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最大设计流量(m3/s)表面负荷(m3/(m2h))沉淀池总面积(m2)沉淀时间(h)沉淀部分有效水深(m)沉淀部分有效容积(m3)最大设计流量时的水平流速(mm/s)池长(m)池子总宽度(m)每个池子或分格宽度(m)池子个数(个)校核长宽比污泥量g/(人*d)污泥含水率(%)每人每日污泥量(L/(人*d))设计人口数(人)两次清除污泥间隔时间(d)污泥部分需要的总容积(m3)每格池污泥所需容积(m3)泥斗上宽(m)泥斗下宽(m)角度(°)泥斗高(m)污泥斗容积(m3)前面加长(图中500部分)(7)校核长宽比(8)污泥部分需要的总容积(9)每格池污泥所需容积(10)污泥斗容积(11)污泥斗以上梯形部分污泥容积(1)池子总面积(2)沉淀部分有效水深(3)沉淀部分有效容积(4)池长(5)池子总宽度(6)池子个数后面加长(图中300部分)池底纵坡污泥斗以上梯形部分上底长度(m)污泥斗以上梯形部分下底长度(m)梯形高(m)污泥斗以上梯形部分污泥容积(m3)污泥斗和梯形部分污泥容积(m3)缓冲层高度(m)池子超高(m)池子总高度(m)表6.5.1沉淀池设计数据二次生物膜法后沉淀池活性污泥法后6.5.9沉淀池应设置浮渣的撇除、输送和处置设施。6.5.3沉淀池的有效水深宜采用2.0~4.0m。6.5.4当采用污泥斗排泥时,每个污泥斗均应设单独的闸阀和排泥管。污泥斗的斜壁与水平面的倾角,方斗宜为60°,圆斗宜为55°。6.5.5初次沉淀池的污泥区容积,除设机械排泥的宜按4h的污泥量计算外,宜按不大于2d的污泥量计算。活性污泥法处理后的二次沉淀池污泥区容积,宜按不大于2h的污泥量计算,并应有连续排泥措施;生物膜法处理后的二次沉淀池污泥区容积,宜按4h的污泥量计算。6.5.6排泥管的直径不应小于200mm。6.5.7当采用静水压力排泥时,初次沉淀池的静水头不应小于1.5m;二次沉淀池的静水头,生物膜法处理后不应小于1.2m,活性污泥法处理池后不应小于0.9m。6.5.8初次沉淀池的出口堰最大负荷不宜大于2.9L/(s•m);二次沉淀池的出水堰最大负荷不宜大于1.7L/(s•m)。(13)池子总高度6.5.1沉淀池的设计数据宜按本规范表6.5.1的规定取值。斜管(板)沉淀池的表面水力负荷宜按本规范第6.5.14条的规定取值。合建式完全混合生物反应池沉淀区的表面水力负荷宜按本规范第6.6.16条的规定取值。沉淀池类型初次沉淀池6.5.2沉淀池的超高不应小于0.3m。(11)污泥斗以上梯形部分污泥容积(12)污泥斗和梯形部分污泥容积表12表面水力负荷和沉淀时间取值范围资料沉淀来源时间(h)日本1.5指南0.5~3.04.0~5.0美国1.5~2.5十洲2.0~3.5标准1.5~2.52.0~3.50.5~0.80.5~1.01.7~2.5注:*单位为m3/(m2.h)。2沉淀池的污泥量是根据每人每日SS和BOD5数值,按沉淀池沉淀效率经理论推算求得。3污泥含水率,按国内污水厂的实践数据制定。德国排水工程手册按《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GB18918要求,对排放的污水应进行脱氮除磷处理,为保证较高的脱氮除磷效果,初次沉淀池的处理效果不宜太高,以维持足够碳氮和碳磷的比例。通过函调返回资料统计分析,建议适当缩短初次沉淀池的沉淀时间。当沉淀池的有效水深为2.0~4.0m时,初次沉淀池的沉淀时间为0.5~2.0h,其相应的表面水力负荷为1.5~4.5m3/(m2·h);二次沉淀池活性污泥法后的沉淀时间为1.5~4.0h,其相应的表面水力负荷为0.6~1.5m3/(m2·h)。II沉淀池6.5.10平流沉淀池的设计,应符合下列要求:1每格长度与宽度之比不宜小于4,长度与有效水深之比不宜小于8,池长不宜大于60m;2宜采用机械排泥,排泥机械的行进速度为0.3~1.2m/min;3缓冲层高度,非机械排泥时为0.5m,机械排泥时,应根据刮泥板高度确定,且缓冲层上缘宜高出刮泥板0.3m;4池底纵坡不宜小于0.01。6.5.11竖流沉淀池的设计,应符合下列要求:1水池直径(或正方形的一边)与有效水深之比不宜大于3;2中心管内流速不宜大于30mm/s;3中心管下口应设有喇叭口和反射板,板底面距泥面不宜小于0.3m。6.5.12辐流沉淀池的设计,应符合下列要求:1水池直径(或正方形的一边)与有效水深之比宜为6~12,水池直径不宜大于50m;2宜采用机械排泥,排泥机械旋转速度宜为1~3r/h,刮泥板的外缘线速度不宜大于3m/min。当水池直径(或正方形的一边)较小时也可采用多斗排泥;3缓冲层高度,非机械排泥时宜为0.5m;机械排泥时,应根据刮泥板高度确定,且缓冲层上缘宜高出刮泥板0.3m;4坡向泥斗的底坡不宜小于0.05。III斜管(板)沉淀池6.5.13当需要挖掘原有沉淀池潜力或建造沉淀池面积受限制时,通过技术经济比较,可采用斜管(板)沉淀池。6.5.14升流式异向流斜管(板)沉淀池的设计表面水力负荷,一般可按普通沉淀池的设计表面水力负荷的2倍计;但对于二次沉淀池,尚应以固体负荷核算。6.5.15升流式异向流斜管(板)沉淀池的设计,应符合下列要求:1斜管孔径(或斜板净距)宜为80~100mm;2斜管(板)斜长宜为1.0~1.2m;3斜管(板)水平倾角宜为60°;4斜管(板)区上部水深宜为0.7~1.0m;5斜管(板)区底部缓冲层高度宜为1.0m。6.5.16斜管(板)沉淀池应设冲洗设施。6.5.1关于沉淀池设计的规定。1为使用方便和易于比较,根据目前国内的实践经验并参照美国、日本等的资料,沉淀池以表面水力负荷为主要设计参数。按表面水力负荷设计沉淀池时,应校核固体负荷、沉淀时间和沉淀池各部主要尺寸的关系,使之相互协调。表12为国外有关表面水力负荷和沉淀时间的取值范围。本条系根据国内实践数据,并参照国外规范制定。6.5.8关于沉淀池出水堰最大负荷的规定。参照国外资料,规定了出水堰最大负荷,各种类型的沉淀池都宜遵守。6.5.9关于撇渣设施的规定。据调查,初次沉淀池和二次沉淀池出流处会有浮渣积聚,为防止浮渣随出水溢出,影响出水水质,应设撇除、输送和处置设施。6.5.4规定采用污泥斗排泥的要求。本条系根据国内实践经验制定,国外规范也有类似规定。每个泥斗分别设闸阀和排泥管,目的是便于控制排泥。6.5.5关于污泥区容积的规定。本条系根据国内实践数据,并参照国外规范制定。污泥区容积包括污泥斗和池底贮泥部分的容积。6.5.6关于排泥管直径的规定。6.5.7关于静水压力排泥的若干规定。6.5.2关于沉淀池超高的规定。沉淀池的超高按国内污水厂实践经验取0.3~0.5m。6.5.3关于沉淀池有效水深的规定。沉淀池的沉淀效率由池的表面积决定,与池深无多大关系,因此宁可采用浅池。但实际上若水深过浅,则因水流会引起污泥的扰动,使污泥上浮。温度、风等外界影响也会使沉淀效率降低。若水池过深,会造成投资增加。有效水深一般以2.0~4.0m为宜。修改不动Qmax=0.5q'=2去除的最小颗粒的沉速A=900t=1.5初沉池1-2.二沉池1.5-2.5h2=3宜采用2-4V'=2700v=4.4最大为7L=23.76不宜大于60L取整24B=37.5b=4.8n=7.8125n取整85要求为4长宽比不小于4,长度与有效水深比不小于882595S=0.5一般采用0.3-0.8N=250000d=2初沉池按2d,曝气池后的二沉池按2h,机械排泥的初沉池和生物膜法后的二沉池按4hV=250V''=31.254.50.560方斗不宜小于60,圆斗不宜小于55h4''=3.464101615V1=26.269437250.5污泥量另种算法0.30.010.01-0.02l1=24.8l2=4.5h4'=0.198V2=13.92336V1+V2=40.19279725应该比后面数字大31.25h3=0.5一般0.3-0.5,非机械排泥时0.5,机械排泥时,根绝刮泥版高度确定,缓冲层上缘高出刮泥版0.3h1=0.3至少0.3H=7.462101615沉淀时间表面每人每日污泥(h)水力负荷污泥量含水率[m3/(m2·h)](g/人·d)(%)0.5~2.01.5~4.516~3695~971.5~4.01.0~2.010~2696~981.5~4.00.6~1.512~3299.2~99.66.5.9沉淀池应设置浮渣的撇除、输送和处置设施。6.5.3沉淀池的有效水深宜采用2.0~4.0m。6.5.4当采用污泥斗排泥时,每个污泥斗均应设单独的闸阀和排泥管。污泥斗的斜壁与水平面的倾角,方斗宜为60°,圆斗宜为55°。6.5.5初次沉淀池的污泥区容积,除设机械排泥的宜按4h的污泥量计算外,宜按不大于2d的污泥量计算。活性污泥法处理后的二次沉淀池污泥区容积,宜按不大于2h的污泥量计算,并应有连续排泥措施;生物膜法处理后的二次沉淀池污泥区容积,宜按4h的污泥量计算。6.5.6排泥管的直径不应小于200mm。6.5.7当采用静水压力排泥时,初次沉淀池的静水头不应小于1.5m;二次沉淀池的静水头,生物膜法处理后不应小于1.2m,活性污泥法处理池后不应小于0.9m。6.5.8初次沉淀池的出口堰最大负荷不宜大于2.9L/(s•m);二次沉淀池的出水堰最大负荷不宜大于1.7L/(s•m)。6.5.1沉淀池的设计数据宜按本规范表6.5.1的规定取值。斜管(板)沉淀池的表面水力负荷宜按本规范第6.5.14条的规定取值。合建式完全混合生物反应池沉淀区的表面水力负荷宜按本规范第6.6.16条的规定取值。6.5.2沉淀池的超高不应小于0.3m。35~70分流制初次沉淀池25~50合流制初次沉淀池20~30二次沉淀池60~120初次沉淀池37~49二次沉淀池80~120初次沉淀池40~64二次沉淀池2.5~4.0*化学沉淀池2.5~4.0*初次沉淀池0.8~1.5*二次沉淀池2沉淀池的污泥量是根据每人每日SS和BOD5数值,按沉淀池沉淀效率经理论推算求得。3污泥含水率,按国内污水厂的实践数据制定。表面水力负荷[m3/(m2·d)]说明按《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GB18918要求,对排放的污水应进行脱氮除磷处理,为保证较高的脱氮除磷效果,初次沉淀池的处理效果不宜太高,以维持足够碳氮和碳磷的比例。通过函调返回资料统计分析,建议适当缩短初次沉淀池的沉淀时间。当沉淀池的有效水深为2.0~4.0m时,初次沉淀池的沉淀时间为0.5~2.0h,其相应的表面水力负荷为1.5~4.5m3/(m2·h);二次沉淀池活性污泥法后的沉淀时间为1.5~4.0h,其相应的表面水力负荷为0.6~1.5m3/(m2·h)。II沉淀池6.5.10平流沉淀池的设计,应符合下列要求:1每格长度与宽度之比不宜小于4,长度与有效水深之比不宜小于8,池长不宜大于60m;2宜采用机械排泥,排泥机械的行进速度为0.3~1.2m/min;3缓冲层高度,非机械排泥时为0.5m,机械排泥时,应根据刮泥板高度确定,且缓冲层上缘宜高出刮泥板0.3m;4池底纵坡不宜小于0.01。6.5.11竖流沉淀池的设计,应符合下列要求:1水池直径(或正方形的一边)与有效水深之比不宜大于3;2中心管内流速不宜大于30mm/s;3中心管下口应设有喇叭口和反射板,板底面距泥面不宜小于0.3m。6.5.12辐流沉淀池的设计,应符合下列要求:1水池直径(或正方形的一边)与有效水深之比宜为6~12,水池直径不宜大于50m;2宜采用机械排泥,排泥机械旋转速度宜为1~3r/h,刮泥板的外缘线速度不宜大于3m/min。当水池直径(或正方形的一边)较小时也可采用多斗排泥;3缓冲层高度,非机械排泥时宜为0.5m;机械排泥时,应根据刮泥板高度确定,且缓冲层上缘宜高出刮泥板0.3m;4坡向泥斗的底坡不宜小于0.05。III斜管(板)沉淀池6.5.13当需要挖掘原有沉淀池潜力或建造沉淀池面积受限制时,通过技术经济比较,可采用斜管(板)沉淀池。6.5.14升流式异向流斜管(板)沉淀池的设计表面水力负荷,一般可按普通沉淀池的设计表
本文标题:平流式初沉池计算书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6706466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