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俗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由于温州地理位置的特殊性,形成了独特的民俗文化。古老的吴越民俗遗存,浓郁的海洋文化气息,鲜明的商贸文化特色,是构成温州民俗特色的三大内容。又说“入乡随俗”,如果你想来温州旅游或者想全面了解温州,那应该知道一些温州的传统习俗和温州人的生活习惯。这里将逐渐向你介绍温州的传统节日,温州人生活的一些习俗.........1234目录泰顺药发木偶温州瓯绣温州瓯塑温州拦街福5678目录永嘉彩石镶嵌温州瓯剧泰顺百家宴苍南布袋木偶戏泰顺药发木偶戏又称放花木偶,起源于宋,是以火药带动木偶表演的一种独具观赏价值的汉族民间手工技艺。主要用于农村中庙会、年节、寿诞等大型活动。仅于浙江省泰顺县域内仍保留有原生态的技艺。据考证,泰顺药发木偶原是宋人的一项烟火杂技,当时有人为了使木偶戏更具欣赏价值,便把“烟花”与“木偶”结合起来,于是有了“药发木偶”。但是,药发木偶素来只是以烟花的一个种类流传着,往往被用于庙会、祭祀、开业、过节及其他重大庆祝活动上。真正用于木偶戏的表演却很少,只在上演《封神榜》、《西游记》等神戏,而又应邀请对方要求时,才偶尔用上一“树”药发木偶。外交”之说。瓯绣是中国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瓯绣构图精练,纹理分明、线脚齐整,针法多变,绣面光亮色泽鲜泡调和,动物羽毛轻松活泼,人物、兰竹都能绣得精巧传神。它的特点是“主题突出,色彩鲜艳,构图精练,绣理分明。”具有浓厚的装饰性和地方风格。瓯绣,又称画帘,是浙江省温市汉族传统艺术之一,产于瓯江地区;中国六大名绣之一,也是浙江“三雕一绣”别种工艺品之一,由中国传统刺绣发展而来。瓯绣是我国出口名绣之一,不仅被国家珍藏,还被作为国礼赠送,有“发绣瓯塑,俗称彩色油坭塑,又称“彩色浮雕”,是浙江温州独有的民间艺术,汉族传统工艺美术品之一。它是用桐油和泥碾细合成为原料,运用堆塑技艺的手法,用于装饰寺院、庙宇门壁和民间嫁妆品,比如梳妆盒以及家具漆器等。源于汉代,由中国漆器艺术中的堆漆工艺发展演化而成,色彩丰富,技法繁多,题材广泛,规格不限,广泛应用于建筑浮雕、壁画、装饰图案及艺术挂件等。“瓯塑”与“黄杨木雕”“东阳木雕”“青田石雕”并称“浙江三雕一塑”。瓯塑工艺历史悠久,从找到的一件最早的瓯塑文物——温州仙岩塔发掘出来的瓯塑梳妆盒来看,造型精巧,纹样生动,是北宋元佑年间(1086—1094)的产品,距今已经有900多年的历史。当时温州漆器就已驰名全国。拦街福是浙江省温州市的汉族传统民俗文化活动,是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初期的拦街福是一种单纯的信仰民俗,后来人们以娱神为名,增加了文化娱乐活动。现代拦街福在活动现场有传统工艺品展示,游客们还可以参与猜灯谜、剪纸龙等这些老温州的节日民俗。活动两旁街道有长人馄饨、胶冻、九层糕、麦芽糖、灯盏糕等温州地区的汉族传统美食小吃。早在清康熙和雍正年间,温州出现拦街福形。当时平阳诗人黄云岫在他的《静观楼诗集》写道“仲春迎会,时久雨乍晴,漫赋记胜,宿雨初收骤日曦,迎神事果有神奇。了无泥淖沾香辇,喜见晴光映画旗。入夜灯明和月照,沿街歌歇值醒移。天人共享升平乐,不是庸愚惑九黎。这首诗表现了当年张灯祀神的情景。彩石镶嵌的起源与温州本土一种石料有关。永宁江北罗浮乡,也就是今天的瓯北千石村,出产一种松软的石料适宜雕刻,当地人称之为“罗浮石”。因矿床所在处有华严尼寺,古时也称华严石。在《岐海琐谈》中提到,嘉靖年间,永嘉主事周尹岱开采罗浮石,以镶嵌器物杂具。罗浮石属叶蜡石之一。由此看来,从青田经瓯北至泰顺及福建寿山,确有一条叶蜡石矿的矿脉存在。清光绪年间,温州开始批量生产彩石镶嵌工艺品,大多应用于红木家具上,雕刻题材有人物、花草等。当时老城区打锣桥一带开设的作坊店铺约有10多家1920年有产品销往南洋,作品还参加日本东京的国际展览。抗战时上海小东门形成了一个经销温州彩石镶嵌工艺品的中心。瓯剧:为浙江省汉族地方戏曲剧种之一,又称“温州乱弹”。是流行在浙江南部温州一带的古老剧种,它以“书面温话”作为舞台语言,原称“温州乱弹”,因温州地处瓯江下游,古称“东瓯”,民国以后,京剧盛行,乱弹开始衰落。至40年代,仅存“老凤玉”、“新凤玉”、“胜凤玉”三班。1950年后先后成立更新”、“胜利”、“红星”等班1955年合并为温州乱弹剧团。1959年定名为瓯剧。瓯剧以唱乱弹为主表演上已形成统一的艺术风格,具有朴素、明快、粗犷而细腻的特点。瓯剧已有三百多年历史,瓯剧的音乐除乱弹外,还有高腔、昆曲、徽戏、皮黄等剧种的唱腔曲调,十分丰富多彩。泰顺县元宵节百家宴是是一种在族人内部举行的祈祷仪式。至今有970多年历史——相传南宋时,三魁镇张宅村先人为躲避战乱,从河北清河逃难到此,张氏先人在每年正月十五元宵节这一天一起同饮团圆酒。“百家宴”的前身为“祠堂酒”,范围仅限于当地本家聚集一起共进午餐。渐渐的,后来逐渐演绎为联谊性质的聚餐——百家宴。据称在明清时极为流行。百家聚会的盛宴,是泰顺一个别具特色的民间习俗,山城大地一道古老而又亮丽的风景。它不仅传承演绎了山村一部古老的民俗风情,而且也极其吻合当今社会倡导的人与人之间和谐、文明、进步的核心理念,是艰涩新农村一种毋可置疑的时代风尚……苍南布袋木偶戏流传于苍南闽南方言区的单档布袋木偶戏,是一种独特的民间戏曲表演形式。一座可由一个人挑着走的小戏台,内坐一个艺人,手、脚、嘴巴并用,操纵数十个小木偶并演奏乐器,便能热热闹闹演出一台戏。这一独特的表演在民间流传数百年,现在全国同类艺术中已极为罕见,堪称中国木偶戏的活化石。苍南单档布袋戏的戏棚是艺人随带的戏台,由上下两截组成,均可装可卸。搭装完整后,整个戏棚雕梁画栋,外观像一座富丽堂皇的戏楼,故又称“彩楼”;各部件拆卸后,可与戏偶、道具、乐器等装成箱担,由艺人一肩挑着行走。老艺人一年年在减少,读者在他们口头上的优秀传统剧目,正面临消失的危险。布袋戏艺人的平均年龄均在50岁以上。鲜有年轻人愿意学此传统技艺,现有艺人20余人.温州民俗一村一船遍一邦,处处旗脚争飞扬春祈饮酒会拦街,酒醴笙簧处处皆锦绣一丛齐坐听,盲词村鼓唱娘娘谢谢观看制作:翁欣怡制作:郑嘉乐演讲:郑思琦周泽宇
本文标题:温州民间风俗解析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6721745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