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信息化管理 > 读胡适过河卒子何以适之感悟
读胡适《过河卒子何以适之》感悟五一假期,闲来无事,坐在老家的阳台上,就着温暖的阳光,细细品读了胡适先生生前唯一亲笔撰写的自传《过河卒子何以适之》,感慨良多。在本书中,胡适讲述了自己童年、少年与青年时代的人生经历,回顾了前四十年的心路历程。通过中国与世界众国尤其是近邻日本的比较,对近代中国的落后和进步进行了深刻剖析。文中对中国的落后的原因进行了分析,对当时中国存在如骈文,律诗,八股,小脚,太监,姨太太贞洁牌坊等许多陋习进行了批判。同时指出一个民族最肯学人的时代是那个民族最伟大的时代;等到不肯学人的时候,盛世也已过去了。日本的成功正是从模仿开始的,他们一心一意地学人好处,并且都能有创造贡献。而中国不肯学人好处,只学会了吸食鸦片。中国古人在工具简陋的时候为后人留下了较为丰厚的遗产,但是做为后人却只拥有上述陋习却不肯好好向人学习,终造成了整个国家的落后。国家衰微,众多的文人知其因却不敢发声,变得愈发的沉默,只靠做官或造标语吃饭。胡适对旧有文化进行了批判,许多人却抱怨胡适对中国文化“抑”得太过火,不愿意揭穿固有文化的短处,怕造成“民族自暴自弃的心理”,一直保持沉默,不敢作声。强如曾国藩、李鸿章亦不敢推翻堕落到陌路的满清皇族。历史不会永远沉默,1919年5月4日爆发了五四运动,这是一场以青年学生为主的一场学生运动,广大群众、市民、工商人士等中下阶层广泛参与的一次示威游行、请愿、罢工、暴力对抗政府等多形式的爱国运动。中国的群众不再沉默,经过一个月的奋斗,终取得了胜利,政府屈服了。“宁鸣而死,不默而生”是胡适留给中国人的一句政治名言,源自范文正的《灵乌赋》。当时往往专指谏诤的自由,范仲淹在《岳阳楼记》中所说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是一种“忧于为形,恐于未炽”的忧患意识。言论的自由,谏诤的自由,是一种“自天”的责任,所以说“宁鸣而死,不默而生”。时下,在会场上,鲜少有人会积极发表意见。大多数人选择了当一名听众,沉默是金。许多人可能有很多意见,有了表达意见的时候却一言不发,所以很多会议自然而然地成为了哑巴会,这样很多问题不会被发现,出现的问题也得不到解决,“人人迁就环境,环境将得不到改善”。在中国人“鸣”的意识越来越淡薄,“沉默是金”越来越深入人心的时候,“宁鸣而死,不默而生”才越发显得弥足珍贵。而今,我们的青年们又怎样呢,是不是跟在长者的后面人云亦云?也不尽然,韩寒曾写道:“中国看不起说大话的人,而在我看来,大话并无甚,好比古代缠惯了小脚,碰上正常的脚就叫大脚,中国人说惯了小话,碰上正常的话理所当然就叫大话,敢说大话的人得不到好下场,吓得后人从不说大话变成不说话。幸亏胡适病死了,否则看到这情形,也会气死,结果不说大话的人被社会接受了。”少年智则中国智,少年强则中国强。同样的,只有青年人敢于发声,国家才会进步,才会强大,否则我们的社会与胡适先生悲愤地吼出“宁鸣而死,不默而生”时候的社会又有什么不同呢?如果每个人都不敢发出自己的声音,那么整个社会将会变成一池翻不起一打破寂静。点漪连的死水,我们青年人要承担起自己的责任,勇于发声,苏秦、张仪以三寸不烂之舌合纵连横,诸葛亮巧舌如簧舌战群儒,他们凭借的正是语言的神奇力量。沉默实际上是一种毫无原则的表现,无论是工作中还是生活中,我们都应该勇于发声,不要惧怕说错,不要惧怕承担责任。单个人的声音可能是微小的,但是只要敢于发声,过了河的卒子,同样威力无穷。记得鲁迅《纪念刘和珍君》中的一句话:沉默啊,沉默,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宁鸣而死,不默而生。人的生命之所以不同于其他生物,就在于人有自己的思考,有了思考就要学会表达,勇于表达。假如每一个中国人都能站出来独立表达自己的意志,那中国就一定能够在世界上赢得自己应有的尊重。
本文标题:读胡适过河卒子何以适之感悟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6621255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