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中教育 > 【高中历史】26题研究分析·唐宋变革
高考26题题型研究——中国古代文明的发展与繁荣(唐宋变革)一、近五年高考题分析二、核心知识突破三、微专题突破本课结构一、近五年高考题分析(2017·全国Ⅰ卷·26)表2记述出处“秦王(李世民)与薛举大战于泾州,我师败绩。”《旧唐书·高祖本纪》“薛举寇泾州,太宗(李世民)率众讨之,不利而旋。”《旧唐书·太宗本纪》“秦王世民为西讨元帅……刘文静(唐朝将领)及薛举战于泾州,败绩。”《新唐书·高祖本纪》“薛举寇泾州,太宗为西讨元帅,进位雍州牧。七月,太宗有疾,诸将为举所败。”《新唐书·太宗本纪》表2为不同史籍关于唐武德元年同一事件的历史叙述。据此能够被认定的历史事实是A.皇帝李世民与薛举战于泾州B.刘文静是战役中唐军的主帅C.唐军与薛举在泾州作战失败D.李世民患病导致了战役失败一、近五年高考题分析(2017·全国Ⅱ卷·26)北朝时,嗜好奶类制品的北方人常常嘲笑南方人的喝茶习俗。唐中期,北方城市中,“多开店铺,煎茶卖之,不问道俗,投钱取饮。其茶自江、淮而来,舟车相继,所在山积”。据此可知,唐中期A.国家统一使南茶开始北运B.南北方饮食习惯趋于一致C.南方经济文化影响力上升D.南方经济水平已超越北方(2017·全国Ⅲ卷·26)表1土地规模(亩)户数户数比例20以下2417.3%20~13010374.1%131~300107.2%300以上21.4%小计139100%表1为唐代后期敦煌某地土地占有情况统计表。据此可知,当时该地A.自耕农经济盛行B.土地集中现象突出C.均田制破坏严重D.农业生产效率提高一、近五年高考题分析(2016·全国Ⅰ卷·26)史载,宋太祖某日闷闷不乐,有人问他原因,他说:“尔谓帝王可容易行事耶……偶有误失,史官必书之,我所以不乐也。”此事反映了A.重史传统影响君主个人行为B.宋代史官所撰史书全都真实可信C.史官与君主间存在尖锐矛盾D.宋太祖不愿史书记录其真实言行(2016·全国Ⅱ卷·26)宋代,有田产的“主户”只占民户总数20%左右,其余大都是四处租种土地的“客户”。导致这种状况的重要因素是A.经济严重衰退B.土地政策调整C.坊市制度崩溃D.政府管理失控一、近五年高考题分析(2016·全国Ⅲ卷·26)唐太宗对南朝后期竞相模仿萧子云书法的风气表示不屑,认为其“仅得成书,无丈夫之气”,只有王羲之的书法才“尽善尽美”,于是连西州(今吐鲁番)幼童习字的范本都是王羲之书帖。王羲之在中国书法史上地位的确立,是因为A.皇帝好恶决定社会对艺术的批判B.王羲之的艺术成就不可超越C.艺术水平与时代选择的共同作用D.朝代更替影响艺术评判标准(2015·全国Ⅰ卷·26)宋代东南沿海地区出现了一些民间崇拜,如后来的被视为海上保护神的妈祖、被视为妇幼保护神的临水夫人等,这些崇拜得到朝廷认可,后世影响不断扩大。这反映出A.朝廷不断鼓励海洋开发B.女性地位逐渐得到提高C.东南沿海经济社会影响力上升D.统治思想与民众观念趋向一致一、近五年高考题分析(2015·全国Ⅱ卷·26)唐宋时期,江南经济迅猛发展,南宋时全国经济重心已移至江南。促成这一转变主要动力之一是A.坊市制度瓦解B.土地集中加剧C.农业技术进步D.海外贸易拓展(2014·全国Ⅰ卷·26)人性是先秦以来一直讨论的问题。基于对人性的新认识,宋明理学家主张“存天理,灭人欲”,他们认为人性A.本质是善B.本质为恶C.非善非恶D.本善习远一、近五年高考题分析(2014·全国Ⅱ卷·26)北宋中期,“蜀民以铁钱重,私为券,谓之交子,以便贸易,富民十六户主之。其后,富者资稍衰,不能偿所负,争讼数起”。这表明交子A.具有民间交易凭证功能B.产生于民间的商业纠纷C.提高了富商的社会地位D.促进了经济重心的南移(2013·全国Ⅰ卷·25)自汉至唐,儒学被奉为“周(公)孔之道”,宋代以后儒学多被称作“孔孟之道”,促成这一变化的是A.宗法血缘制度逐渐瓦解B.仁政理念深入人心C.程朱理学成为统治思想D.陆王心学日益兴起一、近五年高考题分析(2013·全国Ⅱ卷·25)汉唐制定土地法规,限制私有大土地的发展,宋代一改此法,“不抑兼并”。据此可知宋代A.中央集权弱化B.流民问题严重C.土地兼并缓和D.自耕小农衰退(2013·大纲全国卷·14)范仲淹倡导的“庆历新政”与王安石变法的共同目的是改变北宋“积贫”“积弱”的现状,而“庆历新政”更侧重于A.增加赋税B.澄清吏治C.培养人才D.充实边防一、近五年高考题分析项目全国Ⅰ卷全国Ⅱ卷全国Ⅲ卷命题角度2017对同一事件的历史叙述【史学理论】(史料实证)南北习俗的变化【南方的开发】(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唐代土地的占有【唐代的土地制度】(史料实证、历史解释)考情分析:近五年的26题对唐宋的考查比较稳定,在政治、经济、文化各个版块的分布均匀。在2014-2016对经济反复考查,16-17年对史学理论反复考。考点分布:唐宋政治变革、宋代官制、经济重心南移、土地政策调整、宋代商业、宋明理学。考查方式:以文本为载体,主要考查“历史解释”的核心素养。考查趋势:宋代的经济与文化;唐宋经济带来的新变化;文化传承;教材的断层知识。2016重史传统与帝王行为【史学理论】(史料实证)宋代的土地调整【租佃关系】(唯物史观、历史解释)王羲之的书法【古代的文学艺术】(历史解释)2015民间崇拜被朝廷认可【经济重心南移】(唯物史观、历史解释)经济重心南移的动力【经济重心的南移】(唯物史观)2014“存天理、灭人欲”的解释【宋明理学】(历史解释)交子的出现及功能【宋代商业】(历史解释)全国Ⅰ卷·25唐代儒学的社会地位(时空观念、历史解释)2013从周孔之道到孔孟之道【宋明理学】(时空观念、历史解释)唐宋土地的政策演变【宋代农业】(时空观念、历史解释)二、核心知识突破唐宋时期是指从618年唐朝建立到1279年南宋灭亡的时期(本专题题上延到魏晋,下延至元朝)。政治: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得到强化。①君主制进一步发展,中枢权力机构由三省向一省制发展;②中央集权进一步强化,汉、唐、宋监察区转为行政区的现象;③国家统一到民族政权并立,再到逐步走向国家统一,农牧文化逐渐融合;④科举制度创立并不断完善,文官制度发展。【阶段特征】二、核心知识突破经济:封建经济继续发展。①宽松的经济政策:唐中期均田制崩溃;宋代“不抑兼并”,租佃制发达;经济重心南移。②紧张的政府财政:巨额的军费开支;文官政府的形成。③活跃的商业经济:农产品商品化程度提高;宋代“商业革命”出现;唐宋城市功能转变。④成长的市民阶层:市民阶层壮大【阶段特征】二、核心知识突破思想文化:走向全面繁荣。①三教合一的理学:宋代儒学的哲学化和思辨化,程朱理学地位确立;②科技创新的高峰:科学技术发展出现高峰,印刷术、指南针和火药发明与外传。③走向大众的文学艺术:文学艺术世俗性增强,多元发展,出现了文人的世界。【阶段特征】二、核心知识突破民族关系:民族融合加强民族政权并立;民族交流加快;民族空间压缩;民族意识增强。对外交往:航海技术发达,对外贸易繁荣。【阶段特征】二、核心知识突破【核心概念——隋唐】【中央官制--三省六部制】1、演变:确立于隋朝,完善于唐朝。2、唐代:三省六部制(1)内容:①设中书省(决策、起草诏令)、门下省(审核政令)、尚书省(执行下设六部)②在门下省设政事堂,作为三省宰相共同议定军国大政的场所。(2)特点①相权三分,相互牵制;②职责明确,提高效率;③协商政务,集思广益;④节制君权,减少失误。(3)影响①相互牵制,保证了君权的独尊;提高了行政效率,加强了中央的统治力量。②标志着封建政治制度的成熟。此后历朝基本沿袭了这种制度。二、核心知识突破【地方制度--郡县制到道州县】1、隋朝:郡县制。2、唐朝:(1)唐初:道(用来监察州,带有监察性质的行政区)、州(府)、县。(2)唐朝后期:藩镇割据.①概况:安史之乱后,节度使制度广泛用于全国。中唐以后,节度使辖区也称道,不是单纯的监察区划,而成为实际的行政区划了。②评价:部分节度使成为地方割据势力,形成藩镇割据的政治局面,威胁中央集权,成为唐朝后期混乱乃至灭亡的总根源。【核心概念——隋唐】二、核心知识突破【监察制度】1、隋朝:御史台。2、唐朝:(1)御史台:在隋朝基础上,在御史台下设三院:台院:纠察百僚,弹劾不法;殿院:纠察朝会典礼失仪等;察院:监察地方官吏和尚书省六部。(2)谏官制度。①沿革:先秦设立;魏晋初具规模;唐朝成熟。②权力:一是言谏之权,谏官可以随宰相入阁议事,参与决策权,同时也可以独立向皇帝进言;二是封驳之权,如门下省接到中书省诏书后其要进行复议,若有不同意见,可送回要求重新拟定。【核心概念——隋唐】1.九品中正制(魏晋南北朝)(1)含义:由品评官评定人才优劣、然后授官的制度。(2)选官依据:门等出身。(3)弊端:不注重才能,真正有才学,但出身低微的人很难为官。2.科举制(隋朝——1905年清末新政)(1)形成:隋炀帝时设进士科,科举制形成。(2)完善:①唐太宗时以进士科明经科为主②武则天时设武举和殿试③唐玄宗时任用高官主持科举考试二、核心知识突破【选官制度】【核心概念——隋唐】2.科举制(隋朝——1905年清末新政)(3)影响:①社会整合功能:打破了士族门阀垄断仕途的局面;促进了社会流动。②推动儒学发展:儒家学说为主要考试内容,推动儒学的传承与发展。③巩固国家统一:适应了中央集权制度下“大一统”的需要。④推动世界文明:科举制就被“东亚文化圈”国家所采用;后来还被西方国家所吸收,对西方近代文官考试制度产生了较大影响二、核心知识突破【选官制度】【核心概念——隋唐】均田制(1)存在时间:北魏至唐朝前期。(2)性质:是封建土地国有制(3)经营方式:个体经营的小农经济。(4)瓦解:①至唐朝中叶,土地兼并空前盛行,政府控制的土地日益减少;②实行租庸调,农民负担加重,纷纷逃亡,或出卖土地投靠地主成为佃客。二、核心知识突破【土地制度】【核心概念——隋唐】1.租庸调制(1)内容:是以均田制的推行为基础的赋税徭役制度。凡均田户,不论授田是多少,按丁交纳定额赋税并服一定的徭役。“租”即田租;“庸”则是力役,“调”是户调,男丁随乡土所产而纳,交纳定额的绢或布。(2)意义:农民的生产时间较有保障;政府赋税收入有了保障。二、核心知识突破【赋税制度】【核心概念——隋唐】2.两税法(唐德宗)(1)背景:随着均田制的瓦解(2)内容:两税法不再按丁征税,而是根据资产定户等,按户等征收户税;按田亩数量征收地税。一年分夏秋两季征收,故称两税法。(3)意义:①改变了战国以来以人丁为主的赋税制度,按财产征收赋税,一定程度上减轻了人民的负担。②有利于解放生产力,促进当时社会经济的发展。二、核心知识突破【赋税制度】【核心概念——隋唐】1.宋代:二府三司(1)内容:设中书门下(习称政事堂),长官,“同平章事”,职务相当于宰相。设“参知政事”,分割行政权;设枢密院,分军事权;设三司总理财政。(2)特点:削弱相权,加强皇权。二、核心知识突破【中央官制】【核心概念——宋元】不参与政事皇帝中书省尚书省门下省枢密院政事堂中书门下行政军政三司财政二、核心知识突破【中央官制】【核心概念——宋元】皇帝枢密院中书门下行政军政三司财政2.元代:一省两院(1)内容:中书一省制,由中书省掌管行政;枢密院掌管军事;宣政院掌管宗教事务和西藏事务。(2)特点:元朝宰相权力较大,是相权的一次反弹。中书省中书省尚书省门下省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宣政院枢密院1.宋代地方行政机构:路、州、县2.宋代加强中央集权:(1)措施①军事:把主要将领的兵权收归中央,抽调地方精兵充实中央禁军。②行政:中央派文官担任地方长官,同时设通判负责监督。③财政:地方赋税一小部分作为地方开支,其余全部由中央掌控。(2)影响①积极:改变了唐末五代以来藩镇割据的局面,加强了中央集权。②消极:形成了冗官、冗兵和冗费的局面,为北宋埋下了积贫积弱的祸根。二、核心知识突破【核心概念——宋元】【地方行政制度】2.元代:省、路、府、州、县(1)内容①全国分设十个行省;另设两个单列的行政区划:中书省直辖的“腹里”和宣政院管辖的
本文标题:【高中历史】26题研究分析·唐宋变革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6719540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