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登革热概述病原学流行病学发病机制与病理解剖临床表现诊断治疗护理健康指导内容概述登革热是由登革病毒引起的,由伊蚊传播的急性传染病。临床以高热,肌肉骨关节痛,极度乏力,皮疹,出血倾向淋巴结肿大及白细胞减少为特征登革(dengue):西班牙语,意指装腔作势。描写本病急性期由于关节疼痛,其步态好像装腔作势的样子概述本病于1779年在埃及开罗、印度尼西亚雅加达及美国费城发现,并据症状命名为关节热和骨折热。1869年由英国伦敦皇家内科学会命名为登革热流行分布100多个国家和地区,威胁着全球2亿以上人口的健康每年向世界卫生组织报告发病人数有数千万人每年50万住院病例,90%是15岁以下的儿童,平均死亡率为5%,死亡在2万人以上我国登革热病例的一半以上都集中在广东地区2013年云南爆发近千例它是仅次于疟疾的重要热带病病原学病原体:登革病毒,黄病毒属病毒颗粒呈哑铃状(700×20--40nm)、棒状或球形(直径为20--50nm)核心为单股RNA分DEN-1,DEN-2DEN-3DEN-4四个血清型;与其他B组虫媒病毒如乙型脑炎病毒可交叉免疫反应病原学登革病毒对寒冷的低抗力强,在人血清贮存于普通冰箱可保持传染性数周,-70℃可存活8年之久但不耐热,50℃、30min或100℃、2min皆能使之灭活不耐酸、不耐醚用乙醚、紫外线或0.05%福尔马林可以灭活流行病学传染源患者和隐性感染者为主要传染源未发现病毒携带者患者发病前6~18小时至病程第3天,具有明显的病毒血症,可使叮咬的伊蚊受染在流行期间,轻型患者数量为典型患者的10倍,隐性感染者为人群的1/3,是重要的传染源流行病学传播媒介:伊蚊海南、东南亚诸国----埃及伊蚊.广东、太平洋岛屿----白纹伊蚊在32℃时病毒在蚊体内复制8--14天后即具有传染性(病毒分布到蚊体全身:唾液腺、肌肉和细胞),传染期长者可达174日。伊蚊叮咬人体--传播伊蚊卵巢中可检出登革病毒颗粒,可经卵将病毒传给下一代,伊蚊可能是病毒的储存宿主流行病学易感性与免疫力新流行区:人群普遍易感,以青壮年为主地方性流行区:以儿童为多感染后对同型病毒有免疫力,并可维持多年,对异型病毒也有1年以上免疫力感染登革病毒后,对其他B组虫媒病毒,也产生一定程度的交叉免疫,如登革热流行后,乙型脑炎发病率随之降低登革热是怎样传播的登革热病人及隐性感染者健康人伊蚊流行病学流行特征地理:伊蚊孳生的热带地区,东南亚、太平洋岛屿和加勒比海。我国海南、广东和广西、台湾等季节:雨季,海南为3-11月,广东为5-10月其他:多首发于市镇,后向农村蔓延流行病学流行学的其他特征突然性:不少国家在本病消慝十余年之后突然流行我国40年代东南沿海散发流行,1978年在佛山突然流行疫情常由一地向四周蔓延。如1978年5月广东省佛山市石湾镇首先发生登革热,迅速波及几个市、县。1980年3月海南省开始流行,很快席卷全岛,波及广东内陆几十个省、市传播迅速,发病率高,病死率低病死率0.016%~0.13%本病可通过现代化交通工具远距离传播,故多发生在交通沿线及对外开放的城镇发病机制与病理解剖带登革病毒伊蚊↓叮咬人↓(增殖)单核-吞噬细胞系统↓(入血,第一次病毒血症)单核-吞噬细胞系统、淋巴组织↓(增殖、入血、第二次病毒血症)毛细血管内皮损害↓皮疹发病机制与病理解剖病毒和抗体(免疫复合物)激活补体系统血管通透性骨髓WBCPLT病理:肝、肾、心、脑退行性,浆膜、胃肠粘膜、肌肉、皮肤、CNS不同程度出血临床表现潜伏期:3-14天,通常4-8天分型:WHO:典型登革热登革出血热:登革出血热(无休克)登革休克综合征我国分型:典型登革热轻型登革热重型登革热临床表现典型登革热发热:起病急骤,24小时内T高达40℃,双峰热或马鞍热;面潮红、结膜充血、浅表淋巴结肿大儿童起病较慢,症状较轻,体温也较低疼痛:头、眼球后、腰背部,周身骨、肌肉、关节疼痛皮疹:3-6天出现,持续3-4天,为多样性皮疹出血:5-8天,牙龈、鼻、皮下、消化道、沁尿系、浆膜等消化道症状:纳差、恶心、呕吐其他:1/4肝大登革热病例体温曲线35.036.037.038.039.040.041.00123456789时间(天)体温(℃)皮疹临床表现轻型登革热疼痛轻、少疹或不出,不出血,淋巴结大,1-4天,似流感。在流行期多见重型登革热早期如典型登革热,3-5天时突然加重剧烈头痛、呕吐、谵妄、昏迷、抽搐、大汗、血压骤降、颈强直、瞳孔散大等脑膜脑炎表现。有些病例表现为消化道大出血和出血性休克并发症:急性溶血,多见于G6PD缺陷者精神异常,心肝肾损害等临床表现登革出血热较轻的登革出血热较重的登革休克综合征无休克的登革出血热开始表现为典型登革热2-5天后出现严重出血倾向,如束臂试验阳性、皮肤瘀斑、鼻衄严重者呕血、咯血、尿血、便血等。常有两个以上器官大量出血如治疗不当,不及时,进入休克,可于4-24h内死亡血液浓缩,PLT<100×109/L,WBC增高,有的病例出血量虽小,但出血部位位于脑、心脏、肾上腺等重要脏器而危及生命临床表现登革休克综合征具有典型登革热的表现在病程中或退热后,病情突然加重,有明显出血倾向伴周围循环衰竭表现皮肤湿冷,脉快而弱,脉压差进行性缩小,血压下降甚至测不到,烦燥、昏睡、昏迷等病情凶险,如不及时抢险,可于4~6小时内死亡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WBC下降:第4~5d降至低点2×109/LPLT下降:最低可达13×109/L束臂试验阳性血清转氨酶轻度升高脑型,CSF为无菌性改变血清学检查:IgM双份血清滴度升高4倍以上病毒核糖核酸和病原学检查诊断登革热诊断标准1.生活在流行地区或15d内去过,病前5~9d有蚊虫叮咬史2.突然起病,畏寒、发热伴疲乏、恶心、呕吐等症状3.伴有较剧烈的头痛、眼眶痛以及肌肉、关节和骨骼痛4.伴面部、颈部、胸部潮红,结膜充血5.表浅淋巴结肿大6.皮疹:于病程5~7d出现为多样性皮疹、皮下出血点等。皮疹分布于四肢躯干或头面部,多有痒感,不脱屑。持续3d~5d7.少数患者可表现为脑炎样脑病症状和体征8.有出血倾向(束臂试验阳性),一般在病程5~8d疑似病例:具备上述1、2和3,加上4-8之一以上者临床诊断病例:疑似病例加末梢血检查:血小板低于100×109/L。白细胞总数减少,淋巴细胞和单核细胞分类计数相对增多(登革热流行已确定)或再加单份血清特异性IgG抗体阳性实验确诊病例:临床诊断病例加以下任一项血清特异性IgM抗体阳性恢复期IgG抗体比急性期有4倍及以上增长从急性期病人血清、血浆、血细胞层或尸解脏器中分离到DV或检测到DV抗原诊断治疗治疗原则早发现、早隔离、早就地治疗对症支持治疗一般治疗预防性治疗(预防出血、休克出现)一般治疗及隔离急性期卧床休息给予流质或半流质饮食防蚊隔离至完全退热为止(一般起病后7天)治疗对症治疗物理降温,慎用止痛退热药以防止在G-6PD缺乏者中引起溶血,对于病毒血症严重者,小剂量糖皮质激素有大量出汗、呕吐、腹泻而致脱水者,应及时补液。尽可能使用口服补液,不宜大量补液以防止出现脑炎样症状有出血倾向者用止血药物,严重上消化道出血者可口服凝血酶、雷尼替丁等脑炎样病例,甘露醇、地塞米松、低分子右旋糖酐、速尿呼吸中枢受抑制者应使用人工呼吸机治疗登革出血热的治疗注意维持水、电解质平衡休克病例要快速输液,加用血浆或白蛋白,但不宜输入全血,以免加重血液浓缩静滴糖皮质激素,以减轻中毒症状和改善休克有DIC证据者按DIC治疗出血倾向:安络血、止血敏、维生素C及K,大出血输新鲜全血或红细胞悬液和血小板脑型:20%甘露醇、地塞米松治疗体液不足:与高热、多汗、血管通透性增加致血浆外渗有关病情观察、记24小时出入量饮食护理降温:保护头部、避免酒精擦浴,不易太快补充血容量:控制速度,防脑水肿潜在并发症:DIC休息与活动:早期卧床,适当活动观察出血症状出血防治心理护理其他护理诊断体温过高、皮肤完整性受损、有感染的危险、疼痛护理诊断和措施对病人疾病相关知识宣教预防疾病指导:个人防护睡觉的时候要挂蚊帐、点蚊香出门郊游要穿长袖衣裤涂防蚊水如果出现发热、头痛等登革热类似症状要马上到医院就诊健康指导预防疾病指导:治理环境白纹伊蚊(花斑蚊),多在室外吸血攻击人喜居室内外2.5厘米以上深的积水,如花盆、缸罐、轮胎、树洞等。特别是轮胎积水伊蚊喜白昼活动叮人,尤其是日出后2小时及日落前数小时健康指导要注意盖好储水容器花盆及水生植物每星期至少换水一次,切勿让花盆底盆积水适当丢弃空瓶子、空罐子填平凹陷的地面健康指导
本文标题:登革热的护理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6702723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