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初中教育 > 《新编语文课程与教学论》讲义(第十五章)
第十五章语文教师的专业发展第一节语文课程改革与教师的专业发展什么是教师专业化?其基本含义为:①教师专业既包括学科专业性,也包括教育专业性;②国家有教师教育的专门机构、专门教育内容和措施;③国家有对教师资格和教师教育机构的认定制度和管理制度;④教师专业发展是一个持续不断的过程。教师专业发展是教师在专业生活过程中其内在的专业结构不断丰富和完善的过程。这要求教师要在整个专业生涯中,依托专业组织,通过终身专业训练,习得教育专业知识技能,实施专业自主,表现专业道德,逐步提高自身的从教素质,成为一个良好的教育专业工作者,也就是从“普通人”变成“教育者”。目前我国对促进教师专业化进程和加大教师教育改革的力度,主要提出五个方面的要求,即更新概念,加深对教师专业化意义的认识;构建符合时代要求的教师教育的知识体系和技能要求;建立健全教师教育制度;加强教师专业化的理论和实践研究;提高教师的社会地位,创设教师专业化发展的良好环境。一、课程改革与教师专业发展的辩证关系课程改革有两个不可分割的因素,即技术因素和人的因素。课程设计是课程改革的技术因素,教师是课程改革中人的因素。只有实现技术因素与人的因素的统一,新课程实施才能顺利进行。也就是说,课程与教师是密切相关的,两者之间存在着相互影响、相互制约与相互促进的辩证关系。首先,课程改革将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新课程的实施,对教师是一种严峻的挑战,为了应对这种挑战,教师必须进行教育观念的更新、教育能力的提高与教育行为的转变,而这种更新、提高与转变就是教师的进步和发展。其次,没有教师的专业发展,就没有课程改革的发展。课程的变革实际上是人的变革,没有人自身的主动适应与变化发展,课程变革是不可能实施和取得成功的。具体而言,课程改革要求教师的专业发展,没有教师的发展就不可能有课程的发展。语文教师在与新课程同步发展时应认真研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和《语文课程标准》,研究自己的教学对象,从本课程的目标和学坐的具体情况出发,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有针对性地组织和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学习。在教学中,充分发挥主动性,创造性地使用教科书和其他有关资料。要努力适应课程改革的需要,继续学习,更新观念,丰富知识,提高自身文化素养;要认真读书,精心钻研教科书,在与学生平等对话的合作互动中,加强对学生的点拨和指导,实现教学相长。应遵循教学的基本规律,并根据自身的特点和条件,发挥优势和特长,努力形成自己的教学特色;应从学生的需要出发,按照学校的规划,积极开设校本课程,开展校本教研,充分利用本校本地区的课程资源,拓展学生的学习空间。语文教师应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利用与开发,充分发挥自身的潜力,参与必修课和选修课的建设,创造性地开展各类活动,增强学生在各种场合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多方面地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二、语文教师的专业发展取向回顾当前世界教育学界有关教师专业发展的研究,可归为如下三类取向:1.教师专业发展的理智取向在赞同理智取向的教师专业发展的学者看来,教师要进行有效的教学,最重要的:一是自己拥有“内容”(知识、技能、价值观等);二是有知识和技能帮助学生获得这些“内容”——这也就是教学专业最为基本的两类知识:“学科知识”和“教育知识”。因而这种取向的教师专业发展,主要就是向专家学习某一学科的学科知识和教育知识。2.教师专业发展的实践一反思取向实践一反思取向的教师专业发展,主要目的并不在于外在的、技术性知识的获取,而是在于通过这种或那种形式的“反思”,促进教师对于自己、自己的专业活动直至相关的物、事有更为深入的“理解”,发现其中的“意义”,以促成所谓“反思性实践”为追求。实践一反思取向的教师专业发展,主要通过诸如写‘日志、传记、构想、文献分析等方式单独进行反思,或通过讲故事、信件交流、教师晤谈、参与观察等方式与人合作进行反思;或以“合作的自传”的方式来加强教师对其自身实践的认识,并在此基础上提升教育实践。由此可以看出,在实践反思取向中,教师专业发展带有了更多主动探究的成分,算是一种探究性的专业发展。3.教师专业发展的生态职向赞同生态取向的学者认为,就教师专业发展而言,教师发展其专业知识和能力并不全然依靠自己,而会向他人(如校外专家或同事)学得许多;教师并非孤立地形成与改进其教学的策略和风格,这种策略与风格的改进和形成,更大程度上依赖于“教学文化”或“教师文化”。生态取向的语文教师专业发展,最理想的方式是一种合作的发展方式,即由小组的教师相互合作,确定自己的发展方式,构建一种合作的教师文化。第二节语文教师专业发展的途径一、以终身学习为发展的坚实基础教师的专业发展要建立在终身学习的基础上已成为全球共识。1975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召开的第35届国际教育大会强调了教师培养与进修相统一的必要性,并且提出了付诸实施的可能措施。终身学习思想促进了教师教育观念的更新。20世纪70年代,英国詹姆斯·波特提出“师资培养三段制”的思想,他在《教师与教育训练》的报告中明确把教师教育分成普通高等教育、专业培训、在职培训三个阶段。它改变了过去把师范教育仅指职前培养阶段的传统观念,扩大了师范教育的范围,使新教师入门指导和教师在职培训成为教师教育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随着终身教育思想的深入人心,1996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教育:财富蕴藏其中的报告中建议:把终身教育放在社会的中心位置上,重新考虑并沟通教育的各个阶段。终身教育的思想确立了教师教育的如下新原则:(1)连续性原则。把教师教育的视野扩展到教师一生的专业发展,教师教育要打破职前、在职教育各自为政和互相割裂的局面,通盘考虑教师的专业发展,保证教师一生都能受到连贯的、一致的教育。(2)一体化原则。终身教育要求把具有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功能的各种教育机构相互联系起来,实施一体化的教师教育。(3)可发展性原则。可发展性是要求教师专业的发展具有自觉、综合的更新能力。二、以自我反思为发展的重要方式反思性教学具体说来,具有三个特征:第一,反思性教学以探究和解决教学问题为基本点。第二,反思性教学以追求教学实践合理性为动力。第三,反思性教学是全面发展教师的过程。教师的反思可以在两个层面上进行努力:第一,教师对自己语文教学的专业行为和活动作反思。反思的内容可以包括:(1)把课前设计的期望目标与课堂教学实践结合起来反思。(2)把学生的需求、收获与教学的实际效果结合起来反思。(3)利用各种资源(包括读取书本知识、吸收他人的经验、听取同行的意见等),调整自己的教学实践。第二,教师对自己专业成长的过程作反思。这种反思把教师自身的专业发展作为对象,它是在教师自我专业发展意识的引导和专业发展理论的指导下,引发的对目前自我专业发展状况和发展水平的思考。反思型教师并不是被动地考察自己,相反,他们总是能够积极地参与到一系列关系到学生成长的活动当中,比如课程和教学内容的选择、教学过程的设计等。三、以校本教研为发展的主要依托(一)语文校本教研的概念所谓校本教研,指的是以校为本的教研,它将教学研究的重心下移到学校,以课程实施过程中教师所面对的各种具体问题为对象,以教师为研究的主体,专业人员共同参与,促进师生共同发展是教学研究的直接目的。一句话,校本教研就是为了改进学校的教育教学,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从学校的实际出发,依托学校自身的资源优势和特色进行的教育教学研究。(二)语文校本教研的主要特征第一,语文校本教研的主体是语文教师。第二,语文校本教研是在教育教学情景中生成的教学研究。第三,研究对象是语文教学中亟待解决的具体问题,是语文教师自己的问题。第四,自我反思、同伴互助、寺业引领始终贯穿在研究过程之中。(三)语文校本教研的基本理念语文校本教研的理论基点是:学校是语文教学的主阵地,语文教学研究只有基于学校真实的教学问题才有直接的意义。语文校本教研旗帜鲜明地强训以下三个基本理念:1.学校应该是语文教学研究的基地语文校本教研强调学校是语文教学研究的基地,这意味着要把语文教学研究的重心置于具体的学校教学情境中。强调语文教学研究的基地是学校,这意味着语文教学研究的工作方式将发生很大变化。一方面,学校内部的语文教学研究要立足于学校自身的真实教学问题。另一方面,校外教学研究机构不仅要采用自上而下的工作方式,还要更多地采用自下而上的工作方式,倾听和反映学生、教师的教学要求和教学问题。2.语文教师是语文教学研究的主体语文校本教研强调语文教师是教学研究的主体,语文教学研究不能只是少数专职研究人员的专利,还应该是所有语文教师的权利和责任。以语文教师为主体所从事的语文教学研究,不同于以倡导“思想观念”和“理论流派”为己任的象牙塔式的研究。它应该是“问题解决”式的行动研究,自觉和主动地致力子探索和解决自身教学实际中的教学问题,从而达到改进语文教学实践和提高语文教学质量的目的。3.师生共同发展是语文教学研究的直接目的语文校本教研无论作为教学研究活动,还是作为教学研究机制,其直接目的都是为了改善教学实践,提高教学质量,促进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发展。其中的核心是教师的专业发展和学生的身心健全发展。考察语文教学研究的直接目的是否指向改善教学实践、提高教学质量、促进教师和学生共同发展,一个重要的标志就是看它是否根植于教师和学生的日常教学活动,是否与学校日常教学行为的改善连结起来。而且,评判的最终主体应该是学校的师生,不应该是学校之外的其他主体。第三节语文教师的教育创新语文教师的专业发展离不开教育创新,而创新决不是自发的,或自然而然形成的。语文教师要进行教育创新,离不开以下三个方面:一、富有创新精神语文教师要有“创新精神”,首先,必须加强学习,善于学习。其次,必须不断改革,勇于探索。再次,必须推进教学信息化,促进教育现代化。二、善于利用教育环境新课程为语文教师的创新提供了一个良好的环境,与传统课程相比较,新课程的教育环境发生了根本变化,两者的区别如下:表15-1传统课程环境与新课程环境的区别表现方向传统的课程环境新的课程环境教师与学生的位置教师中心学生中心学生发展的关注范围单方向发展多方向发展学生的学习方式独立学习合作学习学生的学习状态接受学习探究式学习学生的学习反应被动反应有计划的行动学习活动的内容基于事实知识的学习批判思维和基于选择、决策的学习教学的背景孤立的人工背景仿真的、现实生活中的背景教学媒体单一媒体多媒体信息传递单向传递(双向)多问交换新的课程,新的教材,新的理念,促使语文教学向着多样性发展。这就要求语文教师可以选择更丰富的教学内容,创造出更多的教学形式,开发更多的教育资源,设计更多的语文实践活动,营造更具特色的语文学习氛围,在教学中实现自己的理念。三、善于发掘自身潜能语文新课程要求教师树立教学特色意识,形成个性化教学。个性化教学要求语文教师不能墨守成规,而是勇于积累、总结、提高和创新。教学的创造性首先体现在对教材的处理上。教师要针对学生的心理特点和已有知识,对教材进行科学的和艺术的处理,从而形成可以操作的教学思路。其次,教学的创造性体现在运用和优化教法上。这需要教师在吃透教材的基础上,进行教法上的编排、设计和加工,克服组织形式的模式化。再次,教学的创造性体现在教师富有个性的教学风格上。
本文标题:《新编语文课程与教学论》讲义(第十五章)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6725374 .html