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电子/通信 > 数据通信与网络 >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学设计(山东教育出版社)【一年级】
1全册备课学情分析一年级的学生都是刚由幼儿园步入小学,对于我们的传统文化一无所知或知之甚少。所以教学要从零开始,重在启蒙,要通过各种形式,采取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学习兴趣。教材分析:小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材按照“分层设计、有机衔接”的总体思路,遵循“由浅人深、层层递进、螺旋上升、知行合-”的教学理念,对小学各年级的教学内容进行统筹安排。每册分为“尚德修身”“砥砺品学”“孝慈齐家”“1爱乐群”“公忠报国”五个单元,课文总数32课,涵括尚德、修身、明理、自然、审美、励志尊师、劝学、惜时、自强、孝慈、齐家、勤俭、睦邻、仁爱、诚信、友善、处世、奉公、廉洁、爱国21个子目主题。课目板块设计兼顾诵读、理解和实践,坚持文化传承与创新发展相统一,以期达到立德树人的根本教育目标,使中华传统文化得以弘扬传承。每篇课文的设计,包括主题句、出处、古语今说、明道喻理、知行合一、拓展诵读等部分。一、二年级学生识字程度低,因此第一、二册课本采用全拼音方式,没有“拓展诵读”;第三、四、五、六册不注拼音,增加“拓展诵读。主题句为每课主旨思想,多是出自传统经典的名言警句;“古语今说”对其进行翻译解读;“明道喻理”以人物故事等方式,对主题句进行具体形象化的阐释,以弥补小学生抽象思维的不足。“泡泡语”启发学生进一步思考“明道喻理”故事的寓意。“知行合”将课本所学与生活实践相联系,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每个单元最后设置一-篇“文化传承”,每册共有五篇“文化传承”。每册“文化传承”都有一个共同主题,第-一册是节日与节气,第二册是齐鲁文化名人,第三册是中国传统文化,第四册是山东历史名胜,第五册是山东地域文化艺术,第六册是红色文化与革命遗址。文化传承突出山东地域特点,涵盖齐鲁文化、地理和人文景观等方面,以丰富学习内容,拓展学生的视野。教学目标1.学习传统文化经典的名言警句,初步了解文化典籍;2.认识身边的文化现象,具有辨别是非、善恶、美丑的能力;23.了解传统节日习俗等,增强对中华民俗文化的了解;4.以健全的人格养成为重心,从强化认知、提升情感、磨练意志、坚定信念、注重养成等方面入手,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陶冶学生的心灵,提升人文素养和社会责任感。重点、难点重点:1、经常让学生轻松并有韵律感的吟诵《三字经》、《弟子规》及部分诗歌,倡导学生先求熟读,并初步背诵所学内容;.2、在教学中,有许多品德教育渗透其中(尊敬长辈、孝敬父母、友爱兄弟、养成良好生活习惯等),注重教育学生学以致用,要用实际行动体现传统文化的学习内容,加强学生的思想道德建设,弘扬中华传统美德。难点:学生正确理解所学内容一-这些蒙学经典都是古文,有很多生僻字和多音字,学生不容易理解,因此学生初步理解学习内容就成为教学难点,如果这些难点得到突破,将会不断增强学生的文化素养。教学措施1.教学形式多样化。时而教师讲解、时而学生讲故事、时而读书、讲歇后语比赛等。2.注重游戏教学。教学中要善于激发学生兴趣,我将运用游戏对句、接龙、找宝藏、小老师、鳄鱼吃人”等。3.注重面向全体和个别差异。集体、小组、个人展示等交错进行,使每一个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都有所提高。教学进度及课时分配本册教材为全年使用,每周两课时第一单元尚德修身教材分析尚德修身是实现自身发展的内在要求,是中华美德的基础,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自然离不开对尚德修身的传承。尚德就要有厚德载物的心胸,修身就要及时自省自新。同时,要注意到修身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长期坚持。为了3尚德修身也要明理,明理要求我们从别人的经验教训中,找寻有助于自身发展的路径,从而保持人的善良本心。尚德修身是从个体内在发展的角度来讲的,教学要点是把握尚德、修身、明理、自然、审美的内涵。自强不息、厚德载物是《周易》提倡的文化精神。一个人要有胸怀,能够像宽厚的大地那样,承载万事万物,接纳人生百态,品味酸甜苦辣。舜就是具有“厚德载物”胸襟的典型例子。有了宽广的胸怀和美好的道德品行,还要不断坚持修身,修身的过程就是主动投入社会实践和生活的过程。修身需要不断改过自新,更需要长期坚持。在日常生活中,我们难免会有过错,因此应向优秀的人学习,及时改正错误。周处的故事很好地说明了“见善则迁,有过则改”的重要性;颜回就是一个立德修身的榜样。修身如同种树,需要漫长的培育与呵护。只有善于修身,一个人的品德才不容易变坏。孟子认为人人都有“善”的萌芽,如果后天小心呵护,创造有助于善性成长的土壤,善良就会不断积累成长。人生活在社会上,要学会向他人学习,把他人的成功经验创造性地运用到自己身上,从他人的生活中汲取对自己有用的营养。蔡邕创造出“飞白”技法,就是一个借鉴它山之石的例子。立德修身离不开认识自然、亲近自然更离不开欣赏美、追求美。顺天理以应人事,道法自然,才能立德以修可。教学目的1、学习先贤为人处世之道,崇尚道德的优良传统。2、领略自然之美,感悟中华美德的滋养。重点难点:保持崇尚道德的优良传统,领略自然之美,感悟中华美德的滋养。第1课厚德载物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牢记“厚德载物”的含义与出处,了解舜孝敬父母、友爱兄弟的故事,从而理解“德”的内涵与重要性。2.过程与方法4通过指导朗读课文与故事,让学生初步掌握朗读技巧,提高朗读水平。通过观察清华大学校徽、阴阳鱼图片,增强学生对《周易》的感性认识。通过分析“德自舜明”故事,使学生意识到加强自身道德修养的重要性。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本课,培养学生孝敬父母、友爱兄弟的情感态度,树立宽厚包容的价值观。通过“德自舜明”中关于尧舜禅让的记载,让学生初步理解古代“求忠臣于孝子之门”的道理。重点、难点:1.重点:如何通过舜孝敬父母、友爱兄弟的故事,来深刻理解“厚德载物”的精神内涵,从而培养学生宽厚仁爱的高尚品格和博大宽广的胸怀。2.难点:如何理解“德”的内涵。课前准备:听相关故事。教学过程:(一)、说文解字1、厚德载物2、解字:(二)、故事引导1、讲关于舜的故事2、你还知道哪些关于舜的故事3、讲帝舜。舜:是中国历史中的著名人物,虽是部落联盟首领,因其杰出而被后世尊为“帝”,列入“五帝”。《史记》中说他姓姚,名重华,生于姚墟(今属山东菏泽);建都于先秦的蒲阪(今山西永济)。舜为四方部落联盟首领,以受尧的“禅让”而号令天下。其尊号有:帝舜、大舜、虞帝舜、舜帝。是颛顼的六世孙,自五世祖穷蝉起都是平民。他的父亲瞽叟是个盲人。瞽叟的妻子握登在姚墟生下了舜。尧把他的两个女儿女英和娥皇都嫁给了舜。三皇,指燧人氏(燧皇)、伏羲氏(羲皇)、神农氏(农皇);五帝,指黄帝、颛顼、帝喾、尧、舜。5三皇五帝,并不是真正的帝王,指的是原始社会中后期出现的为人类作出卓越贡献的部落首领或部落联盟首领,后人追尊他们为“皇”或“帝”。道教则把他们奉为神灵,以各种美丽的神话传说来宣扬他们的伟大业绩。(三)、熟读成诵1、开火车读文2、小组读文3、开展小组背诵比赛(四)、情景明理1、情景表演,辨析:(1)爸爸妈妈工作一天很累地回到家里(2)妹妹向我要一支铅笔2、说一说,为什么要这样做3、如果发生这样的事会有什么后果:(1)小明在教室里捡到一块很漂亮的橡皮,他看没人发现,就放在了自己的铅笔盒里。(2)小华答应借给晓红一本漫画书,可是到了第二天他却不带来4、小结道理:一个人只有做到孝顺父母,友爱兄弟姐妹,在言语行为中小心谨慎,讲信用,才会是一个受人欢迎的人。教学反思:第2课见善则迁,有过则改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6知道“见善则迁,有过则改”的含义,能够熟练诵读本句。通过学习“周处改过自新”。的故事,了解周处是怎样的人。运用本课所学知识,培养学习他人优点、改正自身过错的能力。2.过程与方法要求学生通过诵读熟记主题句。引导学生阅读“明道喻理”故事,并发现故事与主题句之间的内在关系,从而掌握本课所体现的中华传统美德。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与同学、朋友或家长一道,各自列出彼此的优点、缺点,制订改进措施。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勇于自省、客观看待自己缺点、学习他人优点的情感态度,树立实事求是、积极向上的价值观。古人云:“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食焉。过也,人皆见之;及其更也,人皆仰之。”承认自己的错误并勇于改正,这不但不是丢人的事情,而且是值得表扬的美德。重点难点:1.重点:培养乐于向善、勇于改过的自省、自新精神,学会听取别人的批评,改正自己的错误。2.难点:使学生能够在学习、生活中践行“见善则迁,有过则改”的美德。能结合生活实际,。培养学生见到美好的人和事就努力学习,有了错误就马上改正的品质。课前准备:在家借助拼音读文。教学过程:1、导入:今天我们学习《见善则迁,有过则改》。2、范读课文。见善则迁,有过则改3、教读课文。朗读课文,边学习边指名学生朗读。4、明道喻理:周处改过自新5、拓展活动:出示知行合一(1)引领学生读文。(2)说说这种做法的正误及判断理由。76、自我评价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情况作出相应的评判教学反思:第3课修之于身,其德乃真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知道“修之于身,其德乃真”的含义,能够熟练诵读本句。了解“贤哉回也”的故事背景。通过学习“知行合一”,运用本课所学修身的知识,培养与同学友善交往的能力。2.过程与方法要求学生通过诵读,熟记主题句。引导学生阅读“明道喻理”故事并发现故事与主题句之间的关系。通过领读主题句,引导学生领略《道德经》韵文的优美。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本课的学习,培养尊师重道、坚守信念的情感态度,树立艰苦朴素、勤勉好学的价值观。通过学习,使学生认识到,修身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修身体现在一-件件小事上。修身的过程就像是栽培树木的过程,种树要长时间进行培育,树木才能吸收养分茁壮成长。立德修身应当从小做起,从小事做起,这与种树先培根是一个道理。重点难点:教学重点:理解和背诵主题句“修之于身,其德乃真”,认识到修身在个人成长过程中的重要性。教学难点:8帮助学生树立明确的修身目标,防止因头绪太多而使学生摸不着头脑。课前准备:练习朗读课文教学过程:(一)预习导入1、复习:集体朗读1、《厚德载物》2、《见善则迁,有过则改》2、预习:小组合作学习(出示自学要求)(1)练习朗读课文(2)熟练朗读课文(3)学习“古语今说”理解大体意思(4)练习背诵课文。(二)学习新课修之于身,其德乃真1、小组合作学习认读生字,练习朗读课文。(教师巡视指导)2、检查学习状况:集体朗读、学生领读、分组读。3、师生认读生字,教师范读并纠正读音。4、学生自由练习朗读课文。5、指名朗读课文,集体朗读课文6、小组合作学习古语今说7、学生自由读。8、指名说一说课文的大体意思。9、读明道喻理:贤哉回也想一想颜回有哪些品德(三)拓展延伸知行合一思考:你会怎样做?教学反思:9第4课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知道“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的含义.能够熟练诵读本句。初步了解《三字经》是部什么样的书:通过学习“明道喻理故事,了解“蓬生麻中,不扶自直”的含义。通过“知行合-”的学习,培养与人为善、乐于助人的生活态度。2.过程与方法要求学生诵读熟记主题句、阅读“明道喻理”故事后,能够发现故事与主题句之间的关系,懂得周边环境对蓬草生长的影响,掌握概括文章主旨的方法。教师领读主题句,引导学生欣赏《三字经》韵文的优美。通过展示蓬草不同生长形态的图片、动画等资料,帮助学生理解“蓬生麻中,不扶自直”的含义。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善良、正直、自控且志向远大的情感态度,树立向善向上、自觉抵制思想污染的价值观。古代哲人认为,人生而善良,但后天环境对人的影响非常大。生活在积极向上的环境中,柔弱的蓬草也会变得笔直:处在污浊的环境中,雪白的沙子也会波染黑。学生应自觉抵御不良环境的影响,树立人性本善的坚定信念二、重点难点:教学重点:培养学生心地善良、乐于助人的品质,使学生认识到环境与个人成长之间的关系,从而择善而居择贤而处。教学难点:让学生正确把握“明道喻理”故事与主题句之间的联系,通过对“知行合一”的学习,明白成长环境对个人发展的影响。课前准备:读诗歌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解诗题谈话:同学们,今天我们一
本文标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学设计(山东教育出版社)【一年级】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6690628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