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管理学资料 > 阳明心学课程展示PPT
阳明心学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中华文化五千年,儒家思想永不变,改革创新美名传,水泊梁山曾记得一百零八好汉,中国辉煌在眼前。Madeby李晓刚王阳明生平生而不凡→怀胎十四月,五岁方能言。年少有为→十一能诗,十二立志做圣贤,十五上书谏朝廷。初入仕途→二十二岁开始考进士,二十八岁才考上进士。仕途坎坷→三十五岁被贬龙场,龙场悟道,三十九岁起任吏部主事。开太平→四十七平江西民变,四十八平宁王之乱。传绝学→三十五---五十九。五十九告老还乡,辞世舟中。“王阳明的心学正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精华,也是增强中国人文化自信的切入点之一。”-----习近平“一生俯首拜阳明。”---东乡平八郎王阳明人物评价“此良知二字,实千古圣圣之传,一点滴骨血也。”---《阳明先生年谱》钱德洪“王阳明矫正旧风气,开出新风气,功不在禹下。”---曾国藩王阳明VS曾国藩“立德立功立言真三不朽,明理明知明教乃万人师。”---后人对王阳明的评价“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为师为将为相一完人。”---后人对曾国藩的评价目录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知行合一壹事上炼贰致良知叁此心光明肆壹知行合一单击此处输入您的文本,单击此处输入您的文本,单击此处输入您的文本,单击此处输入您的文本,单击此处输入您的文本,单击此处输入您的文本,单击此处输入您的文本《尚书》“非知之艰,行之惟艰”朱熹“论先后,知为先;论轻重,行为重。”程颢、程颐“知者吾之所固有,然不致则不能得之,而致知必有道,故曰‘致知在格物’。”①知行的差异问题自古以来,“知”“行”不合一知易行难知先行后①知行的差异问题徐爱问阳明:“如今人已知父当孝,兄当弟矣,乃不能孝弟,知与行分明是两事。””既知行合一,古人何故分知行?“---《阳明先生年谱》钱德洪①知行的差异问题“知是心之本体,心自然会知。见父自然知孝,见兄自然知悌,见孺子入井自然知恻隐,此便是良知,不假外求。”“夫人必有欲食之心,然后知食,欲食之心即是意,即是行之始矣。食味之美恶,必待入口而后知,岂有不待入口而已先知食味之美恶者邪?”“真知即所以为行,不行不足谓之知。”---《传习录》----知道不是真知道,做到才是真知道“如好好色,如恶恶臭。”---《大学》①知行的差异问题“闻之而不见,虽博必谬;见之而不知,虽识必妄;知之而不行,虽敦必困。“---《荀子·儒效》”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论语》“败人二字,非傲即堕。”---曾国藩---阳明先生认为,古人之所以区分知行,不是因为知行本身需要区分,而是在生活中人很容易要么冥行妄作,要么好说空言,知行差异的本质是人的习性缺陷问题。既然知行合一,为什么古人要把知行分开?②知行的认知问题古人如何看待知和行?“或生而知之,或学而知之,或困而知之:及其知之,一也。或安而行之,或利而行之,或勉强而行之,及其成功,一也。”---《礼记·中庸》“草木有生而无知,禽兽有知而无义。”---《荀子·王制》“好知不好学。”---《论语·阳货》“心彻为知。”---《庄子·外物》②知行的认知问题王阳明如何看待知和行?“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功夫,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若会得时,只说一个知,已自有行在,只说一个行,已自有知在。若是知行本体,即是良知良能。”---《传习录》----不仅阐明了知行的联系,更说明了知行的归属。贰事上炼单击此处输入您的文本,单击此处输入您的文本,单击此处输入您的文本,单击此处输入您的文本,单击此处输入您的文本,单击此处输入您的文本,单击此处输入您的文本壹贰叁何为事上炼?如何事上炼?为何事上炼?壹何为事上炼?“事上磨练,一日之内,不管有事无事,只一意培养本原,若遇事来感,或自己有感。”“心上既有觉,安可谓无事,但因事凝心一会,大段觉得事理应当如此,只如无事处之,尽吾心而已。”---王阳明《传习录》---事上炼,所遇一切皆为事,工作、生活即修行。贰如何事上炼?---入门功夫静坐+事上磨,然此静坐非彼静坐”前在寺中所云静坐事,非欲坐禅入定。“---《与辰中诸生》---非坐枯禅,不为明心见性,而为修己治人”学生问:静时亦觉意思好,才遇事便不同,如何?“---《传习录》”是徒知静养而不用克己功夫也,如此,临事便要倾倒,人须在事上磨,方能立得住,方能静亦定,动亦定。“---《与辰中诸生》贰且看阳明如何事上炼”有乡民数千数拥入县门,号呼动地。“---王阳明《庐陵县公移》①调查情况→百姓为何喊冤--不愿交葛布税。(庐陵不产葛布)②做出行动,敢于担当→王阳明私自免去葛布税。③洞悉全局,了解本质→葛布税的背后是宦官谋私利,肆意加税。④从根本解决问题→巧书信件,葛布税得免。贰且看阳明如何事上炼阳明如何巧书信件?①形式巧→本意想让税监看到信,但明面上写给吉安府(上层国家机关)②内容巧”比巷连村,多至阖门而死,骨肉奔散,不相顾疗,幸而生者,又为征求所迫,弱者逃窜流离,强者群聚为盗,攻劫乡村,日无虚夕。“---《庐陵县公移》---摆事实的同时,暗示王太监,百姓已经因为重税快要造反了,反映出,第一税收不合理,第二由于这种不合理造成的后果很严重,如果百姓一旦造反,王太监作为税监会第一个承担责任。”垂怜小民之穷苦,俯念时势之难为,特赐宽容,悉与蠲免。若有迟违等罪,止坐本职一人,即行罢归田里,以为不职之戒,心中所甘。”---《庐陵县公移》---道德感化+态度坚决。贰如何事上炼?---事上炼始于知行“知之真切笃实处,即是行;行之明觉精察处,即是知;知行功夫本不可离;真知即所以为行,不行不足谓之知。”---王阳明《传习录》---真智慧是可以落实在行动力,执行力上的。HOW?①静坐---使得思维“精一”“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尚书》---指人容易被外在事物所干扰和绑架,唯有进入‘精一’,才可参透道心②事上磨练---将思考转化为执行力,通过实践进一步磨练思维。叁“事上磨练,一日之内,不管有事无事,只一意培养本原,若遇事来感,或自己有感。”“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功夫,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若会得时,只说一个知,已自有行在,只说一个行,已自有知在。若是知行本体,即是良知良能。”---《传习录》为何事上炼?---事上炼归于致良知叁致良知单击此处输入您的文本,单击此处输入您的文本,单击此处输入您的文本,单击此处输入您的文本,单击此处输入您的文本,单击此处输入您的文本,单击此处输入您的文本一、如何在事上炼良知?---摆正对事物的态度”事物之来,但尽吾心之良知以应之,所谓忠恕违道不远矣,凡处得有善有未善,及有困顿失次之患者,皆是牵于毁誉得丧,不能实致良知耳。“---王守仁《传习录》---如果一个人做事的最终目的是权衡利弊,那他做事的终极追求是在做利益判断而非价值判断,是不可能致良知的。二、且看阳明如何事上炼良知---阳明三招治庐陵背景:庐陵人讼棍成群,一日状纸上千,一状上千言。“莅任初,首询里役,察各乡贫富奸良之实,而低昂之。”---《阳明先生年谱》---调查研究才有发言权。解决方案:①限制---一事一告,一状不超60字。②拖延---坦诚相告,身体原因,办政慢。③改变---改变制度和人心。“稽国旧制,慎选里正三老,坐申明亭,使之委曲劝谕。”---《阳明先生年谱》---这三条措施既解放了行政压力,又解放了百姓心中的良知,形成一种趋善向良的风气。二、且看阳明如何事上炼良知---行政归于惠民“因使城中辟火巷,定水次兑运,绝镇守横征,杜神会之借办,立保甲以弥盗,清驿递以延宾旅。”---《阳明先生年谱》---为百姓解决实际问题“民胥悔胜气嚣讼,至有涕泣而归者,由是囹圄日清”---《阳明先生年谱》---百姓已被教化,良心发现。阳明行政,意在致百姓的良知。三、致良知归于知行合一:良性循环的方法论知→行↑↓一←合知→行:理论联系实际行→合:沉浸式体验(事上炼)合→一:在知行中找到自己的核心价值(致良知)一→知:带上新领悟,再出发。四、人人心中皆有良知,人人皆可成为圣人“在虔与于中、谦之同侍。先生(王阳明)曰:‘人胸中各有个圣人,只自信不及,都自埋倒了。’因顾于中曰:‘尔胸中原是圣人。’于中起,不敢当。先生曰:‘此时尔自家有的,如何要推?’于中又曰:‘不敢’先生曰:‘众人皆有之,况在于中?却何故谦起来?谦亦不得。’于中乃笑受。又论:‘良知在人,随你如何,不能泯灭。虽盗贼亦自知不当为盗。唤他作贼,他还忸怩。’于中曰:‘只是物欲遮蔽。良心在内,自不会失。如云自蔽日,日何尝失了?’”---《传习录》第一八六则---圣人只是一个符号,最重要的是人心中的良知,找到自己的良知,让它成为人生价值的统帅。四、人人心中皆有良知,人人皆可成为圣人---心学的超越之处“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逍遥游》庄子“圣人不从事于务,不就利,不违害,不喜求,不缘道,无谓有谓,有谓无谓,而游乎尘垢之外”---《齐物论》庄子“圣人,人伦之至也”---《孟子·离娄上》“圣人,百世之师也”---《孟子·尽心下》“百战百胜者,非善之善者也,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孙子兵法·谋攻篇》四、人人心中皆有良知,人人皆可成为圣人---心学的超越之处其他学派哲学学派对圣人的认知:①圣人被视为一种绝对的标准。②圣人境界往往不可能达到。③圣人境界的定义含糊,常道可意会不可言传。④圣人的说法都是被独家垄断的。⑤没有一套成圣的方法论(很显然,因为没有一个学说的掌门人成为他们口中的圣人)阳明心学对圣人的认知:①圣人是只一种标志,最重要的是心中的良知。②人人皆有良知,人人皆可成为圣人。③可以通过知行合一找到良知,良知可以回归知行合一。④良知是人的价值统帅。肆此心光明单击此处输入您的文本,单击此处输入您的文本,单击此处输入您的文本,单击此处输入您的文本,单击此处输入您的文本,单击此处输入您的文本,单击此处输入您的文本心即理,心外无物壹“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心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便知此花不在你的心外。”---《传习录》寂寞的原因是精神依托、价值归属的消失。颜色产生的本质是人的判断心外无物≠存在即被感知常人眼中的花是物理存在心外无物体系中花是价值存在---人的生存需要核心价值归属。----当你的心与美好的事物感应甚至互动时,你心底的良知便被调动了起来,与美好的事物相呼应;当你不再与美好事物感应时,你的心便归于静寂。心学本质为儒学贰修身---心学集大成者治国---曾任吏部主事、兵部尚书平天下---平江西民变、宁王之乱佛教→放下心学→拿起佛教→解脱心学→担当一只手拿起,一只手放下叁“两肩正气,一代伟人,具拨乱反正之才,展救世安民之略,功高不赏,朕甚悯焉!因念勋贤,重申盟誓。”---朱载垕(hou第四声)龙场悟道---开书院,传圣人之学。国家危难---毅然挺身而出。---一只手放下的是自己,一只手拿起的是对一个族群的担当。心定人生肆“志不立,天下无可成之事”---《传习录》---人生格局始于立志“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功夫,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若会得时,只说一个知,已自有行在,只说一个行,已自有知在。若是知行本体,即是良知良能。---《传习录》---人生格局需要智慧,人生智慧来源于知行合一的不断探索和积累。“此心光明,亦复何求。”---阳明先生遗言---找到良知,坚守良知,塑造人生格局。谢谢观看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中华文化五千年,儒家思想永不变,改革创新美名传,水泊梁山曾记得一百零八好汉,中国辉煌在眼前。
本文标题:阳明心学课程展示PPT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6712898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