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传染病学-总论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二院感染科许春海13804550718xuchunhai66@hotmail.com要点传染病学的基本概念传染病的发病机制传染病的流行过程及影响因素∆传染病的特征★传染病的诊断★传染病的治疗★传染病的预防传染病(communicabledisease)定义:病原微生物和寄生虫感染人体后产生的有传染性,在一定条件下可造成流行的疾病。感染性染病(infectiousdisease)定义:指由病原体感染所致的疾病,包括传染病和非传染性感染性疾病。传染病(communicabledisease)传染病和寄生虫病都属于感染性疾病感染性疾病中有传染性者才称为传染病infectiousdiseasecommunicabledisease传染病学lemology传染病学属于临床医学的一个学科,其重点在于研究疾病的发病机制,临床表现,诊断和治疗方法,兼顾流行病学和预防措施的研究,促进患者康复,减低或消除传染性,控制其在人群中流行,以求达到防治结合的目的。目的:掌握传染病的基本规律和与传染病作斗争的方法,防治结合消灭传染病。传染病学研究各种传染病在人体内发生、发展、传播、诊断、治疗和预防规律的学科。★它是医学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虽然某些老的传染病或消灭,如:天花、人间鼠疫新生儿破伤风等;或得到控制,如:脊髓灰质炎、流行性脑膜炎等。但某些老的传染病却变得突出,如:结核病等。★新的传染病还在不断出现第—节感染与免疫(infectionandimmunity)一、感染的概念二、感染过程中病原体的作用三、感染过程中免疫应答的作用四、感染过程的表现一、感染的概念感染(infection)为病原体和人体之间相互作用,相互斗争的过程.病原体克服机体的防御机能,侵犯或侵入机体的特定部位,并能生长繁殖,称为感染“建立”.感染与免疫(infectionandimmunity)*病原体(pathogen)—感染人体后可导致疾病的微生物与寄生虫。共生状态(commensalism)机会性感染(opportunisticinfection)正常菌群(normalendogenousflora)任何寄生物只要宿主不能适应或不能耐受,都有可能致病,所以致病性不是绝对的.二、感染过程中病原体的作用数量-同一传染病,病原体的数量与致病能力成正比。不同传染病,引起疾病的最低病原体数量可有较大差异-病原体因环境、药物与遗传等因素而发生变异。病原体的致病力-毒力=毒素+其他毒力因子(穿透能力、侵袭能力、溶组织能力)-侵入机体并在机体内生长繁殖的能力。侵袭力毒力变异性三、感染过程中免疫应答的作用机体的免疫应答对感染过程的表现和转归起着重要的作用免疫应答*有利于机体抵抗病原体入侵与破坏的保护性免疫应答非特异性免疫特异性免疫*促进病理生理过程及组织损伤的变态反应机体的免疫反应非特异性免疫特异性免疫机械屏障作用体液因子吞噬作用细胞免疫体液免疫细胞免疫(cell-mediatedimmunity)●致敏性T细胞与相应的抗原再次相遇时,通过细胞毒性和淋巴因子来杀伤病原体及其所寄生的细胞。体液免疫(humoralimmunity)●致敏的B细胞受抗原刺激后,即转化为浆细胞并产生能与相应抗原结合的抗体,即免疫球蛋白(immunoglobulin,Ig)●化学结构分为IgG,IgA,IgM,IgD,IgE,各具不同功能。感染过程中人体和病原体的斗争病原体的致病力侵袭力毒力数量变异性机体免疫反应非特异性免疫特异性免疫细胞免疫体液免疫病原体人体四、感染过程的表现人体病原体不同临床表现感染过程环境等因素隐性感染最常见,病原携带状态次之,显性感染所占比重最低,后者一旦出现易于识别感染过程的表现(感染谱)•病原体被清除•隐性感染•显性感染•病原携带状态•潜伏性感染五种表现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㈠病原体被清除病原体进入人体后可被非特异性免疫(如皮肤粘膜的屏障作用、胃酸的杀菌作用、体液的溶菌作用、组织细胞的吞噬作用);也可以被事先存在于体内的特异性免疫(被动免疫或主动免疫)所清除。(二)隐性感染(亦称亚临床感染)指病原体进入人体后,仅引起机体发生特异性免疫应答而不引起或只引起轻微的组织损伤,因而在临床上不显出任何症状、体征、甚至生化改变,只有通过免疫学检查才能发现。隐性感染过程结束后:大多数人获得不同程度的特异性免疫,病原体被清除;少数人转变为病原携带状态-无症状携带者(三)显性感染(又称临床感染)是指病原体侵入人体后,不但引起机体发生免疫应答,而且通过病原体本身的作用或机体的变态反应而导致组织损伤,引起病理改变和临床表现。显性感染过程结束后:①病原体可被清除,感染者获得较稳固免疫力,不易再受感染。②有些传染病(如菌痢)感染后免疫不巩固,容易再感染发病③少部分转变为慢性病原携带者(四)病原携带状态按病原体种类不同而分为:带病毒者、带菌者与带虫者根据发生和持续的时间长短分为:①潜伏期携带者(发生于显性感染临床症状出现之前)②恢复期携带者(发生于显性感染之后)③急性携带者携带病原体持续时间在3个月以内慢性携带者携带病原体持续时间在3个月以上携带者的共同的特点是:不显出临床症状而能排出病原体。在许多传染病中是重要的传染源。(五)潜伏性感染▲病原体感染人体后,寄生在机体中某些部位,由于机体免疫功能足以将病原体局限化而不引起显性感染,但又不足以将病原体清除时,病原体便可长期潜伏起来,待机体免疫功能下降时,才引起显性感染。▲潜伏性感染期间,病原体一般不排出体外,这是与病原携带状态不同之点▲潜伏性感染并不是在每个传染病中都存在第二节传染病的发病机制传染病的发病机制发生发展具有一定阶段性入侵门户机体内定位排出途径组织损伤的机制(三种)直接侵犯毒素作用免疫机制重要的病理生理变化(急性期)体温升高代谢改变第三节流行过程及影响因素传染病的流行过程流行过程的基本条件影响流行过程的因素传染病的流行过程及影响因素传染病的流行过程为传染病在人群中发生,发展,转归的过程.流行过程的发生需要三个基本条件:传染源,传播途径,人群易感性影响流行过程的因素自然因素地理气象生态社会因素社会制度经济状态生活条件文化水平1、传染源:病原体已在体内生长繁殖并能将其排出体外的人和动物。包括以下四个方面:1.患者2.隐性感染者3.病原携带者4.受感染的动物一、流行过程的基本条件2、传播途径病原体离开传染源后,到达另一个易感者的途径。传播途径有五种:呼吸道传播空气、飞沫、尘埃消化道传播水、食物、食具接触传播污染的水和土壤日常生活密切接触虫媒传播吸血节肢动物血液、体液传播血液、体液、血制品垂直传播3、人群易感性对某种传染病缺乏特异性免疫力的人称为易感者。易感者在某一特定人群中比例,决定人群的易感性。流行过程的基本条件传染源(sourceofinfection)患者隐性感染者病原携带者受感染动物传播途径(routeoftransmission)呼吸道传播消化道传播接触传播虫媒传播血液、体液传播(susceptiblepeople)易感人群人群易感性指易感者在人群中的比例自然因素地理、气象、生态社会因素社会制度经济状态生活条件文化水平二、影响流行过程的因素传染病的流行过程及影响因素传染病的流行过程乃传染病在人群中发生,发展,转归的过程.流行过程的发生需要三个基本条件:传染源,传播途径,人群易感性影响流行过程的因素自然因素地理气象生态社会因素社会制度经济状态生活条件文化水平第四节传染病的特征传染病的基本特征传染病的临床特点传染病的基本特征有病原体有传染性有流行病学特征有感染后免疫特异的病原体。感染性疾病共有特点,区别于其他疾病。指病原体能通过某种途径感染他人.此为与其他感染性疾病的主要区别。质:外来性与地方性。量:散发,流行,暴发,大流行。时间:季节性空间:地方性显性或隐性感染后都可产生特异性保护性免疫。传染病的临床特点病程发展的阶段性常见症状与体征临床类型急性传染病发生发展与转归(四个阶段)复发(relapse)与再燃(recrudescence)后遗症(sequela)潜伏期前驱期症状明显期恢复期自病原体侵入至最初症状出现从起病至症状明显开始为止特有症状体征症状体征基本消失至完全康复*几个名词解释:复发—有些传染病患者进入恢复期后已稳定退热一段时间,初发病的症状再度出现.机理为潜伏于组织内的病原体再度繁殖至一定程度,见于伤寒,疟疾,细菌性痢疾等。再燃—有些传染病患者已进入恢复期体温尚未稳定下降至正常,又再发热,初发病的症状与体征再度出现,称为再燃.机理为病原体暂时受抑制而未被消灭,得以重新生长繁殖之故。后遗症—恢复期结束后,某些器官功能仍长期未能恢复正常,称后遗症.多见于中枢神经系统感染,如脊髓灰质炎,脑炎,脑膜脑炎等常见的症状与体征发热皮疹毒血症状单核-吞噬细胞系统反应热型是传染病重要特征之一,有诊断和鉴别诊断价值;皮疹分为充血性和出血性;斑,丘,疱疹;皮疹出现时间,顺序,分布,形态,退疹后改变对出疹性传染病诊断有重要参考价值;单核吞噬细胞系统充血,增生,临床表现为肝,睥,淋巴结肿大。病原体的各种代谢产物(包括毒素在内)可引起除发热以外的多种症状瘀点传染病的临床类型依据:临床病程长短,轻重及临床特点急性,亚急性,慢性轻型,中型,重型,暴发型典型,非典型第五节传染病的诊断传染病的诊断正确的早期诊断是有效治疗的先决条件,又是早期隔离患者所必需。临床资料流行病学资料实验室检查及其他检查综合分析传染病的诊断★临床资料详尽的病史;细致的查体;★流行病学资料地方性,季节性,既往史,年龄、职业接触史,疫苗接种史,当地的发病情况★实验室检查及其他检查对传染病的诊断具有特殊意义。⒈一般实验室检查⒉病原学检查病原体的直接检出病原体分离培养(注意标本采集)3.免疫学检查:特异性抗原抗体检测(特异性IgM抗体的检查,IgG(双份血清)免疫功能检测(皮肤试验、免疫球蛋白检测)4.分子生物学检测:特异性核酸检查5.其他检查内镜检查影像学检查活体组织检查实验室检查及其他检查临床资料详尽的病史;细致的查体;流行病学资料地方性,季节性,既往史,接触史,疫苗接种史,当地的发病情况实验室检查对传染病的诊断具有特殊意义。一般实验室检查---病原学检查---直接检出病原体;分离培养;分子生物学检查;免疫学检查;综合分析诊断第六节传染病的治疗传染病的治疗治疗目的治疗原则治疗方法促进患者康复,控制传染源,防止进一步传播综合治疗治疗护理与消毒隔离并重一般治疗、对症治疗与特效治疗并重一般及支持治疗隔离\护理\心理\支持病原或特效治疗(specifictreatment)对症治疗(symptomatictreatment)康复疗法(rehabilitativetherapy)中医中药治疗(traditionalChinesemedicine)第七节传染病的预防传染病的预防综合措施,不同传染病应有所侧重管理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保护易感人群传染病报告制度(3类);接触者检疫措施;病原携带者的处理;动物传染源的处理;对消化道,虫媒传染病和寄生虫病为其主导作用的措施;疫源地消毒和预防性消毒;提高机体非特异性免疫力;预防接种提高特异免疫力(主动免疫和被动免疫);《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将法定传染病分为3类,37种甲类:强制管理传染病,6h、12h乙类:严格管理传染病,12h丙类:监测管理传染病传染病报告制度本法规定的传染病分为甲类、乙类和丙类。原是三类35种,甲类2、乙类24和丙类9修订后为三类37种甲类2、乙类25和丙类10新增2种(乙类):传染性非典型肺炎,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由丙类变为乙类:血吸虫病原来属于丙类由乙类变为丙类:流行性和地方性斑疹伤寒黑热病第四条对乙类传染病中传染性非典型肺炎、炭疽中的肺炭疽和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采取本法所称甲类传染病的预防、控制措施。其他乙类传染病和突发原因不明的传染病需要采取本法所称甲类传染病的预防、控制措施的,由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及时报经国务院批准后予以公布、实施。
本文标题:传染病学-总论1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6645263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