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畜牧/养殖 > 大学微生物课程重点中的重点!
1、微生物是广泛存在于自然界中的一群肉眼看不见,所有个体微小的单细胞和结构极为简单的多细胞以及没有细胞结构的低等生物的统称。2、无细胞结构:病毒和类病毒;原核细胞:细菌、支原体、立克次体、衣原体和放线菌;真核细胞:酵母菌、霉菌、原生动物和单细胞藻类3、微生物的特点:1.个体小、结构简、胃口大、食谱广、繁殖快、易培养、数量大、分布广、种类多、变异易、抗性强、休眠长、起源早、发现晚。2.*巴斯德(科学献身精神)(1)发现并证实发酵是由微生物引起的;(2)彻底否定了“自然发生”学说;(3)免疫学——预防接种(4)60~65℃作短时间加热处理,杀死有害微生物3.*柯赫(科学研究的态度)(1)微生物学基本操作技术方面的贡献a)细菌纯培养方法的建立b)设计了各种培养基,实现了在实验室内对各种微生物的培养c)流动蒸汽灭菌d)染色观察和显微摄影(2)对病原细菌的研究作出了突出的贡献:a)具体证实了炭疽杆菌是炭疽病的病原菌;b)发现了肺结核病的病原菌;(1905年获诺贝尔奖)c)证明某种微生物是否为某种疾病病原体的基本原则*原生质体(protoplast):d)在人为条件下,用溶菌酶处理或在含青霉素的培养基中培养而抑制新生细胞壁合成而形成的仅由一层细胞膜包裹的,圆球形、对渗透压变化敏感的细胞,一般由革兰氏阳性细菌形成。e)枝原体(Mycoplasma):在长期进化过程中形成的、适应自然生活条件的无细胞壁的f)原核生物。因它的细胞膜中含有一般原核生物所没有的甾醇,?所以即使缺乏细胞壁,其细胞膜仍有较高的机械强度。项目革兰氏阳性菌革兰氏阴性菌1、革兰氏染色反应能阻留结晶紫而染成紫色可经脱色而复染成红色2、肽聚糖层厚,层次多薄,一般单层3、磷壁酸多数含有无4、外膜无有5、脂多糖(LPS)无有6、类脂和脂蛋白含量低(仅抗酸性细菌含类脂)高7、鞭毛结构基体上着生两个环基体上着生四个环8、产毒素以外毒素为主以内毒素为主9、对机械力的抗性强弱10、细胞壁抗溶菌酶弱强11、对青霉素和磺胺敏感不敏感放线菌(一)概念:*在形态上具有分枝状菌丝、菌落形态与霉菌相似,以孢子进行繁殖“介于细菌与丝状真菌之间又接近细菌的一类丝状原核生物”放线菌实际上是属于细菌范畴内的原核微生物,只不过其细胞形态为分枝状菌丝。放线菌是具有菌丝、以孢子进行繁殖、革兰氏染色阳性的一类原核微生物,属于真细菌范畴。真菌:真菌是一类低等真核生物,特点:1、具有细胞核,进行有丝分裂;2、细胞质中含有线粒体但没有叶绿体,不进行光合作用,无根、茎、叶的分化;3、以产生有性孢子和无性孢子二种形式进行繁殖;4、营养方式为化能有机营养(异养)、好氧;5、不运动(仅少数种类的游动孢子有1-2根鞭毛);6、种类繁多,形态各异、大小悬殊,细胞结构多样4、霉菌繁殖方式:繁殖方式:无性孢子、有性孢子、菌丝断片。5、放线菌生长与繁殖:孢子――孢子在适宜的条件下萌发,长出1-3个芽管――营养菌丝――气生菌丝――繁殖菌丝(孢子丝)――孢子丝释放孢子。繁殖方式:无性孢子(凝聚孢子、横隔孢子、孢囊孢子、分生孢子厚壁孢子。)和菌丝断裂(常见于液体培养中,工业发酵生产抗生素时都以此法大量繁殖放线菌)细菌的芽孢是休眠体,而放线菌的孢子是繁殖体6、酵母菌繁殖方式1、无性繁殖1)芽殖主要的无性繁殖方式,成熟细胞长出一个小芽,到一定程度后脱离母体继续长成新个体。2)裂殖少数酵母菌可以象细菌一样借细胞横割分裂而繁殖;有性繁殖:酵母菌以形成子囊和子囊孢子的形式进行有性繁殖7、不断调节流速而使细菌培养液浊度保持恒定的连续培养方法叫恒浊连续培养;控制恒定的流速,使由于细菌生长而耗去的营养物及时得到补充,培养室中营养物浓度基本恒定,从而保持细菌的恒定生长速率,故称恒化连续培养。8、噬菌体复制过程:1)吸附:细菌表面蛋白与受体蛋白特异性结合。2)侵入:噬菌体吸附后将核酸注射进去,把蛋白质外壳留在外面。3)脱壳:病毒侵入后,病毒包膜去除而释放并给出核酸的过程。4)大分子合成:核酸复制,合成结构蛋白,以病毒核酸为模板,宿主细胞为场所,宿主细胞提供合成原料。5)装配6)释放9、微生物基因组结构的特点:1)染色体为双链环状的DNA分子(单倍体)2)基因组上遗传信息具有连续性3)功能相关的结构基因组成操纵子结构4)结构基因的单拷贝及rRNA基因的多拷贝5)基因组的重复序列少而短。10、营养缺陷型:一种缺乏合成其生存所必须的营养物(包括氨基酸、维生素、碱基等)的突变型,只有从周围环境或培养基中获得这些营养或其前体物才能生长。11、基因自发突变的特点:1)非对应性2)稀有性3)规律性4)独立性5)遗传和回复性6)可诱变性12、质粒:一种独立于染色体外,能进行自主复制的细胞质遗传因子,主要存在于各种微生物细胞中。13、接合:通过细胞与细胞的直接接触而产生的遗传信息的转移和重组过程。14、转导:由噬菌体介导的细菌细胞间进行遗传交换的一种方式,一个细胞的DNA通过病毒载体的感染转移到另一个细胞中。15、普遍性转导:噬菌体可以转导给体染色体的任何部分到受体细胞中的转导过程16、普遍性转导的基本要求:形成转导颗粒的噬菌体可以是温和的也可以是烈性的,但必须具有能偶尔识别宿主DNA的包装机制并在宿主基因组完全降解以前进行包装。17、局限性转导颗粒携带特定的染色体片段并将固定的个别基因导入受体,故称为局限性转导。18、溶源转变:温和噬菌体感染细胞后使之发生溶源化,因噬菌体的基因整合到宿主染色体上,而使后者获得了新性状的现象。与转导的不同:不携带任何供体菌的基因;这种噬菌体是完整的,而不是缺陷的;19、转化:同源或异源的游离DNA分子(质粒和染色体DNA)被自然或人工感受态细胞摄取,并得到表达的水平方向的基因转移过程20、自然转化过程的特点:对核酸酶敏感;不需要活的DNA给体细胞;转化是否成功及转化效率的高低主要取决于转化(DNA)给体菌株和转化受体菌株之间的亲源关系;通常情况下质粒的自然转化效率要低得多;21、常用人工转化处理方法:用CaCl2处理细胞;电穿孔22、诱变育种工作中应考虑的几个原则:(1)选择简便有效的诱变剂(2)挑选优良的出发菌株(3)处理单孢子(或单细胞)悬液(4)选用最适剂量(5)充分利用复合处理的协同效应(6)利用和创造形态、生理与产量间相关指标(7)设计或采用高效筛选方案。23、营养缺陷型的筛选方法:(1)诱发或自发突变(2)选择:淘汰野生型,选营养缺陷型(3)鉴定(4)测定在应用效果。选择营养缺陷型方法:青霉素浓缩法、过滤浓缩法、限量补充培养法、夹层培养法、影印培养法24、防止衰退的措施:1)减少传代次数;2)创造良好的培养条件;3)经常进行纯种分离,并对相应的性状指标进行检查;4)采用有效的菌种保藏方法;菌种的复壮:纯种分离;通过寄主体进行复壮;淘汰已衰退的个体25、菌种保存方法:26、免疫:生物体能够辩认自我与非自我,对非我做出反应以保持自身稳定的功能。27、外源性感染:来源于宿主体外的感染,主要来自病人、健康带菌(毒)者和带菌(毒)动、植物。28、内源性感染:当滥用抗生素导致菌群失调或某些因素致使机体免疫功能下降时,宿主体内正常菌群引起的感染。29、补体的生物学功能:溶解和杀伤细胞;趋化作用;免疫粘附作用;中和病毒;过敏毒素(促进炎症)作用;30、侵袭力:病原菌突破宿主防线,并能于宿主体内定居、繁殖、扩散的能力,称为侵袭力。31、干扰素:宿主淋巴细胞在病毒等多种诱生剂刺激下产生的一类低分子量糖蛋白,分、、三组。干扰素作用于宿主细胞,使之合成抗病毒蛋白、控制病毒蛋白质合成,影响病毒的组装释放,具有广谱抗病毒功能;同时,还有多方面的免疫调节作用。特异性免疫:机体在生命过程中接受抗原性异物刺激,如微生物感染或接种疫苗后产生的,又称获得性免疫。特点:获得性高度特异性记忆性32、微生物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有机物的主要分解者;物质循环中的重要成员;生态系统中的初级生产者;物质和能量的贮存者;地球生物演化中的先锋种类。33、病毒区别于其他生物的主要特征归纳如下:1.无细胞结构2.含一种类型的核酸--DNA或RNA,至今尚未发现二者兼有的病毒。3.大部分病毒没有酶或酶系统极不完全,不含催化能量代谢的酶,不能进行独立的代谢功能。3.严格的活细胞内寄生,没有自身的核糖体,不能生长也不进行二均分裂,必须依赖宿主细胞进行自身的核酸得复制,形成子代。4.个体极小,能通过细菌滤器,在电子显微镜下才可看见。34、如何测定一种菌株是否是溶源性细菌呢?往往需要一种敏感的、非溶源性的菌株作为指示菌,这种菌株可从自然界或保藏菌种中得到。把待测的溶源性菌株培养在适合的培养基中,并在其生长的对数期用紫处线进行照射,以诱导原噬菌体复制。经进一步培养后,将培养物过滤,去掉活菌体,用其滤液与指示菌株(敏感菌株)混合后倒平板观察是否形成噬菌斑。如果有噬菌斑出现,则说明此菌株是溶源性菌株。有时为了找到敏感宿主,必须试验大量的菌株。经验证明,从自然界分离得到的大多数细菌对一种多种噬菌体是溶源性的。35、病毒结构蛋白的作用:1)构成蛋白质外壳,保护病毒核酸免受核酸酶及其它理化因子的破坏;2)决定病毒感染的特异性,与易感细胞表面存在的受体具特异性亲和力,促使病毒粒子的吸附和入侵;3)决定病毒的抗原性,能刺激机体产生相应的抗体;4)构成毒粒酶,或参与病毒对宿主细胞的入侵(如T4噬菌体的溶菌酶等),或参与病毒复制过程中所需要病毒大分子的合成(如逆转录酶等);一般来说,病毒是不具酶或酶系极不完全的,所以一旦离开宿主就不能独立进行代谢和繁殖。36、配置合适的培养基是一项最基本的要求。1、选择适宜的营养物质2、营养物的浓度及配比合适3、物理、化学条件适宜4、经济节约5、精心设计、试验比较37、一般将微生物与外界吸收各种营养物质,通过分解代谢和合成代谢,生成维持生命活动的物质和能量的过程,称为初级代谢。次级代谢是指微生物在一定的生长时期,以初级代谢产物为前体,合成一些对微生物的生命活动无明确功能的物质的过程。这一过程的产物,即为次级代谢产物。
本文标题:大学微生物课程重点中的重点!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6687528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