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质量控制/管理 > 颠覆你对常识模块的认知用逻辑解开常识题目的面纱
颠覆你对常识模块的认知:用逻辑解开常识题目的面纱作者:孤独的独角兽看过论坛里一些人对公考常识模块的讲解,也读过一些常识培训老师对常识的讲解。客观说,讲解得还可以,但是不能否认的是距离我对于常识的理解还有原则性的差距。为了让我总结出来的常识解题法造福更多的公考考生,也为了树帖立威我论坛“公考常识第一人”地位,特在此将我的“逻辑法解常识技巧”与众多考生交流,也欢迎自命为常识“大神”的人前来挑战。工作期间,有东西要写先,大家可以先留言,本尊稍后上讲解,敬请期待!随便说一下本人的战绩吧。本人大概做过约五十套左右常识真题(本人向来不做模拟题目)。按照20道标准计算,正确率最低可以达到15道以上,通常在16-17道左右,印象中只有两套题目是全对的。当然了,谦虚地说距离我认识的那些真正学霸还是有差距的,可是比那些没见过世面的学个几年才考个乡镇职位的所谓大神水平应该高多了!顺便说一下我的公考成绩吧:我一般只考两种公务员,一种离家近、一种是发达地区仕途有发展的。众多的公考考生、常识老师、甚至包括所谓自称公考常识大神的人,其实都走入了一个误区。那就是认为,常识就是考察相关知识储备的,要想在常识模块取得好成绩,就必须不断积累、加强常识的知识储备。在这种思路之下,我们看到了所谓“常识几千题练习”、“常识题型分类——政治、经济、文化、历史、地理、文学、物理、化学、时政”等等试图通过加强常识基础练习,进而提高常识模块成绩的努力。这种做法无疑是愚蠢,错误的。首先,别忘了,提高常识模块分数的目的是什么?是为了提高行测分数——为了提高笔试分数——为了上岸。公考笔试成绩只是公考总成绩的一部分(另一部分还有面试成绩),而行测成绩只是笔试成绩的一部分(还有申论成绩),而常识成绩又只是行测成绩的一部分(还有资料、逻辑、数量、言语等等)。换句话说,就为了提高几分的分值(实际上做到还是很难的),就在常识模块花费大量时间做几千道题目的人,显然是脑子坏掉了。其次,常识知识浩如烟海,学得过来吗?众多的公考高手中,我听过有人说自己的数量关系计算全对,资料分析全对,逻辑和言语理解模块全对的就很少了,你们有听人吹牛逼说常识模块全对吗?如果你们愿意用整个余生去提高自己的常识知识储备,那么我支持。如果你只是为了考上公务员而学常识,那么显然没有任何必要。再次,就算考生备考真学过,真练过的知识,你们都能记得住吗?考试时候还能用得上吗?大家看看常识主要考的那些东西,作为一个标准的文科生,我绝大多数都很眼熟。例如文学方面,好多都是我初中高中背过的文学知识。历史、地理、政治,都是高考时候的简单内容。这些东西好多学理的考生都没有认真学过,甚至好多学文科的考生高考后早都还给老师忘记了。甚至是相当多公考考生,高考时候都学懂、学不明白,怎么就寄希望于考公的几个月复习周期,把基础教育阶段的知识短板全都补上了???这不是在意淫呢吗?还是谈谈世界和平的事吧!!!综上,我的意思应该很清楚了。传统的基础复习对于常识模块分数的提升效果是极为有限的。这就是为什么众多考生直接放弃常识模块复习的原因所在——这种备考模式性价比太低太低!!!!!就算好一点的,下载了海量的常识背诵基础资料,估计除了有助于睡眠之外,甚至恐怕连看完一遍的都算凤毛麟角了。如果真有的,请出来,受我一拜。有吗??说了这么多,估计很多人泄气了。按照我的说法,常识模块真的只能放弃了。下面是我说的关键所在了。这种海量做题提升常识模块分数的做法是完全错误的,是因为这些人完全曲解了常识命题人的真实意图所在。通常认为常识题目,需要掌握相关的背景知识才能获得相关分数,因此为了提升常识模块分数,及只能不断提高常识背景知识储备。问题是,公考行测常识模块真的考察的是“常识”吗?我们首先来看百度词条对于“常识”概念的定义。常识:普通知识。一般人所应具备且能了解的知识。即一个生活在社会中的心智健全的成年人所应该具备的基本知识……如果公考行测常识模块部分考的真的是“常识”,那么每道常识题目的正确率至少应该在百分之八十以上,否则,我只能理解为绝大多数做错常识题目的考生都不算是心智健全的成年人了!!!!!!——所以你们从根本上误读了常识题型的存在意义了。相当多的常识题目其实考的不是常识,而是逻辑,我纠正应称之为“逻辑常识题”。因此,本人自封论坛“公考常识第一人”。不仅是因为本人常识模块做题水平高,更是因为只有我正确而深刻地把握了常识模块命题的规律所在,第一个提出必须采用逻辑技巧去解决常识真题的。Q:不是所有题都可以的吧?A:你说得没错,当然不是所有的常识题目都可以的。我的技巧必然不能解决全部的常识题目。问题是,世界上存在放之四海而皆准的道理吗?连马克思主义原理都要中国化呢,何况是一种做题技巧?问题是,考生要的就是高性价比地提高常识模块正确率,提高常识模块分数以超过自己水平档次的竞争对手就足够了,为什么非要追求一种方法解决全部题目呢?逻辑法解常识题目技巧之一、并列选项往往不是正确选项理论基础:所谓并列选项排除,基本原理在于绝大多数的公考客观题目都是单项选择,既然是单项选择题目,自然排除并列选项的,因为正确答案有且只有一个。而与题目本身关系不大,就是纯粹的逻辑技巧!!例1、【2015年吉林省考甲类真题】犹太人有句名言:没有卖不出去的豆子。卖豆子的农民如果没卖出豆子,可以加水让它发芽,几天后可以买豆芽;如果豆芽卖不动,干脆让它长大些卖豆苗;如果豆苗卖不动,可以移植到花盆卖盆景;如果盆景卖不动,那么就把它移植到泥土里,几个月后它又长出许多豆子。要实现从商品到货币的转化,卖豆子的农民应该()A.在制成盆景时卖出B.在能够卖出时卖出C.在结出豆子时卖出D.在价格最高时卖出。【某网络机构解析】B。马克思把商品转化成货币叫做“惊险的跳跃”,这个跳跃如果不成功,摔坏的不是商品,而是商品所有者。在商品流通过程中,能否实现从商品到货币的转化对商品生产者至关重要,因为只有这样商品的价值才能实现,商品生产才能正常进行。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统一体,使用价值是价值的物质承担者,要实现商品的价值,实现从商品到货币的转化必须要进行交换。豆子作为一种商品,在其任何生态过程中都有一定的价值,当价值需转化成货币时,可以在任何时候出售。因此本题选B选项。【我的解析】本题选择B。考生应当注意审题,题目问的是“实现从商品到货币的转化”,意味着关键在于卖出,而非最高价卖出,排除D选项。AC都是四个循环转化过程中的某一个阶段,因此AC构成并列选项,排除,本题选择B。例2、【2015年北京公考真题】飞到月亮上去是人类千百年来的梦想,随着空间技术的发展,人类登月已经实现。下列有关人类登月的说法有误的是A.前苏联宇航员加加林于1961年乘东方1号宇宙飞船奔向月球B.美国宇航员阿姆斯特朗1969年在月球上率先跨出人类历史“一大步”C.2013年我国成功将“玉兔号”巡视器顺利送抵月球表面D.美国是人类最早登上月球的国家【某网络机构解析】1961年4月12日加加林乘坐东方1号宇宙飞船完成了世界上首次载人宇宙飞行,实现了人类进入太空的愿望,而不是登月。故本题答案为A选项。【我的解析】可以用逻辑法解题。从B和D选项来看,明显属于并列选项。单项选择题目中出现并列选项只能是都对或都错。本题选项3对1错,要求选错的。显然BD只能都对,因此排除BD。而A选项明显与BD选项的表述相悖,所以A选项为错误选项。加加林如果只是奔月而不是登月显然没有任何意义,因为奔月只是一种意向行为而已,就像我本人曾经尝试过把泰山推倒一样,这种尝试显然意义不大。正如我国著名历史人物嫦娥也能“奔月”一样。事实是加加林是人类进入太空的第一人。本题选择A。例3、【2015年黑龙江省考真题】下列书籍中不属于我国古代兵书的是:A.《司马法》B.《六韬》C.《三略》D.《第五部分蠢》【某网络机构解析】D。《司马法》是我国古代重要兵书之一。大约成书于战国初期。《六韬》、《三略》都是古代的兵书;后泛指兵书、兵法。《第五部分蠹》是先秦说理文进一步发展的作品,全文近七千字,作品反映出韩非文章的一般特点。第五部分蠹,指当时社会上的第五部分种人:(一)学者,(二)言谈者,(三)带剑者,(四)患御者,(第五部分)工商之民。故本题选择D选项。【我的解析】假设某公考考生具有强大到变态的基础知识储备,熟读这几本书,完全知道这些书的作者是谁,内容如何,自然可以轻松应对本题,完全不需要任何技巧。但是我在作答本题的时候就预判本题根本不是考察背景知识。因为我推断绝大多数考生根本不可能了解这四本书的内容,完全不符合“常识”标准——心智健全的成年人所应该具备的基本知识。因此,我判断本题只能运用逻辑法解题,“韬”和“略”,“六”和“三”均为并列表述,因此判断选项B、C构成并列选项,因此排除。Y^_^至于选项AD,我当时只是猜测,司马为古代军事官职名(当然了,如果实际是司马作为姓氏那就没办法了)。^_^!至少该技巧有效排除掉两个干扰选项,使得正确率从25%提高到50%。《韩非子•五蠢篇》为韩非的作品,其为法家思想,不是兵书,本题选择D。Q:不清楚这种法律东西但注意到了经济审计所以选了答案里没涉及到财务金钱的B。但答案是C求指教。A:感谢你的信任,我来给你解答。在解答之前,首先需要弄明白几个问题,才能使你的学习不至于就题论题,而可以上升到对整个逻辑常识模块的理解上来。首先,请你思考这样一个问题。《党政主要领导干部和国有企业领导人员经济责任审计规定》是否是公考考生们所应当掌握的内容?答案显然是否定的,这么小众的规定我在机关里待了这么多年都怎么听过,更何况是你们还没上岸的考生们。其次,即便你看过该《规定》,你就能做到过目不忘,就能详细记住里面的内容以至于从中选出正确的答案?也不是不可能,一般的考生估计仔细读个五六遍,也许可以做到。问题是在整个公考考生里,就该《规定》读过五六遍进而能够做对题目的人,肯定是凤毛麟角了。通过上述两个问题,得出一个非常重要的结论。题目真的不是考察“常识”,而是考察逻辑分析能力的。几乎所有的考生在面对该题目的时候,都不掌握相关的背景知识。但是既然有部分考生能够作对该题目,那些没有作对该题目的考生差的不是背景知识,而是逻辑分析能力。因此,你们会看到有些参考答案用百度法去讲解该题目,直接百度出该《规定》第多少条的内容,进而得出该题目的选项。你们要是学习这种分析方法,就是学一百年也是完全没有任何作用。不信你们看牟图的解析答案。正确答案:C解析:《党政主要领导干部和国有企业领导人员经济责任审计规定》第17条规定,国有企业领导人员经济责任审计的主要内容是:本企业财务收支的真实、合法和效益情况;有关内部控制制度的建立和执行情况;履行国有资产出资人经济管理和监督职责情况。故选C讲了这么多,总算回到这道题目了。你能够有意识运用逻辑技巧去做题,这点很好。不过你还棋差一招。题干的关键词你找对了,“经济责任审计”没错。问题在于题眼你找错了,关键词的题眼是“审计”,而不是“经济”。坦白说,我不是学会计专业出身,我不懂审计的专业知识。但我大体知道审计是做什么的。按照百科的说法,审计是指由专设机关依照法律对国家各级政府及金融机构、企业事业组织的重大项目和财务收支进行事前和事后的审查的独立性经济监督活动。审计与选项B“企业的内控合规”密切相关就属于内控合规范畴,而与选项C“债务的举借、使用等”关系不大。打个比方,假如说某国企领导人,因企业计划购进一条项目生产线进而决定向银行贷款了一笔钱。后来,由于经济形势变化等外部因素,该生产线的购进计划取消,因此该笔贷款没有使用上,又还给了银行。你能因此审计该国企领导人有什么问题吗?这明显属于企业的具体经营范畴了。我作为一个会计专业的外行,理解审计审的是违法违规的对错等行为,对于企业某具体经营行为是没法以审计“对错”去评价经营行为的“好坏”的。因此,选项C“债务的举借、管理、使用”属于企业的具体经营行为,而不应该属于“审计”的范畴,所以本题选择C。Q:谢谢解答看了你的常识逻辑觉得挺有意思所以试着做了几次虽然正确率堪忧可能是我没有吃透找好方法A:感谢你的信任。这种方法的确是建立
本文标题:颠覆你对常识模块的认知用逻辑解开常识题目的面纱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6709068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