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旅游娱乐 > 中国古代纺织业的发展
第一课中国古代纺织业的发展一、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通过对古代纺织业的主要经营形态的了解说明这是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形态密切相关的,以培养学生历史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对中国纺织业的发展历史基本知识的了解,以及一些相关图片的展示,使学生初步掌握纺织业的相关知识和积极探索问题、独立思考问题的学习习惯。(二)能力目标:问题探究历史比较概括阐释情境再现(三)情感目标:通过对本课中国古代异彩纷呈的纺织业的了解,强化爱国主义教育,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二、重难点分析重点:中国古代纺织业的发展特征及纺织的主要成就。难点:古代纺织业的演变过程。三、教学方法:本节课主要采用启发谈话法进行,同时配合提问、图片展示、知识介绍等方法,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兴趣。让学生主动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不仅符合新课改精神,也能够培养学生积极探索问题、独立思考问题的良好学习习惯。要结合本节课图片和资料较多的特点,在教学过程中可结合图片和资料来讲解,增强教学的直观性。最好把本课制成课件来讲述,会取得更好的效果。应用启发式谈话法和多媒体手段既符合学生的心理发展特征,也利于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历史思维能力。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亲爱的同学们,大家下午好!我是你们新来的老师胥中华,今天很高兴和大家一起学习。在上新课之前我想和大家分享一点东西,我们都知道,衣、食、住、行是人类生存永恒的主题,大家知道为什么衣要被放在最重要的位置?(因为它与人类生存质量和社会发展息息相关)在通过古代纺织工具和长沙马王堆出土的素纱禅衣图片的展示,由此导入新课。(二)讲述内容:1、先秦时期工具:陶纺轮、骨针、骨梭、骨锥等原料:麻、葛主要代表:绢片、丝带、丝线等文字书籍:甲骨文——祭祀残神《周礼—考工记》国有六职(国有六职是指哪六职?王公、士大夫、百工、商旅、农夫、妇功)意义:纺织技术在当时已经出现,中国已经出现人工育蚕和丝织技术,纺织业在经济生存中已经相当重要.2、秦汉时期工具:纺转原料:绒毛、丝纱主要代表作品:长沙马王堆素纱禅衣。文字书籍:《汉书》、《说文解字》意义:中国的纺织技术已相当发达,被称为丝国,丝绸之路。3、隋唐时期工具:绫机原料:丝麻主要代表:绫锦主要成就:私营纺织作坊兴起,官营纺织业有相当规模。品种繁多、吸收了波斯织法和图案风格,私营纺织作坊兴起。4、宋元时期工具:纺车原料:棉主要代表:棉、黄道婆文字书籍:《农书》古语有云:“比之桑蚕,无采养之劳,有必收之效。又兼代毡毯之用,以补衣褐之费”。说明我国开始有棉花的种植,棉花以及超过丝、麻、毛成为主要的纺织原料。而这一时期黄道婆创造了新式纺车,推广传授“捍、搅、弹、纺、织”之具和错纱配色等织造技术。极大的推动了我国棉纺织业的发展,棉布逐步成为当时民众的主要衣料。意义:棉花种植及棉纺织技术的推广5、明清时期工具:纱绸机原料:绒毛、丝纱主要代表:洋务运动、湖北织布局、继昌隆剿丝厂意义:手工工场和雇佣劳动关系的出现,标志着资本主义萌芽开始产生。五、教案总结本课总结了我国古代历朝的纺织业的发展历史及其原料由麻、葛——丝、毛——棉。纺织工具由手工搓合到纺车等纺织工具的出现。经营模式由官营、地主官员私营到农民家庭。发展程度为低级到高级,分布广,分工细,品种多,技艺高的转变。发展趋势是中国最早产生的资本主义萌芽的行业。六、板书设计第一课、中国古代纺织业的发展时期工具原料文字书籍主要代表意义先秦时期骨针、骨梭、骨锥麻、葛甲骨文(祭祀残神)《周礼—考工记》国有六职妇功绢片、丝带、丝线等纺织技术在当时已经出现,中国已经出现人工育蚕和丝织技术,纺织业在经济生存中已经相当重要.秦汉时期纺转绒毛、丝纱《汉书》、《说文解字》长沙马王堆素纱禅衣中国的纺织技术已相当发达,被称为丝国,丝绸之路隋唐时期绫机丝麻绫锦私营纺织作坊兴起,官营纺织业有相当规模。品种繁多、吸收了波斯织法和图案风格,私营纺织作坊兴起宋元时期纺车棉《农书》黄道婆棉花种植及棉纺织技术的推广明清时期纱绸机蚕桑、棉花洋务运动、湖北织布局继昌隆剿丝厂手工工场和雇佣劳动关系的出现,标志着资本主义萌芽开始产生课后作业:材料一锦绣纂组,绮罗绫榖,玄黄衣帛,此非庶人之所服也。——[三国·蜀]诸葛亮:《便宜十六策·治人》材料二筋力日已疲,不息窗下机。如何织纨素,自著蓝缕——[唐]孟郊:《织妇辞》裁此百日功,唯将一朝舞。舞罢复裁新,岂思劳者苦。——[唐]韦应物:《杂体》材料三中国产丝,织成锦绣文绮,运至罗马……裁成衣服,光辉夺目,人工巧妙达到顶点。——[古罗马]普林尼:《自然史》问题设计:(1)材料反映了官营手工业里的丝织业状况,据材料和所学知识说明官营手工业的特点。(2)从材料来看,官营作坊里的丝织品的主要用途是什么?(3)中国古代从事手工业生产的专业人户,称作“匠户”。根据所学知识概括唐代、宋代、元代匠户演变的特点,并说明其社会地位。(4)查阅学校的相关图片资料,以简图形式概括“丝绸之路”途经的路线。问题解析:(1)工官制度下的官营手工业产品质量高,代表了当时手工业的最高技术水平;产品不是商品,增加政府开支;服务对象主要是帝王、贵族,是等级社会的体现。(2)满足帝王、贵族的需要,出口远销欧洲。(3)唐代已有工匠在官营手工业作坊定期服役的制度;宋代匠户往往被官府以强制方式役使;元代以后,工匠被编入专门户籍,由专门机构直接管理,不得脱籍改业,且世代相袭,承担指定的工役。匠户没有人身自由,社会地位低下。(4)当时中外商人从长安出发,西出玉门关、阳关,经楼兰过葱岭,往西可到大月氏(今阿富汗)、安息(今伊朗)、身毒(今印度)。从安息向西,又可到条支(今伊拉克)、大秦(古代罗马帝国)。七、教学反思在初次教学活动中,短短的二十分钟的教学过程中我发现哦具有以下不足与优点:1、整个教学过程中一直处于紧张状态,表情过于单一。2、粉笔字书写杂乱且功底太差。3、课前的准备工作不到位,过多依赖教材,知识讲解过于分散。4、提问方式过于单一,讲解分析问题过于简单。5、手的摆放不自然,站姿太随意。6、普通话用语不标准,方言太重。7、能按自己的教学目标与重难点进行教学。改进之处;1、多参与此类教学活动,增强自身的综合素质和能力。2、加强粉笔字和普通话的练习和运用。3、教学过程中要加强与学生的互动,是课堂气氛更活跃。4、要是课前的准备工作更充分。
本文标题:中国古代纺织业的发展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6716320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