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教育 > 概括文章的中心学案(整合教师版)
1概括文章的中心学案(教师版)新安中学初一语文备课组一.知识导读什么是文章的中心:中心思想,是作者在文章中要表达的贯穿全文的核心,是提纲挈领的道理,是作者在文章中努力通过各种细节来阐明的主旨。简单地说,作者要告诉我们的道理和思想、情感、态度。文章中心的表述:通过记叙(描写)的故事(事件、经过、景物),表现了(反映了、歌颂了、揭露了、批判了)……的思想(性格、精神、哲理),抒发了作者……的感情。另外还要注意两点:(1)能利用原文词语,尽可能使用;(2)没有原文词语可以利用时,要注意语言表达的准确性和层次性,要做到言简意赅,又不漏掉答题点。文章中心的体现(概括):1.文章的主旨是通过材料(内容)表现出来的,重点关注材中的人、事、物、景,通过这些主要内容来概括作者的观点、态度、感情,进而找到作者所要表达的主题思想;2、寻找文章的中心句或暗示主题的提示语、关键词,特别注意结尾处的抒情或议论的句子,这些句子往往起到点明中心、升华主旨的作用。中考链接(2013年深圳)16.第8段【A】处“我猛然觉得心头轻松好多;”第11段【B】处“我想着,觉得很安慰,仿佛得到了支持似的。”请任选一处,结合原文分析作者情感变化的原因。(3分)(2012年深圳)13.通读全文,你认为文中“我”所领悟到的父亲表情和眼神中的“难于言说”的情感包括哪些?(3分)(2010年深圳)16.作者在文章中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3分)(2009年深圳)16.作者在文章中抒发了怎样的思想感情?(3分)二.按材料的类别(人、事、物、景等),来概括文章的中心(一)叙事为主的文章1.一事一情的文章教学导航:叙事抒情类的文章,先要概括文章的主要叙述的事件以及相关的人物描写,并且重视文章抒发情感的句子,进而理解(概括)文章的思想情感。范文导航:1.叫妈妈来听电话(叶倾城)1.她,是他的牵挂,2.是他们之间的一座桥梁。3.我在等CALL机,突然过来一个男人,匆匆,一边揩汗,一边劈手抓话筒,瞥眼看见我,手在半空里顿一下。我示意他先打。4.显然是打给家里,他用很重的乡音问:“哪个?”背忽然挺直,脚下不由自主立正,叫一声“爸爸”,吭吭哧哧一会儿,挤出一句:“您老人家身体么样?”25.再找不出话,在寸时寸金的长途电话里沉默半晌,他问:“爸爸,您叫妈妈来听电话吧?”小心翼翼地征求。6.连我都替他松一口气。7.叫一声“妈”,他随即一泄千里:“家里么样?钱够不够用?小弟写信回来没有……”又“啊啊唔唔”“好好好”“是是是”个不休。许是母亲千叮万嘱,他些微不耐烦,“晓得了晓得了,不消说得,我这么大的人了……”——中年男人的撒娇。我把头一偏,偷笑。8.他又问:“老头子么样?身体好不好?”9.他发起急来,“要去医院呐……米贵不贵?还不吃饭了?再贵也要看病呀……妈,你要带爸去看病,钱无所谓,我多赚点就是了,他养儿子白养的?……”10.他频频道:“妈,你一定要跟爸讲……”——他自己怎么不跟他说呢?11.他陡然大喝一句:“你野到哪里去了?!”神色凌厉,口气几乎是凶神恶煞,“鬼话,我白天打电话你就不在家!期末成绩出来没?”显然是换了通话对象。12.那端一一报分,他不自觉地点头,态度和缓下来,“还行,莫骄傲啊。要什么东西,爸爸给你带……儿子呀,要这些有什么用?……”恫吓着结束,“听大人话。回头我问你妈你的表现,不好,老子打人的。”——他可不就是他老子。13.卜劳恩的《父与子》幽默温情,中国家庭里的父子,却常常让人想起“一山容不得二虎”,只因为都是男人吧,难以有母子的天然融和,到八十岁还可以是妈妈的小心肝。14.短短几句话,简单鲁直,看似无情,却句句扣人心弦,包容了:爱、尊敬、挂念、殷切的希望,而需要一座桥梁来联结——“叫妈妈来听电话吧。”15.因而,隔着最冰冷的脸容、最严酷的态度、最遥远的距离,以声音,拥抱。1.本文叙写了一件什么事,表达了什么中心思想:教法导航:概括文中主要事件,关注人物描写,划出文中体现中心、抒发情感的句子,进而理解(概括)文中的思想感情。答案示例:文章写了一个男人与家里三个不同的人,即父亲、母亲、儿子三个人的通话,看出种种不同的情怀:对父亲的敬畏、对母亲的亲密与敬爱,对孩子关怀与严厉,但都表现了对家人的爱、尊敬、挂念和殷切的希望(直接点明中心抒发情感的句子,出现在文章的结尾倒数第二段之处)方法归纳:概括中心方法一:3答:抓文章结尾点明中心、抒发感情的句子,直接引用。2.歪儿(冯骥才)①那个暑假,天刚擦黑,晚饭吃了一半,我的心就飞出去了。因为我又听到歪儿那尖细的召唤声:“来玩踢罐电报呀——”②“踢罐电报”是那时男孩子们最喜欢的游戏。先是在街中央用白粉粗粗画一个圈儿,将一个空洋铁罐儿摆在圈里,然后大家聚拢一起“手心手背”分批淘汰,最后剩下一个人坐庄。坐庄可不易,他必须极快地把伙伴们踢得远远的罐儿拾回来,放到原处,再去捉住一个乘机躲藏的孩子顶替他,才能下庄。他一边要捉人,一边还得防备罐儿再次被踢跑,这真是个苦差事。③然而最苦的还要算是歪儿!他站在街中央,寻着空铁罐左盼右盼,活像一个蒸熟了的小红薯。他细小,软绵绵,歪歪扭扭;眼睛总像睁不开,薄薄的嘴唇有点斜。更奇怪的是他的耳朵,明显的一大一小。由于他身子歪,跑起来就打斜,玩踢罐电报便十分吃亏。可是他太热爱这种游戏了,他宁愿坐庄,宁愿一直累得跌跌撞撞……大家玩的罐儿还是他家的呢!只有他家才有这装芦笋的长长的铁罐,立在地上很得踢,如果没有这宝贝罐儿,说不定大家嫌他累赘,不带他玩了呢!④我家刚搬到这条街上来,我就加入了踢罐电报的行列,很快成了佼佼者。这游戏简直就是为我发明的——我身高腿长,跑起来真像骑摩托送电报的邮差那样风驰电掣。尤其我踢罐儿那一脚,啪的一声过后,只能在远处朦胧的暮色里去听它叮里当啷的声音了,要找到它可费点劲!这时,最让大家兴奋的是瞅着歪儿去追罐儿那样子,他一忽儿斜向左,一忽儿斜向右,像个脱了轨而瞎撞的破车,逗得大家捂着肚子笑。当歪儿正要发现一个藏身的孩子时,我又会闪电般冒出来,一脚把罐儿踢到视线之外,可笑的场面便再次出现……就这样,我成了当然的英雄,得意非凡;歪儿怕我,见到我总是一脸懊丧。天天黄昏,这条小街上充满着我的迅猛威风和歪儿的疲于奔命。终于有一天,歪儿一屁股坐在白粉圈里,怏怏无奈地痛哭不止……他妈妈跑出来,朝他叫着骂着,扯他胳膊回家。这愤怒的声音里似乎含着对我们的谴责。我们都感觉自己做了什么不好的事,默默站了一会儿才散。⑤歪儿不来玩踢罐电报了。他不来,罐儿自然也变了,我从家里拿来一种装草莓酱的小铁罐,短粗,又轻,不但踢不远,有时还踢不上,游戏的快乐便减色许多。那么失去快乐的歪儿呢?我望着他家二楼那扇黑黑的玻璃窗,心想他正在窗后边眼巴巴瞧着我们玩吧!这时忽见窗子一点点开启,跟着一个东西扔下来。这东西掉在地上的声音那么熟悉,原来正是歪4儿那长长的罐儿。我的心头第一次感到被一种内疚深深的刺痛了。我迫不及待地朝他招手,叫他来玩。⑥歪儿回到了我们中间。⑦一切都奇妙又美好地发生了变化。大家并没有商定什么,却不约而同、齐心合力地等待着这位小伙伴了。大家尽力不叫他坐庄;有时他“手心手背”输了,也很快有人情愿被他捉住,好顶替他。大家相互配合,心领神会,做假成真。一次,我看见歪儿躲在一棵大槐树后边正要被发现,便飞身上去,一脚把罐儿踢得好远好远,解救了歪儿,又过去拉着他,急忙藏进一家院内的杂物堆里。我俩蜷缩在一张契约桌案下边,紧紧挤在一起,屏住呼吸,却...........................互相能感到对方的胸脯急促起伏..............,这紧张充满异常的快乐..啊!我忽然见他那双眯缝的小眼睛竟然睁得很大,目光兴奋、亲热、满足,并像晨里一样光亮...................!原来他有这样一双又美又动人的眼睛。是不是每个人都有这样一双眼睛,就看我们能不能把它点亮。思考:1.随着事件的发展,“我”对歪儿的感情发生了变化,请用简明的语言概括出来,填写下表。事件歪儿坐庄歪儿挨骂歪儿扔下铁罐歪儿回来感情教法导航:疏理事件变化发展的过程的脉络,及其中人物情感态度的变化,这为理解(概括)文章的中心奠定了基础答案:拿他取乐有点不安深感内疚亲密快乐2.联系上下文,品味结尾处划线句子“是不是每个人都有这样一双眼睛,就看我们能不能把它点亮”传达出的思想感情。教法导航:这里品味句子所传达的思想感情,这道题其实就是考查学生能否理解出关键句的含义。能否抓住文章的重点事件(歪儿回来),我和伙伴们对歪儿态度的转密(亲密友善),以及歪儿的情感体验的变化(从受嘲笑——快乐满足)来品味句子的含义,进而准确地理解(概括)文章的中心(主旨)。答题思路指引:眼睛——快乐、满足、温暖(文中第7段体现人物心情的那些加点的关键词语)点亮----关爱、宽容、亲近、体贴、帮助和尊重他人(文中第7段体现人物行为的那些加点的关键词语)答案:我们的身边的人是否能感受到快乐、满足、温暖,就在于我们是否关爱、宽容、5亲近、体贴、帮助和尊重他人。概括中心方法归纳二:答:根据文意,抓住关键词语,理解关键句子的含义,概括中心。牛刀小试:三、惟有少年心(昝圣骞)(1)整理书柜时,在角落里发现一旧课本,我有点好奇的想看看。伸手一拿竟感觉有点阻力,于是稍微用力把它从书柜壁上揭了下来,只听“刺啦”一阵响。(2)捧在手中,我慢慢地抚摸着它的苍老,几道灰白的折痕上,模糊的“昝圣骞”三个字告诉我。这是我十岁读初中二年级时用过的语文课本。(3)我一直认为。自己比同龄的孩子少了许多童年的乐趣。因为父母急盼着我成材,五岁就进了小学。但妈妈还是嫌慢,于是又跳过了四年级,最后以小学的年龄上了初中。正常学龄孩子的童年是随着小学毕业而毕业的。而我的童年却一直延伸到初中。(4)看着十岁时读过的课本。翻开它吧,我对自己说,去找一找童年的踪迹。(5)长期被挤压在柜壁上,书页间已没了空气.很实在,也变的难以翻动。我尽量温柔的慢慢捻开相邻的两张,缓缓掀起,再轻轻放下,无声无息,全然没有翻动新书时“哗哗”的响。这一连串的动作在我看来是如此慎重与长久,仿佛过去了一个世纪。我不敢用力.只想轻轻唤醒一篇篇记忆深处的文章.唤醒熟睡已久的九年前的心。一页页翻下去,仿佛是走进一片宁静的大海,波澜不惊。九年,竟让一本书也厚重了、成熟了。(6)穿过了《白杨礼赞》,望见了《背影》。看到了《杨修之死》……他们都被我打上了儿时的烙印——空白处密密麻麻都是字。小小的年纪学那样的经典,只知道把老师讲的内容赶紧写下来。我那时大概属于“好读书,不求甚解”的那类学生吧,对课文大多是囫囵吞枣。只是在用一片片、一行行稚嫩而工整的文字,向老师,向父母,也向自己证明:我看过了,我学过了。这种少年苦事、少年心思,今天想来多么可爱。(7)当众朗读,是那时语文课上的一大快事,务求读得抑扬顿挫,神采飞扬,不破句不倒句,以博得同学的羡慕,老师的赞许。童年就是这样一个痛快的年纪.展示自己不会被说成“出风头”。投入感情也没人认为是“做作”。我的朗读一向很好,又少年不知“差”滋味,所以在一群很“老成”的同学中,我很容易争取到读书的机会。但有多少次。“眉色飞...舞.”的朗读,我已经不记得了。(8)手里这册旧课本与案头的书相比.最明显的区别就是写在书中的字迹的颜色了。小时候对红颜色的字十分敬畏,全然不似现在,随手“朱批”。那个时候总认为红笔代表了正6确,代表了辈分,代表了学问,是老师、父母才能用的。敬畏之余,更多是羡慕.期盼自己快点长大,这样就可以自由自在地用红笔了。现在大了,这个愿望彻底实现了。所看之书,随手的圈画批注都是红笔.内容也都是自家之言了。自由是自由了.但反而觉得少了些什么。(9)忽然想在这语文书里找找自己年少顽劣的痕迹,果然找到了.一看忍不住笑出声来。那是上课无聊时,画在页脚的一幅简笔画,简单到画中仅有的两个小人全由不规矩的圆和歪歪扭扭的线组成。我会心地向后翻去,果然连续十几页都有。一页页单独看,是看不出个所以然的;连续翻过去.人物都活了。内容是两个武林高手过招,有持流星锤的,有舞狼牙棒的.还有在远处发气功的。翻着,看着,耳边犹闻打斗声。(10)在课本的方寸之
本文标题:概括文章的中心学案(整合教师版)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6719364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