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第三讲艺术的特征艺术的特征与艺术的本质二者密不可分。本质是事物的根本属性,是内在的要求;特征是本质的外在表现。艺术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意识形态、特殊的精神生产,决定了艺术必然具有形象性、主体性、审美性等基本特征。(一)形象性艺术的基本特征之一是形象性。换句话讲,艺术形象是文艺反映生活的特殊方式,是艺术的特殊存在形式。哲学、社会科学总是以抽象的、概念的形式来反映客观世界,文学、艺术则是以具体的、生动感人的艺术形象来反映社会生活和表现艺术家的思想情感。各个具体艺术门类所塑造的艺术形象具有不同的特点,如雕塑、绘画、电影、戏剧等门类的艺术形象,欣赏者可以通过感官直接感受到,而音乐、文学等门类的艺术形象,欣赏者必须通过音响、语言等媒介间接地感受。但无论怎样,任何艺术都不能没有形象。1.艺术形象是客观与主观的统一任何艺术作品的形象都是具体的、感性的,体现着一定的思想感情,都是客观因素与主观因素的有机统一。鲁迅先生曾经说过:画家所画的,雕塑家所雕塑的,“表面上是一张画,一个雕像,其实是他的思想和人格的表现。”《蒙娜·丽莎》是几个世纪以来人们赞叹而又迷惘的作品,这一形象已成为世界上人所共知的永恒形象。这幅肖像画中的少妇据说是佛罗伦萨一个附上的妻子,当时她刚刚丧子,心情很不愉快。达·芬奇在为她作画时,特地邀请了乐师在旁边弹奏优美的乐曲,使这位少妇保持愉悦的心情,以便能比较从容地捕捉表现在面部的内在感情。画中蒙娜·丽莎那种含而不露的笑容显得如此深不可测,因而被称为“神秘的微笑”。画家为了艺术上的追求,从生理学和解剖学上深刻分析了人物的面部结构,研究明暗变化,才创造出这一富有魅力的艺术形象。与此同时,画家在这个人物形象身上又寄托了自己的审美理想。正因为如此,这幅油画才成为传世之作,它后来被无数次地描摹,但无人能抓住原作的神韵。画面的精致与色彩的明朗选择布局层次凡高:《向日葵》1889年1月画布,油彩,100厘米X76厘米梵高——一个火崇拜者他象夸父一样地追逐着太阳,最后在阳光中燃烧,轰然倒下——每当看见梵高的作品,总会让人想起古希腊智者赫拉克特关于这个世界说过的话:“它过去、现在和未来都永远是一团永恒的活火,”“一切转化为火,火又转化为一切。”梵高正是艺术世界的火崇拜者,他的身世经历,他的精神状态,他的绘画创作都闪耀着生命燃烧的熠熠光华,他是艺术史上最伟大的自焚者,一个古老而单纯的信仰,已为现代人所接受。不同的艺术门类具有不同的特点。雕塑、绘画等造型艺术,是在再现生活形象中渗透了艺术家的思想情感,这种主客观的统一,常常表现为主观因素消溶在客观形象之中。另一些艺术门类,则更善于直接表现艺术家的思想情感,间接和曲折地反映社会生活。如文学、音乐等。(间接的形象)美国著名女作家、教育家、社会活动家。一岁半,海伦·凯勒不幸染上疾病,致使双目失明、双耳失聪,随之又丧失了说话的能力。从此,她坠入了一个黑暗而沉寂的世界,陷入了痛苦的深渊……17岁,海伦·凯勒考进了美国第一流的高等学府——哈佛大学,并以优异的成绩从大学毕业,还掌握了英、法、德、拉丁和希腊五种文字。大学期间,她开始写作。毕业后,她把自己的一生献给了盲人福利和教育事业,并在繁忙的工作中先后完成了14部具有世界影响的著作。最著名的是其自传《假如给我三天光明》。HelenKeller(1880-1968)《假如给我三天光明》(节选)啊,如果我有三天视力的话,我该看些什么东西呢?第一天,我要看到那些好心的、温和的、友好的、使我的生活变得有价值的人们。首先,我想长时间地凝视着我亲爱的教师安妮·莎莉文·麦西夫人的脸,当我还在孩稚时,她就来到我家,是她给我打开了外部世界。(接上页)我不仅要看她的脸部的轮廓,为了将她牢牢地放进我的记忆,还要仔细研究那张脸,并从中找出同情的温柔和耐心的生动的形迹,她就是靠温柔与耐心来完成教育我的困难任务。我要从她的眼睛里看出那使她能坚定地面对困难的坚强毅力和她那经常向我显示出的对于人类的同情心。路德维希·范·贝多芬(1770-1827)德国伟大的作曲家26岁时听觉衰退35岁时完全耳聋……——世界不给他欢乐他却创造了欢乐给世界二十多岁时患眼疾,双眼相继失明……二胡作品《二泉映月》获二十世纪华人经典音乐作品奖。阿炳(1893-1950)原名华彦钧2.艺术形象是内容与形式的统一任何艺术形象都离不开内容,也离不开形式,必然是二者的有机统一。艺术欣赏中,首先直接作用于欣赏者感官的是艺术形式。艺术形式所以能感动、影响人,是由于这种形式生动鲜明地体现深刻的思想内容。20世纪30年代鲁迅先生在上海中华艺术大学作演讲时,曾经将两幅画来进行对比。其中一幅是法国19世纪画家米勒的代表作《拾穗者》,另一幅是当时上海英美烟草公司的商业广告画月份牌《时装美女》。米勒于1857年完成的《拾穗者》,是一幅描写农村夏收劳动的一个极其平凡的场面,它在当时所产生的艺术效果,远不是画家所能意料的。这幅画原题《八月》,表现的是一个收获场面使富饶美丽的农村自然景色与农民的辛酸劳动形成了对比。这幅表现农民境况的《拾穗者》展出后,引起了舆论界广泛注意。一些评论家写文章说:画家在这里是蕴有政治意图的,画上的农民有抗议声。有人在报纸上发表评论说:“这三个拾穗者如此自命不凡,简直就象三个司命运的女神。”《拾穗者》何以能产生如此大的震动?米勒的一位艺术辩护人朱理·卡斯塔奈里曾这样来描述这幅画:“现代艺术家相信一个在光天化日下的乞丐的确比坐在宝座上的国王还要美;……当远处主人满载麦子的大车在重压下呻吟时,我看到三个弯腰的农妇正在收获过的田里捡拾落穗,这比见到一个圣者殉难还要痛苦地抓住我的心灵。这幅油画,使人产生可怕的忧虑。它不像某些画那样,成为激昂的政治演说或社会论文,它是一件艺术品,非常之美而单纯,独立于议论之外。它的主题非常动人,精确;但画得那样坦率,使它高出于一般党派争论之上,从而无需撒谎,也无需使用夸张手法,就表现出了那真实而伟大的自然篇章,犹如荷马和维吉尔的诗篇。”虽然这些时装美女画画得很细,在色彩和线条上颇费了些工夫,但这些画只是一个广告,简直不能称作艺术品。19世纪末叶,法国文学会为纪念大文豪巴尔扎克,委托法国著名雕塑家罗丹为巴尔扎克创作雕像。罗丹抱着崇敬的心情,决心以雕像来再现大文学家的英灵。为此,罗丹不但阅读了许多有关资料,亲自到巴尔扎克的故乡采访,还找到几个外貌酷似大文豪的模特儿,甚至专程去找到当年为巴尔扎克制衣的老裁缝,从那里找到巴尔扎克准确的身材尺寸作参考。经过这样艰苦的努力,几年间易稿竟达40多次,罗丹终于找到了创作的灵感,选择了巴尔扎克习惯在深夜写作时穿着睡袍漫步构思,来作为雕像的外形轮廓。3.艺术形象是个性与共性的统一综观中外艺术宝库中浩如烟海的文艺作品,凡是成功的艺术形象,无不具有鲜明而独特的个性,同时又具有丰富而广泛的社会概括性。正因为集个性与共性的高度统一于一身,才使得这些艺术形象具有不朽的艺术生命力。中外文艺理论对这个问题也早有许多精辟的论述。清代金人瑞在赞叹《水浒》中的人物形象时就曾经说过:“《水浒》所叙,叙一百八人,人有其性情,人有其气质,人有其形状,人有其声口”。黑格尔也认为,荷马史诗中,每一个英雄都是许多性格特征的充满生气的总和,“每个人都是一个整体,本身就是一个世界,每个人都是一个完满的有生气的人,而不是某种孤立的性格特征的寓言式的抽象品”。艺术形象的这种个性与共性的统一,最集中地体现为艺术典型。所谓艺术典型,就是作家、艺术家运用典型化的方法,创造出来具有栩栩如生的鲜明个性并体现出带有普遍意义的典型形象(“熟悉的陌生人”、“独特的这一个”)。(二)主体性艺术的另一个基本特征是主体性。艺术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意识形态,艺术生产作为一种特殊的精神生产,决定了艺术必然具有主体性的特征。毫无疑问,艺术要用形象来反映社会生活,但这种反映绝不是单纯的“摹仿”或“再现”,而是融入了创作主体乃至欣赏主体的思想情感。主体性作为艺术的基本特征之一,体现在艺术生产活动的全过程,包括艺术创作和艺术欣赏。1.艺术创作具有主体性的特征。社会生活是艺术创作的源泉。艺术创作对社会生活的这种依赖关系,首先表现在艺术家往往是从生活实践中获得创作动机和创作灵感,尤其是艺术创作的内容,更是来自于社会现实生活。同时,艺术创作又是一种创造性的劳动,作家、艺术家作为创作主体对艺术创作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没有创作主体,艺术作品就无法产生。所以我们说,艺术创作离不开社会生活,更离不开创作主体。(主动、主导、独创)艺术创作的这种主体性特点,是由于艺术生产是一种特殊的精神生产。马克思在谈到动物的生产和人的生产的严格区别时指出,动物也可以生产,如海狸筑窝、蜜蜂造巢等,但是,“动物只是按照它所属的那个种的尺度和需要来建造,而人却懂得按照任何一个种的尺度来进行生产,并且懂得怎样处处都把内在的尺度运用到对象上去;因此,人也按照美的规律来建造。”合目的性与合规律性的统一。2.艺术作品具有主体性的特点艺术作品作为艺术家创造性劳动的产物,必然打上艺术家作为创作主体的鲜明烙印。凝聚着艺术家对生活的独到发展和深刻理解,渗透着艺术家独特的审美体验和审美情感,体现出艺术家鲜明的艺术风格和美学追求。任何优秀的艺术作品,都应当是独一无二、不可重复的,具有艺术的独创性。或许,这就是艺术生产的产品和物质生产的产品,这二者之间截然不同的区别之一。徐悲鸿笔下的马不仅拥有优美的体态,还具有勇猛的活力和坚韧的耐力。它们的鼻孔张度很大,表明其具有很大的肺活量,善于长时间奔跑。它们的腿修长,蹄宽大,暗示其奔跑时的矫健与迅捷。《秋郊饮马图》元赵孟頫3.艺术欣赏具有主体性的特点由于美感既有共同性,又有差异性,既有社会功利性,又有个人直觉性,使得美感具有千差万别的个性特征。由于每个人的生活经验与性格气质不同,审美能力和艺术素养不同,形成了每个欣赏者在审美感受上鲜明的个性差异,使艺术欣赏不能不打上欣赏主体的烙印。艺术欣赏中的这种个性差异,普遍存在于艺术的史实里。西方有一句著名的谚语,说是“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正是说明了这个道理。因而同一部艺术作品,在不同的人看来往往具有不同的价值,获得不同的感受。鲁迅先生讲过:同一部《红楼梦》,“经学家看见《易》,道学家看见淫,才子看见缠绵,革命家看见排满,流言家看见宫闱秘事”,所得的感受迥然不同。这是因为,在艺术欣赏中,欣赏主体和艺术作品之间是一种相互作用的审美主客体关系。艺术欣赏当然要以客观存在的艺术作品为前提,没有艺术作品作为审美客体或欣赏对象,自然不可能有艺术欣赏活动。可以看出,艺术欣赏活动中,欣赏主体和艺术作品之间,是一种相互作用的振荡关系。一方面,艺术作品总是引导着欣赏者向作品所规定的艺术境界运动,另一方面,欣赏主体又总是按照自己的审美理想和审美感受能力来改造和加工作品中的艺术形象。综上可知,主体性贯穿于艺术生产活动的全过程,包括艺术创作、艺术作品和艺术欣赏,所以我们说,主体性也是艺术的一个基本特征。(三)审美性艺术的另一个基本特征是审美性。从艺术生产的角度看,任何艺术作品都必须具有两个条件:其一,它必须是人类艺术生产(活动)的产品;其二,它必须具有审美价值,即审美性。正是这两点,使艺术品和其他一切非艺术品区分开来。审美性具体表现在:1.艺术的审美性是人类审美意识的集中体现作为一种特殊的精神生产,艺术生产的目的是为了满足人类的审美需要。事实上,艺术作为人类精神文化的一种特殊形态,它本身就是审美意识物质形态化了的集中体现。美学理论告诉我们,美的形态分为自然美、社会美与艺术美,之间的划分归根结底就在于艺术美直接凝聚着人类劳动和智慧的结晶。任何艺术作品都必然是人所创造的,凝聚着人类劳动和智慧的结晶。同时我们又必须注意到,并不是人类一切劳动和智慧的创造物都可以称为艺术品。只有那些能够给人以精神上的愉悦和快感,也就是具有审美价值或审美性的人类创造物,才能称之为艺术品。艺术的审美性,集中体现出人类的审美意识。审美意识是主体对客观感性形象的美学属性的能动反映。包括人的审美感觉、
本文标题:艺术特征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6715697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