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教育 > 语文(广东版)九年级上册第三单元《8-故乡》练习题
上册第三单元感悟世间百态8故乡01积累运用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阴晦.(huì)五行.(xíng)脚踝.(huái)潮汛.(xùn)髀.(bì)嗤.笑(chī)瑟.索(sè)鄙.夷(bǐ)恣睢..(zìsuī)黛.(dài)2.比较下面加点词语的不同含义。(1)a.以为他总是崇拜偶像..①,什么时候都不忘却。现在我所谓希望,不也是我自己手制的偶像..②么?b.鲁迅是我心目中的偶像..③。①神灵②自己的希望③崇拜的对象(2)都如我的辛苦..①展转而生活,也不愿意他们都如闰土的辛苦..②麻木而生活,也不愿意都如别人的辛苦..③恣睢而生活。①劳碌奔波②辛勤劳苦③处心积虑、挖空心思3.下面的一段文字中共有三处画线句,其中两处有语病,两处标点符号有误,请找出来逐一修改。①鲁迅的故乡绍兴,有水乡之誉。绍兴的水资源虽然丰富,但是在珍惜、保护和利用方面也存在着隐忧。②因此,珍惜、保护和利用好水资源成了眼下的当务之急。③为实现可持续发展,努力构建“人水和谐”,我们应该从自身做起、从现在做起、从节水做起。(1)标点符号:①句中“水乡”应加双引号。③句中的两处顿号应该改为逗号。(2)病句:②句删去“眼下的”;或者将“的当务之急”改为“急需解决的问题(事情)”。③句在“人水和谐”后面添加“的社会”;或者删去“努力构建”,并将它前面的逗号改为顿号。4.仔细观察右边这幅题为“家乡‘巨’变”的漫画,说说漫画反映了一个什么社会问题。反映了开发商盲目开发、占用国家土地资源,从而导致农民失地的情况。5.阅读下列日本著名作家、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大江健三郎先生在北大附属中学的演讲词,说说大江健三郎深深喜爱《故乡》的原因。不过,在持续和反复阅读的过程中,我深为喜爱的作品却变成了《故乡》。尤其是结尾处的文章,每当遇见新的译本,我就会抄写在笔记本上,有时还会把那段中文原样抄到纸上,然后贴在租住房间的墙壁上。当时我离开了儿时的伙伴,离开了大森林中的家,同时寂寥地想象着将来;我也许不会再往回到这个峡谷里来了吧(实际上,后来也确实如此),随后便第一次来到东京开始了自己生活。示例:《故乡》结尾富有哲理的语句令他喜爱;《故乡》中表现的回家乡、离家乡的感受令他有所感触,产生共鸣。6.为加强对鲁迅及其作品、思想的认识和理解,你班准备开展以“认识鲁迅”为主题的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积极参与。(1)【解读方法】要解读一个人,首先要深入地了解他。你认为可以通过哪些途径搜集关于鲁迅的资料?(至少写出两种)示例:上网搜集;到图书馆查阅;向老师咨询。(2)【作品解读】你一定在课外读过鲁迅的作品,请向你的同学推荐一篇,并写出你的推荐词。作品推荐:《野草》推荐词:示例:这是一部深刻、优美的散文诗。(3)【人物解读】下面是某同学搜集的资料,你从中看到了一个怎样的鲁迅?①鲁迅有言,在生活的路上,将血一滴一滴地滴过去,以饲别人,虽自觉渐渐瘦弱,也以为快活。②北京大冷天鲁迅先生还穿着单裤,他对朋友说:“你看我的棉被,也是多少年没有换过的老棉花。你看我的铺板,我从来不愿意换厚被子。生活安逸了,工作就被生活所累了。”示例:我看到了一个生活简朴、甘于奉献的鲁迅先生。02课内精读阅读选文“我于是日日盼望新年,新年到,闰土也就到了……我于是又很盼望下雪。”和“这来的便是闰土……老爷!……”,完成下面的题目。7.少年闰土“见人很怕羞”,为什么“只是不怕我”,而且“不到半日,我们便熟识了”?作者这样写有什么用意?孩子很怕生,但对同龄人有着天然的亲近感,有共同的兴趣爱好,容易沟通。这样写表现出少年闰土的纯真可爱以及与“我”的亲密关系,与后文中年闰土对“我”的“恭敬”形成鲜明的对比。8.二十余年后“我”见到闰土,“很兴奋”,但为什么又“不知道怎么说才好”?见到少年时的好伙伴,“我”很兴奋,但是,眼前的闰土变化太大,让“我”感到陌生,而且“我”从闰土的外貌变化中预感到他生活的艰辛与困苦,“我”的心情变得复杂,“不知道怎么说才好”。9.结合具体语境,分析下面两句中省略号的不同表达作用。①什么都有:稻鸡,角鸡,鹁鸪,蓝背……②第六个孩子也会帮忙了,却总是吃不够……又不太平……什么地方都要钱,没有定规……收成又坏。①表示内容的省略,表明少年闰土说话滔滔不绝,流露出他内心的喜悦与兴奋。②表示话语中间的停顿,表明闰土说话断断续续、吞吞吐吐,反映了中年闰土的生活苦不堪言。10.闰土见了“我”,脸上为什么会现出“欢喜和凄凉”的神情?“欢喜”是因为与儿时的朋友久别重逢很兴奋,“凄凉”是因为自己的生活境况不好很悲伤。03拓展阅读月亮村的月亮吴小军月亮三年没回他那粤北深山里的家了,他已经在邻近深圳的一个小县城安了家,实现了进城的梦想。前几天突然接到村民小组长从家乡的县城打来的电话,说他爸有些不得劲了。月亮和兄弟们商量了,乘着中秋,由他请假回一趟,把母亲去世后一直不肯离开村子的老父亲接过去住。要不,还真拿不准啥时才回家。一跨上山坳,他就真切地想起了老人讲的月亮村的名是怎么来的了。真是好大个月亮!就这样银光光、亮爽爽、突兀兀地从两座大山坳处撞入他的眼帘,撞入他的心房。我回来了!坐了几个钟的火车,坐了一个多钟的汽车,坐了近一个钟的小四轮,又走了一个钟的山路的月亮,忘了所有的疲惫,心里豁然就亮堂了起来。转过这个坳,是一起做泥水工的广财的家,墙头有的塌了,瓦破了,屋顶上露着的椽子黑了。他呀,孩子在城里上民办学校,一家人可能有四五年没回村了。前些年他爸殁了,房门上还挂着几片纸,残的,月光虽然很亮,却看不出红白了。月亮沿着那条走了三十多年眼下却觉有些陌生的小路下坳。陌生?是呀,怎么就陌生了呢?是三年没走了?哦,是杂草太盛了,反射着月光,银灿灿的一片,草间这条由乱石铺成的小路,显得瘦了。下了坳,有一片稍缓的坡地,错落着几座屋子,分别是广发、兴利、黑牛、中坤等人的家,除了兴利是木工,其他几个原先也和月亮一起做泥水工、杂工,后来各自分开,也不知散落到哪处去了。一路上,经过了广财、秋英、亚菊的家,屋子的窗都黑着,想是也没人在屋。A这些年,村里的人像蒲公英的种子一样,陆陆续续飘进城里去了,有大城市,也有县城,最差的也到镇上去了。去了,也慢慢扎下了脚跟。都不愿意回来,后一代身上寄托着村里人的梦想哩。又转过一个山包,是一大片连着的庄稼地,现在全荒了。转过得水家,月亮看见祠堂了。守祠堂的孤老头七叔公会点香火。都是岁月,都是故事。前些年,祠堂香火很盛,除了年节、醮会,村里红事、白事都在那里上香鸣炮,禀告先人。祠堂,是一个村的中枢,是圣地哩。月亮想起了官厅前面两块石碑上刻着的字:月出满地水,云来一天山。今天是十四,往年这时候,祠堂已经开始祭祀的一些仪式了,而眼下,祠堂一片虚空,分明是一个孤独的老人,正在月光下品着这无边的寂寞呢。还真有个孤独的人影。一身黑,佝偻着腰,像村民常用的钩刀。一勾一勾地,这个黑影,正从这一汪亮光里走到另一汪亮光里。“爸!”月亮吃了一惊,“爸,你在这干啥哩?”黑影稍稍抬起了头,还是勾刀一般站着。又低下了头,将手里一个东西放在祠堂与风水塘前面那块大坪的一汪亮光里。顺着父亲的手,月亮发现,这一片亮汪汪的全是碗、盘、碟、缸之类的容器,全都装着水,从风水塘的塘陂头一直排到大坪,整整齐齐地,足有数百个。天,这是将村里每家的吃饭的家伙都收来了呀?显然,父亲在用这些东西到塘里盛了水,又摆到了这地上。“爸,你这是干啥呀?”B“月亮,那么多月亮。”父亲指着那些碗盘碟缸。是啊,每个碗盘碟缸里都有一个月亮!“月亮圆了,我儿子该回来了,全部人都该回来了……”父亲喃喃地说。月亮一把抱住父亲,一阵心酸:“爸,我回来了!”祠堂的侧门咿呀一声开了,出来一个黑影,像月亮父亲一样的勾刀般的身子,是村里的五保户七叔公,他就住在祠堂的侧房。他吃力地张了张嘴:“呀,是月亮回来了。”七叔公说:“村里就剩我们俩了。”他望着天上的大月亮,“你带他走吧,就剩我和它了……”银子似的月华笼罩着村庄,梦一般美丽。月亮不由泪流满面。11.通读全文,完成下面的表格。月亮的行踪月亮的所见月亮的情感或心理跨上山坳一个大月亮①喜悦/兴奋转过山坳小路②陌生下了山坳广发、广财等人的家感伤转过山包③荒废的庄稼地感伤转过得水家祠堂寂寞祠堂前父亲④心酸12.结合上下文,品味文中[A]处划线句子。这些年,村里的人像蒲公英的种子一样,陆陆续续飘进城里去了,有大城市,也有县城,最差的也到镇上去了。示例1:本句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将村里的人比作蒲公英种子,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村里的人纷纷离开村子到城镇谋生的现实。示例2:“陆陆续续”“慢慢”“飘”等词,形象地写出了村里人逐步迁居到城里的状况。示例3:“扎”这个字,有力地表现村里人迁居到城里后不愿再回到山村的现状。13.同是写月亮,试比较[B]处划线句和链接材料所表现情感的不同。链接材料:月之故乡(彭邦桢)天上一个月亮/水里一个月亮/天上的月亮在水里/水里的月亮在天上/低头看水里/抬头看天上/看月亮,思故乡/一个在水里/一个在天上[B]句所表现的情感:期盼孩子及乡亲们都回到山村。[链接材料]表现的情感:思乡/期盼回到家乡。14.请说说文章以“月亮村的月亮”为标题的作用。①一语双关,题目中的后一个“月亮”,既指山村的月亮,也指“月亮”这个人。②线索作用,“月亮”贯穿全文,以月亮这个人的行踪为线索,也以“月亮”这一物为线索。③新颖奇特,吸引读者阅读,激发阅读兴趣。④揭示主旨,暗示作者渴盼山村月圆人也圆的美好愿望。15.对本文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B)A.文章描写了祠堂多年前的香火旺盛与如今的虚空,两者形成对比,揭示了农村人口减少、农村内部荒芜的严峻问题。B.月亮村虽然偏僻、落后、闭塞,但却有着淳朴的自然之美,吸引着众多游客前来观光。C.文章意在引起政府对农村建设的重视。D.“银子似的月华笼罩着村庄,梦一般美丽”一句是环境描写,表达了月亮对家乡的热爱之情。(解析:B项“吸引着众多游客前来观光”说法有误。)04写作创新16.本文善于运用对比,使人物形象鲜明,给人强烈的感受。请你也运用对比手法写一写自己熟悉的某个人外貌特征的改变。【课文片段在线】他身材增加了一倍;先前的紫色的圆脸,已经变作灰黄,而且加上了很深的皱纹;眼睛也像他父亲一样,周围都肿得通红,这我知道,在海边种地的人,终日吹着海风,大抵是这样的。他头上是一顶破毡帽,身上只一件极薄的棉衣,浑身瑟索着;手里提着一个纸包和一支长烟管,那手也不是我所记得的红活圆实的手,却又粗又笨而且开裂,像是松树皮了。【写法分析】选文运用对比手法,对中年闰土进行了细致的外貌描写。他“先前的紫色的圆脸,已经变作灰黄”;他那“红活圆实的手”,已变得“又粗又笨而且开裂,像是松树皮了”。通过“脸色”和“手”的对比,就把少年闰土的可爱、中年闰土生活的艰辛鲜活地展现出来,让人久久难忘。采用对比手法描写人物外貌,重在抓住某一点写现在,适时穿插对记忆中印象的描述。【例文】不经意间,我看到了妈妈的手!那是一双怎样的手啊!粗糙得犹如砂纸一般,手心里长满了厚厚的茧子。这就是那双伴我成长的手吗?在我的记忆里,妈妈的手曾是那样的光滑、细腻,那样的纤细美丽、白皙丰润。现在,繁重的家务劳动却使妈妈的手变得如此粗糙!赏析句子的表达效果【典型例题】“我只觉得我四面有看不见高墙..,将我隔成孤身,使我非常气闷。”结合句中加点词语,分析该句的表达效果。【参考答案】“高墙”是比喻封建等级观念造成的人们精神上的“厚障壁”,也就是人与人之间的隔膜。儿童时亲密的伙伴闰土与“我”隔膜了,杨二嫂对“我”不了解,也隔膜了,所以“我”四面像竖起了“高墙”,表现了作者对封建等级观念的痛恨和对新生活的渴望。【技法点睛】赏析句子的表达效果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1.从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入手。2.从文章的中心、人物的感情变化(写人、叙事)、景物的特点(绘景)等方面入手。3.从句子中重点词语的特点入手。如叠词的节奏韵律美,形容词的生动优美,动词的具体传神。4.从句子的表达方式入手。记叙文中常见的表达方式有:记叙、描写、议论、抒情。【习题链接】见“拓展阅读”T13。
本文标题:语文(广东版)九年级上册第三单元《8-故乡》练习题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6695828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