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经营企划 > 《心理学研究方法》复习纲要
1《心理学研究方法》复习纲要1科学研究的特征1.1系统的实证实证是指以观察所得的资料来解决问题,系统是指科学研究是系统的、有结构的观察,根据观察的结果支持或是否定一些理论。有别于一般日常观察。1.2重复验证和同行评议科学研究得到的知识是公开的,也需要得到他人的认可。科学研究已经不是个人的行为,而是集体行为。1.2.1直接验证简单重复原有研究1.2.2系统验证在原有实验上作部分修改,寻找研究结论的边界条件1.2.3概念验证采用不同于原有研究的方法,去验证原有研究的结论(方法的会聚操作)1.3可证伪性科学问题是具体的、可以用实征的方法找到答案的问题。1.4心理学研究的特殊性研究对象和研究者的特殊性(对象意识性、变量复杂、变量控制难以精确、人具有发展性、差异性)研究过程的特殊性(主客体之间的互相作用)研究方法的特殊性(考虑伦理、黑箱方法、较难确定因果关系)2科学研究的一般过程从各种事实中归纳出一定的理论,即从个别或特殊的知识中概括出一般性的原则、规律和定理;根据这种理论演绎出各种有关假设,即从一般的知识出发,对特殊或个别现象作出推论和假设;以进一步的事实验证这些假设,从而进入科学研究的高一级水平。2.1理论及价值理论:一种能解释某些现象的具有逻辑关系的肯定陈述,是由一定的科学概念、概念间的关系及其论证所组成的知识体系。归纳理论建构,逻辑基础是归纳推理,从特殊到一般,从事实到理论。演绎理论建构,逻辑基础是演绎推理,从一般到特殊,从理论到事实。价值:指导研究;整合已有知识;解释心理现象;预测心理现象发展2.2质和量的研究方法的区分质的研究基本特征:(1)在自然情景中寻求意义和理解,研究结果的解释依存于特定的情景。(2)研究者是主要的工具,只有人是质的研究搜集和解释数据的最理想的工具。(3)采用归纳的研究策略。(4)呈现的是描述性结果。取样:较多使用非结构化取样,最重要的是理论取样。通常用来发展或建立理论,是从经验或理论出发,以提供深度、多元化资料为标准,随数据的搜集和解释逐步选择特定的情景、人物、时间以及事件、直到到达理论饱和,即没有新信息可以用来进一步发展理论的状态。例子:马斯洛“自我实现的人”的研究取样。2通过寻找威胁效度(validitythreat)的证据来测试效度。方法:证伪法(找负面案例),三角验证(从不同数据来源、研究者、理论视角和研究方法四个方面来说明研究结果),反馈法(把研究结果呈现给他人,获得他们的反馈意见),丰富资料法(对研究现象的细节描述详尽而完整)。两类方法的比较量的研究质的研究理论哲学基础逻辑实证主义现象学和符号互动论适用对象研究对象、问题普遍性和代表性研究对象、问题个别性和特殊性研究过程静态化研究,采用线性设计模型动态化研究,采用互动模式具体方法实验,准实验,问卷、测验等人种学方法,历史法等研究呈现统计分析应用普遍,文字图表呈现呈现方式多样对理论的作用倾向于理论测试倾向理论建立3研究的变量3.1刺激变量、机体变量、反应变量刺激变量:是指已知的对有机体的反应发生影响的刺激条件,包括研究可以操纵和控制的环境特征。机体变量(被试变量、主体变量):指被试本身对行为反应有影响的特征,这些特征可以分为稳定特征(性别、智力、人格;不能进行实验操作)和暂时特征(动机、疲劳)。反应变量:由刺激引起的有机体行为的任何变化。3.2自变量、因变量、额外变量从实验研究的角度区分自变量、因变量和额外变量。自变量:在实验中可以加以操纵的变量。因变量:随着自变量的变化而变化的被试反应特征。额外变量:除了自变量之外,与因变量有关的变量,在实验中需要控制其对因变量的影响。3.3调节变量和中介变量调节变量:当一个变量的系统变化可能改变其他两个变量之间的关系时,这个变量就称为调节变量。中介变量:考虑自变量X对因变量Y的影响,如果X通过影响变量M来影响Y,则称M为中介变量。两者比较:调节中介研究目的X何时影响Y或何时影响较大X如何影响Y关联概念调节效应、交互效应中介效应、间接效应什么情况下考虑X对Y的影响时强时弱X对Y的影响较强且稳定典型模型Y=aM+bM+cXM+eY=c′X+bM+e3M=aX+e2M的功能影响Y和X之间关系代表一种机制,X通过M影响Y效应回归系数c回归系数乘积ab4研究的效度研究效度是指研究真实、正确地揭示了所研究地问题的本质及其规律的程度,即研究结果符合客观实际的程度。研究有多个阶段,在每个阶段中都要进行关键性的推理,其推理的恰当(即有很少竞争性的解释、且竞争性的解释不太可信)就反映了研究具有高效度。下面是一个验证性研究一般过程。第一,产生一个反映理论含义的研究假设。(研究假设是否能对理论进行较好的检验)——构思效度第二,要选择一些操作定义来表征假设中所指的构念(变量)。(操作定义是否能好地表征构念)—3—构思效度、外部效度(操作定义明确便于重复验证,获取外部效度的条件)第三,设计研究,测量各变量值,考察变量间的共变。(设计是否较好控制额外变量,测量的信度、效度,施测过程控制)——内部效度、外部效度第四,确定测量的变量是否真的像期待的那样共变。(使用恰当统计方法来分析数据)——统计效度4.1内部效度在研究的自变量与变量之间存在一定关系(变量之间的共变关系)的明确程度。控制额外变量,减少竞争性的解释。效度威胁:成熟,历史因素,被试选择偏差,研究被试非随机缺失,前测影响,实验程序不一致或处理扩散产生的效应,统计回归效应,多种研究条件与因素间的交互作用。4.2外部效度(生态效度)研究结果能够一般化和普遍化到样本来自的总体和其他变量条件、时间和背景中去的程度,即研究结果的普遍性和适用性。总体效度指研究结果能够适用于被试所来自的总体的程度(取样的代表性,随机+一定的被试量),生态效度是指研究结果能够概括化和适用于其他研究条件和情景的程度(研究情景的代表性、设计的标准化)效度威胁:样本代表性,变量的定义和测试方式,被试对测量的敏感性,多重实验的干扰,研究对被试的反作用(被试的反应性),实验者效应,情景的代表性,被试特征与实验处理的交互作用。4.3构思效度理论构思的合理性及其转换维抽象与操作定义的恰当性程度。效度威胁:对构思缺乏明确的说明,单一方法和操作引起的偏差,构思水平的混淆,实验者期望和被试猜测,不同实验处理的交互作用。4.4统计检验效度是检验研究结果的数据分析程序与方法的有效性的指标。效度威胁:数据的质量差,违反统计检验的假设,统计检验能力低。(当样本较小时,应进行统计功效分析,而不能仅凭统计显著性水平做出推论)5研究的设计5.1研究设计的基本内容第一,明确研究目的与选择研究对象第二,选择研究方法与设计方式第三,确定研究变量与观测指标第四,选择研究工具与材料第五,制定研究程序与选择研究环境第六,考虑数据整理与统计分析的方法5.2研究设计的类型5.2.1相关研究设计(对因果推论的理解)特征:(1)不区分自变量和因变量,不对变量进行操作。(2)相关研究不能证明因果关系,逻辑上会出现三种解释。为什么用相关设计:(1)由于论理或实践的原因对某些变量不能进行操作。(2)对于某些变量的实验室操作会严重影响研究的外部效度。(3)相关研究允许测量的变化范围比实验研究广。加强因果推论的方法:(1)通过变量的属性逻辑上排除可能的解释。(2)统计控制,使用偏相关技4术排除第三变量的影响。(3)根据变量间的时序关系从相关数据中提取因果关系。例如,交叉滞后相关分析。(4)采用实验设计来进行会聚操作。5.2.2组间比较设计(发展研究的设计:横向、纵向、时间滞后、时间序列;跨文化研究设计)特征:(1)从两个及两个以上的总体中随机提取样本,来考察这些总体的差异。(2)对自变量的控制采用选择方式。(3)典型的研究,发展研究、性别比较研究、跨文化研究。(4)组间比较时常见测量的等值性问题。做到等值性比较难,所以单一的测量操作威胁对研究结论有效性,称为单一操作偏差(操作定义单一)。因此有必要进行不同测量操作的会聚操作。5.2.2.1发展研究设计以年龄为自变量,兴趣在于发现年龄的变化。纵向设计:在跨越一定的时间间隔下对同一个样本至少测验两次的研究方法,是对年龄变化直接测量的唯一方法。一些问题:(1)花费更多的时间和经费;(2)由于“同辈人”效应的存在,影响研究结果的推论;(3)避免了选择偏差(selectionbias),却存在选择性流失(selectivebias)。(4)重复测试效应。(5)测量时间和被试年龄的混淆。价值:(1)直接对年龄变化的测量;(2)适合研究个体的一致性或个体变化;(3)适合研究个体早期的某特征与后期另外特征的关系。(4)适合对新领域进行探索、研究新能力形成和行为机制。横向设计:在同一时间对不同年龄的样本进行测试,通过年龄差异推论年龄变化。一些问题:(1)选择偏差。(2)年龄和同辈的混淆。(3)难以建立测量的等值性。(4)无法研究个体的发展和稳定性问题。价值:(1)相对节省时间和经费。(2)没有因为重复测试带来的威胁。时间滞后设计:在不同的时间点上测量相同年龄的不同样本,这种设计方法不能提供年龄变化或年龄差异的直接信息,能够考察年代、测量时间或两个因素的结合的效应。有缺点,年代和测量时间的混淆。复杂的设计:年龄——同辈——测试时间三个潜在因素,无法同时控制同辈(纵向)序列设计,从不同的出生年份的群体中抽取出来样本,并在相同的时间间隔内对他们进行重复测试。优势:(1)不存在年龄和同辈变量的混淆;(2)纵向比较不局限于同辈的群体;(3)包含了横向和纵向两个维度;(4)同时也包含个时间滞后设计。时间(横向)序列设计,包括两个(或多个)在不同时间执行的横向研究。不同时间的样本可以是独立的或相同的。5.2.2.2跨文化研究主要目的:考察文化因素对心理和行为发展的影响,区分出不同文化背景中心理现象的差异性和共同性。主要方法:心理人类学方法和实验法心理人类学法要求研究者选取不同文化或心理行为特征作为研究变量,然后依据一定的标准从“人类关系区域档案”中选取恰当的文化或民族样本,然后加以统计分析,检验理论假设。这种方法很难用于有关个体的研究。跨文化研究中的实验法大多属于自然实验法,即在自然社会场景中进行。文化适应指标差异法:首先,对欲考察的不同文化进行比较,寻找能够区分不同文化的变量或特质;其次,确定文化适应指标,将外来的文化群体中的个体从未适应到已适应进行等级分类;最后,比较适5应水平不同的被试在已经区分出的文化变量或特质上的差异,如果外来文化的被试的适应水平与文化差异呈很高的负相关,亦即文化适应水平越高,观察到的文化差异越小,就说明文化差异确实存在。问题:存在文化同化,文化适应指标。(在某一文化环境中重复测查来自另一种文化环境的理论或模型。)文化间比较法:在两个(或多个)文化中同时测查有价值的心理学概念或特征,并进行比较。基础是跨文化的可比性。包括两类对比,结构导向型研究和水平导向型研究。结构导向型研究调查不同变量间的关系,试图鉴别不同文化中变量关系的异同。概念对称是结构导向型研究的关键因素。保证概念对等方法:(1)用测验工具测量不同文化被试的概念,如果测量特征上表现一致,可以认为这一概念在文化中是对等的。(2)考察不同文化中概念与其他概念的关系,如果关系相同,则可认为概念在文化中是对等的。水平导向型关注变量在不同文化间的量的差异。在水平导向型研究中,希望在概念对等的基础上,找出不同那个的文化组在某变量上的平均分是否存在差异,这就需要确定数量等价(数据可比较性、测量对等)。当宣称在某个变量上,一个文化组高于另一个文化组时,必须表明已有较满意的数量等价水平。通常容易发现文化间的显著差异,但很难解释这些差异。一个解决方法是增加协变量具体一些对等:研究的现象对等,机能对等,样本可比性,测验工具和任务可比性,程序可比性,言语使用的可比性。被试抽取:取样的可比性,根据人口统计学特征匹配样本,使用分层随机取样较好。在不能根据人口统计学特征匹配时,记录这些特征作为协变量。测验工具的对等(使得测验内容适合度对所在文化被试是一致的):翻译技术——回译法、“去
本文标题:《心理学研究方法》复习纲要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6719617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