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咨询培训 > 教育学---全套课件[精]
一、教育的概念(一)从词源学看教育的涵义《中庸》:“修道之谓教”。《荀子》:“以善先者谓之教”。《学记》:“教也者,长善而救其失者也。”《说文解字》:“教,上所施下所效也;”“育,养子使作善也。”拉丁文:educare(n.)educere(v)e+ducere引导出引出。采用一定的手段,把某种本来就潜藏在于人身上的东西引导出来,从一种潜质转变为现实。现代英语:Education教育”(education)的词源(三)其他有代表性的定义:涂尔干“教育是成人一代对那些还不能成熟地应付社会生活的年轻一代所施加的影响。其目的是在孩童时期为青年一代的身体、智力和道德发展创造条件,并使之在上述方面达到政治社会的统一性和以特殊方式而产生的特殊环境所提出的要求。”杜威:“教育是一种通过使未成熟者参与其所属团体的生活而引导并确保其发展的社会功能。”(四)教育概念的七种理解:(1)表示一个过程。(2)表示该过程的结果。(3)表示一种教育者的工作(活动)。(4)表示一种受教育者的工作(活动)(在个人生活的过程中实现自我改变)。(5)表示各种关系的影响。(6)表示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影响”,亦表示一种社会互动体系。(7)表示教育家工作(活动)的目的。试问:1、东西方教育有何不同?2、东西方教育的不同与人们对教育的最初的理解有何联系?二、教育的起源1、生物学起源论:(法)利托尔诺“生物本能”2、心理学起源论:(美)孟禄“摹仿”3、劳动起源论:恩格斯“劳动创造人”4、道德起源论(孙彩平)“上一代为下一代所献的爱心”三、教育的发展原始社会的教育:(1)非独立性;(2)全民性;(3)内容贫乏奴隶社会的教育:(1)学校的产生;(2)阶级性;(3)与生产劳动分离;封建社会的教育:(1)学校教育多样化;(2)等级性;(3)教育以科举考试为目标;资本主义社会的教育:(1)双重性;(2)教育与生产劳动结合;小结:教育的基本特征——(1)永恒性;(2)历史性;(3)阶级性;(4)生产性;四、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1、教育学的萌芽阶段:①时间:从奴隶社会到封建社会;②特征:虽然这一时期出现了一些著名的教育家和有关教育的思想和言论。但从总体上讲,教育学还包含在一个庞大的哲学体系里面,没有分化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③代表作:中国《学记》昆体良《论演说家的教育》(古罗马)2、独立形态教育学形成的阶段:①时间:1632-19世纪中后期;②特征:独立学科,从现象描述过渡到理论说明③代表作:1632年夸美纽斯《大教学论》(捷克);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大教学论》,在该书中,他提出了泛智教育的思想,“把一切事物教给一切人类的全部艺术”。在教育学史上,一般把这本书看成是近代第一本教育学著作,是西方最早的有系统的教育学著作。1693年,洛克《教育漫话》(英国-绅士教育);1762年,卢梭《爱弥尔》(法国-自然教育);1806年,赫尔巴特《普通教育学》(德国-五段教学法);“现代教育学之父”或“科学教育学的奠基人”---赫尔巴特《普通教育学》被公认为第一本现代教育学著作。3、科学教育学的创立与发展阶段:①时间:20世纪30年代-至今;②特征: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下形成的教育体系;资产阶级教育学的继续发展③代表作:1930年,杨贤江(又名李浩吾)《新教育大纲》1939年,凯洛夫《教育学》(前苏联)美国著名的实用主义教育学家杜威(J、Dewey,1859—1952)。代表作是:《明日的学校》、《民主主义与教育》(1916年出版)等,提出了“以儿童为中心,以学生生活经验为中心,以在做中学的实践活动为中心”新的“三中心论”,以他为代表的教育理论形成所谓“现代教育派”,即“以儿童为中心”。杰罗姆·布鲁纳(JeromeSeymourBruner,1915—),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和教育家,当代认知心理学派和结构主义教育思想的代表人物之一。其研究和思想,受到拉什利、詹姆斯、杜威、格式塔心理学派、各种社会人类学家和当代认知心理学家皮亚杰等的思想影响,主要从事人的知觉、学习、思维、记忆等一系列研究。1972年,布鲁纳《教育过程》传统教育与现代教育的区别:代表人物、核心主张传统教育:赫尔巴特教师中心、书本中心、课堂中心现代教育:杜威儿童中心、兴趣中心、经验中心(做中学)一、教育与生产力的关系(一)生产力对教育的制约1、制约教育发展的速度和规模;2、制约教育培养目标;3、制约教育内容和课程设置;4、制约教育方法、教育技术手段的改进;(二)教育对生产力的反作用1、教育的经济功能是提高经济效益的重要前提;2、教育是知识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因素;能把了解的潜在生产力转化为直接现实的生产力,是劳动力再生产和提高的主要手段之一;3、还可以生产新的科学知识和新的生产力。二、教育与政治经济制度的关系(一)政治经济制度对教育的制约1、政治经济性质决定教育性质、目的;2、制约教育的领导权、受教育权;3、制约教育的结构、类型、管理体制。(二)教育对政治经济制度的影响1、教育的政治功能是培养一定社会所需要的人才;2、通过宣传统治阶级的思想意识,制造一定的社会舆论为社会服务;3、组织学生直接参加社会政治活动,把学生作为现实的政治力量使用;4、通过教育制度实现阶级或阶层选拔,使原有的社会政治关系得以延续,或加速改变旧的社会政治关系。(三)“人力资本理论”舒尔茨:1929—1957美国经济增长2倍,教育的贡献率33%。“知本家”三、教育对文化意识形态的作用(一)文化意识形态的教育的制约1、社会文化对教育的制约和影响是影响教育目标;2、社会文化对教育的制约教学内容;3、社会文化对教育的制约人的教育观念。(二)教育的文化意识形态的反作用教育的文化功能表现在对社会文化的传承、选择、传播、创造。人的发展生理发展心理发展人的发展内容关系图一、影响人的发展的因素人的身心发展受到遗传素质、环境因素和教育因素的制约和影响。1、遗传素质是人的发展的必要前提,没有这个生物前提和发展的潜在可能性,人就无法得到发展;2、环境对人的发展有重大影响,人总是生活在现实的社会环境中,在社会环境影响下形成和发展的;决定作用3、教育在人的身心发展中起着主导作用。4、人的主观能动性人的发展的不可替代性靠天靠地不如靠自己!二、为什么教育在人身心发展中起主导作用人的可教性:“人是可教的动物”教育影响:性质;目的、内容、方法合理性;1、教育是一种有目的的培养人的活动,它规定着人的发展方向;2、教育,特别是学校教育给人的影响比较全面、系统和深刻;3、学校有专门负责教育工作的教师。三、学生发展的动力1、社会总体的知识总量与个体掌握的知识量的差异历史积淀2、激烈的社会竞争:适者生存3、个体发展的内在心理需求:完善自我、成就动机4、学生学习动力中教育因素四、人的发展对教育的制约人的发展的内在规律性:顺序性与阶段性不均衡性稳定性与可变性个别差异性教育对策:循序渐进、关键期教育、因材施教、个性化发展之路。模式化教育的隐忧一、教师的社会作用和地位(一)教师的定义:《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规定:“教师是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承担教书育人、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提高民族素质的使命。”(二)教师的社会作用1.教师是真理的传播者2.教师是善道的引导者3.教师是美的体现者和创造者二、教师的任务教师的任务可以从两方面来分析:1.教师的根本任务:教书育人。即向学生系统传授文化科学知识,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学生健康向上的政治观念、思想意识和道德品质,使学生具有高素质、全面发展的人才。2.教师的具体任务:高质量地完成课堂教学任务,科学地指导学生课外活动,对学生的全面发展负责,要开展教育科研。二、教师劳动的特点:教师的劳动与其它社会劳动相比,有其特殊之处。教师的劳动具有复杂性、创造性、长期性、示范性等特点。教师的劳动具有高度的创造性,它表现在:1.教师要针对不同的学生和不同的教育情况,进行因材施教;2.教师要对教育内容、方法和手段等不断创新;3.教师要机智灵活地运用教育规律,达到最优的教育效果。三、教师的基本素养现代教师的素质起码应包括“德”“识”“才”“情”四方面。这里面“德”指职业道德素质,“识”指文化知识素质,“才”指能力素质,“情”指心理素质。(一)教师的职业道德规范和准则:1.对教育事业忠诚热爱;2.对工作精益求精;3.对学生真心热爱;4.对教师团结协作。(二)教师的业务素质△教师合理的知识结构1、精通所任学科的专业知识。2、具有比较渊博的文化科学基础知识。3、懂得教育科学和心理科学知识掌握教育规律。△教师完善的能力素质1、组织管理能力;2、表达能力,只要是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3、自我调控能力;4、研究能力;5、人际交往能力;(三)良好的个性心理素质教师工作成效与教师的心理素质有很大的关系,比较理想的教师应有下列的心理特征:①细致而深刻的观察力;良好持久的记忆力;灵活敏锐的思维力;创造性的想象力(智力因素)②坚强的意志力,包括意志的自觉性,果断性,坚持性和自制力;③丰富而又能控制的情绪情感;④乐观,开朗的性格。四、学生的本质属性(一)学生在教育过程中的地位1、学生是教育的客体;2、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二)学生的社会地位学生具有独立人格,是未来的社会公民。(三)学生的本质属性1、学生是发展中的人;2、学生是一个完整的人;3、学生是一个能动的,具有思想感情的人;4、学生是以学习为主要任务的人。五、师生关系(一)师生之间的正式关系1、工作关系2、组织关系3、心理关系(二)师生之间的非正式关系(三)师生关系在教育教学中意义(四)师生关系的基本要求平等尊重尊师爱生教学相长(五)师生关系的建立1、主导方面在教师;2、主渠道在课外。媒介策划给出的用人标准一、教育目的的概念教育目的——aimsofeducation培养人的总目标。它规定着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什么样人的根本性质问题。是教育实践活动的出发点。根据一定社会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需要和人自身发展的需要来确定。在历史上,因社会制度、民族文化传统、教育思想不同而各异。在阶级社会里具有阶级性。《教育大辞典》卷1,P59教育培养人的活动。培养什么样的人即教育目的。教育方针:人才的方向性;培养目标:质量、规格二、教育目的的社会制约性现实社会的需要决定人才朋友的基本要求三、教育目的的身心发展制约性1、关于人自身发展的理想身心和谐发展:古希腊“既善且美”通才:会做一切工作的人完人小原国芳:“完人教育思想”知——哲学——真心{情——艺术——美}--宗教--圣--绝对价值人{意——道德——善生存——健身{政治、经济、}---手段价值交通、军事、生产——富}等一切活动2、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我国教育目的的理论基础)1、人的全面发展的涵义相对于人的片面发展而言;最根本的是指人的体力和智力获得最充分、最自由的发展;也指人的情感、意志、道德、审美情趣等的高度发展。2、人的全面发展的历史必然性3、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条件和方法:社会生产力的高度发展充足的闲暇时间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学会生存》的目的表述:“教育是促使儿童进入一个道德、智慧和感情融洽一致的世界。这个世界由一整套的价值、对过去的解释和对未来的希望所组成,同时教育还提供了一个思想与知识的宝库,一份共同的遗产。”3、我国的全面发展教育方针人的全面发展和全面发展教育的关系:目的和途径我国全面发展教育的组成部分:“三育”、“四育”、“五育”、“六育”4、我国的素质教育改革应试教育的弊端:雪化了是什么?王蒙的尴尬!当前的素质教育改革:全面贯彻落实全面发展教育方针;培养学生各方面的素质;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双重背景下的教育改革(教育的“应为”与“难为”?!)《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从现在到2000年教育内容发展的全球展望》提出的基本价值观1、社会价值标准:合作、正直、和蔼、孝敬长辈、社会正义、尊重他人、公民精神、社会责任感、尊重人类
本文标题:教育学---全套课件[精]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6646723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