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临时分类 > 教育学-电子版整理版
1教育系统的构成要素主要包括教育者,学习者和教育影响。《论语》: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学而时习之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学记》: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不凌节而施长善而救其失禁于未发教学相长柏拉图在《理想国》中提出了一个比较系统的教育制度,规定了不同阶级的人的不同的教育内容。亚里士多德最早提出了教育要适应儿童的年龄阶段,进行德智体多方面和谐发展教育思想。昆体良的《论演说家的教育》比较系统地论述了有关儿童教育的问题,被称为世界上第一本研究教学法的书。夸美纽斯,《大教学论》,被称为西方教育思想史上第一部教育学著作赫尔巴特早世界教育学史上被称为“现代教育学之父”或“科学教育学的奠基人”。《普通教育学》被公认为第一本现代教育学著作,是教育学成为独立学科的标志。教育学作为一门学科在大学里讲授,最早始于德国哲学家康德。反对传统教育的“三中心”(即教师中心、教材中心、课堂中心),主张新的“三中心”(即学生中心、活动中心、经验中心)杜威,现代教育派,提出“教育即生活”“学校即社会”“从做中学”赫尔巴特:“传统教育学派”教育目的是教育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赫尔巴特明确地提出“教育性的教学”原则。他说:“我想不到有任何‘无教学的教育’,正如在相反方面,我不承认有任何‘无教育的教学’。”“教学如果没有进行任何道德教育,只是一种没有目的的手段,道德教育(或者品德教育)如果没有教学,就是一种失去了手段的目的。”(131)领会知识是教学的中心环节外部分组按学生的学习能力、学习成绩或学习兴趣分组第二章教育的经济功能1.教育可以为经济发展提供现实的劳动力2.教育可以促进科学技术化的“物化”3.教育可以促进科学技术的创新教育的政治功能1.教育培养一定阶级所需要的政治人才,直接为统治阶级服务2.教育可以促进国家的政治民主1)教育为国家的政治民主奠定群众基础2)教育为国家的政治民主提供人才基础3.教育传播一定社会的思想形态意识,促进受教育者的“政治社会化”2教育的文化功能1.教育传递——保存文化的功能2.教育传播——交流文化的功能3.教育选择——提升文化的功能4.教育创造——更新文化的功能第三章人的身心发展的规律1.发展的顺序性2.发展的阶段性3.发展的差异性4.发展的不均衡性5.发展的互补性影响人的发展的基本因素(论述)一、遗传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简答)(一)遗传是影响人的发展的生理前提1.遗传素质为人的身心发展提供了可能性2.遗传素质的成熟程度制约着人的身心发展过程3.遗传素质的差异性影响着人身心发展的个别差异4.遗传素质具有一定的可塑性(二)遗传不决定人的发展二、环境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一)环境是推动人身心发展的动力1.环境是人身心发展不可缺少的外部条件2.环境推动和制约着人身心发展的速度和水平(二)环境不决定人的发展三、教育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简答)(一)教育与人的发展1.教育与生理发展(1)个体的生理发展对教育有制约作用(2)教育活动对人的生理发展有促进作用2.教育与心理发展(1)教育促进个体心理的发展(2)教育受制于个体心理发展的已有水平(二)学校教育在人的身心发展中的主导作用1.学校教育是一种有目的的培养人的活动,它规定着人的发展方向2.学校教育给人的影响比较全面、系统和深刻3.学校教育的主导作用是相对的、有条件的(三)不同类型的教育在人的不同发展阶段的影响1.家庭教育2.学校教育3.社会教育4.自我教育3四、个体的主观能动性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1.个体的主观能动性是人的一种内在需要和动力,是一种寻求发展的积极动机和渴望2.个体的主观能动性主要体现在其广义的自我教育方面3.个体的主观能动性会随着人的社会经验的丰富和自我意识的不断提高而逐渐增强第六章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1)实现课程功能的转变(2)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3)密切课程内容与生活和时代的联系(4)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5)建立与素质教育理念相一致的评价与考试制度(6)实行三级课程管理制度第七章教学的意义1.教学是学校工作的中心工作,学校工作必须坚持以教学为中心2.教学是促进个体发展的最有效的形式3.教学是社会延续发展不可或缺的条件教学过程中的规律(论述)(一)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相结合的规律1.学生认识的主要任务是学习间接经验2.学习间接经验必须以学生个人的直接经验为基础3.防止忽视系统知识的传授或直接经验积累的偏向(二)掌握知识和发展智力相统一的规律1.正确处理知识和智力的辩证关系,防止重犯“形式教育论”和“实质教育论”的错误观点2.创造条件,使学生掌握知识和发展智力相互促进,共同提高3.给学生进行智力展示的时间和空间以及尽量提供一些能够启发不同智慧的材料,启发儿童多元智力的发展(三)知识传授和思想教育相统一的规律1.科学知识的掌握是提高思想觉悟的认识基础2.学生思想品德的提高又是学生积极学习的强大动力3.教学中要防止两种偏向。一种倾向是单纯重视传授知识,忽视思想教育的偏向,另一种倾向是脱离知识的传授而另搞一套思想教育的偏向(四)教学过程是教师与学生以课堂为主渠道的交往过程1.教师与学生是“交互主体的关系”2.教师与学生的交往过程是以课堂为主渠道展开的3.防止两种极端的观点,一种是以赫尔巴特为代表的“教师中心论”,另一种是以杜威为代表的“学生中心论”直观性原则(1)根据教学任务和教学内容以及学生的年龄的特点恰当地选4择和运用各种直观教具。(2)直观要和讲解相结合。启发性原则(1)切实调到学生的学习主动性(2)启发学生独立思考(3)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4)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当代教学新观念实现的转变重视教师→学生知识传授→能力发展教法→学法知识→发展结果→过程继承→创新第八章备课是上好课的先决条件备课(一)钻研教学材料,做到“心中有书(二)了解教学对象,做到“目中有人”(三)考虑教学方法。做到“手中有法”(四)拟定教学计划,做到“心中有数”上课是教学工作的中心环节一节好课有以下基本的评价的标准(简单/案例解析)(一)理念科学(二)目标明确(三)内容正确(四)语言清晰(五)方法适当(六)积极性高(七)组织得当(八)效果优秀第十章德育过程的基本规律(一)德育过程是学生知、情、意、行的过程,具有统一性和多端性(二)德育过程是学生在活动和交往中受多方影响的过程,具有社会性和实践性(三)德育过程是促进学生思想品德内部矛盾斗争的过程,具有主动性和自觉性(四)德育过程是长期不断提高的过程,具有反复性和渐进性德育原则(一)方向性与理论联系实际(二)知行统一(三)长善救失5(四)循序渐进(五)严格要求与尊重学生相结合(简单/案例分析)203(六)集体教育与个别教育相结合(七)正面教育和积极引导相结合(八)教育影响连续性和一致性第十一章教师职业的劳动特点(一)强烈是示范性(二)独特的创造性(三)情境的复杂性(四)过程的长期性和效果的隐含性(五)教师劳动方式的个体性和劳动成果的群体性(六)空间的广延性和时间的连续性学生的本质属性(正确的学生观)→案例分析(一)学生是主动系统地学习间接经验的人(二)学生是具有独特性的人(三)学生是发展中的人良好师生关系的特征(一)师生间的心理关系——相互尊重(二)师生间的工作关系——教学相长(三)师生间的人际关系——民主平等良好师生关系建立的策略教师应做的努力(1)采用民主的教学方式,平等对待每个学生(2)努力提高自我修养,树立教师的人格和威信(3)研究学生,树立科学的学生观(4)善于倾听,胸怀满腔的教育爱(5)提高法制意识,保护师生合法权利第十二章班集体的培养途径(一)了解和研究学生(二)提出集体奋斗目标(三)选拔和培养班干部(四)营造优雅的班级环境和良好的人际交往环境(五)形成班集体的正确舆论和良好的班风(六)协调和统筹教育力量(七)做好个别学生的教育工作
本文标题:教育学-电子版整理版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6705486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