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绪论[教学目的要求]由教育学是一门怎样的科学?为什么要学习教育学?怎样学好教育学?三个问题贯穿绪论。通过本章教学,使学生掌握教育、学校教育的概念;教育学的研究对象;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概况;学习研究教育学的意义和方法。从而对本课程有个系统的认识。[重点难点]1、教育、学校教育的概念。2、教育的外部规律与内部规律。(难点)3、教育学的发展阶段及代表人物、代表作。教学方法:讲授法课时:3课时一、什么是教育学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揭示教育规律的一门科学。是一门如何培养人的科学。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十分普遍,教育学就是从这些大量的教育现象和问题中,总结出教育规律,从而指导我们的教育实践。教育学所研究的对象,主要上专门组织的、以教与学为主体形态的教育问题和教育现象,是教育者按照一定的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一定社会所需要的人的实践活动。在传统上,这种实践活动指的就是学校教育活动。在当代,随着教育观念的更新,教育学所研究的教育,除了学校教育外,还包括作为终身教育重要组成部分的社会教育和家庭教育。二、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在这个历史过程中,反映着社会政治、经济、科学文化的发展对教育实践的影响、教育实践经验的丰富积累以及人们对教育这一社会现象认识的深化。教育学的萌芽阶段在中国,从春秋战国到清朝末年,在欧洲从古希腊、古罗马到英国资产阶级革命之前,教育学还只是作为一种教育思想、教育现象的记述描绘,散见于当时的思想家、经验家的言论和著作之中。西方的如柏拉图的《理想国》、亚里士多德的《政治学》、昆体良的《雄辩术原理》以及中世纪和文艺复兴时期许多思想家们的哲学、社会学论著。中国古代的孔子的《论语》、孟子的《孟子》、朱熹的《四书集注》、韩愈的《师说》等。值得一提的是成于战国晚期的《学记》是我国古代最早也是世界最早的成体系的教育学作品。但就其理论的系统性与深刻性而言,还没有达到科学的水平,思维与论述方式也大都采用一些机械类比、比喻、格言、寓言等方式,没有形成专门的教育学语言。教育学的创立独立形态阶段:17世纪以后,在西方,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社会的进步、科学文化的繁荣,教育有了相应的发展。教育实践的丰富、教育经验的积累,使人们对教育现象、教育问题的认识逐步深入,许多教育专著相继问世,教育学开始从哲学和其他学科中分化出来,逐渐形成一门相对独立的学科。作为一种独立形态的知识领域来说,教育学有其创立的主要标志,这些标志并不是同时出现的,而是在较长的历史时期内逐渐形成的。因此,教育学的创立不是在某一瞬间完成,而是有一个历史过程,前后经历了二百多年的时间。在这一时期有影响的教育家主要有:英国学者培根,1623年在《论科学的价值和发展》一文中,把教育学理解为“指导阅读”,首次把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的科学提出来,与其他学科并列。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1632年发表的《大教学论》这部著作被认为是西方近代第一部系统的教育论著。它的问世,标志着教育学从哲学中分解出来,初具雏形。此外,还有德国著名哲学家康德、赫尔巴特。英国哲学家洛克的《教育漫话》,法国思想家卢梭的《爱弥儿》、瑞士著名教育家裴斯泰洛齐的《林哈德和葛笃德》,他们的思想对19世纪的欧洲教育和教育学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多样化、深化阶段19世纪末、20世纪初,在欧洲出现了“新教育”思潮,在美国出现敢“进步教育运动”。其共同特点是反对传统的以传递知识为教育教学中心,主张以儿童为中心,强调儿童的独立性和创造性,教育与社会生活联系等等。1960年,美国的布鲁纳(1915-)发表了《教育过程》一书,《教育过程》被一些人誉为当代“最重要和最有影响的教育著作”。其他如布卢姆(1913-)的《教育目标分类学》、皮亚杰(1896-1980)的《教育科学与儿童心理学》,赞科夫(1901-1977)的《教育与发展》都对世界教育有较大的影响。教育学在中国的发展在中国,蔡元培(1868-1940),在长期的教育实践中,根据我国需要,并采各国所长,“食而化之”;形成以军国民教育、实利主义教育为急务,以道德教育为中心,以世界观为终极目的,以美育为桥梁的较为完整的教育思想体系、推动了当时我国教育,特别是高等教育的发展与革新,对近现代中国教育的发展有着不可磨灭的贡献。这一时期对我国近代几有重大影响的教育家还有陶行知。马克思主义教育学的建立19世纪中期,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教育学的建立奠定了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基础。马克思主义教育学包括两部分内容:一部分是马克思和恩格斯以及其他马克思主义的经典作家对教育问题的论述,也就是他们的教育思想;另一部分是教育学家们根据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对现代教育一系列问题的研究成果。马克思主义教育学的基本观点:三、当代教育学的状况的面貌,有了许多新的特征:(一)教育学研究的问题领域急剧扩大(二)教育学研究基础和研究模式的多样化(三)教育学发生了细密的分化,形成了初步的教育学科体系,同时也出现了各种层次与类型的综合(四)教育学研究与教育实践的关系日益密切(五)教育学加强了对自身的反思,形成了教育学的元理论四、为什么要学习教育学教育学是师范院校的专业基础课,教育学知识是每一位教师必须具备的职业素养。学习教育学的意义在于:(一)启发教育实践工作者的教育自觉,使他们不断地领悟教育的真谛(二)获得大量的教育理论知识,扩大教育工作的理论视野(三)养成正确的教育态度,培植坚定的教育信念(四)提高教育实际工作的自我反思和发展能力(五)为成为研究型的教师打下基础五、怎样学习教育学练习:1、简述教育学的发展阶段2、学习教育学的意义第一章教育的本质[教学目的要求]了解教育的起源,理解教育的本质和教育的历史形态,重点掌握教育的构成要素及各要素之间的关系。[重点难点]1、教育的本质。2、教育的构成要素及其相互关系。3、教育的发展形态4、教育的起源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课时:6课时第一节教育的本质教育是教育学的一个基本概念和核心范畴。教育学的其他一些概念及由其所构成的教育命题都是以这一概念的某种界定为基础的,都是围绕这一概念展开的。在我国,“教育”最早见于《孟子•尽心上》中的“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一句。东汉许慎的《说文解字》中的解释为:“教,上所施,下所效也;育,养子使作善也。”在20世纪前,人们很少把这两个字当成一个词来使用,当时用得比较多的是“教”与“学”。在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的《理想国》一书中,借助“洞穴中的囚徒”这一隐喻形象地阐释了这一概念的涵义,即把人的心灵从低处引向高处,从虚幻引向实在,从黑暗引向光明,从意见世界引向真理世界,臻达永恒的善的境界。给“教育”下定义是对教育现象理性认识的开始,也是教育认识活动科学化的一个重要标志。在教育学界,一般来说,人们从两个不同的角度给“教育”下定义,一个是社会角度,另一个是个体的角度。从社会的角度来给“教育”定义,可以有几个不同的层次:(1)广义的教育,(2)侠义的教育,(3)更狭义的,有时指思想教育活动。这种定义强调社会因素对个体发展繁荣影响,把教育看成是整个社会的一个子系统,承担着一定的社会功能。从个体的角度来定义“教育”,往往把“教育”等同于个体的学习或发展过程。定义的出发点和基础是“学习”和“学习者”,而不是社会的一般要求,侧重于教育过程中个体各种心理需要的满足及心理品质的发展。以上两种定义从不同的方面揭示了教育活动的某些本质特征,对于理解教育活动有一定的价值。但也存在着缺陷。总结各种教育定义,我们把教育定义为:教育是在一定的社会背景下发生的促使个体社会化和社会的个性化的实践活动。第二节、教育的起源学说与发展一、教育的起源教育是培养人的社会实践活动,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社会现象。教育是在物质资料生产过程中,适应社会和人类自身发展的需要的需求,随着人类社会的产生而产生,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而发展。教育是年轻一代和社会生活生存、发展的不可缺少的手段,教育是人类社会的普遍的永恒现象,它和人类社会同始终。但人们对教育的起源也有不同的认识:主要有以下几种起源学说:1、生物起源论2、心理起源论3、劳动起源论4、生活交往起源论二、教育的发展教育在社会生产劳动中产生,并随社会的发展而发展。在不同的历史阶段,由于生产力发展水平、政治经济制度的不同,教育也具有不同的特点。教育具有历史性。(一)原始教育原始教育主要是指原始社会的教育。与原始社会的经济状况、社会结构以及知识状况相适应,原始社会的教育具有如下特征:第一,教育水平低。没有制度化的教育机构,教育内容非常贫乏,教育方法主要是口二相传和实践中的模仿。第二,教育没有阶级性,由于原始社会没有私有财产,没有剥削,没有阶级,所有儿童享有同样的受教育的机会,只是男女儿童在教育上有些性别的差异。原始人的“成人仪式”。(二)古代教育古代教育一般指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的教育。比起原始社会来,古代社会生产力有了一定程度的发展。石器已经广泛地被金属工具所代替,以农业、手工业的个体经济为基础的生产方式。古代教育的特征如下:第一,学校的产生和发展。第二,教育与生产劳动分离。第三,教育具有鲜明的阶级性和严格的等级性。(三)现代教育现代教育是指18世纪从英国开始产业革命、机器大工业代替了原来工场手工业生产以后的教育。现代教育比古代教育更具有新的特点。第一,教育逐步普及,教育对象不断扩大。第二,教育与生产劳动结合。第三,教育科学化和教育水平的日益提高。第三节教育的构成要素一、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一)对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界定(二)对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地位的认识△一般认识:前者处于领导、控制和执教的地位后者处于被领导、被控制和受教的地位△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地位的复杂性1、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地位具有一定的相对性2、不同参照物背景下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地位①以教育内容及其他因素为参照物,则两者都处于主体地位②相互作为参照物,则互为主客体二、教育内容(纯客体)学校机械能人的特点:1、具有明确的目的性与预定性2、不仅具有一般的认识价值,而且具有形成人的价值3、教育内容被两个主体共同利用4、在教与学两种活动中,分别与学生、教师组成复合客体三、教育物资(一)教育活动场所与设施(二)教育媒体(载体)(三)教育辅助手段教育者、受教育者与教育影响的关系主要矛盾:教育者的要求与受教育者身心发展特点及水平之间的矛盾。关于教育的基本要素及其相互关系的新观点参见叶澜主编《教育概论》第一章第二节练习:1、材料分析题当非洲南部狮的数量还很多并容易加以观察的时候,人们已发现,非洲南部狮通过一种有意识的体操动作进行自我训练,把树桩当作猎物练习猛扑。一头狮子由于距离判断得不准致使一匹斑马逃脱,或者不能正确地跃到悬岩顶部,从那里轻易地扑向猎物,此后,这头狮子便多次重新开始仅仅是独自的练习。接着,在这头狮子练习时会有两头狮子突然来到,这头狮子先引着到来的两头狮子围着悬岩转,使后者了解困难所在;当两头狮子被领回起点时,这头狮子便跃向悬岩以结束其演习。目睹这种情景的本地人曾指出,在这种奇怪的情景的全过程中,狮子不断地吼叫,不断地“交谈”。多亏了这种自我教育,才使那些会从事技巧活动的动物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变得更加能干。这则故事说明动物界中的教育与人的教育其本质是一样的。请谈谈你的看法,并陈述理由。2.古代印度的教育:全社会分为僧侣祭司、刹帝利、吠舍和首陀罗四大种姓;只有第一、二种姓的人可以接受教育。《吠陀》是教育的主要内容,而教育的活动主要是背诵经典和钻研经义。请结合材料,谈谈对古代教育的认识。2、论述题1.近代教育的基本特征。2.谈谈对现代教育本质的认识。第二章教育目的[教学目的的要求]教育目的是一切教育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本章教学要讲明教育目的的概念、意义。教育目的的社会制约性等理论;使学生掌握社会主义教育目的的理论依据和我国对人才质量规格的规定;把实施素质教育与实现教育目的结合起来。[重点难点]1、教育目的,培养目标的概念2、教育目的的社会制约性3、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学说(难点)4、新时期的教育
本文标题:教育学教案范例1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6716900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