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招聘面试 > 教师招聘考试:新课改课件
第四部分新课程理论★★★第一章新课程改革概述1.新课改的提出(两个文件三个时间)1999年《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正式启动这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称“新课改”,即第八次较大规模的改革。课程改革是教育改革的核心内容。2001年颁布《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明确改革目标与总体框架,同时实施三级课程管理。2001年9月义务教育的新课程在38个国家级实验区开始实验。2002年开始启动省级实验区课程实验。2.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一、时代发展特征的新要求(时代背景)(1)知识经济(学习经济)(2)国际竞争(经济实力、国防实力、民族凝聚力))(3)发展困境(环境恶化、资源短缺、人口膨胀——可持续发展)二、我国政治经济发展的客观需要(社会背景)(1)人口资源大国——人口资源强国(2)科教兴国(3)教育优先政策党的十四大首次提出教育优先发展党的十五大明确提出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导思想强调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优先发展教育,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教育体系。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三、我国基础教育发展的内在需求内在需求(与学生发展、教学有关系)(1)知识本位、学科本位书本中心、教师中心、死记硬背——经验中心、能力本位(2)应试教育——素质教育四、国外课程改革的启示(1)政府参与并领导课程改革(2)课程改革的焦点是协调国家和学生发展需要之间的关系。(3)课程改革具有整体性补充:课程改革就其实质来讲,就是课程现代化的问题。课程现代化三大代表:赞科夫、布鲁纳、瓦·根舍因(赞瓦布)(单)下列不属于新课程改革的时代发展特征的要求的是()A.初见端倪的知识经济B.国际竞争空前激烈C.政府参与并领导课程改革D.人类的生存和发展面临困境(单选)我国现今基础教育仍然存在一些问题,传统的应试教育势力强大。破解这一难题的有效措施是落实()A.全民教育B.终身教育C.素质教育D.个性教育1.新课程是于()年9月在全国38个国家级试验区进行试验,次年秋季实验进一步扩大。A.1999B.2000C.2001D.20022.单选:新课程改革的要点是()A.协调国家与学生发展之间的关系B.协调社会与学校发展之间的关系C.协调初等教育与高等教育之间的关系D.协调教育与社会发展展之间的关系一、指导思想和根本任务(1)指导思想:邓小平的“三个面向”(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江泽民的“三个代表”(2)根本任务: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政策,调整和改革基础教育的课程体系、结构、内容,构建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第二节新课程改革的目标(一)实现课程功能的转变(二)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选择性(三)密切课程内容与生活和时代的联系(四)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五)建立与素质教育理念相一致的评价与考试制度(六)实行三级课程管理制度二、新课程改革的六项具体目标(一)实现课程功能的转变过去:注重知识传授改革后: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合作、学会生存,学会做人,要关注学生“全人”发展。(二)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选择性(重点)过去:学科本位、科目过多、缺乏整合●改变:整体设置九年一贯的课程门类和课时比例,并设置综合课程,以适应不同地区和学生发展的需求。1.均衡性:过去:知识和生活相隔离现在:改善学生实践能力低下(均衡≠平均)2.综合性:加强学科综合性、设置综合课程、综合实践活动(小学以综合课程为主,初中分科和综合相结合,高中以分科为主)3.选择性:改变一刀切、一锅煮●(单选)新课程结构区别于现行课程结构的三个基本特征及调整原则是()●均衡性综合性选择性●④系统性⑤实用性●A.B.④C.④⑤D.④⑤答案:A(三)密切课程内容与生活和时代的联系过去:繁、难、偏、旧,过于注重课本知识改革后: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经验。●(四)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核心)过去: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改革后: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的搜集和处理信息能力、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获取新知识能力。●(五)建立与素质教育理念相一致的评价与考试制度●过去:过于强调选拔、甄别功能改革后:倡导“立足过程,促进发展”的课程评价。发展性评价体系。(1)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2)教师不断提高的(3)将评价看做一个系统的●(六)实行三级课程管理制度过去:国家管理,过于集中改革后: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传统课程新课程课程功能传授知识四大学会结构学科本位、科目过多、缺乏整合均衡性、综合性、选择性内容“繁、难、偏、旧”学生生活、现代社会、科技发展的联系学习方式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四种能力)评价甄别与选拔发展性评价管理集中三级管理●1.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根本任务是要构建符合●()要求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A.人文教育B.全面教育C.素质教育D.现代教育答案:C●4.单项:●在新课程背景下,教育评价的根本目的是()●A.促进学生、教师、学校和课程的发展●B.形成新的教育评价制度●C.淡化甄别与选拔的功能●D.体现最新的教育观念和课程理念●5.单项:●课程改革中提出的教学评价的基本理念是()●A.甄别适合培养的学生B.选拔适合教的学生●C.促进学生成绩的提高D.形成促进学生发展的教学评价答案:A答案:D●6.单项:●新课程在课程管理方面为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实行()●A.国家同意管理课程●B.地方、学校共同管理●C.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D.学校自主管理课程答案:C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国家层面个体层面第三节新课程改革的理念1.2016年: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是“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包含着三个方面含义,其中不属于这一含义的是()A.以人的发展为本B.强化基础教育C.倡导全人教育D.追求学生个性化发展答案:B2.单选: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是()A.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B.切实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C.以学生的发展为本D.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答案:C2、新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1)促进课程的适应性和管理的民主化,包括创建富有个性的学校文化;(2)重建课程结构和倡导和谐发展的教育;(3)提升学生的主体性和注重学生经验。A.关注学生作为“整体的人”的发展B.统整学生的生活世界和科学世界C.寻求学生主体对知识的构建第二章新课程结构与《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实验方案》●第一节新课程的课程结构●一、课程结构概述(了解)●课程结构指课程各部分的组织和配合。即课程内容●有机联系在一起的组织方式。●二、新课程结构的内容(基础教育课程体系的设计构想)●1.整体设置九年一贯的义务教育课程●①小学阶段以综合课程为主;●②初中阶段设置分科与综合相结合的课程。●2.高中以分科课程为主;●3.从小学至高中设置综合实践活动并作为必修课程;●①信息技术教育②研究性学习●③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④劳动与技术教育●2020/7/29●4.农村中学课程要为当地社会经济发展服务。●在达到国家课程基本要求的同时,可根据现代农业发展和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因地制宜地设置符合当地需要的课程。●三、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实验方案(略)●第二节新课程结构的特点(略)●第三章国家课程标准及其意义●一、课程标准的概念●课程标准是课程计划中每门学科以纲要的形式编写的、有关学科教学内容的指导性文件,是课程计划的分学科展开。●它是编写教科书和教师进行教学的直接依据。●二、课程标准制定的依据(了解)●三、框架(了解)●四、地位与内涵●地位:国家课程标准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估和考试命题的依据,是国家管理和评价课程的基础●五、作用●课程标准对教材教学和评价具有重要指导意义。●是教材、教学和评价的出发点与归宿,也是灵魂。●六、性质和特点(了解)●第二节国家课程标准的意义(了解)一、全面发展的教学观(教学目的)1.教学重结论更重过程(传统:重视结论)2.教学关注学科更关注人(传统:关注学科)(1)关注每一位学生;(2)关注学生的情绪生活和情感体验;(3)关注学生的道德生活和人格养成。知之者莫如好之者,好之者莫如乐之者。第四章新的教学观、学生观、评价观“知之者莫如好之者,好之者莫如乐之者”这句话体现的课程理念是()A.关注学生对知识的收获B.关注学生的情绪生活和情感体验C.关注学生的健康成长D.关注学生的道德生活和人格养成二、交往与互动的教学观(传统:重教轻学)——教学不只是教师教、学生学的过程,更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师生关系)新课程倡导的师生关系是合作伙伴关系。三、开放与生成的教学观(传统:传递和执行)——教学不只是课程传递和执行的过程,更是课程创生与开发的过程。(教学过程、教学结果)1.单项:以下与新课程的开放性、生成性不相适应的课堂教学是()A.教学过程的预定性B.教学设计预留空间C.培养学生多向思维、求异思维D.善于利用“突发事件”答案:A4.单项:新课程把教学过程看做是()A.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B.课程传递和执行的过程C.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过程D.知识传授与学生能力发展的过程答案:A●一、学生的特点(主体、客体、非成人)●1.学生是教育的对象(客体)●①可塑性(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②依赖性、●③向师性。第二节新课程的学生观●2.学生是自我教育和发展的主体●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①自觉性也称主动性。这是学生主观能动性最基本的表现●②独立性也称自主性。●③创造性,这是学生主观能动性的最高表现。●3.学生是发展中的人●二、中小学生发展的时代特点(了解)●1.单选:●“你可以把马儿牵到河边,但你不能强迫它喝水。”这句话隐喻学生具有()●A.主体性●B.客体性●C.被动性●D.强制性●2.单选:●在教育活动中,学生既是教育的对象,又是教育过程中的主体。学生主体作用的最高表现形式为()●A.创造性B.独立性●C.自觉性D.主动性●三、新课程的学生观★★●(一)学生是发展中的人,要用发展的观点认识学生●1.学生的身心发展是有规律的。●学生的身心发展具有顺序性、阶段性、不平衡性、互补性、个别差异性等规律。●2.学生具有巨大的发展潜能。●3.学生是处于发展过程中的人。●4.学生的发展是全面的发展。2020/7/29●(二)学生是独特的人●1.学生是完整的人。●2.每个学生都有自身的独特性。●3.学生与成人之间存在着巨大的差异。●(三)学生是具有独立意义的人●1.每个学生都是独立于教师的头脑之外,不以教师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2.学生是学习的主体。●3.学生是责权主体。2020/7/29●(单)新课程积极倡导的学生观是()●①学生是发展的人②学生是独特的人●③学生是单纯抽象的学习者④学生是具有独立意义的人●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④2020/7/29第三节评价观●一、教育评价的概念●教育评价是根据一定的教育价值观或教育目标运用、可行的科学手段,通过系统地收集信息资料和分析整理。对教育活动、教育过程和教育结果进行价值判断。为提高教育质量和教育决策提供依据的过程。●二、现代教育评价的理念●发展性评价与激励性评价,以被评价者的发展为本,重视被评价者的起点和发展过程中的各种问题,评价的根本目的是为了促进评价对象的发展。评价观三、发展趋势(了解)四、基本内涵1、评价目的——促进发展2、评价功能——与功能的转变相适应3、评价观念——关注人的发展4、评价内容——综合素质5、评价方式——多样化6、评价主体——多元化7、评价过程——形成性+终结性●六、新课程的课程评价观●1、重视发展,淡化甄别与选拔,实现评价功能的转化。●2、重综合评价,关注个体差异,实现评价指标的多元化。●3、强调质性评价,定性与定量相结合,实现评价方法的多样化●4、强调参与与互动,自评与他评相结合,实现评价主体的
本文标题:教师招聘考试:新课改课件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6708196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