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翟艳会2014级甘肃中医药大学任何打破这种平衡与协调导致疾病的因素,称之为病因中医学的病因学说在《金匮要略》有“千般灾难、不越三条”在《三因极一病症方论》,更为明晰,它将病因概括为:外因:六淫内因:七情不内外因:饮食、劳倦、金刃所伤六气:风、寒、暑、湿、燥、火自然界六种不同的气候变化。六淫:六种外感病邪的统称。六淫的共同特点:①外感性②季节性③地域性④相兼性⑤转化性1、气候的异常转化:1)太过、不及;2)非其时而有其气;3)气候变化过于急骤(暴冷、暴热)2、机体适应能力的下降相对的1、外感性:邪气来源于外界1)途径:邪从肌表、口鼻而入2)症状特点——浅在、肌表症状:恶寒发热,鼻塞,咽痛2、季节性:邪气与季节有关:春天——风邪;冬天——寒邪;夏天——()邪;长夏——湿邪;秋天——()邪3、地域性:与居住地区和环境有关西北——燥邪致病江南——湿热邪气致病久居潮湿——湿邪致病东北——寒病4、相兼性:常两种或两种以上邪气同时侵犯人体。5、转化性:六淫致病在一定条件下,其证候可发生转化。01风邪凡致病具有善动不居、轻扬开泄等特性的外邪,称为风邪。风为春季的主气风邪淫胜(1)风为阳邪,轻扬开泄,易袭阳位A.阳邪——善动不居,轻扬、升发、向上、向外特性B.开泄——使腠理开泄——汗出C.阳位——易侵犯上部(头、面)、阳经和肌表——头痛、汗出、恶风等症。(2)善行而数变A.善行—善动不居—病位游走不定如:风痹、行痹B.数变——发病急、变化快风中头面——发病急;风疹——此起彼伏(变化快)(3)风性主动动——动摇不定——摇动的症状如:破伤风——抽搐一是指风邪常兼他邪合而伤人,为外邪致病的先导。因风邪四季皆有,其性善动、开泄,凡寒、湿、暑、燥、热诸邪,常依附于风而侵犯人体,从而形成外感风寒、风湿、风热、风燥等证。二是指风邪袭人,致病最多。风邪终岁常在,故发病机会多;风邪侵人,无孔不入,表里内外均可遍及,侵害不同的脏腑组织,可发生多种病证。古人甚至将风邪作为外感致病因素的总称。《素问·风论》曰:“风者,百病之长也,至其变化乃生他病也。”王冰注曰:“长,先也,先百病而有也。”02Part寒邪Loremipsumdolor凡致病具有寒冷、凝结、收引特性的外邪,称为寒邪。寒是冬季主气,寒冷太过,伤人致病则为寒邪,致病多在冬季。外寒分为内寒特点:卫寒为阴邪,易伤阳气脾寒性凝滞少阴寒性收引寒性清澈伤寒中寒(1)寒为阴邪易伤阳气A.寒邪袭表,卫阳被遏——恶寒B.寒邪损伤人体阳气——伤脾阳(脘腹冷痛、吐泻);伤肾阳(手足厥冷、下利清谷、腰膝冷痛)(2)寒性凝滞人体经脉气血凝滞——疼痛,得热痛减。如痛痹——关节冷痛(3)寒性收引A.腠理收缩闭塞——无汗B.经脉收缩,气血不畅——疼痛C.筋脉收缩挛急——筋脉关节屈伸不利,拘挛作痛(4)寒性清澈分泌物与排泄物出现清稀状;如鼻流清涕,咯痰清稀3.寒邪致病后常见的临床表现与病证类型(1)临床表现——恶寒、无汗、手足厥冷、肢体疼痛、脘腹冷痛得温痛减、吐泻等。(2)常见病证——外寒证、寒痹、寒邪犯胃暑为阳邪、其性炎热暑性升散,耗气伤津暑多挟湿(1)暑为阳邪,其性炎热阳热症状——高热,面赤、心烦、脉洪大(2)暑性升散,扰神伤津耗气A.升;散——易上扰心神,或侵犯头目;腠理开泄——心胸烦闷不宁、头昏、目眩,面赤;多汗B.伤津耗气——津气两伤的症状——口渴喜饮,尿赤短少,气短乏力;突然昏倒(3)暑气挟湿暑邪常挟湿侵犯人体——发热、烦渴、身热不扬,四肢困重、胸闷,大便溏而不爽。“湿去热孤”湿为阴邪,阻遏气机,损伤阳气湿性重浊湿性粘滞湿性趋下(1)湿为阴邪易阻滞气机,损伤阳气A.阻滞气机——导致脏腑气机特别是脾胃气机不畅——胸闷、脘腹胀满。B.损伤阳气——损伤人体阳气(多在久病后)和损伤脾阳使脾阳不振(泄泻,脘腹冷痛,水肿)***“湿胜则阳微”(叶天士《外感温热篇》)(2)湿性重浊A.重——沉重的症状——周身困重、头重如:湿痹——关节重痛B.浊——混浊的症状—面垢、眵多、尿浊、大便溏泄,带下病(3)湿性粘滞A.粘滞的症状——大便粘滞B.病程的缠绵——疾病缠绵难愈。如:湿温病、湿痹(4)湿性趋下,易袭阴位趋下,阴位——易伤人体的下部——下肢浮肿,淋浊,带下,泄痢,湿脚气3、湿邪致病后常见的临床表现与病证类型(1)临床表现——周身困重、头重、关节重痛、泄痢、水肿、面垢、尿浊、带下(2)病证——湿痹、水肿病、带下病、风湿、湿困脾胃燥性干涩,易伤津液燥易伤肺(1)燥性干涩,易伤津液损伤人体的津液——口干唇燥,鼻咽干燥,皮肤干燥,大便干结。(2)燥易伤肺损伤肺阴或肺络,宣降失司—干咳少痰,痰粘难咯,或痰中带血。3、燥邪致病后常见的临床表现和病证类型(1)临床表现——口干鼻干、咽干、唇干,皮肤干燥,大便干结,干咳少痰,痰粘难咯或痰中带血。(2)病证——温燥证(燥热相兼),凉燥证(燥与寒相兼),肺燥(燥热伤肺)火为阳邪,其性炎上火易扰心神火易伤津耗气生风动血伤筋、动血火易致肿疡心肝胃(1)热为阳邪,其性炎上A.出现阳热症状——恶热、高热B、热邪易侵犯人体的上部——热邪上扰头部头痛,耳鸣、咽痛、齿衄。(2)热邪易伤津耗气A.耗伤人体的津气——口渴喜冷饮,口干,小便短赤,大便秘结,体倦乏力。B.热邪迫津外泄——多汗***“壮火食气”热邪能耗伤人体的津气(3)热易生风动血A.生风——热邪引动肝风(热极生风)——四肢抽搐,颈项强直B.动血——热邪可加速血行或灼伤脉络——出血证(便血、尿血、吐血、衄血)(4)热邪易扰心神A.心神不宁——心烦失眠B.心神被扰——狂躁不安、神昏谵妄(5)热邪易致肿疡热邪壅聚局部,腐蚀血肉————疮疡痈肿(红肿热痛)3、热邪致病后常见的临床表现与病证(1)临床表现——恶热、高热,口渴喜冷饮,口干,小便短赤,大便秘结,体倦乏力,心烦失眠,狂躁不安、神昏谵妄。(2)病证——实热证,温热病,胃热证内生五邪:是六淫中除暑邪以外五种病邪,均由脏腑功能失调所致是传染性很强的病邪,具有发病急骤,病情较重;致病专一、症状相似;传染性强,易于流行的特点。气候环境与饮食有关隔离社会因素包括喜、怒、悲、思、忧、恐、惊脏腑功能活动其物质基础情志异常可以伤及内脏影响脏腑气机加重病情使病情恶化(一)七情的概念:喜怒思忧悲恐惊七种情志的正常变化,是人体正常的情神状态表现。(二)“内伤七情”的概念突然或长期持久的情志刺激,超过人体生理活动的调节范围,引起脏腑气血功能紊乱,导致疾病的发生,此时的七情,称为内伤七情。(三)七情与脏腑气血的关系(1)七情活动的物质基础是五脏的精气血;(2)七情与五脏具有相互对应关系心在志为喜,肝在志为(),脾志为(),肾志为(),肺志为()(3)正常的七情变化,有助于脏腑功能活动和气血调畅(4)异常的七情则损伤相应的脏腑,并引起气血逆乱(四)七情的致病特点*****七情皆从心发(心藏神)七情变化——心——影响相应的五脏临床上:安心神(清心、养心、镇心)1、直接伤及内脏(相应的内脏)喜伤心,怒伤(),思伤(),恐伤(),悲伤()2、影响脏腑气机——气机紊乱(1)怒则气上——肝气上逆——头胀而痛,面红目赤(2)喜则气缓——心气缓散——精神不集中,失眠,狂乱(3)悲则气消——肺气耗伤——气短、神疲、咳嗽(4)惊则气乱——心气紊乱——心悸、惊恐不安(5)恐则气下——肾气不固——二便失禁(6)思则气结——脾气郁结——纳呆、脘腹胀满3、影响病情过饱食滞不化(疳疾)过饥气血两虚饮食不洁:生熟不分、不良卫生习惯寒:月经痛、月经不调饮食偏嗜热:痔疮、出血饮食所伤饮食不节(一)饥饱失常1、过饥——气血不足2、过饱——脾胃损伤(二)饮食不洁(不清洁、陈腐变质、有毒食品)食入不洁之品——肠胃损伤——腹痛吐泻,甚者死亡(三)饮食编嗜1、五味偏嗜五味偏嗜日久伤及相应的五脏,过食甘伤(),过食咸伤()2、寒热偏嗜(1)过食寒凉之品——脾胃阳气损伤,寒湿内生——腹部冷痛,泄泻,肛门无灼热感。(2)过食辛温燥热之品——胃肠积热——口臭,腹满胀痛,便秘,或痔疮下血。3、偏嗜饮酒饮酒过量——湿热内生,损伤脾胃——脘腹胀满,口苦口腻。劳力:神疲消瘦劳劳神:房劳逸:气血流通不畅肥胖正常劳动——气血流通,增强体质必要休息——消除疲劳,恢复体力和脑力(一)过劳1、劳力过度——耗伤机体之气——气虚2、劳神过度——心脾损伤3、房劳过度——肾的精气损伤(二)过逸:(缺乏锻炼活动和体力劳动)气血运行不畅——脏腑功能减退——心脾肺功能低下为主——心悸、纳少、气短、动则气短汗出1、病理产物的概念人体在发病过程中,因为脏腑功能的失调,而又产生的一些不利于脏腑气血活动的有害物质。2、病理产物病因的概念病理产物导致脏腑气血失调,而形成新的病证时,则成为病因。3、病理产物性病因的分类水湿痰饮、瘀血、结石有形之痰痰:稠厚痰饮无形之痰饮:清稀1、痰饮的基本概念:痰饮是机体水液代谢障碍所形成的病理产物,是津液在体内停滞而成。湿聚——水——饮——痰2、有形之痰饮与无形之痰饮的概念(1)有形之痰:视之可见,触之可及,闻之有声之痰饮,多停于肺,如咳嗽咯痰,喉中气道痰鸣。(2)无形之痰:视之不见,触之难及,闻之无声,但表现出痰饮在致病过程中常见的一些临床表现,如头晕、舌苔腻、痰核,所以仍可确定为痰饮病证。3、痰饮的形成(1)形成的主要因素六淫,疫疠,内伤七情,饮食劳逸(2)痰饮形成与脏腑的关系肺、脾、肾、肝、三焦、膀胱(3)痰饮侵犯的部位随气升降流行,内而脏腑,外致筋骨皮肉4、痰饮的致病特点:(1)阻滞气机,阻碍气血痰饮停肺——肺气失于宣降——咳喘痰饮停于胃——脾胃气机阻滞——脘腹胀满、呕吐、便溏痰饮阻于经络——气血运行不畅——麻木,屈伸不利,半身不遂(2)致病广泛,变化多端1)水饮逆于上——眩晕2)水湿注于下——足肿3)饮停于肺(支饮)——咳喘4)饮停于胸胁(悬饮)——胸胁疼痛,咳唾加剧5)痰结于皮下经络——痰核6)痰结于咽喉(梅核气)——咽中如有物梗7)饮停于胃——胃脘胀满,胃中有振水音(3)病势缠绵,病程较长——反复发作,缠绵难愈癫痫、瘿瘤、痰核——痰湿所致(4)易扰乱神明痰迷心窍→痴呆、癫证痰火扰心→失眠、易怒(5)多见滑腻苔气虚气滞形成血寒血热疼痛表现肿块出血1、瘀血的基本概念:脉内血液运行不畅而致血液停滞,或离经之血积于体内不能及时消散之蓄血。2、瘀血的形成(1)气滞、寒邪、气虚、痰湿→血行不畅→瘀血(2)热邪→耗伤血中津液→血行不畅→瘀血(3)气虚、热邪、外伤→出血→停于体内→瘀血①气虚——无力行血致瘀,气虚不能统摄出血致瘀:补气摄血,黄芪、当归、阿胶②气滞——气行则血行,气滞则血瘀:配合理气药,如郁金、川芎、香附③血寒——寒性凝滞:温里药,如肉桂、艾叶血热——煎熬津液成瘀,血热妄行出血留瘀:清热凉血,如丹皮、赤芍⑤外伤——直接引起瘀血:三七、云南白药⑥出血:离经之血未除,过用寒凉:既能活血又能止血,如蒲黄、三七3、瘀血的致病特点:疼痛——固定不移、刺痛肿块——固定不移、质硬出血——血色紫暗或有血块紫绀——面,口唇,爪甲舌质紫暗脉涩或结代形成:湿与热结、湿热煎熬(肝胆、肾、膀胱)特点:病位不一、病症不同易致疼痛、易惹湿热病程较长、时起时伏1、结石的基本概念体内湿热浊邪蕴结不散或久经煎熬,形成砂石样的病理产物,称为结石。2、结石常见的部位1)胃——胃结石(柿石)2)胆——胆结石3)肾——肾结石4)膀胱——膀胱结石3、结石的形成饮食不节(1)湿热内生→蕴结肝胆→肝胆结石↘蒸熬水液→砂石→肾、膀胱结石(2)空腹过食柿子、枣子→胃石外伤及虫兽伤伤及皮肤、肌肉、筋骨甚至内脏,引起出血、肿痛,筋骨骨折或脱臼等症,甚至危及生命轻症:红、肿、热、痛重症:伤及肌肉、筋骨、创面如皮革,蜡白、焦黄、炭化。痛觉反而消失,甚至引起口渴、尿少、尿闭。烧烫伤四肢逆冷,面色苍白,唇舌爪甲青紫,麻木,逐渐昏迷,呼吸微弱,脉细迟。部位多在手足、耳廓、鼻尖和面颊部。冻伤发病,即疾病的发生过程,是机体处于病邪的损害和正气抗损害之间的矛盾斗争过程。一、发病
本文标题:中医病因病机讲义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6703862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