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管理学资料 > 第一章--质性研究的含义
社会科学方法:质性研究尹保华baohuayin@sina.com课程作业作业主题:质性研究之研究方案设计具体内容:(1)简述质性研究方案的组成部分;(2)自选题目设计一个质性研究的方案基本要求:(1)上面的“简述”不可太“简”,必须能够表达各部分的主要精神;(2)所设计的研究方案要符合质性研究的规范,并具有一定的可行性与可操作性;(3)时间:放假前提交。内容提要第一部分:质性研究的理论背景(第一章质性研究的含义;第二章质性研究的历史)第二部分:质性研究的准备阶段(第三章质性研究的设计;第四章质性研究的抽样;第五章研究者、研究关系和进入现场)第三部分:质性研究的资料收集(第六章访谈;第七章观察;第八章收集实物)第四部分:质性研究的资料分析与理论建构(第九章质性研究的资料分析;第十章质性研究的理论建构)第五部分:质性研究的检测与研究伦理(第十一章质性研究的检测;第十二章质性研究的伦理)重点推荐书目1、陈向明:《质的研究方法与社会科学研究》,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年版。2、[美]诺曼·K·邓津、伊冯娜·S·林肯:《定性研究(第1卷:方法论基础;第2卷:策略与艺术;第3卷:经验资料收集与分析的方法;第4卷:解释评估与描述的艺术及定性研究的未来)》,风笑天译,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3、袁方:《社会研究方法教程》,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4、风笑天:《社会研究方法》,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5、唐盛明:《社会研究方法新解》,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3年版。6、[美]艾尔·巴比:《社会研究方法(上、下卷)》,邱泽奇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00年版。7、[英]吉尔德·德兰逖:《社会科学——超越建构论和实在论》,张茂元译,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一章质性研究的含义引言:若干重要概念社会科学研究是人们了解、分析、理解社会现象、社会行为/行动和社会过程的一种活动。从事这种活动可以使用很多不同的方法,如哲学思辨的方法、逻辑分析的方法、科学抽象的方法、直觉思维的方法、文献研究方法、量的研究方法、质的研究方法、定性的方法、学科研究的方法等。本课程讨论的是社会科学研究中的“质性研究方法”或“质的研究方法”(陈向明,2000:3)。1、科学研究(1)客观主义(或实证主义)观点:“科学研究”是以系统、实证的方法获取知识的一种活动,使用实验、观察、检验等方法对客观现象进行研究,保证所获得的知识是真实可靠的,其判断知识真假的标准是客观事实与逻辑法则(袁方,1997:4)。客观主义观点的前提是认为社会现象与自然现象在本质上是相同的。(2)主观主义(或解释主义)观点:人具有自由意志,人的行为是无规律的、无法预测的,社会历史事件都是独特、偶然的,不存在普遍的历史规律。因此,对人和社会不能使用自然科学的方法进行研究,只能以人文学科的主观方法对具体的个人和事件进行解释和说明;科学家不是通过寻找真理和本质、而是通过获得知识来理解自身和人类社会。科学研究(3)折中的观点:在客观主义和主观主义这两个对立的观点之间还存在一种折中的态度,即既承认客观事实的存在,又强调主观理解的作用。德国著名社会学家马克斯·韦伯(M.Weber)采取的就是该种立场(他称其为“理解社会学”)。目前很多社会科学家也都采取这种态度。一方面,折中的观点认为,自然现象与社会现象存在着本质不同,后者含有社会成员对自己和他人行为的主观理解,社会事实最终必须归结为可以被人理解的事实;但另一方面,折中的观点又认为,社会行为是有一定的“规律”可寻的,研究可以通过一定的手段和方法找到这些“规律”。因此,社会科学研究必须“客观地”观察行动者的行为和思想状态,同时依靠研究者的“主观”直觉和理解对这些行为和思想的意义作出判断。2、社会科学与人文科学对“社会科学”的定义涉及到对知识的分类问题,目前比较流行的方法是根据不同的研究对象领域将知识分为自然的、社会的和人类思维的三大类别,与此对应的研究领域是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人文科学。从学科史和方法论史来看,“社会科学”是一个相对晚出的概念,是近二三百年才发展出来的一个学科群(朱红文,1994:119)。它的母体是古典人文学科,是直接从“人文学科”中分娩出来的。由此,“社会科学”与“人文科学”之间的界限比较模糊,经常被合起来作为一个与自然科学相对立的整体,如“社会科学”或“道德科学”(J.密尔)、“历史科学”(W.文德尔班)、“文化科学”(H.李凯尔特)、“精神科学”(W.狄尔泰)、“人文科学”或“人文研究”等(景天魁,1994:57)。在中国的高中和大学里,学科的分类就是按照文科和理科两分法,将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合为一体。社会科学观点一:“社会科学”主要是指那些对人类关系进行学习和研究的领域,其知识范围非常广泛,一般包括人类学、历史学、政治学、心理学、社会学、精神病学、宗教学等,后来又发展出一些分支,如人种学、人口统计学、经济地理学、地理政治学、社会心理学等(《美国百科全书》,1980年)。观点二:“社会科学”是以社会现象为研究对象的科学,如政治学、经济学、军事学、法学、教育学、文艺学、史学、语言学、经济学、宗教学、社会学等,它的任务是阐述各种社会现象及其发展规律(《辞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79年版)。人文科学观点一:根据《美国百科全书》的观点,“人文科学”是有关人类思想和文化的学科,原来专指对古希腊和古罗马文学作品的研究,现在已经扩大到对一切有关语言、文学、历史和哲学的研究,比如在现代课程中包括建筑学、美学、舞蹈、戏剧、历史、语言文学、音乐、哲学、神学等(陈波等,1989:28-30)。观点二:《大英百科全书》对“人文科学”的定义是:“那些既非自然科学也非社会科学的学科的总和……人文学科构成一种独特的知识,即关于人类价值和精神表现的人文主义的学科”(朱红文,1994:124)。GOON对“社会科学”中的“质的研究方法”进行探讨时,涉及的范围主要是目前被学术界基本公认的“社会科学”分支,如社会学、人类学、政治学、经济学、法学、心理学、宗教学、管理学,基本不包括那些明显属于“人文科学”的学科,如语言学、文学、艺术、哲学等(陈向明,2000:5)。3、研究方法(1)方法从语义学角度的解释,所谓“方法”是指“按照某种途径”(出自希腊文“沿着”和“道路”的意思);从字面上讲指的是“一门逻各斯”,即“关于沿着——道路——(正确地)行进的学问”。《中文大辞典》中的解释:方法指的是人的活动的法则,是“行事之条理和判定方形之标准”。具体地说,“方法”就是人为了达到一定的目的而必须遵循的原则和行为(陈波等,1989:8;裴娣娜,1994:4)。(2)研究方法(袁方,1997:1)“研究方法”是从事研究的计划、策略、手段、工具、步骤以及过程的总和,是研究的思维方式、行为方式以及程序和准则的集合。对“研究方法”进行探讨可以包括方法的特点、理论基础、操作程序、具体手段、作用范围等方面。一般来说,“研究方法”可以从三个层面进行探讨:(1)方法论,即指导研究的思想体系,其中包括基本的理论假定、原则、研究逻辑和思路等;(2)研究方法或方式,即贯穿于研究全过程的程序与操作方式;(3)具体的技术和技巧,即在研究的某一个阶段使用的具体工具、手段和技巧等。4、方法论风笑天:社会研究的方法论(methodology)所涉及的主要是社会研究过程的逻辑和研究的哲学基础。或者说,方法论所涉及的是规范一门科学学科的原理、原则和方法的体系。它所探讨的主要问题包括:社会现象的性质及其理解,社会学研究的哲学基础及其假定,社会研究过程和结果的客观性问题,社会研究者的价值与研究之间的关系,社会研究中的不同范式及其应用,不同研究方式的内在逻辑等。社会研究的方法论有着两种基本的、同时也是相互对立的倾向:实证主义的方法论,人文主义的方法论。(参见风笑天:《社会学研究方法》,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年,第6页)方法论袁方:方法论是指导研究的一般思想方法或哲学。社会研究方法论所要探讨的主要问题是:(1)社会科学能否像自然科学那样客观地人士社会现象?(2)是否存在客观的社会规律?(3)应采用何种方法来研究社会现象?(4)如何判断社会科学知识的真理性?(5)人的主观因素(如价值观、伦理观)对社会研究有什么影响?研究必须以一定的方法论为指导,但方法论并非统一的。方法论是与一定的哲学观点和学科理论相联系的,不同的理论学派有不同的方法论,不同的学科也有不同的方法论。(详参袁方:《社会研究方法教程》,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年,第24—25页。)(1)实证主义方法论(参考本章幻灯片48、49页)实证主义方法论:社会学研究应该仿效自然科学的研究方法,将社会现象当做纯粹客观的现象来测量和分析,通过对社会现象进行具体、客观地观察,对经验事实做出客观的研究结论。实证主义方法论所采用的研究范式/方式最为典型的是定量研究,通过定量研究将社会现象及其关系和变化趋势用精确的统计语言描述出来,从而达到认识和预测社会世界的目的。实证主义方法论实证主义的核心是唯科学主义,它的本质特点在于对社会现象采取客观主义或自然主义的态度以及所谓“价值中立”的立场。也就是说,这一方法论的基本观念是立足于自然主义公设,以及社会文化现象可还原为自然现象的假定之上,并由此逻辑地导出该方法论的如下一些基本原则:实证主义方法论1、社会文化现象和自然现象本质是同一的,社会现象与过程同自然现象与过程相比,不是另一种新的现实,因此,可以依靠自然规律来予以解释;2、社会学的知识体系应按照自然科学的模式来建立,并运用它的方法论观点;3、作为学者的社会学家必须遵循“价值中立”的要求,放弃对研究对象和结果作任何价值的判断与评价;4、社会科学知识体系本质上只是一种工具/工具性知识(参见德兰逖:《社会科学——超越建构论和实在论》,吉林人民出版社,2005年,第3页)。(2)人文主义方法论(参见风笑天,2001:7)人文主义方法论认为,社会现象和人们的行为与自然界的运动是不同的,人类自身的特殊性要求我们对社会现象和人类行为的研究采用特殊的方法和视角,主张通过深入到被研究者的内心世界去理解他们的行为及其所产生的社会后果(“理解的方法”),以及结合人类行为主体对社会世界的认识能力和能动特性、思维与意志等,来描述或建构研究对象的经验世界。人文主义方法论人文主义取向的社会学研究常常采用定性/质性研究的范式/方式进行,它对社会生活的描述也较为深刻和细致。人文主义方法论即定性/质性研究的范式/方式,主要有三种代表性流派(或范式):后实证主义、批判理论、建构主义(详见第二节内容:本章幻灯片52—62页)。第一节质性研究的含义一、质性研究的特点与定义“质性研究像一把大伞”(VanMaanenetal.,1982),或者就像一颗苍天大树,下面掩荫着各色各样的方法分支(陈向明,2000:5)。根据质性研究领域内两位权威人物林肯(Y.Lincoln)和丹曾(N.Denzin)的观点(1994;576),质性研究是一个跨学科、超学科、有时甚至是反学科的研究领域。之所以会出现如此庞杂的局面,是因为质性研究不是来自一种哲学、一种社会理论或一类研究传统。它受到很多不同思潮、理论和方法的影响,起源于很多不同的学科。它同时跨越于人文科学、社会科学和物理科学,具有多重面向和多种焦点的特色。(一)质性研究的主要特点1、自然主义的探究传统首先,质性研究必须在自然情景下进行,对个人的“生活世界”以及社会组织的日常运作进行研究。质性研究认为,个人的思想和行为以及社会组织的运作是与他们所处的社会文化情境分不开的。如果要了解和理解个人和社会组织,必须把他们放置到丰富、复杂、流动的自然情境中进行考察。研究者必须与研究对象有直接的接触,在当时当地面对面地与其交往。研究者本人就是一个研究工具,需要在实地进行长期的观察,与当地人交谈,了解他们的日常生活、他们所处的社会文化环境以及这些环境对其
本文标题:第一章--质性研究的含义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6700901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