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经营企划 > 马原期末复习重点修订版
四川大学2015马原期末考题型:单选20个2分一个共40分;多选5个3分一个共15分;材料分析题2个,哲学一个25分,原理材料与原理的结合,经济部分20分考试范围:绪论—第五章考试形式:闭卷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重点:带▲是周德全老师最后一节课说的重点,幸好大爷最后一节课去了,但就怕这个老师说的重点不靠谱。(我认为马原还是很简单的,我这样的学渣是不会去看书的,最多把这个看一下留点印象,更不会去背书,平时分50,期末考50,选择题我就那样选,论述题我就根据初中高中的印象胡扯,80差不多了吧,总之大多数人还是无压力的,还有个别不拿高分会死的。)BYweibo@了不起的曹布斯修订内容:重点加入其他老师的说的部分绪论▲1.什么是马克思主义?(1)从内涵上:①从认识成果讲,它是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而由其后各个时代、各个民族的马克思主义者不断丰富和发展的观点和学说的体系;②从阶级属性讲,它是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科学理论,是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③从研究对象讲,它是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是关于资本主义发展和转变为社会主义以及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2)从外延上:①狭义上说,马克思主义即马克思恩格斯创建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②广义上说,它既包括由马克思恩格斯创建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基本方法,也包括经列宁对其继承和发展,推进到新的阶段的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2.马克思主义对中国社会的影响?【参考资料】(纵观近一百年来在中国流行的社会思想和思潮我们可以发现,马克思主义无疑是影响中华民族命运和中国社会的最重要思想。正是在不断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中国社会发生了近代以来乃至数千年文明史上最巨大的变化。)①马克思主义对中华民族的影响集中体现在20世纪站在时代前列的三位伟人身上,孙中山、毛泽东、邓小平。(党的十五大报告指出:一个世纪以来,中国人民在前进道路上经历了三次历史性的巨大变化,产生了三位站在时代前列的伟大人物:孙中山、毛泽东、邓小平。马克思主义对中华民族命运的影响首先集中体现在这三位站在时代前列的伟人身上。)②马克思主义使灾难深重的旧中国,逐步变为独立富强的新中国。(马克思主义作为指导中国社会发展的思想是历史的必然。进入近代以后,为了寻找救国救民的真理,先进的中国人进行了各种尝试,进行了各种理论选择,最后选择了马克思主义。自从有了马克思主义作指导,特别是1921年正式成立了中国共产党,中国革命的面貌才焕然一新。纵观近一百年来,可以说马克思主义对中国社会的影响世所罕见,使一个灾难深重的旧中国逐步变为一个独立富强的新中国。)①没有马克思主义,我们的语言、生活不会像今天这样具有时代性和现代性。(马克思主义对中国现代文化也产生了重要影响,决定了中国现代文化发展的方向,为中国现代文化建设道路的探索确立了正确的历史航向。它至少在五个层面影响着中国现代文化的发展。其一,彻底改变了中国传统的话语体系。其二,彻底改变了中国人的哲学思维方式。其三,促成了中国现代哲学社会科学的形成。其四,促进了中国现代思想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其五,促进了中国大众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3、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不可分割的三个主要组成部分: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4、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5、马克思主义产生的历史必然性:①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为马克思主义的产生提供了经济、社会历史条件。②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是它产生的阶级基础,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日趋激化,对科学理论的指导提出了强烈的需要③马克思主义是在吸收几千年来人类思想和文化发展中的优秀成果,尤其是在批判的继承、吸收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和法国、英国的空想社会主义合理成分的基础上6、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是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①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②马克思主义政党的一切理论和奋斗都应致力于实现以劳动人民为主体的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这是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③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是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④实现物质财富极大丰富,人民精神境界极大提高,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社会,这是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7、结合自身实际,谈谈该如何学习和运用马克思主义。首先,要在理论与实际相结合中学习和掌握马克思主义。为此,我们要认真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用它来武装我们的头脑;同时,还要坚持和弘扬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其次,要自觉地把马克思主义作为行动的指南。第一,在思想上自觉地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确立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念,树立和坚定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第二,掌握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培养、提高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世界观、方法论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自觉辨别和抵制各种不良思想文化的影响。第三,不断增强服务社会的本领,积极投身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中。第一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1、思维和存在的关系唯物主义:物质决定意识(存在决定思维);唯心主义:意识决定物质(思维决定存在)。2、规律的本质:事物运动发展中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3、理解并回答为什么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①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物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和永恒发展的内在动力,从根本上回答了事物为什么会发展的问题;②它是贯穿质量互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以及唯物辩证法基本范畴的中心线索,也是理解这些规律和范畴的“钥匙”;③它提供了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矛盾分析法。④承认不承认对立统一规律以及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是唯物辩证法与形而上学对立的焦点和根本分歧。4、社会的物质性主要表现在:①人类社会依赖于自然界,是整个物质世界的组成部分;②人们谋取物质生活资料的实践活动虽然有意识做指导,但仍然是以物质力量改造物质力量的活动,仍然是物质性的活动;②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集中体现着人类社会的物质性。5、世界观和哲学的基本问题哲学是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对具体科学知识的概括和总结,是关于世界的最一般规律的学问。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哲学基本问题包括两方面内容:其一,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谁是世界本原的问题(划分哲学派别的依据);其二,思维和存在有无同一性的问题(划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依据)。▲6、物质观古代朴素唯物主义把物质归结为某种或某几种具体的物质形态,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把物质归结为某种物质结构层次——原子,它们停留在物质的个性,不能科学的说明世界的统一性。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这一概括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唯物主义一元论的基本立场,从而与二元论和唯心主义一元论划清了界限,同时表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可知论和反映论立场,从而与不可知论和先验论划清了界限。▲7、运动观运动是标准一切事物和过程变化及其过程的哲学范畴。运动与物质不可分割。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物质是运动的载体和承担着。静止是事物在一定条件下没有进行机械运动和质变运动表现出的稳定状态。运动和静止是辩证统一的: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动中有静,静中有动;任何事物都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辩证统一。否认绝对运动会走向形而上学,否认相对静止会导致相对主义和诡辩论。8、时空观时间是物质运动的持续性和顺序性,特点:一维性。空间是物质运动的广延性和方位性,特点:三维性。时间空间是物质运动的存在形式,物质运动是时间空间的内在本质,时空与物质运动不可分割。时空的绝对性指时空的客观性(与唯心主义时空观区别),时空的相对性指时空的可变性(与形而上学的绝对时空观区别)。总体时空是无限的,具体时空是有限的。▲9、如何理解社会生活的实践本质?①实践是社会关系形成的基础;②实践形成了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③实践构成了社会发展的动力。总之,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社会历史表现为实践基础上的合规律性和合目的性的统一。▲10、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的辩证统一。尊重客观规律是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发挥主观能动性是认识规律和利用规律的必要条件。正确发挥意识的能动作用,必须付诸实践,必须尊重客观规律,依赖一定物质条件和手段。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基础上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避免陷入“宿命论”和“唯意志论”。11、唯物辩证法的三大规律:对立统一规律,量变质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联系的观点和发展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12、普遍联系原理联系是指事物之间及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的关系。普遍联系的联系三层含义:第一,事物内部要素构成相互联系;第二,事物与事物之间相互联系;第三,整个世界是相互联系的整体。唯物辩证法认为联系是客观的(与唯心辩证法相别)、普遍的、多样的。普遍联系原理的方法论意义:要求我们树立系统思维和整体思维。▲13、永恒发展思想发展是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的前进上升运动。实质:新事物产生、旧事物灭亡新陈代谢。新事物是指符合客观规律,代表发展趋势的事物;旧事物是指丧失存在必然性、日趋灭亡的事物。新事物必然战胜旧事物:第一,新事物适应已经变化的环境和条件;第二,新事物继承了旧事物的优点。14、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及其作用矛盾的同一性是矛盾着的对立面之间内在的有机的、不可分割的联系,体现着对立面之间相互吸引、相互转化的性质和趋势。两种情形:其一、相互依存、相互联结,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其二,相互渗透、相互贯通,存在由此达彼的桥梁。矛盾的斗争性是矛盾着的对立面之间相互排斥的属性,体现为对立双方互相分离的性质和趋势。矛盾同一性的作用:第一,维护统一体的存在和稳定;第二,互相吸取有利于自身的因素;第三,规定矛盾转化的方向。矛盾斗争性的作用:第一,在量变阶段,斗争性促使矛盾双方力量不平衡,使矛盾得以展;在质变阶段,斗争性瓦解统一体,实现旧质到新质的转化。同一性和斗争性是矛盾两种相反相成的属性,同一性和斗争性互相联结、交融,共同发生作用。矛盾双方又统一又斗争,这才是事物运动、变化、发展的原动力。在事物发展的不同阶段二者所起作用会有所不同。15、矛盾的普遍性:共性,即同类事物矛盾的共性。矛盾的特殊性:个性,即不同矛盾有不同的特点(三种表现:不同事物矛盾性质的不同;同一事物在矛盾发展不同阶段特点不同;矛盾群体中不同矛盾地位不同。)。▲16、矛盾的普遍性(共性)和特殊性(个性)的辨证关系:共性与个性是区别的(个性是具体的、丰富的、生动的、只适合个别事物;共性是抽象的、概括的、贫乏的、适合同类事物)。共性与个性是统一的(共性寓于个性中,共性个性可以互相转化)。矛盾的普遍性(共性)和特殊性(个性)的辨证关系原理是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同各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哲学基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正是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与中国具体实际结合的典范。▲17、试述量变和质变辩证关系的原理及其现实意义。(1)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是:第一,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以量变为前提和基础,没有一定的量变就不会发生质变。第二,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单纯的量变不会永远持续下去,量变达到一定的成都必然引起质变。第三,量变和质变互相渗透。一方面,质变体现和巩固量变的成果,结束在旧质基础上的量变,为在新质基础上的量变开辟道路;另一方面,在总的量变过程中有部分质变。第四,割裂二者的关系就会导致激变论和庸俗进化论。(2)质量互变规律要求我们在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过程中,把远大的理想和目标同有步骤、分阶段地踏实苦干、稳步前进的精神结合起来,既要反对急躁冒进,急于求成,也要反对保守落后,裹足不前。只有这样,才能使社会各项事业得到又好又快的发展18、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事物发展的道路和方向辩证的否定观的基本内
本文标题:马原期末复习重点修订版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6698927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