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教育/培训 > 小学数学课标考试复习题
小学《数学课程标准》考试应知应会50题一、填空1.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应突出体现(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使数学教育面向全体学生,应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须)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2.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之上。3.《标准》明确了义务教育阶段数学课程的总目标,并从知识与技能、(数学思考)、(解决问题)、(情感与态度)等四个方面作出了进一步的阐述。4.“空间与图形”的内容主要涉及现实世界中的物体、几何体和平面图形的(形状)、(大小)、(位置关系)及其变换,它是人们更好地认识和描述生活空间,并进行交流的重要工具。5.“实践与综合应用”在第一学段以(实践活动)为主题,在第二学段以(综合应用)为主题。6.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7.有意义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8.《数学课程标准》安排了(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实践与综合应用)四个学习领域。9.数学教学应该是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认知水平)出发,向他们提供充分的从事数学活动和交流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10.对数学学习的评价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更要关注他们(学习的过程);要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的水平,更要关注他们在数学活动中表现出来的(情感与态度),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信心。11.课程内容的学习,强调学生的数学活动,发展学生的(数的意识)、(符号感)、(空间观念)、(统计观念)、以及应用意识与推理能力。12.为了体现义务教育阶段数学课程的整体性,《标准》根据儿童发展的生理和心理特征,将九年的学习时间具体划分为三个学段:第一学段:(1~3年级)、第二学段:(4~6年级)、第三学段:(7~9年级)。13.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14.数学评价应建立(目标多元),(评价方法多样)的评价体系。15.学生学习的过程,既是一个()的过程,又是一个()的过程,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也是()和()的过程。16.新课程的“三维”课程目标是指(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17.数据统计活动初步对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过程有所体验。18.统计与概率主要研究现实生活中的(数据)和客观世界中的(随机现象)。19.在第二学段的数学学习过程充满着观察、实验、模拟、推断等探索性与挑战性活动。教师要改变以例题、(课本)、(教师)为主的教学方式,引导学生投入到(自主)与(探究)的学习活动之中。20.“实践与综合应用”的设置反映了()与教学改革的要求,对于()和数学课程内容的改革有积极的意义,对于改进()有重要的作用,为学生提供了进行(自主性)、探究性和研究性学习的课程渠道。21.“数与代数”的内容主要包括:数与式、(方程与不等式)、(函数),它们都是研究数量关系和变化规律的数学模型。22.新课程的最高宗旨和核心理念是(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23.要初步培养学生从数学的角度()、(),并能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技能解决问题,发展应用意识24.为了体现义务教育的普及性、基础性和发展性,新的数学课程首先关注每一个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和一般能力的发展。25.对数学学习的评价既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更要关注他们学习的(过程)。26.应用题选材要注意联系学生生活实际,呈现形式多样化,除文字叙述外,还可以用(图形)、(表格)、(对话)等方式,适当安排一些有多余条件或开放性的问题。27.课标指出,第一学段结束时,“20以内的加减法和表内乘除法口算”,学生应达到每分(8~10)题。二、简答题1.对学生数学学习进行评价时应关注哪几方面?数学课程标准要求如何评价学生?对学生数学学习的评价,既要关注学生知识与技能的理解和掌握,更要关注他们情感与态度的形成和发展;既要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的结果,更要关注他们在学习过程中的变化和发展。评价的手段和形式应多样化,应重视过程评价,以定性描述为主,充分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发挥评价的激励作用,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教师要善于利用评价所提供的大量信息,适时调整和改善教学过程。(一)注重对学生数学学习过程的评价(二)恰当评价学生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三)重视评价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四)评价主体和方式要多样化(五)评价结果要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式呈现,以定性描述为主2.数学教学活动的基本理念是什么?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引导学生开展观察、操作、猜想、推理、交流等活动,使学生通过数学活动,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去观察事物、思考问题,激发对数学的兴趣。学生是数学教学的主体,教师是学生数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教师要正确地认识学生个体差异,因材施教,使每个学生都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充分的发展;要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不仅要关注学生观察、分析、自学、表达、操作、与人合作等一般能力的发展,以及运算、空间观念、统计、解决问题等数学能力的发展,更要关注学生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健康和谐的发展;不仅要关注课堂教学的结果,更要关注课堂教学的过程。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是教师依据数学课程标准的理念与基本要求,在全面驾驭教科书的知识体系、知识结构和编写意图的基础上,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对教学内容进行再创造的过程。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是数学教师的教学技能、教学能力、业务水平、文化修养、教育观点、师德和思想素质的综合表现。3.“统计与概率”主要研究什么?作用是什么?答:统计与概率主要研究现实生活中的数据和客观世界中的随机现象,它通过对数据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以及对事件发生可能性的刻画,来帮助人们作出合理的推断和预测。4.第二学段中“综合应用”的具体目标是什么?答:具体目标1.有综合运用数与运算、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等相关知识解决一些简单实际问题的成功体验,初步树立运用数学解决问题的自信心。2.获得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活动经验和方法。3.初步感受数学知识间的相互联系,体会数学的作用。5.数学课程标准第一学段对“数与代数”中“数的认识”的具体要求是什么?答:数的认识(1)能认、读、写万以内的数,会用数表示物体的个数或事物的顺序和位置。(2)认识符号<,=,>的含义,能够用符号和词语来描述万以内数的大小。(3)能说出各数位的名称,识别各数位上数字的意义。(4)结合现实素材感受大数的意义,并能进行估计。(5)能结合具体情境初步理解分数的意义,能认、读、写小数和简单的分数。(6)能运用数表示日常生活中的一些事物,并进行交流。6.数学课程标准第一学段对“数与代数”中“数的运算”的具体要求是什么?答:数的运算(1)结合具体情境,体会四则运算的意义。【1】【1】关于乘法:3个5,可以写作3×5,也可以写作5×3。3×5读作3乘5,3和5都是乘数(也可以叫因数)。关于除法:不给出第一种分法第二种分法等名称。(2)能熟练地口算20以内的加减法和表内乘除法,会口算百以内的加减法。(3)能计算三位数的加减法,一位数乘三位数、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除法。(4)会计算同分母分数(分母小于10)的加减运算以及一位小数的加减运算。(5)能结合具体情境进行估算,并解释估算的过程。(6)经历与他人交流各自算法的过程。(7)能灵活运用不同的方法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并能对结果的合理性进行判断7.数学课程标准第一学段对“数与代数”中“常见的量”的具体要求是什么?答:常见的量(1)在现实情境中,认识元、角、分,并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2)能认识钟表,了解24时记时法;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体验时间的长短。(3)认识年、月、日,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4)在具体生活情境中,感受并认识克、千克、吨,并能进行简单的换算。(5)结合生活实际,解决与常见的量有关的简单问题。8.数学课程标准第一学段对“空间与图形”中“图形的认识”的具体要求是什么?答:图形的认识(1)通过实物和模型辨认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等立体图形。(2)辨认从正面、侧面、上面观察到的简单物体的形状。(3)辨认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圆等简单图形。(4)通过观察、操作,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5)会用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平行四边形或圆拼图。(6)结合生活情境认识角,会辨认直角、锐角和钝角。(7)能对简单几何体和图形进行分类。9.数学课程标准第一学段对“空间与图形”中“测量”的具体要求是什么?答:测量(1)结合生活实际,经历用不同方式测量物体长度的过程;在测量活动中,体会建立统一度量单位的重要性。(2)在实践活动中,体会千米、米、厘米的含义,知道分米、毫米,会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会恰当地选择长度单位。(3)能估计一些物体的长度,并进行测量。(4)指出并能测量具体图形的周长,探索并掌握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公式。(5)结合实例认识面积的含义,能用自选单位估计和测量图形的面积,体会并认识面积单位(厘米2、米2、千米2、公顷),会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6)探索并掌握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公式,能估计给定的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10.数学课程标准第一学段对“统计与概率”中“数据统计初步”的具体要求是什么?答:数据统计活动初步(1)能按照给定的标准或选择某个标准(如数量、形状、颜色)对物体进行比较、排列和分类;在比较、排列、分类的活动中,体验活动结果在同一标准下的一致性、不同标准下的多样性。(2)对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过程有所体验。(3)通过实例,认识统计表和象形统计图、条形统计图(1格代表1个单位),并完成相应的图表。(4)能根据简单的问题,使用适当的方法(如计数、测量、实验等)收集数据,并将数据记录在统计表中。(5)通过丰富的实例,了解平均数的意义,会求简单数据的平均数(结果为整数)。(6)知道可以从报刊、杂志、电视等媒体中获取数据信息。(7)根据统计图表中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能和同伴交换自己的想法。(7)根据统计图表中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能和同伴交换自己的想法。11.数学课程标准第二学段对“数与代数”中“数的认识”的具体要求是什么?答:数的认识(1)在具体的情境中,认、读、写亿以内的数,了解十进制计数法,会用万、亿为单位表示大数。(2)进一步认识小数和分数,认识百分数;探索小数、分数和百分数之间的关系,并会进行转化(不包括将循环小数化为分数)。(3)会比较小数、分数和百分数的大小。(4)在熟悉的生活情境中,了解负数的意义,会用负数表示一些日常生活中的问题。(5)结合现实情境感受大数的意义,并能进行估计。[参见例1](6)进一步体会数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会运用数表示事物,并能进行交流。[参见例2和例3](7)在1~100的自然数中,能找出10以内某个自然数的所有倍数,并知道2,3,5的倍数的特征,能找出10以内两个自然数的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8)在1~100的自然数中,能找出某个自然数的所有因数,能找出两个自然数的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9)知道整数、奇数、偶数、质数、合数。12.数学课程标准第二学段对“数与代数”中“数的运算”的具体要求是什么?答:数的运算(1)会口算百以内一位数乘、除两位数。(2)能笔算三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三位数除以两位数的除法。(3)能结合现实素材理解运算顺序,并进行简单的整数四则混合运算(以两步为主,不超过三步)。(4)探索和理解运算律,能应用运算律进行一些简便运算。(5)在具体运算和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体会加与减
本文标题:小学数学课标考试复习题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6704028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