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古代中华文明的起源与奠基——先秦(从远古时期到公元前221年)1.在中国古代“家国一体”的社会中,忠孝观念源远流长,其源头是什么?2.《三字经》写道:“周武王,始诛纣,八百载,最长久。”导致周“八百载,最长久”的制度有哪些?从图中可获取哪些有效信息?本史料反映出分封的对象主要是子弟、功臣和先代贵族。从布局上,王族占据战略要地,是分封的主体,直观地反映了“拱卫王室”的分封意图。1.(2014·全国新课标卷Ⅱ,24,4分)周代分封制下,各封国贵族按“周礼”行事,学说统一的“雅言”,促进了各地文化的整合。周代的“雅言”最早应起源于现在的()A.河南B.河北C.陕西D.山东2.钱穆认为:“鲁、齐诸国皆伸展东移,镐京与鲁曲阜,譬如一椭圆之两极端,洛邑与宋则是两中心。周人从东北、东南张其两长臂,怀抱殷宋。”据此判断以下说法正确的是()A.分封制使西周疆域扩大B.洛邑与宋是西周的行政中心C.宋国虽为诸侯,但实力过强D.鲁、齐两国的国君是王族CA3.《(安徽太平)仙源东溪项氏族谱》祠规载:“家之有规,犹国之有典也。国有典,则赏罚以饬臣民;家有规,寓劝诫以训子弟。其事殊,其理一也。”由材料可以看出()A.家规也具有法律效力B.家规对维系宗族关系至关重要C.“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家规、国典的核心D.家规与国典具有同等地位根据材料“家之有规,犹国之有典也”“寓劝诫以训子弟”“其事殊,其理一也”可知,题干旨在强调家规在家族发展中的重要性,B项表述符合题意;A、D表述有误,不符合史实;C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4.(2015·山东菏泽二模)学者金庸说:“我们民族由于有了严密的继承制度,从而避免了内部的争斗和战争。一些游牧民族本来很强盛,但往往在关键的时候闹分裂。父亲死后,他的两个儿子或者三个儿子抢父亲位子,罗马也有这种情况。一抢位子,就要打架,就要内乱。”金庸的观点是A.宗法制束缚人的思想和行为B.宗法制有其积极的历史作用C.分封制束缚人的思想和行为D.分封制有其积极的历史作用B史料一在考古中发现了大量的新石器时代的大规模祭祀活动的遗址;夏商周的王被称为“天子”;据殷墟出土的大量的甲骨文卜辞,表明当时的商朝统治者几乎是每日必卜、每事必卜。许多重要的军国大事都要由神意来决定……商朝天子既是人,又是联接天人意志的神……据史料记载,“巫”是早期国家中最重要的职官之一。王权与神权的结合。材料反映了什么信息?史料二(西周)整个国家政权就是由“大宗”、“小宗”的宗法血缘关系组织起来的。家族的血缘关系与国家的组织关系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周天子在宗法关系上是天下的“大宗”,在政治关系上是一国之君……总之,宗法系统上的等级与政权组织中的等级是对立统一的,这就形成了亲贵合一、家国一体的政治体制。反映了以宗法血缘关系为纽带形成国家权力结构的特点。材料反映了什么信息?史料三早期的国家是从部落制中脱胎出来的……王权不可避免地受到各方面的制约。“夏桀为有仍之会,有缗叛之,商纣之黎东之薮,东夷叛之;周幽为大室之盟,戎狄叛之。……王国维在谈到早期国家权力时说:“盖诸侯之于天子,犹后世诸侯之于盟主,未有君臣之分也。”反映出最高执政集团尚未形成权力的高度集中。材料反映了什么?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1.王权与神权的结合。2.最高执政集团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3.分封制与宗法制互为表里,血缘纽带与政治关系相结合,实行严格的等级制度,政权带有浓厚的部族色彩。史料一……西周时期那种“千耦其耘”的大规模集体耕作制,到秦汉则以“一夫挟五口,治田四百亩”的小家庭耕作制为主。——孟意华《中华文化产生形成的基础》史料二农夫早出暮入,耕稼树艺,多聚菽粟,此其分事也,妇人夙兴夜寐,纺绩积纴,多治麻丝葛绪捆布黪,此其分事也。——《墨子》史料一二分别反映了什么?1.耕作方式:由集体耕作制向以家庭为单位的个体耕作制过渡。2.以家庭为生产单位、农业和手工业相结合、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的生产模式。史料三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百口之家可以无饥矣。——(战国)孟轲《孟子·梁惠王上》古代小农经济自给自足的特点,也反映了小农经济的脆弱性(勿夺农时)。史料三反映了什么?小农经济有何特点?6.西周后期,政府在设关(门)、市的地方,开始对出入关门的货物或者在市场营销的商品征税。这说明当时()A.工商业发展受到政府的阻碍B.工商业者属于政府官员C.“工商食官”制度受到冲击D.政府完全垄断了工商业B5.《墨子·鲁问篇》记载:“鲁之南鄙人有吴虑者,冬陶夏耕,自比于舜。”这一史料可以得出的结论是()A.春秋战国时期土地私有制确立B.自耕农经济在当时已经出现C.“礼崩乐坏”的现象向社会下层转移D.生产关系的变革是自下而上的C史料一初税亩者,非公之,去公田而履亩,十取一也,以公之与民为已悉矣。《春秋》之中,弑君三十六,亡国五十二,诸侯奔走不得保其社稷者不可胜数。宣王喜文学游说之士,自如……慎到、环渊之徒七十六人,皆赐列第,为上大夫,不治而议论。——节选自司马迁《史记》史料二仲尼曰:“天子失官,学在四夷”。——左丘明《左传·昭公十七年》从上述史料可获取哪些信息?1.春秋时期井田制崩溃,土地私有开始获得承认2.分封制崩溃,出现了诸侯争霸的现象3.“士”阶层的崛起。4.私人办学现象的出现春秋战国阶段特征总特征:奴隶社会过渡到封建社会的大变革时期。1.政治上:周王室衰微,诸侯争霸,分封制瓦解。中央集权体制确立,顺应了走向统一的趋势。2.经济上:铁器和牛耕的推广,井田制瓦解,封建土地私有制确立,小农经济形成。“重农抑商”政策开始形成。3.文化异常繁荣,思想领域出现“百家争鸣”,科技成就突出。4.民族关系上:各民族逐步融合,为后来秦建立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奠定了基础。时期政治经济文化选修远古夏商西周世袭制、分封制、宗法制土地制度:井田制;生产工具:金石并用;手工业:青铜;商业:“工商食官”商代甲骨文、西周金文禅让制、“公天下”耒耜、刀耕火种、制陶、养蚕原始文字、画春秋战国诸侯争霸、分封制崩溃、改革变法、郡县制雏形农:井田制瓦解、封建土地私有制确立;铁犁牛耕;小农经济产生商:私商出现.重农抑商;手:铸铁柔化处理技术;都江堰、郑国渠《诗经》《离骚》儒家创立和发展,“百家争鸣”司南孔子商鞅变法时期政治经济文化选修春秋形势图和战国形势图有何变化?原因?反映了当时中国历史发展的什么趋势?变化1:晋国消失了原因:韩赵魏三家分晋变化2:北方出现长城原因:抵御匈奴的侵扰变化3:诸侯国数目减少,原因:春秋时期,周王室衰微,诸侯争霸,大国兼并小国,诸侯数目逐渐减少,战国时期,较大的诸侯国只剩下齐楚等七国.变化4:秦国领土西扩原因:秦国东扩受阻,利用自身地理优势,西扩,为兼并六国创造条件。春秋战国时期,中国历史呈现的两个显著趋势是什么?请用相关史实加以说明。1.由分裂走向统一,春秋争霸,诸侯国众多。而到战国,诸侯国数目减少,实现了区域性的、局部的统一,集权趋势加强,这为全国的统一和中央集权制的建立奠定了基础。统一趋势已经不可逆转。2.由奴隶制瓦解到封建制确立。春秋时期,由于铁器牛耕的使用,私田增多,鲁国首先采取按亩收税的方法,承认土地私有。井田制瓦解,意味着奴隶制的瓦解。战国时期,在新兴地主阶级推动下,各诸侯国经过100多年的变法,废除了旧制度,封建制度最终确立
本文标题:先秦PPT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6685875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