只出其中“有声”的现场声音……我在写作编辑这件广播新闻作品的过程中,在常规与创新、又是雨无声中思考和选择,保留了其中几段“无声”语言……,结果播出效果非常好,在例行新闻评比中,被资深同事评价为“创新”手法:“此时无声胜有声!”尽管其中保留的几段空白无声过程让人压抑,但却恰到好处地衬托出了新闻当事人的心情,也让听众情感融入到无声的悲痛之中,也是一种“音外之意”的传递与渲染!“无声”也是“语言”!这看似矛盾和对立的两个词汇,在广播语言的运用中确实有“独到的韵味”!传统观念总认为,广播就是声音的运用,怎么能“无声”呢?其实,大诗人白居易在《琵琶行》一诗中早已向我们介绍过“无声”的妙处,那就是“此时无声胜有声”!在特定的场合、特定的背景、特定的心境、特定的新闻事件中,广播新闻“无声”语言的运用是有其意想不到的韵味、价值和意义。比如文章前面提到的当事人对英雄人物的怀念之情的表达,“有声”语言固然是一种手段,但“无声”的语言的运用更有感染力,也自有“有声”语言所无法替代的作用!后来还在一些不同类型的广播新闻作品中,我更加慎重地斟酌筛选无声语言运用,也都受到了理想的效果。“无声”语言毕竟有其特殊性,在对“无声”语言的运用上,要注意几点。一、广播“无声”语言的运用必须与特定环境、特定事件相映称,必须是在“有声”语言运用的基础上加以运用。人悲伤难以抑制时,中间的哽咽(停顿)与静默都是用心在表白;人在重大事件来临前的忽然沉默(这时候文学作品中常用的手法就是用“地上掉一根针也听得到”来形容,影视作品就是用放大的钟表滴答声来衬托),这些都是艺术的、符合生活逻辑的事!广播要表现这种特定的环境、特定的心情用什么呢?“无声”语言无疑是一个重要手段!二、广播“无声”语言不等于“空白”语言,不等于没有意义!“无声”语言也是一种“语言”,他是在事件的大背景下当事人一种心理表白,他是语言被心情压制,有话说不出来,它不是毫无意义的“空白”;广播运用“无声”语言,必有其特定的环境与心情,这才是广播“无声”语言的意义,因此,必须谨慎使用“无声”语言。三、广播“无声”语言的运用不可太多太滥其原则就是能达到“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效果,足以传递当时的特定环境下的特定心情就可以,“无声”语言运用过多,特别是在同一件作品中反复运用,会给人以“支离破碎”的感觉,会损害整件广播作品的整体性与可听性!
本文标题:播音与主持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6618849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