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工程监理 > 普通地质学--复习资料
第一章矿物矿物:天然产出的、具有一定化学成分和物理性质的单质或化合物称为矿物。晶体:内部质点呈有规律排列的固体。非晶体:内部质点在三维空间不作有规律的排列的固体。颜色:矿物吸收白光中某种波长的色光后所表现出互补色。条痕:矿物粉末的颜色。光泽:矿物表面上反射光的能力。透明度:矿物透过可见光的能力。解理:矿物被敲打后,沿一定方向规则破裂的性质,叫做解理。这种破裂面就称为解理面。断口:矿物受打击后所产生的不规则的破裂面。硬度:矿物抵抗刻划、摩擦、压入的能力.第二章岩浆岩岩石:是天然产出的具有一定结构、构造的矿物集合体,是构成地壳和上地幔的物质基础。按产状分类的火成岩的主要类型:喷出岩、浅成岩、深成岩。按SiO2的含量分类超基性岩:SiO245%,含量较低,粘性较小,易于流动。基性岩浆:SiO2含量45%~52%,含量增加,粘性增加,流动性减弱。中性岩浆:SiO2含量52%~65%,含量增加,粘性增加,流动性减弱。酸性岩浆:SiO265%,含量高,粘性较大,不易于流动岩浆:是在地下深处形成的具有高温、高压的熔融状态的物质,富含挥发组分且具有粘性。岩浆作用:岩浆的形成、运移、冷凝、固结成岩的全过程称岩浆活动或岩浆作用。喷出作用:岩浆喷出地表的作用称为喷出作用,也称火山作用。侵入作用:深部岩浆向上运移,侵入周围岩石而未到达地表。地温梯度:常温层以下,地温随深度增大而增加。深度每增加100米地温增加的度数。地下热水出露地表就形成温泉。地下热水通常分为低温热水(20-40℃),中温热水(40-60℃)、高温热水(60-100℃)和过热水(>100℃)。第三章沉积岩引起外力地质作用的能源:太阳能、重力能、日月引力。外力地质作用的类型:1、风化作用2、剥蚀作用3、搬运作用4、沉积作用5、固结作用--成岩作用外力地质作用:主要以太阳能以及日月引力能为能源并通过大气、水、生物因素引起的地质作用,包括风化、剥蚀、搬运、沉积和固结成岩作用。风化作用:由于气温变化,大气、水和水溶液的作用,以及生物的生命活动等因素的综合影响,地表及接近地表的岩石会在原地发生分解和破坏,从而使物理性质和化学组分发生变化,形成与原来岩石有差异的新的物质组合,这一地质过程称为风化作用。大气圈:是因地球引力而聚集在地表周围的气体圈层,是地球最外部的一个圈层。水圈:指由地球表层水体所构成的连续圈层。存在于大气圈、生物圈、海洋、大陆表层。分为海洋水、陆地水、大气水3类。生物圈:是指地表附近由生物及生命活动的地带所构成的连续的圈层,是地球上所有生命及生存环境的总称。第四章成岩作用的方式压实作用:沉积物在上覆沉积重荷压力下,发生的水分排出、孔隙度降低和体积缩小的作用。胶结作用:沉淀在颗粒孔隙内的化学或生物化学成因的矿物,不管是否压实,都可将颗粒胶结在一起使碎屑物质固结成岩,这就是胶结作用。交代作用:指一种矿物被另一种矿物交代的作用。重结晶作用:指沉积下来的不结晶或结晶细微的矿物质在温度、压力的影响下所进行的重新结晶或晶粒长大、加粗的作用。沉积岩的分类碎屑岩:砾岩、砂岩、粉砂岩。粘土岩:泥岩、页岩。碳酸盐岩(部分为碎屑成因,部分为化学成):石灰岩、白云岩。化学岩:包括碳酸盐岩和其它化学成因的岩石。生物化学岩:硅藻岩、放射虫岩。第五章变质岩1、变质作用的概念:是指岩石在基本上处于固体状态下,受到温度、压力及化学活动性流体作用,发生矿物成分、化学成分、结构、构造变化的地质作用。2、通过变质作用形成的岩石叫变质岩。原岩为火成岩的叫正变质岩;原岩为沉积岩的叫副变质岩。3、引起变质作用的因素:温度、压力、化学活动性流体。4、片理形成的机理:(1)岩石中的片状矿物在定向压力下发生位置转动而定向排列;(2)粒状矿物在定向压力下可以被拉长或压扁,改变形态而定向排列;(3)矿物在平行压力的方向上溶解,在垂直压力方向上伸展。5、变质作用的类型:接触变质作用、区域变质作用、动力变质作用、混合岩化作用。6、三大岩的形成和演化△四种类型变质作用的概念1、接触变质作用:发生在火成岩与围岩间的接触带上并主要由温度和挥发性物质所引起的变质作用,形成新岩石。温度:300~800℃;压力:2×108~3×108Pa。2、区域变质作用:是在广大范围内发生,并由温度、压力以及化学活动性流体等多种因素引起的变质作用。3、动力变质作用:又称破裂变质作用,它的形成与断裂作用有关,出现在断裂带的两侧。在地壳的上层,表现为岩石破碎,形成构造角砾岩;在地壳的下层,发生塑性变形,形成糜棱岩。4、混合岩化作用:即超深变质作用,是由变质作用向岩浆作用转变的过渡性地质作用。区域变质作用进一步发展,岩石受热而发生部分熔融并形成酸性成分的熔体,同时地下深处也能分泌出富含钾、钠、硅的热液,这些熔体和热液沿着已形成的区域变质岩的裂隙贯入,或与变质岩发生化学反应,以形成新的岩石。第六章地质年代1地层层序律、化石层序律、地质体切割律等原理是确定地层新老顺序,反演地壳的发展历史的基本方法。2地球已形成46亿年,生命在38亿年前出现,到6亿年前才兴旺起来,人类约在250万年前后(第四纪)出现。3相对地质年代(化石)和绝对地质年代(放射性元素脱变)是确定地质年代的基本方法。446亿年的地球演化历史有3个一级地质年代单位:即太古宙、元古宙、显生宙;而显生宙又有3个二级地质年代单位:古生代、中生代、新生代。地质年代:是指地球上各种地质事件发生的时代,它包含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是指各地质事件发生的先后顺序,称为相对地质年代;二是指各地质事件发生的距今年龄,也称同位素地质年龄。地层层序律:总是老的地层先形成,位于下部;新的地层后形成,覆于上部。即原始产出的地层具有下老上新的层序规律。化石层序律:不同时期的地层中含有不同类型的化石和组合,相同时期且在相同地理环境下所形成的地层,不论相距多远都含有相同的化石及组合。化石组合的形态、结构越简单、则地层的时代就越老,反之亦然。地质体切割律:较新的地质体总是切割或穿插较老的地质体,或者说切割者新、被切割者老,包裹者新,被包裹者老。地质年代单位:(见后面的地质年代表)年代地层单位:在各级地质年代单位内形成的地层称为年代地层单位。地层层序律示意图:A原始水平层理;B、倾斜地层;C、倒转地层;1、2、3……示地层从老到新1-石灰岩,形成最早;2-花岗岩,形成晚于石灰岩;3-矽卡岩,形成时代同或略晚于花岗岩;4-闪长岩,形成晚于花岗岩和矽卡岩;5-辉绿岩,形成晚于闪长岩;6-砾岩,形成最晚。年代地层单位:宇界系统阶地质年代单位:宙代纪世期第七章地震及内部圈层地震的概念:地球或岩石圈的快速颤动,它以快速释放能量,并给地表带来灾害为结果。地震的成因:由于岩石圈内部的物质在地球内部动力作用下产生构造活动而积聚弹性应变,当应变的能量超过岩石或岩体所能承受的机械强度极限时,岩石或岩体就会发生破裂或沿着原有的破裂面发生错动位移,以弹性波的形式将应变能突然释放并使岩石圈或地壳震动,便产生地震。震源:地下深处发生地震的地区,是能量积累和释放的地区—震源区。震中区:震源在地表的垂直投影,是地震破坏最强的地区。震中距:从震中到任一地震台的地面距离。地震的烈度:指地震对地面和建筑物的影响或破坏程度,其大小主要是根据人的感觉、家具及物品的震动情况、地面建筑物和地形的破坏程度等因素综合考虑决定的。大陆地壳与大洋地壳的区别:1、陆壳A、位于大陆,占总面积的1/3。B、厚度变化大,一般为20~60km,平均厚度为35km。C、物质组成分3层。表层:沉积岩层;上地壳:花岗质岩层;下地壳层:变质岩层。火成岩接近中性岩浆岩,表层多为沉积岩,深部为深变质岩。D、形成年代老:最老的岩石形成于36~40亿年(格陵兰)。E、地壳结构复杂,岩石构造变形强烈。2、洋壳A、位于大洋,占总面积的2/3。B、厚度较小且变化也小,一般为5~10km,平均约7km。C、由基性玄武岩组成,表层有较薄的沉积物。D、最老的岩石不超过2亿年,演化时间较短。E、地壳结构单一,构造变形较简单。第八章构造运动与地质构造构造运动:由地壳运动所产生的岩石变形和变位的过程,其形成的现象称地质构造。水平运动:是地壳或岩石圈块体沿水平方向移动。基本方式有三种:相邻块体的分离、汇聚和错开。垂直运动:相邻块体或同一块体的不同部分作差异性上升或下降,使某些地区上升成为高地或山岭,另一些地区下降为盆地或平原。新构造运动:第四纪以来发生的构造运动称为新构造运动。很多地区的新构造运动表现为垂直运动。走向:倾斜面与水平面的交线称走向线,走向线两端延伸的方向称走向。倾向:在倾斜面上与走向线相垂直的线称倾斜线。倾斜线在水平面上的投影所指沿平面向下倾斜的方位为倾向。倾角:倾斜面上的倾斜线与其在水平面上的投影线之间的夹角。即倾斜面与水平面之间的最大二面夹角。褶皱:岩石中的各种受力变形产生的连续弯曲为褶皱,是岩石塑性变形的产物。褶皱要素核部:褶曲岩层的中心。翼部:褶曲岩层的两坡。枢纽:轴面与层面的交线。轴面:各褶皱层面上枢纽连成的面(平面或曲面)。褶皱的基本类型:背斜和向斜形态:上凸式弯曲下凹式弯曲两翼倾向:相背倾斜相向倾斜核、翼地层新老关系:核部地层老、翼部地层新核部地层新、翼部地层老断层面:分隔两个岩块或岩层并使其发生相对滑动的破裂面,称断层面。断层线:断层面与地面的交线为断层线。断盘:断层面两侧相对移动的断块。当断层面倾斜时,断盘分上盘(断层面以上的一盘)和下盘(断层面以下的一盘)。当两盘沿着断层面发生相对位移时,相对上升的断块叫上升盘,反之为下降盘。断层的类型:逆断层,正断层,平移断层。逆断层:上盘向上滑动,下盘掩覆于上盘之下。断层面倾角小于25°的称为逆掩断层。正断层:上盘向下滑动,两侧相当的岩层相互分离。走向滑动断层(平移断层)。断层发育时间的确定:在二叠纪之后,三叠纪之前请指出图中的正断层、逆断层和平移断层节理是岩石中的破裂面,但是破裂面两侧没有明显的位移。岩石中广泛发育节理,按力学性质可分为张节理和剪节理。整合接触:沉积盆地持续下降或上升与沉积物的堆积速度处于相对平衡状态,沉积物则一层一层地连续堆积而无间断。为地壳运动处在相对稳定时期的产物。代表了盆地处在正常沉积环境。平行不整合接触:上、下两套地层之间有明显的沉积间断(地层缺失),产状一致。角度不整合接触:上、下两套地层之间有明显的沉积间断(地层缺失),产状不一致。第十章风化作用风化作用的概念:由于气温变化,大气、水和水溶液的作用,以及生物的生命活动等因素的综合影响,地表及接近地表的岩石会在原地发生分解和破坏,从而使物理性质和化学组分发生变化,形成与原来岩石有差异的新的物质组合,这一地质过程称为风化作用。物理风化作用的概念:指那些使岩石在地表及接近地表环境中发生机械破坏的地质过程,它使完整的岩石裂开或崩解成为大小不等的碎块,而组成岩石的矿物成分没有发生显著的变化。化学风化作用的概念:是水、大气、生物的综合作用,使原岩不仅发生岩石结构变化,而且化学成分也发生改变,并产生在地表条件下相对稳定的新矿物组合。物理风化作用的类型:(1)热的作用;(2)冰劈作用;(3)盐类结晶与溶解作用;(4)层裂(块状岩石产生的层状剥落现象)。化学风化作用的方式:溶解作用、氧化作用、水化作用(水合作用)、水解作用、碳酸化作用。控制岩石风化特征与风化速度的因素:气候因素、地形条件、岩石特征、节理发育状况和时间。风化产物的类型:1、碎屑物质:包括岩石碎屑和矿物碎屑。主要是物理风化的产物,也有化学风化未完全分解的矿物碎屑。它们是碎屑沉积物的重要来源。2、溶解物质:包括真溶液(如碳酸盐、硫酸盐、氯化物)和胶体(二氧化硅)。主要是化学风化和生物风化的产物。它们是化学沉积的主要来源。3、难溶物质:残留在原地的不活泼的Fe、Al等元素。残积物:地表岩石风化后在原地残留的物质为残积物。它包括残留在原地的碎屑物以及新形成的矿物。残积物结构松散,岩石碎屑往往大小不一,棱角显著、不具层理。风化壳:由残积物在地表构成一不连续的薄壳覆盖在基岩之上称为风化壳,包括残积物及其上覆的土壤,一般厚数厘米到数十米。风化壳剖
本文标题:普通地质学--复习资料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6704768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