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市场营销 > 网络新闻评论的-微-力量-浅析微博对网络新闻评论的影响
今传媒2011年第12期媒介批评46网网络络新新闻闻评评论论的的““微微””力力量量——浅析微博对网络新闻评论的影响顾晓莉(陕西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陕西西安710062)摘要:微博作为媒介民众化转向的代表,使越来越多的普通人参与到媒介当中来。作为网络新闻评论的一股“微”力量,它不仅拓展了网络新闻评论的来源渠道、增强了网络新闻评论的互动性,还扩大了网络新闻评论的影响力,但是,对微博评论来源真实性的质疑与隐藏在当中的非理性情绪,又给网络新闻评论带来了消极的影响。本文就微博对网络新闻评论的影响做了简要的分析与思考。关键词:微博;网络新闻评论;影响;思考中图分类号:G206.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8122(2011)12-0046-02收稿日期:2011-09-28作者简介:顾晓莉,女,陕西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新闻专业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理论新闻学研究。一、民众化转向与微博的兴起“快女”李宇春一夜走红,人民教师范美忠一“跑”成名,“昀美洗脚妹”刘丽感动整个中国……越来越多的人出现在媒体上,已经成为一种司空见惯的事情。从参加相亲类节目以“出位”博名,到通过选秀角逐电视节目的明星角色,从在个人博客上粘贴生活照片,到通过网络论坛臭名昭著,普通人已经不仅仅扮演“受者”的单向角色。“我们已经进入一个史无前例的网络信息化时代,它反过来提供了如此广泛和多样的参与机会,从而构成媒介的一种民主化形式”[1]。民众化的转向,使越来越多的普通人参与到媒介当中,虽然这种媒介进路的扩大不能认为必然会带来一种民主的政治,但是,媒介的开放性与受众的参与性却使民众化的维度清晰可见。媒介时代微博的兴起及迅速推广,正是媒体由大众化向民众化转向的代表力量。微博,即微博客,是Web2.0新兴起的一类开放互联网社交服务。它基于用户关系的信息分享、传播以及获取平台,用户可以通过手机、IM、Email、web等方式发布140字左右的文字信息,并实现即时分享[2]。2006年3月由美国人埃文·威廉姆斯推出的Twitter网昀早把世人的眼光引入了微博的世界,Twitter在国外的迅速走红直接带动了中国本土博客的发展。2010年中国的微博进入了高速发展时期,网易、搜狐、腾讯三大门户网站相继推出微博,除此之外,人民网、凤凰网、新华网、中国网络电视台等媒体网站的微博也隆重上市,中国由此迎来了“微博元年”[3]。二、微博的独特优势及对网络新闻评论的影响微博的独特优势有以下几点:1.低要求、简便化的准入机制。若想在博客上发布信息,需要一个较复杂的博客注册过程,相比之下,微博的信息发布则简易的多。对于发布信息的主体,微博较之其它平台更加平民化。只要你有一部手机或者一台电脑,任何人都能通过微博表达意见、抒发情感、进行评论的权力。2.碎片化的内容表达与时间利用。微博的碎片化特征表现在内容表达与时间利用两个方面。一方面,微博140字的内容限制,打破了其它媒体对信息内容完整性与价值性的要求,博主完全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所在发布信息。另一方面,微博用户不仅可以通过IM、Email、web,还可以通过手机发布信息,这种传播介质的移动性使传播者真正挣脱了时间的束缚。碎片化内容的表达与对碎片式时间的利用,进一步奠定了微博与其它媒介产品的竞争优势。3.裂变式的传播模式。中国人民大学喻国明教授说“微博可以产生‘核裂变’效应,形成信息的高速大范围传播,它可以让每个人都发挥过去只有媒体才能发挥的作用”[4]。微博信息发布平台提供的转发与评论两大功能是微博裂变式传播模式的原动力。微博用户在微博注册后,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关注其他用户的微博,成为其微博的“粉丝”,同样,该用户被关注后也会拥有一个“粉丝群”,这样每一个微博都是一个开放式的社交小群体,大家根据兴趣爱好聚集在这一群体组织当中。粉丝越多,信息传播的范围就越广,引发的评论也越多。这种点—面—面的裂变传播模式的传播速度与传播广度远远高于点-点、点-面的传播模式。微博对网络新闻评论的影响主要体现在:1.拓展了网络新闻评论的来源渠道。传统的新闻评论一般来源于编辑部的议程设置,内容选择上往往带有较强的主观性与局限性。网络评论的兴起打破了传统媒体单一的议程设置模式,越来越多的议题通过论坛、博客、跟帖等形式进入到编辑部的视野。微博低要求、简便化的准入机制,汇聚了来自不同行业和阶层的民众,无论草根还是精英都可以随心所欲的发表言论。它丰富了网络新闻评论的话题来源。以“郭美美事件”为例,微博用户纷纷评论并转发郭美玲的微博,对中国红十字会提出质疑。此事件却引发了一场围绕中国公益事业、慈善机构网络评论的风暴,直接影响了社会舆论的走向,发挥了新闻今传媒2011年第12期媒介批评47媒介进行社会监督、环境监测的社会功能。2.增强了网络新闻评论的互动性。从网络新闻评论的几种形式来看,各大媒体和网站的评论专栏,多是精英阶层之间的对话,由于其设置的门槛较高,草根阶层即使有参与讨论的权利,真正进入其中进行评论互动的几率却很小;论坛上的跟帖与发言基本上不受限制,任何人都可以表达自己的观点,但是由于论坛不是网络新闻评论中流砥柱,所以它的覆盖率和影响面较小,导致参与其中的主体有限,评论的互动环节仅仅是在少数的意见领袖之间进行;博客作为一种“零进入门槛”[5]的网络新闻评论形式优于以上两种形式,但其“社群群组”的内涵又对博客内容本身提出了较高的质量要求,影响互动的效率。而由博客引发的更多网络评论则由于博客之间的非高度关联性,绝大多数被淹没在网络信息的洪流当中,不能被关注并引起重视。微博简便易行的操作平台与强大有力的辐射力使“观点互动在微博平台上发挥得淋漓尽致”[6]。在微博的操作平台上,只需要点击信息下方的“评论”按钮即可进行评论,评论完成后,裂变式的传播模式可将评论传播到不同的组织群体当中,进行互动,直至汇集成几股不同的信息流,能够清晰地表达出社会民众对新闻事件的看法、态度与愿望。更有甚者,能够超越传统媒体评论的影响力,成为社会主流声音的强大力量。由此可见,微博增强了网络新闻评论的互动性,有利于多方意见的表达与博弈。3.扩大了网络新闻评论的影响力。首先,微博低要求的准入制度,吸引了大量不分年龄、职业、身份的用户,这些用户在信息传播过程中既是传播者又是接受者的双重身份,使他们较之网络新闻评论的其他形式,能够获取更多有效的信息;其次,微博碎片化的内容表达和时间利用形式,满足了不同受众的欲望表达诉求,提高了受众参与新闻评论的积极性,“使沉默的大多数不再沉默”[7],促进新闻评论的深度展开;再次,裂变式的传播模式,使新闻评论能够在昀短的时间内覆盖昀广泛的空间,拓展了新闻评论信息的时间和空间维度。以上三点,从广度和深度上扩大了网络新闻评论的影响力。微博直播药家鑫案件,不仅使受众及时的了解案件的进展过程,还使更多的人参与到评论当中来,形成了一场全民大讨论,随着互动的不断展开,人们评论的议题已不仅仅是“药家鑫是否该判死刑”,而是深入到有关“人性”、“教育”、“死刑存废”等更深层次的话题。由此可见,微博虽“微”,其对网络新闻评论的影响却是巨大的。三、“微”力量背后的思考1.对新闻评论来源真实性的质疑。微博准入的低门槛,使任何人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都可以随心所欲的发布信息、表达意见,这种特点“将互联网信息流动的速度、密度和自由度都提升至一个前所未有的境界”[8]的同时,也使把关人的作用开始弱化,进入到微博平台的新闻信息,没有经过把关人的筛选,其真实性难以得到保证,虚假信息的出现在所难免。此外,微博裂变式传播模式的特点以及信息发布规范体系的缺失,使微博成为新闻炒作和谣言滋生的温床。虽然一些大的门户网站推出了揭发假信息的相关栏目,如新浪微博的“微博辟谣”,但是这种事后补救、治标不治本的方式显然不能解决因为散布假信息而对事件当事人或社会造成的消极影响。在虚假新闻信息基础上进行的新闻评论,不仅节外生枝,影响真相浮出水面的进程,还会产生不良的社会舆论导向效果。2.评论当中隐藏的非理性情绪。微博提供的开放性操作平台,使每个公民都可以参与到新闻事件的评论当中来,但是由于每个公民的价值观、受教育水平之间存在着差异,其发表的评论的深度和价值也参差不齐,不免有些人把微博提供的评论渠道当做情绪发泄的场所,用极端的言论对新闻信息中的事件或当事人进行否定和中伤,不仅使网络新闻评论的质量大打折扣,还影响了网络新闻评论的规范性,新闻媒介的公信力也因此受到质疑。如何避免微博对网络新闻评论带来的以上消极影响呢?首先,微博运营商要加强监督管理。与传统媒体的新闻评论相比,网络新闻评论的昀大特点在于公民话语权的真正实现。但是言论自由并不代表着言论无约束,微博运营商应当在保证公民话语权的基础上,扮演好把关人的角色,防止不良信息和情绪化语境的不断扩散,以保证以微博为载体的新闻评论更有价值性和影响力。其次,公民要提高社会责任感。一方面,公民要自觉减少虚假信息的传播概率。明确自己的身份定位,承担起一定的社会责任,自觉抵制虚假信息的发布与传播;同时,公民还应该提高自身的信息素养,对微博发布的信息具有批判反思能力,辨别并抵制虚假信息的再次传播,保证新闻评论来源的真实、有效性。作为拥有众多“粉丝”的知名人士或专家权威,更应当发挥好意见领袖的作用,把握好新闻评论的方向,防止源头造假导致的错误舆论导向。另一方面,提升自律要求。公民在对新闻信息进行评论时,已经被赋予了一定的社会地位,那么他就要受到一些规范、法律和习俗的限定,尽管以微博为载体的新闻评论没有硬性的规范要求,公民在进行评论时也要重视媒介赋予的社会地位,提高自律性,防止过激语言、负面情绪的泛滥。再次,媒体机构要有专业理念。除了个人,媒体机构也可以注册微博。作为专业的媒体机构,要发挥其自身优势,用专业理念引导以微博为载体的网络新闻评论向纵深式发展,重点突出专业媒体机构的权威性与引导性,进一步提升、扩大网络新闻评论的影响力。参考文献:[1](澳)格雷姆·特纳.普通人与媒介:民众化转向[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2]张晗.微博时代网络舆论的特点及传播规律[J].新闻世界,2011(4).[3]谢耘耕,徐颖.微博的历史、现状与发展趋势[J].现代传播,2011(4).[4]殷俊,何芳.微博在我国的传播现状及传播特征分析[J].河南大学学报,2011(3).[5]闻学.经济新闻评论:理论与写作[M].湖北:武汉大学出版社,2007.[6]赵振宇.日趋多样化的新闻评论发展态势—2010年中国新闻评论回眸[J].新闻战线,2010(12).[7]杜海宝.传统大众传播理论在微博客传播过程中的变异[J].运城学院学报,2010(4).[8]曹文龙.微博假新闻的传播机制和应对策略[J].新闻实践,2011(3).
本文标题:网络新闻评论的-微-力量-浅析微博对网络新闻评论的影响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6699580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