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临时分类 > 教育公共基础知识点概括
教育公共基础1教育的要素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影响。教育的形态按自身形式化的程度:非制度化教育与制度化教育。按运行的空间特性:家庭教育、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按运行的时间标准:原始社会的教育、古代社会的教育与近代社会的教育。教育的社会属性永恒性、相对独立性、历史时代性。教育的外部规律受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等制约,并对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等发展起作用。教育的内部因素1、要求与教育对象身心发展以及个体特征的关系。2、人的全面发展各个组成部分的关系。3、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影响诸要素的影响。教育的起源1、神话起源说。2生物起源说,利托尔诺(法)、沛西·能(英)。3、心理起源说,孟禄(美)。4、劳动起源说,马克思主义唯物史。教育发展的历史阶段一、原始社会的教育:1、教育水平低。2、教育没有阶级性。3、教育与原始宗教仪联系密切二、古代社会的教育:1、阶级性。2、道统性。3、专制性。4、刻板性。5、教育的象征性功能占主导地位。三、近代社会的教育:1、国家加强了对教育的重视和干预,公立教育崛起。2、初等教育的普遍实施。3、教育的世俗化。4、重视教育的立法,以法治教。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呈现出的特点1、教育的终身化。2、教育的全民化。3、教育的民主化。4、教育的多元化。5、教育手段和技术现代化教育的研究对象是教育现象,重点是研究教育问题,目的是揭示教育规律。教育学的产生和发展教育学的萌芽《论语》《孟子》《老子》《庄子》、朱熹的《四书集注》、王守仁的《传习录》、无名氏的《大学》、韩愈的《师说》、柏拉图的《理想国》、亚里士多德的《政治学》和古罗马昆体良的《论演说家的教育》等。1.中国古代的教育思想:孔子。春秋战国时期,中国出现了世界上第一部育文献—《学记》2.西方古代教育思想: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独立形态的教育学形成时期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萌芽于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教育学成为一门规范的学科,始于赫尔巴特的《普通教育学》。赫尔巴特的四步教学法“明了、联想、系统、方法”20世纪以来教育学的发展1、实验教育学:梅伊曼《实验教育学纲领》、拉伊《实验教育学》。2、文化教育学:狄尔泰、斯普朗格和利特等人。3、实用主义教育学:杜威《民主主义与教育》《经验与教育》和克伯屈《设计教学法》4、马克思主义教育学:马克思及恩格斯以及其他马克思主义的经典作家5、批判教育学:鲍尔斯(美)、金蒂斯、阿普尔教育功能的类型按作用的对象分个体发展功能与社会发展功能按照作用的方向分正向功能与负向功能按照作用的呈现功能显性功能与隐性功能教育目的的作用导向作用、激励作用、评价作用教育公共基础2教育目的确立中的价值取向1、个人本位价值取向:卢梭(法)、裴斯泰洛奇(瑞士)、爱伦·凯(瑞士)、福禄培尔(德)2、社会本位价值取向:荀子、柏拉图、迪尔凯姆、孔德、涂尔干、凯兴斯泰纳、纳托尔普教师的基本素质职业道德要求1、热爱教育工作。2、热爱学生。3、自身的道德素质修养。专业知识要求1、精深的专业知识。2、广博的文化修养。3、丰富的教育学和心理学知识。专业技能要求1、有课程开发能力。2、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表达能力是影响教师教育活动成效的直接因素。4、学术研究和教学研究的能力。当代主要教学理论流派行为主义教学理论华生、斯金纳1、预期行为结果的教学目标。2、相依组织的教学过程。3、程序教学的方法人本主义的教学理论罗杰斯(美)1、培养全人的教学目标。2、促进学生学习的非指导性教学过程。3、促进个体行为、态度、个性以及在未来选择行动方式是发生的重大变化的学习方法。4、发挥教师的促进者作用,建立真诚、接受和理解的师生关系。教学设计的特点1、指导性。2、统整性。3、操作性。4、预演性。5、突显性。6、易控性。7、创造性。教学设计的内容教学目标设计、教学内容设计、教学时间设计、教学措施设计、教学评价设计教学策略的特征1、指向性。2、操作性。3、整体综合性。4、调控性。5、灵活性。6、层次性。学校德育的功能1、德育的社会功能。2、德育的个体功能。3、德育的教育功能。德育过程的理论1、道德认知发展理论:皮亚杰,科尔伯格。2、价值澄清理论:路易斯·拉斯,哈明等人。3、体谅关心论:彼得·麦克菲尔。4、社会学习论:班杜拉德育过程中的规律(一)、学生的知、情、意、行诸因素统一发展的规律。(二)、学生在活动和交往中形成思想品德的规律。(三)、学生思想内部矛盾的转化规律。(四)、学生思想品德形成的长期性和反复性规律。我国中小学的德育内容1、政治教育。2、思想教育。3、道德教育。4、心理健康教育。5、法制教育。我国中小学德育的基本原则1、导向性原则。2、疏导原则。3、尊重学生与严格要求学生结合原则。4、教育的一致性与连贯性原则。5、因材施教原则。6、正面说服教育。7、知行统一原则。8、发扬优点、克服缺点原则。9、集体教育与个别教育相结合的原则。我国中小学常用的德育方法1、说服法。2、榜样法。3、锻炼法。4、陶冶法。5、表扬奖励与批评处分。6、指导自我教育法。德育的途径一、政治课与其他学科教学。二、课外活动与校外活动。三、劳动。四、共青团、学生会组织的活动。五、班主任工作。率先使用“班级”一词的是文艺复兴时期的著名教育家埃拉斯莫斯。中国采用班级组织形式,最早的雏形始于1862年清政府开办的京师同文馆。班级管理原则一、全员激励原则。二、自主参与原则。三、教管结合原则。四、情通理达原则。五、平行管理原则。六、协调一致原则。班主任的任务1、了解学生,研究学生。2、组织和培养集体。3、协调校内外各种教育力量。4、建立学生档案。5、操行评定。6、班主任工作计划和总结。7、班会活动的组织。教育公共基础3第二部分教育心理学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一)支配心理发展因素:1、成熟。2、物理因素。3、社会环境。4、平衡。(二)儿童发展结构:图式、同化、顺应、平衡。(三)认知发展阶段理论:1、感知运动阶段(0-2岁):依靠自己的肌肉动作和感觉应付外界事物,思维开始萌芽。3、前运算阶段(2-7岁):以表象进行思维,自我中心是此阶段的突出特点。4、具体预算阶段(7-11岁):形成了初步的运算结构,出现了逻辑思维。“去中心化”。标志是儿童已经对长度、体积、重量和面积的守恒的认识。5、形式运算阶段(11-成人):个体完成了完整的认知结构系统,具有形式命题思维,智力发展趋于成熟。埃里克森的心理发展理论一、基本的信任感和基本的不信任感(0—1.5)。二、自主感对耻辱感与怀疑(2—3)。三、主动感对内疚感(4—5)。四、勤奋感对自卑感(6—11)。五、自我同一性对角色的混乱(12—18)。六、亲密感对孤独感(成年早期)。七、繁殖期对停滞感(成年中期)。八、自我整合对绝望感(成年晚期)。维果茨基的认知发展理论一、心理发展观。二、心理发展的原因。三、“最近发展区”的提出。P134人类学习与动物学习的重要区别1、除了要获得个体的行为经验外,还要掌握人类世世代代积累起来的经验和知识。2、在生活实践中,与别人交往过程中通过语言作中介学习的。3、是一种有目的的、自觉的、积极主动的过程。学习理论行为主义学习理论(一)桑代克的尝试—错误说:1、效果律。2、练习律。3、准备律。(二)巴普洛夫的经典条件作用论:1、条件作用的获得与消退。2、刺激的泛化与分化。3、恐惧性条件作用。4、高级条件作用。(三)斯金纳的操作性条件作用论:1、人与动物的两类行为:应答性行为和操作性行为。2、操作性行为的强化规律:(1)强化(2)逃避条件作用与回避条件作用(3)消退(4)惩罚认知结构学习理论(一)苛勒的完形—顿悟说p148(二)布鲁纳的认知—结构学习论:1、学习观:A、实质是主动地形成认知结构。B、学习包括获得、转化和评价2、教学观:A、目的在于理解学科的基本结构B、掌握学科的基本结构的教学原则:a、动机原则b、结构原则c、程序原则d、强化原则(三)奥苏泊尔的有意义接受学习论:认知同化理论:1、下位学习。2、上位学习。3、并列学习。(四)加涅的信息加工学习理论:p151掌握学习理论和指导学习理论1、理论假设。2、理论特点p151。3、一般步骤。定向(教学目标)—单元掌握—形成性测试—终结性测验。4、评价构建主义学习理论1、知识观。2、学生观。3、学习观。P152人本主义学习理论一、马斯洛的学习理论p152。二、罗杰斯的学习理论:1、知情统一的教学目标观。2、有意义的自由学习观。3、学生中心的教学观学习迁移的种类一、正迁移与负迁移。二、水平迁移与垂直迁移。三、一般迁移与具体迁移。四、同化性迁移、顺应性迁移与重组性迁移p158影响学习迁移的主要因素一、相似性。二、原有的认知结构。三、学习的心向与定势。四、教师的指导。五学习情境的相似性。六、学习策略的水平。七、迁移的媒体。教育公共基础4学习迁移的促进一、精选教材。二、合理编排教学内容。三、合理安排教学程序。四、教授学习策略,提高迁移意识性。记忆概述(一)瞬时记忆:0.25—2秒,具有相当大的容量。(二)短时记忆:2.5—20秒,1、直接记忆,容量相当有限。2、工作记忆。P161(三)长时记忆:1分钟—多年或终身,容量无限。遗忘概述产生遗忘的原因:一、痕迹衰退说:亚里士多德、桑代克。二、干扰说。三、同化说:奥苏泊尔。四、动机说:弗洛伊德。P162克服遗忘的策略:1、深度加工材料。2、有效运用记忆术。3、进行组块化编码。4、适当过度学习。5、合理进行复习。P162学习策略认知策略1、复述策略。2、精细加工策略。3、组织策略。P168元认知策略1、计划策略。2、监视策略。3、调节策略。P169资源管理策略1、学习时间管理策略。2、学习环境的设置策略。3、学习努力和心境管理策略。4、社会性人力资源的利用策略。P170柯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论前习俗水平第一阶段:惩罚服从阶段。第二阶段:相对功利取向阶段习俗水平第三阶段:寻求认可取向阶段。第四阶段:遵守法规取向阶段后习俗水平第五阶段:社会契约取向阶段。第六阶段:普遍理论取向阶段人格差异分为人格类型差异、人格特质差异。心理健康的标准1、情绪稳定、乐观。2、人格完整。3、正确的自我观。4、心理行为表现符合年龄特征。5、人际关系和谐。6、良好的环境适应能力。第三部分教育法学《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于1995年3月18日由第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审议通过,并经过国家主席江泽民签署颁布,于1995年9月1日起施行。《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1986年4月12日第六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通过,2006年6月29日,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二次会议修订《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1993年10月31日第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四次会议通过,1994年1月1日实施。学生伤害事故处理程序一、抓紧时间,及时救助学生。二、想方设法,及时告知家长。三、事发、事后及时报告上级。四、保护现场、组织专人处理。五、积极对待,严防事故发展。六、主动协商,慎重对待承诺。七、协商不成,请求行政调解。八、调解无效,依法提起诉讼。九、分清责任,处理有关人员。教师的职业权利1、教育教学权。2、学术研究权。3、管理学生权。4、获取报酬权。5、民主管理权。6、进修培训权。第四部分教师职业道德一、教师职业道德概述。二、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三、教师职业道德的养成。P278
本文标题:教育公共基础知识点概括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6704255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