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演讲稿/致辞 > 宣传资助政策-培养感恩之心-主题班会教案
宣传资助政策培养感恩之心主题班会教案九、(5)王建毅“宣传资助政策培养感恩之心”主题班会方案为贯彻落实国家资助政策精神,更好地教育,引导广大学生学习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勤俭节约的生活作风,正视困难,战胜困难的拼搏精神,自强自立,诚信感恩,发奋成才的优秀品质,并且较全面掌握国家各项资助政策,形成积极向上的就业观,促进班风,学风建设,营造我校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资助工作的良好氛围以及营造“资助政策助我成长”的氛围。班会主题:宣传资助政策培养感恩之心活动班级:九、(5)班活动背景:指导思想和目的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以宣传国家学生资助政策,加强大学生诚信、感恩教育为中心,引导全体同学深入学习国家学生资助政策,激励家庭经济困难同学志存高远、学有所成。现在的孩子大多数是独生子女,自幼被视为掌上明珠,父母对孩子千般宠爱,要什么给什么。然而,孩子对于父母的付出并没有意识到,反而形成了以自我为中心、不尊重父母的现象。个别学生不懂得珍惜学习机会的来之不易,不会与同学友好相处。班会目标:1.让学生了解感恩,即让学生懂得为什么要感恩。2.让学生懂得怎样去感恩。3通过活动让学生真真学会如何做人。活动准备:1、选拔班会主持人(2人)2、搜集与主题相关的歌曲,如《常回家看看》《感恩的心》《想起老妈妈》《天下父母心》《儿行千里》3、搜集相关的诗文。如孟郊的《游子咏》、朱自清的《背影》、朱德《我的母亲》。班会过程:一、播放歌曲《感恩的心》,导入班会主题。男:我们每个人都获得过别人的帮助和支持,应该时刻感谢这些帮助你的人;女:我们每个人的成长,要感谢父母的恩惠,感谢师长的恩惠,感谢大众的恩惠。男:没有父母养育,没有师长教诲,没有大众助益,我们何能存于天地之间?女:感恩不但是美德,感恩更是为人的基本条件!二、讨论:我们怎样认识感恩的?学生1:所谓“感恩”,就是要记住别人对自己的恩惠,学会报答那些给自己帮助的人。学生2:我认为我们在生活中就是要多帮助父母,多体谅老师,那就是感恩。学生3:感恩是一种品德,是一种生活态度。我们只有学会了感恩,生活才会快乐,生活中才会有真挚的情感。学生4:生活中我们要感恩父母,感恩老师,感恩一切帮助过我的人。主持人总结:刚才几位同学都说了自己对“感恩”的理解,非常好。在生活中,我们首先要感恩的是父母,因为他们生养了我们;其次,我们要感恩的是老师,因为他们教育了我们;另外,我们还要感恩朋友和对手,因为他们促进了我们的成长;甚至我们还要感恩自然,因为自然给了我们阳光雨露,蓝天碧树,四季变换。可以这样说,面对生活,我们就要怀着一颗感恩之心。三、学会感恩父母:“母爱如水,父爱似山。”感激父母孕育我们生命,感谢父母养育我们成长。谢谢您们,爸爸、妈妈!谢谢您们的大恩大德!!《游子吟》唐孟郊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讲述父母的关爱、表表你的孝心)〈背景音乐:爸妈谢谢你〉四、学会感恩老师:“喝水不忘挖井人,时刻难忘老师恩”。感激老师赐予我们知识,感激老师关心我们成长,感激老师教育我们成材!谢谢您们,老师!!谢谢您们的大恩大德!!!“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晚唐李商隐《无题》(讲述老师的恩德、说说你的感激)〈背景音乐:每当我走过老师窗前〉五、学会感恩他人:“赠人玫瑰,手有余香”。每个人都应常怀感恩之心,在学习、生活中,无论怎样都要找到感恩的理由,找到可以感恩的人。只有学会感恩他人,你才可能成为被感恩的人;只有感恩他人,你才会感动自己。————善待他人,学会感恩,收获快乐!(描述身边的好事,谈谈心中的榜样)〈背景音乐:爱的奉献〉六、抓班级中具体事例展开教育:1、表扬先进(滴水之恩,涌泉相报,投之以桃,报之以李)2、反思落后(列举恩将仇报,见利忘义、过河拆桥的小人)3、〈背景音乐:回家〉七、感恩方法大奉献:(1)为劳累的父母、长辈倒一杯茶,揉揉肩,洗洗脚,说说笑话。(2)每天好好学习,学会尊重、关心老师,给老师一个好心情。(3)体谅、理解父母、老师的苦楚,不顶嘴、争吵,多为他们着想。(4)每天分担些力所能及的事,学会说“谢谢”、“您辛苦了!”。(5)尊重父母、老师的劳动成果,天天反思过失,学会说“对不起”(6)学会关爱身边的人,存好心,做好人,及时给他人送上温暖。(7)多做善事、好事,尽自己最大的力量报效国家、社会、人民。(8)列一张感恩表,记下感恩的故事,感恩的人,时时图求报答。七.学生朗诵感谢父母,他们给予你生命,抚养你成人;感谢老师,他们教给你知识,引领你做“大写的人”;感谢朋友,他们让你感受到世界的温暖;感谢对手,他们令你不断进取、努力。
本文标题:宣传资助政策-培养感恩之心-主题班会教案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6681454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