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经营企划 > 我来到这个世界为的是看太阳
我来到这个世界为的是看太阳巴尔蒙特•康斯坦丁·德米特里耶维奇·巴尔蒙特(1867~1942),俄罗斯象征派诗人,出生于弗拉基米尔省一贵族家庭。1886年进莫斯科大学法律系读书,后因参加学潮被开除学籍。1890年以后出版了三本诗集:《在北方的天空下》(1894),《在无穷之中》(1895),《静》(1898)。它们不仅确立了巴尔蒙特的诗人地位,也是俄罗斯象征主义的奠基之作。他的早期创作受民粹派诗歌影响,带有公民诗歌的悲怆情调,后来成为象征派的倡导者和先驱之一。19世纪末20世纪初,他名震诗坛,被誉为“太阳歌手”、“诗歌之王”。•1921年,巴尔蒙特不接受十月革命,他一度被定性为“颓废、个人主义、反革命”。他的诗歌也被说成“基调属于颓废主义,在艺术上追求过分的夸饰和外表的华丽”长期被打入另册。他流亡国外,侨居巴黎期间写了许多怀念俄罗斯的诗。晚年穷困潦倒,1942年死于法国。作者简介•巴尔蒙特作为太阳的“歌手”,很重视诗歌的音乐性,他为俄国诗坛开创了很多独特的韵律方式。巴尔蒙特在自己的诗作中巧妙地使用辅音同音、内韵、复沓、顶针等手法,营造出一咏三叹的氛围,使每首诗都成为一首首浑然天成的歌曲。•巴尔蒙特还很善于为诗歌营造优美、深远的意境。他常常使用大胆出奇的象征、通感、隐喻等修辞手段,使诗语飘逸洒脱,蕴味悠长。•他擅长抒发瞬间的内心感受,诗句华美,色彩鲜明,韵律极富音乐感。在诗歌形式上,巴尔蒙特富有独创性,有俄罗斯的帕格尼尼之称。•巴尔蒙特作为世纪之交的一个复杂的文学现象,得到过诸如“俄罗斯诗歌的巴格尼尼”的赞誉,也受到过诸如“充满反社会的个人主义情绪”的非议。但最重要的是他以自己一生的创作印证了他对生活真谛的思考和“我来到这个世界为的是看太阳”的理想。巴尔蒙特的诗集在俄罗斯受到越来越多读者的欢迎,还被译成多国文字介绍到国外。我国著名翻译家蓝英年在《〈塞纳河畔〉译后记》中给以巴尔蒙特这样的评价:“二十世纪俄国诗歌史可以没有阿达莫维奇,甚至伊万诺夫,却不能没有巴尔蒙特。”•这位坚信“人不能生存,当身体离开太阳,心离开歌”的“太阳的歌手”也终于像他应该的那样,穿过拒绝接受他的若干时代的死亡地带,终于在后世得到复活了。课文字词预习检查•1.给加点的字注音•蔚蓝()熄灭()歌颂()•媲美()•2.解释下列词语•和约:•真主:•忘川:•媲美:wèixīsòngpì原指敌对双方终止战争恢复和平的条约,这里指约定。是伊斯兰教信仰的唯一神的名称,是创造万物、无所不能、无所不在的宇宙的唯一主宰,这里指主人的意思。希腊神话中的阴界河流。比美。媲,匹配,比得上。作品简介•《我来到这个世界为的是看太阳》写于1903年,是诗集《我们将像太阳一样》的开篇之作。这首诗奠定了整部诗集的基调,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在诗集的扉页上引用了古希腊哲学家阿那克萨哥拉的名言:“我来到这世界为观赏太阳。”朗读诗歌•读准字音,注意诗歌音韵美。•读出节奏,标出停顿和重音。•读出情感,把握诗歌的基调。朗读训练我/来到这个世界/为的是/看太阳,和/蔚蓝色的原野。我/来到这个世界/为的是/看太阳,和/连绵的群山。我/来到这个世界/为的是/看大海,和/百花盛开的峡谷。我与世界/面对面签订了和约。我/是世界的/真主。我/战胜了/冷漠无言的/忘川,我/创造了/自己的理想。我/每时每刻/都充满了启示,我/时时刻刻/都在歌唱。我的理想/来自苦难,但/我因此/而受人喜爱。试问天下/谁/能与我的歌声/媲美?无人、/无人媲美。•我/来到这个世界/为的是/看太阳,•而/一旦/天光熄灭,•我也/仍将/歌唱……我要/歌颂太阳•直到/人生的/最后时光!问题探究一•文中多次出现“太阳”这个意象,有何象征意义?•在诗中,“太阳”一词多次重复出现,它不仅仅代表自然界中的一个星体,更重要的是它象征着一个崭新的富有生机的世界,象征着希望、光明、爱等生命中一切崇高美好的事物,是生命不息追求的东西,是世间万物生生不息的源泉。问题探究二•诗中几次出现“我来到这个世界为的是看太阳”采用了什么样的修辞手法?有何作用?•采用反复使用的修辞手法。•这种复沓手法,使得作品的主题不断提升,情绪不断高扬,从而突出了主题。熟读诗歌,理清诗歌思路•第一部分(第1、2自然段)•写诗人庄严的宣告•第二部分(第3、4自然段)•写诗人的自我告白•第三部分(第5自然段)•写诗人再次宣告精读课文,先独立思考下列问题,然后分小组讨论交流。•1.阅读第1、2段,说说诗人来到这个世界为的是看什么,并结合具体句子说说你的理解。•2.阅读第3、4段,思考:诗人为什么说“我是世界的真主”且“受人喜爱”“无人媲美”?结合具体诗句谈谈。•3.第5段,诗人在再次宣告“我来到这个世界为的是看太阳”的基础上又强调,“一旦天光熄灭,我也仍将歌唱”,说说你对诗句的理解。诗人来到这个世界为的是看太阳、蔚蓝色的原野、连绵的群山、大海、百花盛开的峡谷。这些意象的使用营造出一种宏伟阔大的气势,使诗人的豪情尽显纸上,张扬出诗人对大自然和生命的热爱,对理想和光明的追求。因为“我战胜了冷漠无言的忘川,我创造了自己的理想。我每时每刻都充满了启示”,所以“我是世界的真主”,且当之无愧,体现了诗人具有为自由、为个体生命体现出全部价值的积极姿态,即便不能掌控命运,也决不向命运屈服。“我的理想来自苦难”,战胜苦难成就理想,我因此而受人喜爱。我歌唱自己的“理想”和“启示”,因此这样的歌声才“无人媲美”,这种自信而不自负的气势,体现了他过人的气魄和深厚的底气。说明诗人充满了与黑暗抗争的激情与斗志,他面对困苦,积极进取、不懈奋斗,是一个永不止息歌唱的诗人。冰冷的遗忘和痛苦,只会点燃他的希望,激发他的斗志。进一步深化了主旨。课堂讨论•俄国诗人巴尔蒙特说“我来到这个世界为的是看太阳”,这对你有什么启示?你来到世界又为的是什么呢?请谈谈你的想法。•课文写作思路•第一部分(第1、2自然段),写诗人庄严的宣告,表现他对自然和生命的热爱,对理想和光明的追求。•第二部分(第3、4自然段),写诗人的自我告白,表明自己战胜困难成就理想,是世界的主人。•第三部分(第5自然段),写诗人再次宣告,表明自己会坚持不懈的歌唱。•主题思想•这首诗以轻灵的诗句,象征的艺术手法,道出了诗人以及我们每个人心底的一份渴望。这是对生命的敬畏与赞美,这是对大自然和生活的热爱与讴歌,是对理想与光明的向往与追求。这首诗还告诉我们:人生免不了有苦难,我们应该以积极进取、不懈奋进的态度坦然接受并勇敢克服,我们会成为世界的主人。•归纳写作特点•1.运用象征手法。在诗中,“太阳’一词多次重复出现,它不仅代表自然界中的一个星体,更重要的是它象征着一个崭新的富有生机的世界,象征着希望、光明、爱等生命中一切崇高美好的事物。•2.运用反复的修辞手法。诗中反复吟咏“我来到这个世界为的是看太阳”,这使得作品的主题不断提升,情绪不断高扬,从而突出了主题。•3.这首诗色彩明快,意象鲜明,格调清新,句法简单,用词简洁,没有生僻的词语,却充满了强大的张力。在形式上长短相间,音律得当,极富跳跃性。课堂小结•这首诗色彩明快,意象鲜明,格调清新,句法简单,用词简洁,没有生僻的词语,却充满了强大的张力。铿锵的诗句中,回响着俄罗斯灵魂深处热爱生活、渴望光明的声声呐喊,读来令人精神振奋。课后作业•1课后练习•2《学习指导用书》我来到这个世界为的是看太阳•我们将像太阳!我们将忘却•谁率领我们在金色大路上奔波,•只须牢记永远走向另一种生活,•走向新奇、威力、善良、丑恶——•在金色的梦中求索,永不停歇。•我们虽不能摆脱尘世的愿望,•却永远祈求超凡脱俗的圣洁!•我们,如同永远年轻的太阳,将给火红的花朵以温柔的爱抚,爱空气透明和闪烁金光的万物。你可幸福?祝愿你双倍的幸福,祝愿你突发的幻想能够实现,千万不要安于舒适放慢脚步!继续向前,奔向理想的境界,继续向前,走向命定的渊薮,我们走向永恒,那里花团锦簇。我们将像太阳,太阳永远年轻。这诗行当中蕴涵着美的遗嘱!面朝大海,春暖花开从明天起,做一个幸福的人喂马、劈柴,周游世界从明天起,关心粮食和蔬菜我有一所房子,面朝大海,春暖花开从明天起,和每一个亲人通信告诉他们我的幸福那幸福的闪电告诉我的我将告诉每一个人给每一条河每一座山取一个温暖的名字陌生人,我也为你祝福愿你有一个灿烂的前程愿你有情人终成眷属愿你在尘世获得幸福我只愿面朝大海,春暖花开•面朝大海,春暖花开•从明天起,做一个幸福的人•喂马、劈柴,周游世界•从明天起,关心粮食和蔬菜•我有一所房子,面朝大海,春暖花开•从明天起,和每一个亲人通信•告诉他们我的幸福•那幸福的闪电告诉我的•我将告诉每一个人•给每一条河每一座山取一个温暖的名字•陌生人,我也为你祝福•愿你有一个灿烂的前程•愿你有情人终成眷属•愿你在尘世获得幸福•我只愿面朝大海,春暖花开•《面朝大海,春暖花开》是海子于1989年所写的一首抒情诗。•全诗共三节:•第一节表现了诗人对质朴、单纯而自由的人生境界的向往,对“永恒”、未知世界的探寻精神;•第二节写诗人找到幸福后无法抑制的喜悦之情;•第三节写诗人对世界的祝福。诗人将直抒胸臆与暗示、象征手法结合起来,使全诗既清澈又深厚,既明朗又含蓄,畅快淋漓而又凝重、丰富,抒发了诗人的向往幸福而又孤独凄凉之情。•海子,原名査海生,出生于1964年3月24日,安徽省怀宁县高河镇査湾人,从小在农村长大,1979年15岁时考入北京大学法律系,1982年开始诗歌创作,再后来被称为“北大三诗人”之一。1989年3月26日他在山海关卧轨自杀,年仅25岁。在他作为诗人的短暂的生命里,海子保持了一颗圣洁的心。他曾长期不被世人理解,但是他是中国上世纪80年代新文学史中一位全力冲击文学与生命极限的诗人。•这首诗写于1989年1月13日,距诗人在同年3月卧轨自杀只有两个多月的时间。作者是属于“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寻找光明”的“一代人”,亲身经历了从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扼杀物欲、只讲精神,到80年代末期的摒弃精神、物欲横流的社会转型过程。面对现实,理想主义者的作者困惑了,希望破灭了,觉得不能“诗意地栖居于世”了。同别人盲目沉醉于物质生活享受的幸福感比较起来,他更多地感到来自内心分裂矛盾的痛苦。这篇诗歌便是他人生痛苦体验的结晶。帕格尼尼•(1782.10.27--1840.5.27),意大利小提琴演奏家、作曲家。他的技巧影响了后来的小提琴作品,也影响了钢琴的技巧和作品。帕格尼尼的声望和作曲成就•小提琴家中间任何人也没能拥有像帕格尼尼那样巨大的声望。在同时代人的眼里,他似乎是个谜,是个奇人。有些人认为他是天才,另外一些人又把他看成是挂羊头卖狗肉的冒牌大师;他的名字即使在生前就已经和一些莫名其妙的奇谈怪论结下了不解之缘。•十九世纪前半叶整个浪漫主义演奏艺术思潮的兴起是由他首先掀起的:他在器乐效果方面的创新曾经是柏辽兹和李斯特改革管弦乐和钢琴音乐的典范;舒曼十分赞赏他的随想曲,并且由此特意把它们改编成钢琴曲;罗西尼、梅耶贝尔、肖邦、李斯特从事创作无不接受过他或多或少但不容忽视的影响;勃拉姆斯根据他第二十四首随想曲的主题进一步尽意发挥地写出一首钢琴变奏曲,到了我们这个时代,拉赫玛尼诺夫又用同一个主题创作出一首乐队演奏的《狂想曲》。•一百多年以来帕格尼尼的作品始终没有离开过音乐会舞台,它们以明朗的配器、鲜明的造型和满含深情而又永葆青春的旋律使人百听不厌。然而在今天也可能听得到这样的见解:只就表演而论,帕格尼尼是个很了不起的伟人,至于说到他的创作,无非依*炫示绝技动人心目而已。在这方面,看来他的命运倒和李斯特颇有类似的怀才不遇之处,李斯特的创作才能长期以来也是未曾得到大多数人的许可。但是帕格尼尼一生之所以如此光辉而至今仍然不朽,恰恰证明他同时还是一位杰出的作曲家。帕格尼尼阿那克萨戈拉•古希腊哲学家、原子唯物论的思想先驱。•(约公元前500~前428),出生于爱奥尼亚的克拉佐美尼。他是米利都学派的哲学家阿那克西美尼的学生。公元前464年在雅典人战胜了波斯人之后,他被老师带到了雅典,居住了30年。他是第一个把哲学介绍给雅典人的。由于他否认天体是
本文标题:我来到这个世界为的是看太阳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6660414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