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其它文档 > 现代人格心理学考试必背知识点
1第一章绪论总和式定义认为,人格是个人所有特质的总和。人格是个人所有特质的总和。例如,沃伦认为人格包括个人品性的各个方面,如气质、德行、智慧、技能等;普林斯认为人格是人的各种属性的总和,包括与生俱来的属性以及由经验获得的属性和倾向。这种定义有助于确定人格的外延,探讨人格应该包括的特性,对后来的人格特质理论有一定启发作用。但是,这种定义是肤浅的和常识性的,因为人格并不是许多特质简单的总和,而是各种特质有机的整合;它主次不分,只是罗列各种特质,有可能扩大人格概念的外延。整合式定义,这种定义强调人格各种属性的组织性和整体性。人格的各种属性只是构成整个人格的元素,人格由这些元素组成。例如,卡米查尔认为人格是一个人在各个发展阶段的全部组织;麦克柯迪认为人格是使有机体的行为具有个人特有倾向的整合。这种定义比总和式定义前进了一大步。层次性定义,这种定义是把人格的各种属性(特征)看作是有组织的,并按一定层次结构排列,使人格特征层次分明,具有内在的统一性。美国心理学家詹姆斯把自我(实际上是指人格)分为四个内在统一的层次:第一层是物质自我,包括人的身体、财产和朋友等;第二层是社会自我,即别人对自己的看法和印象;第三层是精神自我,它的功能是把不同层次的自我统一起来,尽可能排除人格各部分之间的不协调;第四层是纯粹自我(纯我),即对自我进行反省的自我,也就是自我的自我。适应性定义,这种定义的提出是受达尔文进化论的影响,把人格看作是个体在适应环境中形成的独特适应方式。例如,肯卜夫把人格定义为人在对环境进行独特的适应中所具有的那些习惯系统的综合。这种定义着眼于个体与环境的关系以及人格的适应功能,这是有意义的。但是,它把人格局限于适应(甚至局限于社会适应)是不全面的。人不仅能适应环境,并且能改造环境。这种定义着重于人格的功能,没有指出人格的内在特性和本质。区别性定义,这种定义强调个人人格的独特性。例如,斯科恩认为人格是习惯、倾向和情操有组织的系统,起作用的整体或同一体,而那些习惯、倾向和情操是区别一群人中任何一个成员不同于其他成员的特征。人格具有独特性,但与个别差异不等同。郑雪认为,人格是个体在遗传素质的基础上,通过与后天环境的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相对稳定的和独特的心理行为模式。人格的基本特征。(1)人格的整体性:人格是一个统一的整体结构。人格不是指单一的人格特质,也不是指许多孤立的人格特质的堆积,而是指个人身心方面许多特质的有机整2合。后来人格研究中引进了结构的概念和系统论的观点,开始把人格看成完整的构成物。人格具有整体性。(2)人格的稳定性和可塑性:“江山易改,本性难移”,形象地说明了人格的稳定性。但是,人格不是一成不变的,还具有可塑性。人格是在主客观条件相互作用的过程中发展起来的,又在这个过程中发生变化。儿童的人格还不稳定,受环境影响较大。成年人的人格比较稳定,但自我调节对人格改变起重要作用。人格是稳定性和可塑性的统一。(3)人格的独特性:人与人之间没有完全相同的人格。由于人格结构多样,因此每个人的人格都有自己的特点。人心不同,各如其面。许多人格心理学家都强调要研究人格的独特性。人格具有独特性,并不是说人与人之间在人格上毫无共同之处。人格既包括人与人之间相同的方面(共同性),也包括人与人之间不同的方面(差异性);既包含人类、民族、阶级和阶层共同的人格特征,也包含每个人与其他人不同的人格特征。(4)人格的社会性与生物性:。墨子则重视环境的作用,用染丝作为例子来说明人性因受环境的影响而变化。他说:“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所入者变,其色亦变。”研究表明,人格不仅受生物因素的制约,而且受社会因素的制约;人格形成和发展既有生物因素的作用,也有社会因素的作用。人格是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交互作用的结果。人格的三种主要含义。(1)最广义的人格概念的外延比个性大:上述意义上的人格不仅包括心理方面的特质,也包括身体方面的特质;而个性只包括心理方面的特质,不包括身体方面的特质。(2)广义的人格与个性同义:人格与个性同义时,只包括个人在心理方面的特质,不包括身体方面的特质。(3)狭义的人格不包括智力.一般认为,1937年美国心理学家奥尔波特的《人格:心理学的解释》和1938年美国心理学家默瑞的《人格研究》的出版,标志着现代人格心理学的诞生。性善论。孟子和董仲舒等人认为,人的本性天生有一定的“善端”,可以发展为善性。孟子认为,仁、义、礼、智四端(端即起点)与本能相似,是与生俱来的。性恶论。荀子等人认为,人的本性天生就是恶的。他指出:“人之性恶,其善伪也。”性无善无不善论。告子等人认为,本性没有什么善良,也没有什么不善良,人性是中性的。性可以为善可以为不善论。世硕、宓子贱等人认为,本性可以使它善良,也可以使它不善良。这与告子等人的观点相近,倾向于把人性看成中性的。有性善有性不善论。持这种观点的人认为,有些人的本性是善良的,有些人的本性是不善良的。善恶混论。扬雄等人认为,人性中既有善性,又有恶性,是善与恶二者的混合。它根据人体阴阳之气的比例,将人分为五种类型:太阴之人、少阴之人、太阳之人、少阳之人和阴阳和平之人.春秋战国时,孔子把人的性格分为“中行”、“狂者”和“狷3者”三种。“狂者”进取,敢作敢为;“狷者”拘谨,什么事都不大肯干;“中行”介于两者之间,是“依中庸而行”的人,相当于中间型。孔子认为中行性格最好,既不过分进取,也不过分拘谨。他还把人的智力划分为“上智”、“中人”和“下愚”三种,这与我们把儿童分为“超常”、“中常”和“低常”相似。三国时的刘劭提出“八观”、“五视”,来评估人的人格特征。苏格拉底开创了西方人本善的传统。他认为人的心灵先天就有,从本性上讲是善的,但本性上的善不是自发表现的,要通过一系列的启发、引导,才能变成现实的善。柏拉图是苏格拉底的学生。他认为,人的本性就是灵魂,它是神创造的,不死的,并且先于万物和人的肉体。灵魂由理性、意志和欲望三部分组成。亚里士多德批判了柏拉图的灵魂不朽论,认为一个人由灵魂和肉体两部分组成。其中,灵魂是“形式”,肉体是“质料”,形式决定质料。他指出,人的本质是人的灵魂。灵魂中有理性与非理性两个部分。理性即智慧、理智,非理性即情感和欲望。理性应该控制非理性,这样人才具有德性。他将灵魂比作“蜡板”,认为人的本性应该是中性的,无所谓性善或性恶,只是由于后天在蜡板上的刻印不同,才有了善、恶之分。勒温强调动机作用,把物理学中的场论创造性地运用于心理学,倾向于在整个物理和社会关系中研究人类的行为。霍夫曼认为,人格具有一定的层次结构,可以由下而上分为欲求、心灵和精神三个层次。罗特哈克认为,人格结构可分为自我、人层和深部人格三个层次。列尔希认为,人格可以分为内部情感基础和上部构造两个相互联系的层次。古希腊著名医生希波克拉底将“四根”说发展为“四液”说(血液、黄胆汁、黑胆汁和粘液),认为正是这四种体液形成了人的气质。他还将它简化成四种气质类型,即流行于今天的多血质、胆汁质、粘液质和抑郁质。德国心理学家冯特以感情反应的强度和变化的快慢为基础,把气质划分为下列四种类型:感情反应强而变化快的为胆汁质;感情反应弱而变化快的为多血质;感情反应强而变化慢的为抑郁质;感情反应弱而变化慢的为粘液质。德国精神病学家克雷奇默把人的体格分成三种:肌肉发达的强壮型、高而瘦的瘦长型和矮而胖的矮胖型。美国心理学家谢尔顿把人的体型分为三种:内胚叶型;中胚叶型;外胚叶型。托马斯和切斯对这九个维度进一步研究,把儿童(主要是婴儿)划分为三种类型。易教养型。困难型。行动缓慢型。巴斯和普洛明最初区分出气质的四种一般倾向,后来减少至三种:情绪性、活动性和交际性。情绪性,活动性,交际性彼得罗夫斯基在1970年前后提出人际关系活动中介理论。他认为,对人格发展起主导作用的不是活动,而是活动中形成的人际关系,一个人的人格发展要经历适应、个性化和4整合三个阶段。希尔巴科夫一个系统是感觉—知觉组织动力系统。第二个系统包括知识、技能、智力、气质和态度几种比较稳定的心理构成物。第三个系统包括能力、性格、独立性和倾向性。第四个系统位于人格结构的最高层次,包括集体主义、乐观主义、人道主义和爱劳动等。柏果斯洛夫斯基等认为,人格包括人格倾向性,包括兴趣、爱好、志向、理想、信念和世界观体系。能力系统,是保证人活动成功的重要心理条件。性格系统,性格是复杂的构成物,反映一个人的精神生活。自我调节系统,以自我意识为核心,是人格发展的重要机制。高级神经活动类型与气质的关系较为直接和密切,是气质的主要生理基础。高级神经活动有兴奋和抑制两个过程。这两种过程有三个基本特性:神经活动过程的强度;神经活动过程的平衡性;神经活动的灵活性。神经活动过程三个基本特性的独特组合,形成了高级神经活动的四种基本类型:强而不平衡(兴奋型);强、平衡而灵活(活泼型);强、平衡而不灵活(安静型);弱(抑制型)。兴奋型相当于胆汁质,活泼型相当于多血质,安静型相当于粘液质,抑郁质相当于抑郁质。观察法是有目的、有计划地观察研究对象(被观察者)在一定条件下的言语、行为、表情等反应,从而分析其心理活动和行为规律的一种研究方法。它是了解一个人的人格特征的最简单易行的方法。按照观察者所处的情境特点,可以把观察法分为自然观察与控制观察两种。前者是在完全自然的情景中观察被试的自发行为,借以判断他的人格特征。在这种观察中,观察者并不干预、控制活动进程。控制观察通常是事先安排一些专门的有结构的活动,从中观察被试的行为反应,在这种观察中,观察者可以通过预先安排的条件,了解被试的某些特定方面的特点。观察法的主要优点是简便易行,所得资料比较系统真实,但研究难以深入,所观察到的多为表面现象,取得的资料也较为肤浅。观察者的经验、技巧和偏见会对观察结果和解释产生影响,观察的效果取决于观察者有关的专业基础水平和观察能力。实验法,是指通过人为地、系统地操作环境,导致某些行为发生变化,并对之进行观察,记录和解释的科学方法。由于人格复杂,人格研究一般不采用严格控制条件的实验室实验法,而较多采用自然实验法。自然实验法是实验者根据研究目的创设实验情境,主动引起被测试者的某种人格特征的表露,然后经分析、概括来确定其人格特征的方法。其最大的特点是简便易行,获得的材料真实可靠。调查法,指通过访谈、问卷等形式获得原始资料,并对所得资料进行分析、讨论,从而获得对研究对象认识的一种研究方法。它是一类方法的总称,包括访谈法、问卷法、测验法和产品分析法。问卷法:研究者根据研究目的和任务,编制出内容明确、表达准确的问卷,5让被试根据个人情况实事求是做出回答,从而收集所需资料和数据的研究方法。比如,许多的人格量表。测验法:在人格心理的研究中,主要是投射测验。投射测验是向被试提供无确定含义的刺激,让被试在不知不觉中把自己的思想感情投射出来,以确定其人格特征。特点:测验材料无结构、测验目的隐蔽、解释具有整体性。第二章精神分析理论和新精神分析学派的人格理论生的本能在于追求个体生存和种族的延续,代表爱和建设的力量,包括饥、渴、性等本能。死的本能体现为恨和破坏的力量,它可以向内,表现为自责、自罚和自杀等动机,也可以向外,表现为恨、攻击、破坏和征服别人等动机。弗洛伊德早期把人格划分为意识、前意识和潜意识。意识包括正意识到的那部分人格,前意识包括容易带入意识的那部分人格,潜意识包含不容易带入意识的那部分人格。他认为,人格中有两大系统:一个是潜意识系统,另一个是前意识系统(包括意识)。其中,前意识起检查作用。本我是与直接需要的满足有关的人格部分,主要由潜意识的性本能和攻击本能组成。性本能通称为力比多,本我按照快乐原则行事,核心是满足个人当前的需要。自我是协调本我和超我的需要,同时考虑外部现实性的人格部分。自我与本我不同,考虑现实状况,遵循现实原则行事。自我是人格结构中最主要的系统,是本我、超我和外在环境的中介。它的主要功是获得基本需要的满足,以维持个体的生存、调节本我的原始需要,以符合环境条件、抑制不能为超我所接受的冲动、调节和解决本我与超我之间的冲突。超我是代表社会价值的人格部分,合并了社会的价值观和标准。超我包括良心和
本文标题:现代人格心理学考试必背知识点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6662594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